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灵长类动物中,猴子是和人最亲近的动物,也是人们最喜欢的动物。在众多的猴子种类中,有一种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灵长类动物,它就是白头叶猴。
20世纪50年代,北京动物园的谭邦杰先生在广西南部的龙州县发现了一张身体修长、头部和两肩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尾部长度超过体长的灵长类动物毛皮。这是一张从未见过的毛皮,如果在本地分布,就应该是一种从未为外界所知的灵长类动物。经过几年的寻找,谭邦杰发现在龙州县就有这种猴子,当地人称为乌猿,于是他根据其体型体色命名为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种,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在中国广西的崇左、扶绥、龙州和宁明四县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也是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白头叶猴的性情机警,十分活泼、好动,极善跳跃。那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发达的臀部胼胝恰与树栖和岩栖的生活相适应,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它们晚上住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里,每天日出而离,日落而归。喀斯特石山最缺的就是地表水,白头叶猴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就了自己以嫩叶补充水分的本领。它们总是早早的开始吃树上的嫩叶,趁露水还没有蒸发时把它们吃到肚子里。
白头叶猴长着长长的黑色毛发,完全可以抵御严寒,但是到了夏天,炎热的喀斯特石山岩石表面温度可达四五十度,这身御寒的长发就成了最大的负担。所以,白头叶猴只能早早地躲进树丛中,以避开阳光的照射,直到太阳落山,温度降低了,才爬出树丛,开始晚餐和回家。
白头叶猴喜欢群居生活,一般的群有五六只,多的有十几只,很少有超过二十只的。这和猴王的领导能力有关系。如果一个猴王的领导能力很弱,当它领导的群大了之后,一部分猴子就会跑掉,形成新的猴群。那些新形成的猴群,家庭数量就少。而一些比较久的没有分群的就会大,可能会有十几只,甚至会达到二十只。
在这个群居的社会里面,成年的公猴就只有一个,就是猴王,其他的都是一些成年的母猴。在猴群中,那些未成年的小猴子长大后,母猴就留在猴群中,跟着母亲和其他的阿姨们一起繁殖后代。而那些公猴当接近性成熟时,就会离开到其他的猴群中去当王。公猴到其他猴群的过程需要打斗,因为其他的猴王不会轻易把位置让出来。如果这个新的小公猴打赢了,那么它就可以成为一个猴群里边的猴王。如果它打不赢,就继续和几个小公猴构成一个临时的群,在猴群和猴群之间寻找新的机会。第一次打不赢,就等待第二次机会,第二次再打不赢,就第三次打,直到自己最终成为猴王。新上任的猴王,为了尽快繁殖自己的后代,就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将老猴王留下来的、还需要母亲照顾的小公猴杀死,迫使这个母猴尽快和它交配繁殖自己的后代。所以实力越强的猴王,拥有妻妾和儿女的数量越多,其需要照顾看管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代价也就越大。
白头叶猴主要在秋季交配,春季产仔。白头叶猴生下来非常漂亮,全身的毛发是金黄色的。一年之后这个金黄色的猴子就开始慢慢变颜色了。首先是身体的中部慢慢变成灰色,灰黄色,灰色,再变成黑色,头部也开始慢慢变白,一岁半之后,除了身体大小不同以外,体色基本上和成体一样。
白头叶猴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它们除了在喀斯特石山悬崖峭壁上的岩洞居住外,吃着比野果更难以下咽的树叶,但白头叶猴对生活没有半点抱怨,仍然快乐的嬉戏玩耍。它们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天亮以后就从绝壁上的石洞内鱼贯攀岩而出,在离洞约30?40米的地方稍事休息之后,便开始在悬崖绝壁或树冠之间穿梭跳跃,宛如在高空中表演的杂技艺术家。此后,才会分别跳到树冠上或灌丛中,采食可口的树叶、嫩芽、野花、野果等,一边吃,一边玩,两只手忙个不停,有时还互相亲热一阵。中午前后,有的回到岩洞中休息,有的坐在树上或者背阳的岩石上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午休之后再次嬉戏采食,并且随着太阳的西斜,逐渐向栖息的岩洞方向移动。黄昏时分回到岩洞附近,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爬进洞内睡觉。
白头叶猴一般住在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泄。所以时间一长,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排泄物。而找寻白头叶猴的踪迹,看到这些岩壁上的排泄物就可以确认能够和它们见面了。
