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北有杜郎口,南有生本教育,因其课堂改革实验,更因其高分的终端显示,正以“草根”的力量,由下而上地推动着以“小组合作”为平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深入、升华。
如何配合这一场“草根”运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能力。我们有了这样的实践,以县本研究为平台,以跟踪服务为抓手,以行动研究为核心,临帖、入帖、出帖,全方位地完成实验的移植工作。
一、实验的过程
(一)临帖,以县本研究为平台
一般情况下,不管是由上而下的新课程标准,还是由下而上的学案、生本,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因为高分终端的显示,被动接受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冲着成绩而去,不管条件如何,不管了解多少,便匆忙开始实验。因此,内驱动力不够,对临帖不够重视,不够尊重。正因为这样,实验的初期,往往会一头雾水、手忙脚乱。
所谓临帖,就是选择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原原本本地学习,原原本本地在课堂中实践。杜郎口、生本,这些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临帖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借船出海,借力打力。
这些年来,涌现出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 35”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广州华阳的“生本”模式等等诸多模式,结合实情,选择较为合适的模式,并不是一件易事。
通过考察、比较、实验之后,以杜郎口中学模式为蓝本的“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改革实验和县本研究的主攻方向。“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选择的理由很多,一是终端成绩显现,一是“五步三查”模式可学可用,一是模式对于教学的软硬件要求不高。一位校长有这样的描述,从杜郎口,看到最素质的东西:孩子们的自信、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看到教师的追求:追求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提高、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追求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实践中,熟悉模式,吃透流程,是问题的关键。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执行不彻底,面对情况束手无策等等问题。因为临帖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不好成功的经验,往往是临帖出了问题,是临帖者缺少真正的融会贯通,习惯性地批判吸收、挑肥拣瘦,这样,学到手的往往是临帖者有意无意修改过的模式。
因之,这样的状态下,实验仿佛一阵风,震动和激动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好学,渐渐归于宁静,回到过去。
(二)入帖,以跟踪服务为抓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帖、实验,这时会历经这样一个瓶颈:成绩下滑、遭受怀疑。
在没有充分培训的基础上,在没有跟进服务的情况下,凭着老师们的热情进行实验。这样的行为,很难潜入到实验的深水区时,会伴生这样的现象:
1. 实验夹生饭。由于老师与学生都不熟悉新模式的流程与要点,就很难驾驭这种新模式的课堂,学生不喜欢,老师也不舒服。这时似乎又不能完全退回到原来的模式上去,实验就变成了夹生饭。
2. 耗费时间,影响进度。由于师生双方都要学习与熟悉新模式,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需要时间磨合,这样一来,往往为了新模式而浪费太多的时间,进而影响到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3. 形似而神无。临帖阶段避免不了就是从形式、形似开始。正因为过于注重形式的学习,侧重点在于课程流程的贯彻,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表面的繁荣,假想的热闹。而这又往往会掩盖学生隐藏的问题。
实验中,老师观念实实在在的转变,学生学习习惯一点一滴的培养,集体备课的重新认识与启动,学案的独立完成与检查,学习小组的深度建设,合作学习的实质性开展,课堂展示的精彩丰富深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遇到,更需要一一解决。没有第一线老师的坚持,没有教研、师训部门的密切配合,这诸多问题将会成为实验的一座又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严重制约着实验的深入开展。
正因为这种种现象与原因,难免会出现学生成绩的下滑。本来当初参与实验,就有些勉强,要么还没有开始实验,就假想了太多的问题,为自己预设了太多的障碍;要么是观望,犹豫不决,不课改似乎说不过去,课改自己又说服不了自己。出现成绩下滑,遭受质疑,似乎是很正常的。只是多数人并不把这一现象看成是正常的反弹,相对地会怀疑模式本身,进而放弃临帖,中止实验。
面对这诸多矛盾,这一阶段最最需要的就是,教研、师训部门重心前移,与第一线的老师在一起,听课、评课、磨课,紧紧围绕课堂、实验出现的问题,跟进服务,贴身指导。把第一线的问题解决在课堂,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
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跟踪服务、贴身指导又是最最缺乏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杜郎口之所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
(三)出帖,以行动研究为核心
从临帖开始,完全彻底地将服务前移到田间地头,前移到课堂当中,历经入帖阶段之后,出帖阶段,更多的是借鉴“新学校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为核心,制作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数据,再反馈实验。继而编制实验培训教材,实验操作手册,将每一个环节的设置理念、核心要点、师生活动、注意事项、应对之策,逐一落实、内省、升华,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顺利完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平台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本土化。唯其如此,才能走出初期的“一头雾水、手忙脚乱”,跨越中期的“成绩下滑、遭受怀疑”,到课改后期“豁然开朗、体验幸福”。
