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本组23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例。发病季节以冬春最多。年龄与性别:患儿年龄1~2岁;男13例,女10例,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半个月。23例患儿均接受过中西药物治疗,胸透正常或肺纹理稍增粗,血常规检查正常。
辨证分型:气阴两虚型7例,症见干咳或痰少,午后或夜间咳甚,烦燥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达气关。肺脾气虚型7例,症见久咳不愈,咳而无力,痰白清稀,困倦懒言,不寐,口干,舌红少津,舌质淡苔白,脉细,指纹淡红达气关。痰热互结型9例,症见久咳痰多色黄,喉中痰鸣,食欲不振,尿短赤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指纹紫滞达气关。
药物组成:莱菔子9g,苏子6g,白芥子6g,陈皮4g,法半夏6g,黄芩10g,茯苓5g,甘草3g。
治疗方法:取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次服。随症加减肺脾气虚加党参、黄芪,气阴两虚加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痰热互结型加黄芩、僵蚕。
结果
23例患儿均治愈,其临床咳嗽消除,全身情况恢复正常,胸透正常,其中3天治愈8例,3~7天治愈9例,7~10天治愈6例。
典型病例:患儿2岁,2005年6月就诊,其母代述其儿近2个月来反复咳嗽,晨起咳嗽明显,痰黄黏稠,咳甚呕吐痰诞,胃纳差,小便短赤。查体:T37.2℃,咽红,充血,扁桃体不大,血常规正常,胸片示两肺纹理稍粗。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患儿2个月来曾服过中药及用抗生素、止咳药物未效而再次就诊。经四诊合参,证属痰热互结,肺气失宣,予降气化痰,宣肺止咳为主,用三子养亲汤加味,白芥子6g,苏子6g,莱菔子6g,陈皮4g,茯苓10g,法半夏5g,黄芩4g,甘草3g,取上方连服3剂,二诊咳嗽明显减少,痰少色白,胃纳转佳,精神转佳。继原方药再服3剂,症状消失。
讨论
咳嗽在《内经》早有论述,《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小儿乃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易感外邪。故初病均以外感咳嗽多见,但小儿亦因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使正气更伤,肺之清肃难复。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及致肺脾两虚。因此,治疗上多从肺脾入手,故选用三子养亲汤加味。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消,痰由湿生佐以茯苓健脾利湿,使以甘草和中健脾,白芥祛痰利气散结,莱菔子、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消滞作用,顺气降逆,从而达到满意效果。
本组23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例。发病季节以冬春最多。年龄与性别:患儿年龄1~2岁;男13例,女10例,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半个月。23例患儿均接受过中西药物治疗,胸透正常或肺纹理稍增粗,血常规检查正常。
辨证分型:气阴两虚型7例,症见干咳或痰少,午后或夜间咳甚,烦燥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达气关。肺脾气虚型7例,症见久咳不愈,咳而无力,痰白清稀,困倦懒言,不寐,口干,舌红少津,舌质淡苔白,脉细,指纹淡红达气关。痰热互结型9例,症见久咳痰多色黄,喉中痰鸣,食欲不振,尿短赤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指纹紫滞达气关。
药物组成:莱菔子9g,苏子6g,白芥子6g,陈皮4g,法半夏6g,黄芩10g,茯苓5g,甘草3g。
治疗方法:取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次服。随症加减肺脾气虚加党参、黄芪,气阴两虚加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痰热互结型加黄芩、僵蚕。
结果
23例患儿均治愈,其临床咳嗽消除,全身情况恢复正常,胸透正常,其中3天治愈8例,3~7天治愈9例,7~10天治愈6例。
典型病例:患儿2岁,2005年6月就诊,其母代述其儿近2个月来反复咳嗽,晨起咳嗽明显,痰黄黏稠,咳甚呕吐痰诞,胃纳差,小便短赤。查体:T37.2℃,咽红,充血,扁桃体不大,血常规正常,胸片示两肺纹理稍粗。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患儿2个月来曾服过中药及用抗生素、止咳药物未效而再次就诊。经四诊合参,证属痰热互结,肺气失宣,予降气化痰,宣肺止咳为主,用三子养亲汤加味,白芥子6g,苏子6g,莱菔子6g,陈皮4g,茯苓10g,法半夏5g,黄芩4g,甘草3g,取上方连服3剂,二诊咳嗽明显减少,痰少色白,胃纳转佳,精神转佳。继原方药再服3剂,症状消失。
讨论
咳嗽在《内经》早有论述,《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小儿乃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易感外邪。故初病均以外感咳嗽多见,但小儿亦因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使正气更伤,肺之清肃难复。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及致肺脾两虚。因此,治疗上多从肺脾入手,故选用三子养亲汤加味。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消,痰由湿生佐以茯苓健脾利湿,使以甘草和中健脾,白芥祛痰利气散结,莱菔子、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消滞作用,顺气降逆,从而达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