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清华大学饮食中心为例,从制度、情感和生活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办法,力图形成一整套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清华大学饮食中心 农民工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0-02
目前,在清华大学饮食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分为合同工和正式工两部分;而在身份构成上,分为城市工和农民工两种。最近两年,合同制员工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9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民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我们学校饮食水平提高和服务质量进步的主力军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农民工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在教育和管理上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农民工在高校工作、生活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自身素质与校园要求之间的差距,由这种差距而导致的冲突也给高校农民工及校园发展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也使得加强中心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落在了加强中心农民工教育上。因此,深入探讨农民工的思想需求状况和当前的工作生活现状,思考中心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时代农民工的概念与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培育人、引导人,进而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做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他们的需求心理出发。针对他们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在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之前,了解现时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方向,是我们能否分析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办法的关键之所在。
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农民工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既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显然,我们中心的农民工为狭义范围的农民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代际更替。不同的出生年代,意味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机遇,而这可能会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目前学者们一般把当下时代的农民工的特征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种描述只是对当前时代的农民工的一种概述性的特征总结,并且隐含有歧视性的观点。具体到心理和思想层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时代农民工的特征可表述如下:
1.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作为现时代的农民工,在大众教育的不断发展下,他们整体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富有挑战精神的年轻群体。这一年轻群体与以前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彰显。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在思维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主观认识和选择。更强调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利益和尊严。在外出动机上,他们已经由单纯的“经济需求型”转向“经济需求型”和“发展需求型”并存,“发展需求型”某种程度上来说变得更加主导。可以说,生存方面的需求导向已经让位于发展自身的需求导向。
2.身份认同的日益模糊。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希望,他们对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愿意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游荡。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下,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在城市中农村无法比拟的较好发展机遇,又激发他们去城市追寻发家致富的梦想。在常年的打工过程中,他们慢慢地适应了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了“准市民”的特征。他们既想在城市谋求发展,又割不断自己与农村、农民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矛盾心理。这种经历和矛盾心理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双重边缘人”,即除了城市“边缘人”外,他们也成了“农村边缘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依恋在减退,很多人不愿再回到农村经营耕作,只能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作“候鸟型”的循环流动,呈现一种“钟摆”状态。作为“边缘人”,他们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找不到归属感,对于“我是谁”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答案,无法对自己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他们不希望自己再做农村人,但作为“城市人”的梦想却又如此遥远。于是,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
3.对于机会公平的强烈渴求。强烈的被剥夺感是老一代农民工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在这里,剥夺分为相对剥夺和绝对剥夺两种。相对剥夺是指在与其他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而绝对剥夺是指由于不公正的待遇,一些人群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老一代农民工大都遭受过形形色色的绝对剥夺,如超长的劳动时间、恶意拖欠工资等。现时代的农民工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淡薄,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成功观,即认为别人地位和财力高于自己的原因在于别人的自身努力、智力水平、先天机会、家庭背景等多方面,而不是简单的不公平的剥夺和压榨。在新一代农民工的心里,这个社会是一个机会遍布的时代,只要是他们努力,只要是社会机会均等,他们就有可能翻身。因此,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内心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有的是对机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4.农民工大都内心朴实,他们吃苦耐劳,待人诚恳,基本都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只是在城市生存巨大压力下,精神生活的严重缺失,较差的工作生活条件,这些都促使农民工在心理上有着非常强的矛盾特征。在工作上表现出不够大胆,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农民工的概念和心理特征的分析,这些对于我们中心思考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仅仅明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经典理论的指导。因此,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合理成分,补充动机理论的有益观点,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今时代的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对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性,正确引导其行为,并且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思考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人,他们思想认识的变化,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其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和马斯洛二人各自都有着一套完整的需要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其中,只有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概括地来讲,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大家都知道,这二人对需要的分层虽不尽一致,但基本都认同一点,即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结合新一代农民工心理特征和身份特点的分析,我们对于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已经有了非常明晰的方向。概括起来讲,就是立足基本需要,抓好发展需要,实现中心农民工安全、爱、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满足。