动物学家研究表明,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很高,所以需要更好地保护白头叶猴的栖息环境。
20世纪50年代,北京动物园的谭邦杰先生在广西南部的龙州县发现了一张身体修长、头部和两肩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尾部长度超过体长的灵长类动物毛皮。这是一张从未见过的毛皮,如果在本地分布,就应该是一种从未为外界所知的灵长类动物。经过几年的寻找,谭邦杰发现在龙州县就有这种猴子,当地人称为乌猿,于是他根据其体型体色命名为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种,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在中国广西的崇左、扶绥、龙州和宁明四县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也是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白头叶猴的性情机警,十分活泼、好动,极善跳跃。那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发达的臀部胼胝恰与树栖和岩栖的生活相适应,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它们晚上住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里,每天日出而离,日落而归。喀斯特石山最缺的就是地表水,白头叶猴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就了自己以嫩叶补充水分的本领。它们总是早早的开始吃树上的嫩叶,趁露水还没有蒸发时把它们吃到肚子里。
白头叶猴长着长长的黑色毛发,完全可以抵御严寒,但是到了夏天,炎热的喀斯特石山岩石表面温度可达四五十度,这身御寒的长发就成了最大的负担。所以,白头叶猴只能早早地躲进树丛中,以避开阳光的照射,直到太阳落山,温度降低了,才爬出树丛,开始晚餐和回家。
白头叶猴喜欢群居生活,一般的群有五六只,多的有十几只,很少有超过二十只的。这和猴王的领导能力有关系。如果一个猴王的领导能力很弱,当它领导的群大了之后,一部分猴子就会跑掉,形成新的猴群。那些新形成的猴群,家庭数量就少。而一些比较久的没有分群的就会大,可能会有十几只,甚至会达到二十只。
在这个群居的社会里面,成年的公猴就只有一个,就是猴王,其他的都是一些成年的母猴。在猴群中,那些未成年的小猴子长大后,母猴就留在猴群中,跟着母亲和其他的阿姨们一起繁殖后代。而那些公猴当接近性成熟时,就会离开到其他的猴群中去当王。公猴到其他猴群的过程需要打斗,因为其他的猴王不会轻易把位置让出来。如果这个新的小公猴打赢了,那么它就可以成为一个猴群里边的猴王。如果它打不赢,就继续和几个小公猴构成一个临时的群,在猴群和猴群之间寻找新的机会。第一次打不赢,就等待第二次机会,第二次再打不赢,就第三次打,直到自己最终成为猴王。新上任的猴王,为了尽快繁殖自己的后代,就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将老猴王留下来的、还需要母亲照顾的小公猴杀死,迫使这个母猴尽快和它交配繁殖自己的后代。所以实力越强的猴王,拥有妻妾和儿女的数量越多,其需要照顾看管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代价也就越大。
白头叶猴主要在秋季交配,春季产仔。白头叶猴生下来非常漂亮,全身的毛发是金黄色的。一年之后这个金黄色的猴子就开始慢慢变颜色了。首先是身体的中部慢慢变成灰色,灰黄色,灰色,再变成黑色,头部也开始慢慢变白,一岁半之后,除了身体大小不同以外,体色基本上和成体一样。
白头叶猴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它们除了在喀斯特石山悬崖峭壁上的岩洞居住外,吃着比野果更难以下咽的树叶,但白头叶猴对生活没有半点抱怨,仍然快乐的嬉戏玩耍。它们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天亮以后就从绝壁上的石洞内鱼贯攀岩而出,在离洞约30?40米的地方稍事休息之后,便开始在悬崖绝壁或树冠之间穿梭跳跃,宛如在高空中表演的杂技艺术家。此后,才会分别跳到树冠上或灌丛中,采食可口的树叶、嫩芽、野花、野果等,一边吃,一边玩,两只手忙个不停,有时还互相亲热一阵。中午前后,有的回到岩洞中休息,有的坐在树上或者背阳的岩石上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午休之后再次嬉戏采食,并且随着太阳的西斜,逐渐向栖息的岩洞方向移动。黄昏时分回到岩洞附近,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爬进洞内睡觉。
白头叶猴一般住在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泄。所以时间一长,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排泄物。而找寻白头叶猴的踪迹,看到这些岩壁上的排泄物就可以确认能够和它们见面了。
动物学家研究表明,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很高,所以需要更好地保护白头叶猴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