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惯例,每年高考作文一公布,总有一堆人跳出来说自己或说某份试卷押中了高考作文题目。如果只是出于刷刷存在感,这还可以理解;但如果错将“擦边”当“押中”,甚至作文指导局囿于“擦边”,满足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那就误人子弟了。
国家考试中心张开老师说,高考作文命题要贯彻时代主题,不回避社会热点,体现“四个自信”,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新时期重大事件很多,时代主题也很宽泛,扣除一些敏感性的、争议性的、批评性的话题,高考作文与平时训练性作文时有“擦边”,时而似曾相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比如今年全国卷I作文涉及“劳动教育”主题,笔者所在学校不说高三,就连高一高二本学期的半期考,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劳动教育”话题,由于我们的训练性作文在材料阐述、情境呈现、任务设置上,与高考作文有所不同,写作的要求自然不同。同学们也知道,作文材料组合不同,意味悬殊,材料倾向不同,韵味有别,文字表述差之毫厘,内蕴的呈现可能“谬”以千里,所以如果他们有机会参与今年的高考写作,他们定能临场变更立意,变通构思框架,应景遣词造句,这本是写作的应有之义。
我们先来审读今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客观地说,每年全国卷对作文试题材料的选择、对价值观的引导、对情境任务的设置都是精心而审慎的。今年全国卷I作文试题贴近时代主题,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及广大考生的预期相吻合,延续近四年高考对任务驱动的强调,设置了一道价值立场预设、情境真实、任务复杂的指令性作文:
任务1:写成演讲稿。
任务2: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主题。
任务3:体现“认识与思考”。
任务4:提出“希望与建议”。
“劳动教育”主题的设置,应该说,这是高考语文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主动呼应与贯彻落实,通过热点话题的反映与呈现,打造出语文学科推动立德树人、贯彻全面发展理念的思想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关心,常有见诸报端,此处不再赘述。有鉴于此,劳动教育进入今年高考,大凡对时政稍有敏感的师生一点也不感到讶异。
但吊诡的是,正是这样一道人人不讶异,没有审题门槛的作文题目,看似有话可说,但往往无处诉说,看似柳暗花明,实则山重水复,甚至极有可能让考生们陷入同质化、浅表化、寡味化的尴尬境地。
同质化:
全国卷I作文涉及“劳动教育”主题。劳动教育是一个无需争辩的论题,热爱劳动,这既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时代深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在这样一个刚性话题面前,考生要完成写作任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必然涉及对“劳动”意义与价值的阐述,可以想见的是,在阐述过程中,考生们陷入同质化的灾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原因有二:其一,考生们生活经历的日益趋同。不管城里的孩子还是乡野的学生,几乎都成了校园“关住的一代”,彼此成长经验、生活阅历,越来越缺乏差异,对“劳动”的认知自然千人一面,简单雷同。其二,考生们写作动机的普遍缺失。写作动机是认识和思考的出发点,也决定了认识和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校园“关住的一代”,由于聚集成群的集体心理,个性消失,个人才智削弱,异质性往往被同质性所吞没。
浅表化:
备考过程中,老师常常对学生们浅表化的寫作摇头叹息,而浅表化又突出表现在模式化、碎片化上。
所谓模式化,即考生往往用诸如“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带来尊严”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断,来替代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阐释,而如果我们把“劳动”替换成“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似乎一点也不违和。显然这种只停留于显而易见的共性认识上的阐述,必将使写作陷于低层次和肤浅的境地。
所谓碎片化,是指写作内容杂乱无章,比如对“劳动”四种错误认知的批驳与反思,是考生们绕不过去的坎,也是避免作文千篇一律胜人一筹的机会,但可以想见,不少考生由于缺乏聚焦与提炼的工夫,往往无法分解出诸如“无时间派”“科学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视劳动派”等名词概念,只能东碰一下,西撞一下,似乎什么都讲到了,却根本没能让阅卷者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最终收获的只能是“一地碎片”。
寡味化:
孔圣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当时可能出于传播手段简单,纸笔尚未普及,故要求语言合于韵律,以方便记忆;再发展到后来,要能“行远”的文章,除了要有修辞方面的规定,还要有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即要内诚于己,外感于人,这是常识。
全国卷I要求写成演讲稿。一篇好的演讲稿,必然是要兼具论述类文章的内容充实说理透彻和文学类文章的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才能达到“说服听众,感染读者”的实用目的。一篇合格的演讲稿,至少也要把控演讲的节奏,调动听众的情绪,强化语境上的现场感和对话意识,有的放矢,才能引起最大共鸣。 “演讲稿”试题任务的设计,意在提醒学生要关注考纲中的写作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但备考的现实语境是,我们绝大多数师生在潜意识中,写演讲稿和写文章是没有多大差异的,出于演讲稿中可以有论述的特点,往往把演讲稿写作和论述类文章写作混为一谈。由于考生缺乏必要的演讲知识训练,可以预见,不少考生写出的演讲稿,既缺乏现场互动性、鼓动性,率性、幽默、激情也将阙如,这样的演讲稿,寡然无味,也在情理之中。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考生如何才能将全国卷I作文写得“恰当贴切”,本文提三条建议。
上文已述,全国卷I作文仍是一道意在引领价值观念的指令性作文,这类作文往往立意预定(歌颂劳动的意义,纠正错误认知),思路框定(先体现认识与思考,后提出希望与建议),体裁限定(演讲稿),也就是说,命题者已经为考生建构好了“思维支架”与“语言支架”,考生们只需要在命题者搭好的作文框架内,去完成任务即可。那么,考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从何而来?对劳动态度的思考从何而出?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就事论事”中而来。
