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新课程虽然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也更加强调学习方法和过程,增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要向课堂要效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的教学行为。结合教学案例,对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低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关键词】物理课堂 低效教学行为 案例分析
物理这门学科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物理”二字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换句话说是根据事物来得出道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不根据生活现象和生活实际,而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低效的教学行为。物理是学生初二才开始接触,高中开始全面的学习,相对其他学科,学生接触的时间较晚,且课程难度也比较大,所以老师必须在课堂做好导入、講解工作,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并且充分掌握,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
在高中物理课堂,大部分老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因为讲授法可以通过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老师在一味地讲授知识,掌控课堂的一切主动权,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而产生这种想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课堂上听不懂。这样的结果就和老师的讲课方法有关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无效教学。
下面以老师讲解“通过实验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一教学片断为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如何用实验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大家先来熟悉一下这个实验,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电路图。这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接下来实验步骤是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然后是……(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实验步骤,此处省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还要注意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接下来,大家开始做实验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听,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验。从回收回来的实验记录和实验图像来看,学生无法正确地求出内阻,并且也不能合理地进行误差分析,甚至还发现有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并不感兴趣,等等。由此可见,这样的讲授方式是低效的,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疑惑以及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是否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步骤。
如在复习阶段,因为复习的内容比较多,涵盖的知识比较广,所以老师经常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串联知识点,从第一章内容很快就讲到了最后一章,以至于学生无法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最终形成了低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的过程,难以发挥课堂的有效性。要解决这类问题,老师必须改变自身的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是否能够听明白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没有意义或者毫无思维力度的问题,则是非常低效的。一些教师经常会问“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了吗”等问题,学生的回答也很简单,附和老师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错觉,让老师认为学生真的明白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明白,只是和老师在进行虚假互动。
例如,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节课程时,老师首先会问学生:“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车的行驶、人的行走等都和摩擦力有关,是不是?”学生回答:是!”老师继续问道:“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不是?”学生接着回答:“是!”教师再问道:“接触面越粗糙,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物体表面的压力越大,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对不对?”学生回答:“对!”最后老师再问:“大家记住摩擦力f=μN,这就是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影响因素,会了吗?学生答道:“会了!”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老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更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而学生只是简单的附和与赞同,没有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和彻底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解决物理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低效的提问方式是自问自答式,自问自答式主要出现在概念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自问自答式虽然节约了教学时间,但会导致学生的惰性,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低效的提问方式。
讲题是物理教学中的必需环节,但是深入课堂可以发现,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在一节课中列举了很多看似不同的题目,第一道题讲解完后直接进入第二道题,并未停下来对当前的题目进行分析和总结。尽管一节课的知识容量看似很大,但是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给学生带来的只有枯燥和乏味。
以一位高三教师的复习课片断为例:
“今天,我们进行力学综合训练的复习,先来看学案题目,应该怎样解答?”老师说。
题目:把一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到达B点时撤掉恒定外力F,物体滑上一个与水平面夹角为θ,接触面光滑的斜坡,上升最高点为C点。AB距离为S,求点C与地面的距离h。
老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作答?”“动能定理”,学生答道。“很好,动能定理是最简便的,我们来看下一道题。”老师回应道。
以上教学片段中,老师直接肯定了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答是最简单的,然后便着急的开始讲解下一道题。其实,这道题还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作答同样很简单。大量的做题,却不对题型进行分析和总结是低效的学习,物理的题型在作答时运用的定理是固定的,只是题目的情景变了,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分析,就会发现这道题和以前做过的题所使用的解答步骤一样,或者这道题还可以用其他办法解答。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在考试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材有很多地方都需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相关定理,例如,动能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安培定律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书面对概念和定律进行讲解,而不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这样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以上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缺少了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这不利于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防止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正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J].新校园,2018,(01):88.
[2]吴镇守.关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6,(01):56.
[3]黄少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7,(07):67.