课改后期,出帖阶段,不必急于去创造特色,去输出思想,相反地需要潜下心来,总结得失,完善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况。以此为基础,扩大实验学校,进一步推广实验经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实验所带来的一切,自信、阳光、激情、礼让、理性……
课改后期,更需要跳出模式看模式。不知是巧合,还是使命使然,近几年,广东的生本教育,以广州为发源地,将生本教育实验普及到20多个省市。《中国教师报》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大本营,隆重推出了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河北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等“九大教学范式”。与此同时,以李希贵校长为首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已经将这一行动扩大到多个省市学校。这众多的实验,各有侧重,却完成着同样的命题,打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正是从临帖阶段开始,就蹲点实验学校,跟踪服务第一线老师,到出帖阶段,才能够把各种不同的模式、实验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吸星大法般地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集合生本的理念,学案的操作和新学校行动的研究成果,整合实验,提升实验,让老师们得心应手地临帖,游刃有余地入帖,水到渠成地完成化蛹成蝶的出帖过程。
二、实验的节点
虽然严格按照临帖、入帖、出帖的过程实验,依旧避免不了问题多多,矛盾多多。现就几个关键节点,谈一谈应对之策。
(一)熟悉模式,吃透流程
在众多的课堂教学实验当中,通过考察、比较,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了“五步三查”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确立课堂教学改革和县本研究的方向,再以行政方式推进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这一过程,顺理成章。问题在于如何熟悉模式,吃透流程。遗憾的是,临帖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教研、师训部门都不熟悉新模式及操作流程,如何操作,如何实验,的确是“一头雾水、手忙脚乱”。加之多数临帖者、复制者,正是冲着“高分终端的显示”而去,往往只看到“高分终端显示”这个最显赫的地方,而忽视了这显赫背后所付出的东西。
临帖的实质,就是学习模式,即学习方法、流程、规则。模式是基本的课堂规则,是这些模式的创立者,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反复探索出的课堂教学流程。临帖学习模式,是为了保证教师遵循一定的流程,规则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减少常识性错误,少走弯路,进而多快好省地掌握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五步”中的每一步如何操作,侧重点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达到什么境界;“三查”中的每一次检查,如何落实,由谁检查,与“五步”中的每一步如何配合。一句话,“五步三查”的教学流程,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如何结合实际,提炼出一套规范的操作手册,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规范行为,严格临帖,可以说是临帖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如何尽快地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尽快提炼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操作手册,只有把工作的重点,前移到教室、课堂,前移到老师和学生当中,与第一线的老师共同实验,共同实践,才能尽快地完成本土化的工作。
(二)重心前移,跟踪服务
要尽快实现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顺利地从临帖过渡到入帖阶段,重心前移,跟踪服务,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研、师训部门需要深入到第一线的课堂、教室,与老师们一起共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提炼方法。
从一个角度看,第一线的课堂,才是教研、师训部门最好的舞台,因为这里有鲜活的思想,热烈的展示,精彩的生成,有远比灰色理论更绿色的生命,同时也有诸多问题,诸多课题。比如,观念实实在在的转变,学习习惯一点一滴的培养,集体备课的重新认识,学案的独立完成与检查,学习小组的深度建设,合作学习的实质性开展,课堂展示的精彩丰富深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等等,没有第一线老师的坚持,没有教研、师训部门的密切配合、跟踪服务,这诸多问题将会成为实验的一座又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严重制约着实验的深入开展。
其实,这些问题,正是县本研究的核心,正是教研、师训部门的职责。只有重心前移,蹲点实验学校,以跟踪服务为抓手,以解决课堂出现的和第一线老师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仔细打磨每个环节,疏通整个课堂流程,从而渐渐清晰着实验的思路,梳理出每个环节的重、难点,在这个基础上,过滤出学案、生本本土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从而更好地让老师们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完成从临帖到入帖的蜕变。
当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前,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培训,培训校长、老师,培训学生。让学校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熟悉、了解这种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由于这草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由下而上,教研、师训部门被动地跟进,无法提供更好的帮助。“走出去请进来”,成了唯一的学习、培训方式,同时也是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
所以,培训的内容有了,培训的对象有了,就是没有培训老师的专家。由下而上的课改,对于教研、师训部门而言,往往是旁观者,仿佛他们是草根实验的局外人。因此,与老师们、与实验同时成长,成了教研、师训部门最新的课题。