“就事论事”是指依据事情本身的情况来作价值评说或归因判断,按行文逻辑,“就事论事”中的“事”,要关联全局,而不能局限于细枝末节,所以命题者在写作任务要求上精心设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这是写作要求中的关键部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既应思考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人们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以及对劳动的错误态度,也理应辨析“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中的延伸内容,即人们对劳动的理解有窄化、异化的倾向,考生要在对材料“正确认知”的体认与“错误态度”的辨驳思考中,获得新的认识。
这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只局限于作文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若局限于此,必将得出“命题者对劳动的理解,不免片面与幼稚”的结论;若还能延伸思考“人们深思”背后的内容,这样便能获得更开放的写作内容。
笔者认为,“就事论事”可由以下两部分内容构成:
价值评说:围绕“对劳动的正确认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阐述“劳动”的是非得失。
比如优秀作文《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带来尊严》:
同学们,请环顾四周,我们的周围绿树成荫,花儿竞放,蝴蝶翩翩,黄莺婉转,这是因为园艺工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我们走到大街上,道路宽阔平坦,车流人流井然有序,这是因为有铺路工人和交警的辛勤劳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正是因为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
其实,从我们的“盘中餐”到身上的“一丝一缕”,从昔日的“车同轨”到世界最长的高铁轨道,从昔日的“茅檐低小”到今日的摩天大楼,哪一项不是人们劳动的结晶?正是劳动,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该文从周边环境、从身边小事引入,由表及里,处处紧扣劳动的意义,申说劳动的价值,并运用排比、引用修辞,句式灵活多变,避免千人一面,又让人耳目一新。
归因判断:围绕“对劳动的错误态度”,还原情境,由果溯因,作有效的审辨归因分析。
比如:新时代的当下,科技日益发达、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我们为什么还要批评“无时间派”“科学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视劳动派”等种种不愿意劳动、不理解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需要培养自己对于适当的体力劳动的热情呢?
原因有三:其一,科技的发展还远远没到一切体力劳动都可以交给机器人的程度,社会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体力劳动去完成,这就决定了全社会都必须端正对于体力劳动的认识,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从事或者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精神准备。其二,由于体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相对简单的劳动,脑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相对复杂的劳动,因而出现了贵贱之分,部分脑力劳动者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形成了轻视甚至贱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这是非常不利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其三,一切发明创造都是脑力与体力相互配合完成的,不存在绝对不需要脑力的体力劳动,也不存在绝不需要体力的脑力劳动,如果青年人窄化劳动、异化劳动,失去了体力劳动的热情,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这个社会将陷入危机。
如能这样归因判断,不仅呼应四种错误态度,避免浅层表述,而且认知独到,人无我有,自然能让听众存疑消除,乐意倾听。
对众多考生而言,如果说对“认识与思考”的任务完成,还是有所指向有所针对的话,对“希望与建议”的任务完成,恐怕便是选择性无视,或者无的放矢,为文造文。这是写作不自觉的表征,也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其实写作要求中“复兴中学”中“复兴”二字,便是提希望说建议的巧妙抓手,它意在暗示考生“追梦”“圆梦”,要冀由勤苦的劳动来链接,又暗含“劳动是民族复兴的入场券”的用意,考生们完全可以在此处大做文章,以体现新一代关注时代困境,破解现实问题,追寻人生意义的情感取向。
比如优秀作文《以劳动为笔,书写时代华章》: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曾言:“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劳动创造新生活,劳动者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学校以“复兴”命名,难道不是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吗?为此,我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洗自己的碗筷和小衣物做起,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和清理地面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抱怨地面脏时,不如拿起扫帚;批评浪费水时,不如主动拧上阀门。伸出双手,不仅能创造美好的物质生活,也能缔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比如优秀作文《以劳动赓续历史,以劳动创造未来》:
同学们,我们作为复兴中学一员,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国的责任。何为复兴?就是让那些已经消退的或正在消退的优秀传统,重新成为人们的习惯或品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复兴并不是靠说话,而是要靠我们的双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劳动真正成为我们的习惯,才有可能让优秀的传统复兴。承担复兴之务,我们义不容辭。
两文均将“复兴中学”的内涵与“劳动”契合,顺势提出建议,既切合任务设置,建议清晰,又逻辑清晰,富有条理。
众所周知,演讲的特质是现场互动,既要有针对论题的理性思考,又要有与听众的情感互动,两者必须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聚焦于“我”,构筑对话氛围。
比如优秀作文《以劳动为笔,书写时代华章》:
谈及“劳动”,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也许不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和“男耕女织”的情景,而是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虽称“劳动节”,我们却可以享受“偷懒”的三天小长假,实在是“划算”极了!