【关键词】物理课堂 低效教学行为 案例分析
物理这门学科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物理”二字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换句话说是根据事物来得出道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不根据生活现象和生活实际,而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低效的教学行为。物理是学生初二才开始接触,高中开始全面的学习,相对其他学科,学生接触的时间较晚,且课程难度也比较大,所以老师必须在课堂做好导入、講解工作,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并且充分掌握,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
一、倾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高中物理课堂,大部分老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因为讲授法可以通过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老师在一味地讲授知识,掌控课堂的一切主动权,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而产生这种想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课堂上听不懂。这样的结果就和老师的讲课方法有关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无效教学。
下面以老师讲解“通过实验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一教学片断为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如何用实验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大家先来熟悉一下这个实验,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电路图。这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接下来实验步骤是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然后是……(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实验步骤,此处省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还要注意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接下来,大家开始做实验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听,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验。从回收回来的实验记录和实验图像来看,学生无法正确地求出内阻,并且也不能合理地进行误差分析,甚至还发现有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并不感兴趣,等等。由此可见,这样的讲授方式是低效的,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疑惑以及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是否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步骤。
如在复习阶段,因为复习的内容比较多,涵盖的知识比较广,所以老师经常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串联知识点,从第一章内容很快就讲到了最后一章,以至于学生无法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最终形成了低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的过程,难以发挥课堂的有效性。要解决这类问题,老师必须改变自身的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二、缺乏思维力度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是否能够听明白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没有意义或者毫无思维力度的问题,则是非常低效的。一些教师经常会问“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了吗”等问题,学生的回答也很简单,附和老师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错觉,让老师认为学生真的明白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明白,只是和老师在进行虚假互动。
例如,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节课程时,老师首先会问学生:“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车的行驶、人的行走等都和摩擦力有关,是不是?”学生回答:是!”老师继续问道:“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不是?”学生接着回答:“是!”教师再问道:“接触面越粗糙,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物体表面的压力越大,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对不对?”学生回答:“对!”最后老师再问:“大家记住摩擦力f=μN,这就是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影响因素,会了吗?学生答道:“会了!”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老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更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而学生只是简单的附和与赞同,没有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和彻底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解决物理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低效的提问方式是自问自答式,自问自答式主要出现在概念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自问自答式虽然节约了教学时间,但会导致学生的惰性,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低效的提问方式。
三、就题讲题,忽略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讲题是物理教学中的必需环节,但是深入课堂可以发现,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在一节课中列举了很多看似不同的题目,第一道题讲解完后直接进入第二道题,并未停下来对当前的题目进行分析和总结。尽管一节课的知识容量看似很大,但是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给学生带来的只有枯燥和乏味。
以一位高三教师的复习课片断为例:
“今天,我们进行力学综合训练的复习,先来看学案题目,应该怎样解答?”老师说。
题目:把一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到达B点时撤掉恒定外力F,物体滑上一个与水平面夹角为θ,接触面光滑的斜坡,上升最高点为C点。AB距离为S,求点C与地面的距离h。
老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作答?”“动能定理”,学生答道。“很好,动能定理是最简便的,我们来看下一道题。”老师回应道。
以上教学片段中,老师直接肯定了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答是最简单的,然后便着急的开始讲解下一道题。其实,这道题还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作答同样很简单。大量的做题,却不对题型进行分析和总结是低效的学习,物理的题型在作答时运用的定理是固定的,只是题目的情景变了,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分析,就会发现这道题和以前做过的题所使用的解答步骤一样,或者这道题还可以用其他办法解答。
四、用简单过程代替了科学探究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在考试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材有很多地方都需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相关定理,例如,动能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安培定律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书面对概念和定律进行讲解,而不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这样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以上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缺少了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这不利于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防止低效教学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正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J].新校园,2018,(01):88.
[2]吴镇守.关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6,(01):56.
[3]黄少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7,(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