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作为壮族风格改编创作新民歌,具有丰富的演唱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魅力.作品集中反映了红水河地区壮族民歌文化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以文化生态、创作目标、表演行为、传播实践等内容为研究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音乐形态和创演实践分析法对《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艺术特色和演唱传播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作为壮族风格改编创作新民歌,具有丰富的演唱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魅力.作品集中反映了红水河地区壮族民歌文化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以文化生态、创作目标、表演行为、传播实践等内容为研究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音乐形态和创演实践分析法对《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艺术特色和演唱传播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和教育科系呈现了不同类型大学共同举办的多元格局,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是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下设教育学科的代表.复旦大学教育学系经历了酝酿萌芽、蓬勃发展、动荡存续三个阶段.其因地制宜、因校施策,走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探索发展之路.复旦大学教育学系师生规模适中,教师质量较高,课程务实精要,管理严格规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校园活动丰富,彰显了复旦大学的理念和传统,是复旦大学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冠疫情的暴发与蔓延,迫使全球的大学都不得不转为线上教学.日本具有接近世界顶级水平的多媒体技术,而且改革一直是近20年来日本大学教育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挑战时,日本原本应该能够从容应对,但实际上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如著作权的限制、慕课资源的稀缺、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等,文部科学省的作用也仅限于政策引领.疫情促进了在线教学的发展,也暴露出了多年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新冠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学生、教师、院校以及系统产生了中长期影响.为有效减少疫情损失和维持高等教育可持续性,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适应本国的应急举措:一是职能驱动下的院校自治,包括保障人才培养、引领科学研究和兼顾社会服务;二是政策驱动下的政府规制,包括动态的行政命令、可靠的财政供给和连续的教学支持.但现有治理经验未能就全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予适配的指导.因此,亟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反思现有治理经验,结合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具体实践,为防疫下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一个来自中国的理念与路径,即构建教育人类命运共同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批相对于传统研究型大学而言的新型高等教育组织,具有规模小而精、办学历史短而起点高等初显特点,如西湖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建关系到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新组织的创建牵涉到传统组织的破与立,新型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
近年我国高校出现高薪挖人且重头衔与数量、轻内涵发展与学科需要等现象,导致影响教师队伍稳定、降低教育质量、破坏高等教育生态等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教师是促进教师流动的四大主体,基于奥斯特罗姆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可知,各主体在多维评价背景下均已做出最理性的行为选择,但共同理性却导致教师失序流动,危及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家整体利益.中央政府评价机制、地方政府支持制度、高校高层次教师引进方案、教师薪酬不合理等是教师失序流动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中央政府要着力构建“有限政府”,避免行政命令和政策对大学学术活动
“十四五”时期,中美两极全球格局基本形成,教育、科技领域人才竞争不断加剧,疫情等带来的对立情绪与各类矛盾仍在激化,这对中国的“双一流”建设提出新的历史性挑战.此种背景下,中国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有望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道路创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当前关于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等基本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争议.本文认为,建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要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即坚持传统研究型大学、中国本土高等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创
大学人力资源建设与教职聘任标准问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前中国大学教职聘任标准的制定与出台由大学内外部多因素促成,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这一复杂情境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选取60所不同类型大学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展开系统探讨,寻找影响中国大学教职获得标准的各种条件变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教职获得标准趋同化现象严重,教职聘任可分为“优质匹配型”“匹配失衡型”和“中度匹配型”三种类型.国内知名研究型大学可考虑进一步提升人才聘任待遇用以吸纳顶尖人才;地方大学应避免盲目跟随研究型大学的聘任标准
本文运用解释学方法,以“诗哲之争”为切入点,分析了《理想国》中教育观的冲突和融合.研究发现:《理想国》中诗哲之争的背后是教育的主导权之争、正统的正义观之争,而本质上是人的欲望和理性之争.这种理性和欲望之争一直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线,但柏拉图为解决理情的颉颃而提出的教育方案存在固有缺陷,会导致理性对欲望的专制.因此,本文提出教育要超越理性和情感的对峙,以理性为指引,以情感为动力,基于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培养他们形成社会认知、理解社会情感、改造社会的行动能力.
侗戏是跨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离开初创地贵州传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之后获得新的艺术创新和本土化再造,得到整体性的活态传承保护,形成多渠道传承发展格局,群众自觉参与侗戏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广西三江侗戏的传承保护之路也是侗族地区在戏曲领域进行文化治理的地方经验和剧种贡献,它为新时代如何探索少数民族剧种保护传承方面提供了个案经验和生动例证.
民族志是田野实践活动的文本转化,是田野考察的延续.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现存实体建筑、文物、文字资料及活态乐舞的田野考察基础上,聚焦“萨岁崇拜”的文化现象以及汉侗融合产物的发生发展;通过研究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现状,在具象的文化形态中剖析传统乐舞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