我发现有些同学会心一笑,看来我说出了部分同学的“心声”。同学们也不是不愿意劳动,的确,学业繁忙,“学习”这个借口真是四海皆行的“万精油”,只要随口一句“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家长们就早将一切家务等劳动事项包办得妥妥的。
该文聚焦于“我”设置情景对话,符合学生特点,易于引人共鸣,又突出了“演讲”特点。
其次,可以聚焦于“我”,讲述“我”的故事。
有演讲经历的人都知道,好的演讲除了要有好的观点、逻辑结构之外,也少不了要有好的故事,最好是讲自己的故事,因为一味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与演讲者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相比,毕竟少了真切,少了鲜活。
比如优秀作文《母亲的启示》这样开头:
在我心中,您是天下最勤劳的人。您总是在忙着忙着,从来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您都在田里土里忙着。天还未亮,您就下地干活了,天已黑了,还不见您回来。别人家的田土荒芜了,我家的都是郁郁葱葱瓜果满园。一年又一年,从年轻到年老,您从未停下。腰弯了,手脚没力了,还是没停下劳作,只是动作慢了些。因为您的勤劳,我们一大家人从未挨过饿。
该文一段精彩的故事,制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很自然地引出考生要陈述的观点,耳目一新,效果显著。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第一中学]
国家考试中心张开老师说,高考作文命题要贯彻时代主题,不回避社会热点,体现“四个自信”,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新时期重大事件很多,时代主题也很宽泛,扣除一些敏感性的、争议性的、批评性的话题,高考作文与平时训练性作文时有“擦边”,时而似曾相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比如今年全国卷I作文涉及“劳动教育”主题,笔者所在学校不说高三,就连高一高二本学期的半期考,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劳动教育”话题,由于我们的训练性作文在材料阐述、情境呈现、任务设置上,与高考作文有所不同,写作的要求自然不同。同学们也知道,作文材料组合不同,意味悬殊,材料倾向不同,韵味有别,文字表述差之毫厘,内蕴的呈现可能“谬”以千里,所以如果他们有机会参与今年的高考写作,他们定能临场变更立意,变通构思框架,应景遣词造句,这本是写作的应有之义。
我们先来审读今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客观地说,每年全国卷对作文试题材料的选择、对价值观的引导、对情境任务的设置都是精心而审慎的。今年全国卷I作文试题贴近时代主题,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及广大考生的预期相吻合,延续近四年高考对任务驱动的强调,设置了一道价值立场预设、情境真实、任务复杂的指令性作文:
任务1:写成演讲稿。
任务2: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主题。
任务3:体现“认识与思考”。
任务4:提出“希望与建议”。
“劳动教育”主题的设置,应该说,这是高考语文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主动呼应与贯彻落实,通过热点话题的反映与呈现,打造出语文学科推动立德树人、贯彻全面发展理念的思想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关心,常有见诸报端,此处不再赘述。有鉴于此,劳动教育进入今年高考,大凡对时政稍有敏感的师生一点也不感到讶异。
但吊诡的是,正是这样一道人人不讶异,没有审题门槛的作文题目,看似有话可说,但往往无处诉说,看似柳暗花明,实则山重水复,甚至极有可能让考生们陷入同质化、浅表化、寡味化的尴尬境地。
同质化:
全国卷I作文涉及“劳动教育”主题。劳动教育是一个无需争辩的论题,热爱劳动,这既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时代深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在这样一个刚性话题面前,考生要完成写作任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必然涉及对“劳动”意义与价值的阐述,可以想见的是,在阐述过程中,考生们陷入同质化的灾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原因有二:其一,考生们生活经历的日益趋同。不管城里的孩子还是乡野的学生,几乎都成了校园“关住的一代”,彼此成长经验、生活阅历,越来越缺乏差异,对“劳动”的认知自然千人一面,简单雷同。其二,考生们写作动机的普遍缺失。写作动机是认识和思考的出发点,也决定了认识和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校园“关住的一代”,由于聚集成群的集体心理,个性消失,个人才智削弱,异质性往往被同质性所吞没。
浅表化:
备考过程中,老师常常对学生们浅表化的寫作摇头叹息,而浅表化又突出表现在模式化、碎片化上。
所谓模式化,即考生往往用诸如“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带来尊严”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断,来替代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阐释,而如果我们把“劳动”替换成“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似乎一点也不违和。显然这种只停留于显而易见的共性认识上的阐述,必将使写作陷于低层次和肤浅的境地。