(三)行动研究,提升特质
从临帖开始,到入帖转承,再到出帖化蝶,从“一头雾水、手忙脚乱”到“成绩下滑、遭受怀疑”,最后“豁然开朗、体验幸福”。完成这一过程后,有二件很诱人的事情,一是根据实验的成果,进一步推广普及;一是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推广普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训老师。为此,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实验的经验教训,成果化;将“五步三查”的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以此编辑出相应的培训手册,操作手册。用更为贴身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培训老师,雕刻细节,打造自己的课堂。
提炼自己的特色,看上去挺美的事儿,却需要慎之又慎。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特色,不是所有的模式都需要特色增辉。重要的是,如何在尊重原帖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让每一位实验老师都浑然不知,信手拈来。所以,特色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本土化的模式,深入到每一个教室当中,深入到每一个课堂当中。
其实,完成化蝶成蛹之后,最最重要的事情,是巩固实验成果,将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社团活动,打造课间文化。而这又是“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所缺少的。
为此,“新学校行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行动研究与借鉴模式。通过对学校的测量、透视、诊断、追踪和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学校中课程、学生、老师、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我们的研究结果付诸实践”,最终提取理想学校的基因,破解理想学校的密码,构建理想学校的模型。
三、实验的反思
综上所述,整个实验,以县本研究为平台,以跟踪服务为抓手,以行动研究为核心,从而完成临帖、入帖、出帖的实验过程。简言之,课堂教学改革的捷径就是找一个好帖,进行描红、临摹,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深入帖中,融会贯通,最后化蛹成蝶,破帖而出。
整个实验过程,体会最深的是,第一线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知道问谁,而教研、师训部门又无法提供实实在在的跟踪、指导服务。
第一线老师真正需要的培训,是扎根在第一线,紧紧围绕实验,测量、透视、诊断、追踪问题,进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而第一线的老师,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一直在不断实践、实验,所以第一线永远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永远有理论盲点、培训滞后的问题。这就特别需要教研、师训部门把服务工作重心前移到教室、课堂。
重心前移到第一线之后,培训的职能就转变成了服务。这似乎又涉及到多年来的培训模式。既有的培训,这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结合国家、省、市要求,从第一线收集案例,以第一线老师为主讲人员,然后集中或者远程培训。但是,这样的培训,似乎总是比第一线鲜活的实践慢半拍。
其实,把服务工作重心前移到教室、课堂,是第一线老师、实验的需要,更是教研、师训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培训机构这个后方而言,第一线永远有鲜活的实验,丰富的课题。而第一线的实验、实践,正是教研、师训部门的研究基地与多彩舞台。
因之,紧紧围绕第一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重心前移,贴身指导,把服务老师的工作前移到田间地头,是教研、师训部门急需实践的课题,更是教研、师训部门的职责与使命,同时也是顺利实施“国培计划”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如何配合这一场“草根”运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能力。我们有了这样的实践,以县本研究为平台,以跟踪服务为抓手,以行动研究为核心,临帖、入帖、出帖,全方位地完成实验的移植工作。
一、实验的过程
(一)临帖,以县本研究为平台
一般情况下,不管是由上而下的新课程标准,还是由下而上的学案、生本,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因为高分终端的显示,被动接受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冲着成绩而去,不管条件如何,不管了解多少,便匆忙开始实验。因此,内驱动力不够,对临帖不够重视,不够尊重。正因为这样,实验的初期,往往会一头雾水、手忙脚乱。
所谓临帖,就是选择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原原本本地学习,原原本本地在课堂中实践。杜郎口、生本,这些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临帖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借船出海,借力打力。
这些年来,涌现出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 35”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广州华阳的“生本”模式等等诸多模式,结合实情,选择较为合适的模式,并不是一件易事。
通过考察、比较、实验之后,以杜郎口中学模式为蓝本的“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改革实验和县本研究的主攻方向。“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选择的理由很多,一是终端成绩显现,一是“五步三查”模式可学可用,一是模式对于教学的软硬件要求不高。一位校长有这样的描述,从杜郎口,看到最素质的东西:孩子们的自信、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看到教师的追求:追求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提高、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追求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实践中,熟悉模式,吃透流程,是问题的关键。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执行不彻底,面对情况束手无策等等问题。因为临帖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不好成功的经验,往往是临帖出了问题,是临帖者缺少真正的融会贯通,习惯性地批判吸收、挑肥拣瘦,这样,学到手的往往是临帖者有意无意修改过的模式。