在这里,基本需要我们不必细说,发展需要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和自身实力的过程。具体包括工作成就、工作激励、教育培训、工作报酬等方面。上文第一部分关于农民工心理特征分析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农民工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改善是他们最迫切的希望。具体来讲,根据需要理论,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从制度层面而言,要调整中心的制度和政策,从各方面消除歧视和排斥农民工的制度、条例和观念,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政治待遇上的公平性;从情感呵护的层面来讲,中心领导要关心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多给予指导、帮助和关心,让他们虽身处异地而有家的温暖;从生活层面来看,我们要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同时从主体自身入手,引导当今时代的农民工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1.制度层面:调整制度和政策,提升农民工政治待遇的公平性。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人们思想的变化。而调整制度和政策,即是为当今时代的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制度的支持下,充分调动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具体来讲,即要突出三个平等,一是政治待遇平等。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要同等对待,机会平等,消除带有歧视色彩的农民工“打工仔”观念;在组织发展、优秀评选等涉及个人政治前途,以及个人声誉等方面也要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单位管理的参与权利上,农民工应该和其他城市员工一样享有职工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建议权,享有通过有效途径维护自身利益、表达自己正当意愿与需求的权利。二是经济待遇平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决定了大部分人的工作目标在于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对农民工的这一心理及实际需求,突出经济平等,做到同工同酬,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科学、公平、公正地体现出每个劳动者的价值以及生产福利待遇等实实在在地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三是岗位培训机会平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岗位的人员选择往往依据于职工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缺乏各种生产技能,一般只能从事那些比较简单、粗重的劳动,参与各种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快掌握生产技能,就成为农民工提高生存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的必然的心理需求,也成为他们提高自身价值,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此为着眼点,突出岗位培训机会平等,鼓励他们多学技术,尽快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饮食中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经济待遇方面,大力推进同工同酬的改革,减少了经济收入上的不平等分配,使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政治待遇方面,我们不仅大力提拔农民工的骨干分子参与中心管理方面的工作,而且积极发展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加入党组织。最近几年来,我中心已经有农民工党员十余人,在榜样的带动下,已经有几十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些举措有效地增强了农民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一直以来,“育人”一直是我们最为突出的管理理念。我们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大师级的厨师和专门厨师培训学校的老师来为中心的厨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且积极创造机会把餐厅技能出色的厨师推送到国内的烹饪大赛上展现才艺,在让他们获得荣誉的同时,充分提高他们的个人技能,增加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还鼓励厨师们走出去自己去学。为了保证厨师自身水平提高的进度,我们定期进行厨师考核。有很多农村厨师拿到了技师等级证书。同时,我们充分给予每一个员工个人提高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满足他们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即使他们走向社会,也可以继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情感层面:关切农民工疾苦,加强沟通、呵护和激励。开展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情感人,必须细致入微地体察和关心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确实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必须树立民主观、平等观,充分尊重农民工的人格、基本权利和尊严,摒弃以势压人、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他们,努力创造对城市农民工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良性环境,消除恶性环境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要善于激励。激励就是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职工或其家庭遭遇困难的时候,中心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如汶川地震时,中心对于家在地震灾区的员工及时下发相应的安抚资金,并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帮助来自灾区的职工度过难关。
3.生活层面:利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引导,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为了树正气、树典型,中心不定期举办青年宣讲会,开展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学习,共青团支部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为了营造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增强农民工的集体归属感,中心还组织春游和秋游活动,并建立职工之家,在宿舍给职工配备了电视、书籍、体育用品等生活文化设施,丰富职工的学习和娱乐生活。
中心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定期举行职工运动会、春节晚会、歌手大赛、各种球类大赛、看电影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职工的工作压力,而且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在每个职工的生日时,中心都会送上一个生日蛋糕,让农民工在中心都有一种归属感和家的意识。
三、结语
农民工的生活与就业有着很强的流动性,而且极不稳定。他们经常由一个单位流动到另一个单位,由一座城市流动到另一座城市,由一种行业流动到另一种行业。城市农民工这种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必然是不稳定的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真正把农民工当成职工队伍的一部分,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长远培养使用计划,逐步提高和改善其待遇水平,才能使他们有温暖感和归属感。经验证明,单一的教育模式难以取得很好的育人成效,应改变在农民工管理服务中自立门户、分散运作的状况,灵活运用管理载体,将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党委树立教育导向、依靠工会搭建教育平台、依托行政各部门构筑教育网络,实现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并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确实树立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吴宝善.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3)