所谓碎片化,是指写作内容杂乱无章,比如对“劳动”四种错误认知的批驳与反思,是考生们绕不过去的坎,也是避免作文千篇一律胜人一筹的机会,但可以想见,不少考生由于缺乏聚焦与提炼的工夫,往往无法分解出诸如“无时间派”“科学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视劳动派”等名词概念,只能东碰一下,西撞一下,似乎什么都讲到了,却根本没能让阅卷者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最终收获的只能是“一地碎片”。
寡味化:
孔圣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当时可能出于传播手段简单,纸笔尚未普及,故要求语言合于韵律,以方便记忆;再发展到后来,要能“行远”的文章,除了要有修辞方面的规定,还要有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即要内诚于己,外感于人,这是常识。
全国卷I要求写成演讲稿。一篇好的演讲稿,必然是要兼具论述类文章的内容充实说理透彻和文学类文章的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才能达到“说服听众,感染读者”的实用目的。一篇合格的演讲稿,至少也要把控演讲的节奏,调动听众的情绪,强化语境上的现场感和对话意识,有的放矢,才能引起最大共鸣。 “演讲稿”试题任务的设计,意在提醒学生要关注考纲中的写作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但备考的现实语境是,我们绝大多数师生在潜意识中,写演讲稿和写文章是没有多大差异的,出于演讲稿中可以有论述的特点,往往把演讲稿写作和论述类文章写作混为一谈。由于考生缺乏必要的演讲知识训练,可以预见,不少考生写出的演讲稿,既缺乏现场互动性、鼓动性,率性、幽默、激情也将阙如,这样的演讲稿,寡然无味,也在情理之中。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考生如何才能将全国卷I作文写得“恰当贴切”,本文提三条建议。
一、经由“深思”呈现自我的“认识与思考”
上文已述,全国卷I作文仍是一道意在引领价值观念的指令性作文,这类作文往往立意预定(歌颂劳动的意义,纠正错误认知),思路框定(先体现认识与思考,后提出希望与建议),体裁限定(演讲稿),也就是说,命题者已经为考生建构好了“思维支架”与“语言支架”,考生们只需要在命题者搭好的作文框架内,去完成任务即可。那么,考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从何而来?对劳动态度的思考从何而出?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就事论事”中而来。
“就事论事”是指依据事情本身的情况来作价值评说或归因判断,按行文逻辑,“就事论事”中的“事”,要关联全局,而不能局限于细枝末节,所以命题者在写作任务要求上精心设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这是写作要求中的关键部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既应思考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人们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以及对劳动的错误态度,也理应辨析“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中的延伸内容,即人们对劳动的理解有窄化、异化的倾向,考生要在对材料“正确认知”的体认与“错误态度”的辨驳思考中,获得新的认识。
这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只局限于作文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若局限于此,必将得出“命题者对劳动的理解,不免片面与幼稚”的结论;若还能延伸思考“人们深思”背后的内容,这样便能获得更开放的写作内容。
笔者认为,“就事论事”可由以下两部分内容构成:
价值评说:围绕“对劳动的正确认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阐述“劳动”的是非得失。
比如优秀作文《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带来尊严》:
同学们,请环顾四周,我们的周围绿树成荫,花儿竞放,蝴蝶翩翩,黄莺婉转,这是因为园艺工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我们走到大街上,道路宽阔平坦,车流人流井然有序,这是因为有铺路工人和交警的辛勤劳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正是因为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
其实,从我们的“盘中餐”到身上的“一丝一缕”,从昔日的“车同轨”到世界最长的高铁轨道,从昔日的“茅檐低小”到今日的摩天大楼,哪一项不是人们劳动的结晶?正是劳动,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该文从周边环境、从身边小事引入,由表及里,处处紧扣劳动的意义,申说劳动的价值,并运用排比、引用修辞,句式灵活多变,避免千人一面,又让人耳目一新。
归因判断:围绕“对劳动的错误态度”,还原情境,由果溯因,作有效的审辨归因分析。
比如:新时代的当下,科技日益发达、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我们为什么还要批评“无时间派”“科学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视劳动派”等种种不愿意劳动、不理解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需要培养自己对于适当的体力劳动的热情呢?