因之,这样的状态下,实验仿佛一阵风,震动和激动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好学,渐渐归于宁静,回到过去。
(二)入帖,以跟踪服务为抓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帖、实验,这时会历经这样一个瓶颈:成绩下滑、遭受怀疑。
在没有充分培训的基础上,在没有跟进服务的情况下,凭着老师们的热情进行实验。这样的行为,很难潜入到实验的深水区时,会伴生这样的现象:
1. 实验夹生饭。由于老师与学生都不熟悉新模式的流程与要点,就很难驾驭这种新模式的课堂,学生不喜欢,老师也不舒服。这时似乎又不能完全退回到原来的模式上去,实验就变成了夹生饭。
2. 耗费时间,影响进度。由于师生双方都要学习与熟悉新模式,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需要时间磨合,这样一来,往往为了新模式而浪费太多的时间,进而影响到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3. 形似而神无。临帖阶段避免不了就是从形式、形似开始。正因为过于注重形式的学习,侧重点在于课程流程的贯彻,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表面的繁荣,假想的热闹。而这又往往会掩盖学生隐藏的问题。
实验中,老师观念实实在在的转变,学生学习习惯一点一滴的培养,集体备课的重新认识与启动,学案的独立完成与检查,学习小组的深度建设,合作学习的实质性开展,课堂展示的精彩丰富深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遇到,更需要一一解决。没有第一线老师的坚持,没有教研、师训部门的密切配合,这诸多问题将会成为实验的一座又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严重制约着实验的深入开展。
正因为这种种现象与原因,难免会出现学生成绩的下滑。本来当初参与实验,就有些勉强,要么还没有开始实验,就假想了太多的问题,为自己预设了太多的障碍;要么是观望,犹豫不决,不课改似乎说不过去,课改自己又说服不了自己。出现成绩下滑,遭受质疑,似乎是很正常的。只是多数人并不把这一现象看成是正常的反弹,相对地会怀疑模式本身,进而放弃临帖,中止实验。
面对这诸多矛盾,这一阶段最最需要的就是,教研、师训部门重心前移,与第一线的老师在一起,听课、评课、磨课,紧紧围绕课堂、实验出现的问题,跟进服务,贴身指导。把第一线的问题解决在课堂,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
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跟踪服务、贴身指导又是最最缺乏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杜郎口之所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
(三)出帖,以行动研究为核心
从临帖开始,完全彻底地将服务前移到田间地头,前移到课堂当中,历经入帖阶段之后,出帖阶段,更多的是借鉴“新学校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为核心,制作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数据,再反馈实验。继而编制实验培训教材,实验操作手册,将每一个环节的设置理念、核心要点、师生活动、注意事项、应对之策,逐一落实、内省、升华,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顺利完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平台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本土化。唯其如此,才能走出初期的“一头雾水、手忙脚乱”,跨越中期的“成绩下滑、遭受怀疑”,到课改后期“豁然开朗、体验幸福”。
课改后期,出帖阶段,不必急于去创造特色,去输出思想,相反地需要潜下心来,总结得失,完善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况。以此为基础,扩大实验学校,进一步推广实验经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实验所带来的一切,自信、阳光、激情、礼让、理性……
课改后期,更需要跳出模式看模式。不知是巧合,还是使命使然,近几年,广东的生本教育,以广州为发源地,将生本教育实验普及到20多个省市。《中国教师报》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大本营,隆重推出了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河北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等“九大教学范式”。与此同时,以李希贵校长为首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已经将这一行动扩大到多个省市学校。这众多的实验,各有侧重,却完成着同样的命题,打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正是从临帖阶段开始,就蹲点实验学校,跟踪服务第一线老师,到出帖阶段,才能够把各种不同的模式、实验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吸星大法般地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集合生本的理念,学案的操作和新学校行动的研究成果,整合实验,提升实验,让老师们得心应手地临帖,游刃有余地入帖,水到渠成地完成化蛹成蝶的出帖过程。
二、实验的节点
虽然严格按照临帖、入帖、出帖的过程实验,依旧避免不了问题多多,矛盾多多。现就几个关键节点,谈一谈应对之策。
(一)熟悉模式,吃透流程
在众多的课堂教学实验当中,通过考察、比较,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了“五步三查”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确立课堂教学改革和县本研究的方向,再以行政方式推进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这一过程,顺理成章。问题在于如何熟悉模式,吃透流程。遗憾的是,临帖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教研、师训部门都不熟悉新模式及操作流程,如何操作,如何实验,的确是“一头雾水、手忙脚乱”。加之多数临帖者、复制者,正是冲着“高分终端的显示”而去,往往只看到“高分终端显示”这个最显赫的地方,而忽视了这显赫背后所付出的东西。