(责编:若佳)
关键词:清华大学饮食中心 农民工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0-02
目前,在清华大学饮食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分为合同工和正式工两部分;而在身份构成上,分为城市工和农民工两种。最近两年,合同制员工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9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民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我们学校饮食水平提高和服务质量进步的主力军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农民工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在教育和管理上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农民工在高校工作、生活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自身素质与校园要求之间的差距,由这种差距而导致的冲突也给高校农民工及校园发展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也使得加强中心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落在了加强中心农民工教育上。因此,深入探讨农民工的思想需求状况和当前的工作生活现状,思考中心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时代农民工的概念与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培育人、引导人,进而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做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他们的需求心理出发。针对他们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在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之前,了解现时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方向,是我们能否分析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办法的关键之所在。
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农民工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既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显然,我们中心的农民工为狭义范围的农民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代际更替。不同的出生年代,意味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机遇,而这可能会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目前学者们一般把当下时代的农民工的特征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种描述只是对当前时代的农民工的一种概述性的特征总结,并且隐含有歧视性的观点。具体到心理和思想层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时代农民工的特征可表述如下:
1.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作为现时代的农民工,在大众教育的不断发展下,他们整体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富有挑战精神的年轻群体。这一年轻群体与以前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彰显。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在思维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主观认识和选择。更强调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利益和尊严。在外出动机上,他们已经由单纯的“经济需求型”转向“经济需求型”和“发展需求型”并存,“发展需求型”某种程度上来说变得更加主导。可以说,生存方面的需求导向已经让位于发展自身的需求导向。
2.身份认同的日益模糊。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希望,他们对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愿意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游荡。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下,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在城市中农村无法比拟的较好发展机遇,又激发他们去城市追寻发家致富的梦想。在常年的打工过程中,他们慢慢地适应了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了“准市民”的特征。他们既想在城市谋求发展,又割不断自己与农村、农民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矛盾心理。这种经历和矛盾心理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双重边缘人”,即除了城市“边缘人”外,他们也成了“农村边缘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依恋在减退,很多人不愿再回到农村经营耕作,只能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作“候鸟型”的循环流动,呈现一种“钟摆”状态。作为“边缘人”,他们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找不到归属感,对于“我是谁”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答案,无法对自己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他们不希望自己再做农村人,但作为“城市人”的梦想却又如此遥远。于是,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
3.对于机会公平的强烈渴求。强烈的被剥夺感是老一代农民工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在这里,剥夺分为相对剥夺和绝对剥夺两种。相对剥夺是指在与其他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而绝对剥夺是指由于不公正的待遇,一些人群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老一代农民工大都遭受过形形色色的绝对剥夺,如超长的劳动时间、恶意拖欠工资等。现时代的农民工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淡薄,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成功观,即认为别人地位和财力高于自己的原因在于别人的自身努力、智力水平、先天机会、家庭背景等多方面,而不是简单的不公平的剥夺和压榨。在新一代农民工的心里,这个社会是一个机会遍布的时代,只要是他们努力,只要是社会机会均等,他们就有可能翻身。因此,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内心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有的是对机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4.农民工大都内心朴实,他们吃苦耐劳,待人诚恳,基本都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只是在城市生存巨大压力下,精神生活的严重缺失,较差的工作生活条件,这些都促使农民工在心理上有着非常强的矛盾特征。在工作上表现出不够大胆,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农民工的概念和心理特征的分析,这些对于我们中心思考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仅仅明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经典理论的指导。因此,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合理成分,补充动机理论的有益观点,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今时代的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对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性,正确引导其行为,并且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思考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人,他们思想认识的变化,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其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和马斯洛二人各自都有着一套完整的需要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其中,只有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概括地来讲,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大家都知道,这二人对需要的分层虽不尽一致,但基本都认同一点,即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结合新一代农民工心理特征和身份特点的分析,我们对于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已经有了非常明晰的方向。概括起来讲,就是立足基本需要,抓好发展需要,实现中心农民工安全、爱、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满足。