原因有三:其一,科技的发展还远远没到一切体力劳动都可以交给机器人的程度,社会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体力劳动去完成,这就决定了全社会都必须端正对于体力劳动的认识,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从事或者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精神准备。其二,由于体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相对简单的劳动,脑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相对复杂的劳动,因而出现了贵贱之分,部分脑力劳动者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形成了轻视甚至贱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这是非常不利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其三,一切发明创造都是脑力与体力相互配合完成的,不存在绝对不需要脑力的体力劳动,也不存在绝不需要体力的脑力劳动,如果青年人窄化劳动、异化劳动,失去了体力劳动的热情,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这个社会将陷入危机。
如能这样归因判断,不仅呼应四种错误态度,避免浅层表述,而且认知独到,人无我有,自然能让听众存疑消除,乐意倾听。
二、借用“复兴”串联自我的“希望与建议”
对众多考生而言,如果说对“认识与思考”的任务完成,还是有所指向有所针对的话,对“希望与建议”的任务完成,恐怕便是选择性无视,或者无的放矢,为文造文。这是写作不自觉的表征,也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其实写作要求中“复兴中学”中“复兴”二字,便是提希望说建议的巧妙抓手,它意在暗示考生“追梦”“圆梦”,要冀由勤苦的劳动来链接,又暗含“劳动是民族复兴的入场券”的用意,考生们完全可以在此处大做文章,以体现新一代关注时代困境,破解现实问题,追寻人生意义的情感取向。
比如优秀作文《以劳动为笔,书写时代华章》: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曾言:“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劳动创造新生活,劳动者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学校以“复兴”命名,难道不是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吗?为此,我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洗自己的碗筷和小衣物做起,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和清理地面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抱怨地面脏时,不如拿起扫帚;批评浪费水时,不如主动拧上阀门。伸出双手,不仅能创造美好的物质生活,也能缔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比如优秀作文《以劳动赓续历史,以劳动创造未来》:
同学们,我们作为复兴中学一员,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国的责任。何为复兴?就是让那些已经消退的或正在消退的优秀传统,重新成为人们的习惯或品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复兴并不是靠说话,而是要靠我们的双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劳动真正成为我们的习惯,才有可能让优秀的传统复兴。承担复兴之务,我们义不容辭。
两文均将“复兴中学”的内涵与“劳动”契合,顺势提出建议,既切合任务设置,建议清晰,又逻辑清晰,富有条理。
三、聚焦于“我”彰显演讲特质
众所周知,演讲的特质是现场互动,既要有针对论题的理性思考,又要有与听众的情感互动,两者必须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聚焦于“我”,构筑对话氛围。
比如优秀作文《以劳动为笔,书写时代华章》:
谈及“劳动”,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也许不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和“男耕女织”的情景,而是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虽称“劳动节”,我们却可以享受“偷懒”的三天小长假,实在是“划算”极了!
我发现有些同学会心一笑,看来我说出了部分同学的“心声”。同学们也不是不愿意劳动,的确,学业繁忙,“学习”这个借口真是四海皆行的“万精油”,只要随口一句“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家长们就早将一切家务等劳动事项包办得妥妥的。
该文聚焦于“我”设置情景对话,符合学生特点,易于引人共鸣,又突出了“演讲”特点。
其次,可以聚焦于“我”,讲述“我”的故事。
有演讲经历的人都知道,好的演讲除了要有好的观点、逻辑结构之外,也少不了要有好的故事,最好是讲自己的故事,因为一味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与演讲者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相比,毕竟少了真切,少了鲜活。
比如优秀作文《母亲的启示》这样开头:
在我心中,您是天下最勤劳的人。您总是在忙着忙着,从来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您都在田里土里忙着。天还未亮,您就下地干活了,天已黑了,还不见您回来。别人家的田土荒芜了,我家的都是郁郁葱葱瓜果满园。一年又一年,从年轻到年老,您从未停下。腰弯了,手脚没力了,还是没停下劳作,只是动作慢了些。因为您的勤劳,我们一大家人从未挨过饿。
该文一段精彩的故事,制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很自然地引出考生要陈述的观点,耳目一新,效果显著。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