在这里,基本需要我们不必细说,发展需要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和自身实力的过程。具体包括工作成就、工作激励、教育培训、工作报酬等方面。上文第一部分关于农民工心理特征分析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农民工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改善是他们最迫切的希望。具体来讲,根据需要理论,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从制度层面而言,要调整中心的制度和政策,从各方面消除歧视和排斥农民工的制度、条例和观念,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政治待遇上的公平性;从情感呵护的层面来讲,中心领导要关心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多给予指导、帮助和关心,让他们虽身处异地而有家的温暖;从生活层面来看,我们要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同时从主体自身入手,引导当今时代的农民工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1.制度层面:调整制度和政策,提升农民工政治待遇的公平性。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人们思想的变化。而调整制度和政策,即是为当今时代的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制度的支持下,充分调动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具体来讲,即要突出三个平等,一是政治待遇平等。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要同等对待,机会平等,消除带有歧视色彩的农民工“打工仔”观念;在组织发展、优秀评选等涉及个人政治前途,以及个人声誉等方面也要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单位管理的参与权利上,农民工应该和其他城市员工一样享有职工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建议权,享有通过有效途径维护自身利益、表达自己正当意愿与需求的权利。二是经济待遇平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决定了大部分人的工作目标在于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对农民工的这一心理及实际需求,突出经济平等,做到同工同酬,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科学、公平、公正地体现出每个劳动者的价值以及生产福利待遇等实实在在地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三是岗位培训机会平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岗位的人员选择往往依据于职工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缺乏各种生产技能,一般只能从事那些比较简单、粗重的劳动,参与各种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快掌握生产技能,就成为农民工提高生存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的必然的心理需求,也成为他们提高自身价值,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此为着眼点,突出岗位培训机会平等,鼓励他们多学技术,尽快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饮食中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经济待遇方面,大力推进同工同酬的改革,减少了经济收入上的不平等分配,使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政治待遇方面,我们不仅大力提拔农民工的骨干分子参与中心管理方面的工作,而且积极发展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加入党组织。最近几年来,我中心已经有农民工党员十余人,在榜样的带动下,已经有几十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些举措有效地增强了农民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一直以来,“育人”一直是我们最为突出的管理理念。我们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大师级的厨师和专门厨师培训学校的老师来为中心的厨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且积极创造机会把餐厅技能出色的厨师推送到国内的烹饪大赛上展现才艺,在让他们获得荣誉的同时,充分提高他们的个人技能,增加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还鼓励厨师们走出去自己去学。为了保证厨师自身水平提高的进度,我们定期进行厨师考核。有很多农村厨师拿到了技师等级证书。同时,我们充分给予每一个员工个人提高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满足他们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即使他们走向社会,也可以继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情感层面:关切农民工疾苦,加强沟通、呵护和激励。开展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情感人,必须细致入微地体察和关心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确实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必须树立民主观、平等观,充分尊重农民工的人格、基本权利和尊严,摒弃以势压人、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他们,努力创造对城市农民工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良性环境,消除恶性环境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要善于激励。激励就是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职工或其家庭遭遇困难的时候,中心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如汶川地震时,中心对于家在地震灾区的员工及时下发相应的安抚资金,并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帮助来自灾区的职工度过难关。
3.生活层面:利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引导,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为了树正气、树典型,中心不定期举办青年宣讲会,开展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学习,共青团支部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为了营造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增强农民工的集体归属感,中心还组织春游和秋游活动,并建立职工之家,在宿舍给职工配备了电视、书籍、体育用品等生活文化设施,丰富职工的学习和娱乐生活。
中心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定期举行职工运动会、春节晚会、歌手大赛、各种球类大赛、看电影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职工的工作压力,而且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在每个职工的生日时,中心都会送上一个生日蛋糕,让农民工在中心都有一种归属感和家的意识。
三、结语
农民工的生活与就业有着很强的流动性,而且极不稳定。他们经常由一个单位流动到另一个单位,由一座城市流动到另一座城市,由一种行业流动到另一种行业。城市农民工这种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必然是不稳定的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真正把农民工当成职工队伍的一部分,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长远培养使用计划,逐步提高和改善其待遇水平,才能使他们有温暖感和归属感。经验证明,单一的教育模式难以取得很好的育人成效,应改变在农民工管理服务中自立门户、分散运作的状况,灵活运用管理载体,将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党委树立教育导向、依靠工会搭建教育平台、依托行政各部门构筑教育网络,实现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并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确实树立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吴宝善.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3)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