临帖的实质,就是学习模式,即学习方法、流程、规则。模式是基本的课堂规则,是这些模式的创立者,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反复探索出的课堂教学流程。临帖学习模式,是为了保证教师遵循一定的流程,规则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减少常识性错误,少走弯路,进而多快好省地掌握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五步”中的每一步如何操作,侧重点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达到什么境界;“三查”中的每一次检查,如何落实,由谁检查,与“五步”中的每一步如何配合。一句话,“五步三查”的教学流程,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如何结合实际,提炼出一套规范的操作手册,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规范行为,严格临帖,可以说是临帖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如何尽快地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尽快提炼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操作手册,只有把工作的重点,前移到教室、课堂,前移到老师和学生当中,与第一线的老师共同实验,共同实践,才能尽快地完成本土化的工作。
(二)重心前移,跟踪服务
要尽快实现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顺利地从临帖过渡到入帖阶段,重心前移,跟踪服务,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研、师训部门需要深入到第一线的课堂、教室,与老师们一起共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提炼方法。
从一个角度看,第一线的课堂,才是教研、师训部门最好的舞台,因为这里有鲜活的思想,热烈的展示,精彩的生成,有远比灰色理论更绿色的生命,同时也有诸多问题,诸多课题。比如,观念实实在在的转变,学习习惯一点一滴的培养,集体备课的重新认识,学案的独立完成与检查,学习小组的深度建设,合作学习的实质性开展,课堂展示的精彩丰富深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等等,没有第一线老师的坚持,没有教研、师训部门的密切配合、跟踪服务,这诸多问题将会成为实验的一座又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严重制约着实验的深入开展。
其实,这些问题,正是县本研究的核心,正是教研、师训部门的职责。只有重心前移,蹲点实验学校,以跟踪服务为抓手,以解决课堂出现的和第一线老师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仔细打磨每个环节,疏通整个课堂流程,从而渐渐清晰着实验的思路,梳理出每个环节的重、难点,在这个基础上,过滤出学案、生本本土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从而更好地让老师们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完成从临帖到入帖的蜕变。
当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前,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培训,培训校长、老师,培训学生。让学校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熟悉、了解这种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由于这草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由下而上,教研、师训部门被动地跟进,无法提供更好的帮助。“走出去请进来”,成了唯一的学习、培训方式,同时也是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
所以,培训的内容有了,培训的对象有了,就是没有培训老师的专家。由下而上的课改,对于教研、师训部门而言,往往是旁观者,仿佛他们是草根实验的局外人。因此,与老师们、与实验同时成长,成了教研、师训部门最新的课题。
(三)行动研究,提升特质
从临帖开始,到入帖转承,再到出帖化蝶,从“一头雾水、手忙脚乱”到“成绩下滑、遭受怀疑”,最后“豁然开朗、体验幸福”。完成这一过程后,有二件很诱人的事情,一是根据实验的成果,进一步推广普及;一是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推广普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训老师。为此,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实验的经验教训,成果化;将“五步三查”的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以此编辑出相应的培训手册,操作手册。用更为贴身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培训老师,雕刻细节,打造自己的课堂。
提炼自己的特色,看上去挺美的事儿,却需要慎之又慎。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特色,不是所有的模式都需要特色增辉。重要的是,如何在尊重原帖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让每一位实验老师都浑然不知,信手拈来。所以,特色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本土化的模式,深入到每一个教室当中,深入到每一个课堂当中。
其实,完成化蝶成蛹之后,最最重要的事情,是巩固实验成果,将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社团活动,打造课间文化。而这又是“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所缺少的。
为此,“新学校行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行动研究与借鉴模式。通过对学校的测量、透视、诊断、追踪和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学校中课程、学生、老师、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我们的研究结果付诸实践”,最终提取理想学校的基因,破解理想学校的密码,构建理想学校的模型。
三、实验的反思
综上所述,整个实验,以县本研究为平台,以跟踪服务为抓手,以行动研究为核心,从而完成临帖、入帖、出帖的实验过程。简言之,课堂教学改革的捷径就是找一个好帖,进行描红、临摹,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深入帖中,融会贯通,最后化蛹成蝶,破帖而出。
整个实验过程,体会最深的是,第一线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知道问谁,而教研、师训部门又无法提供实实在在的跟踪、指导服务。
第一线老师真正需要的培训,是扎根在第一线,紧紧围绕实验,测量、透视、诊断、追踪问题,进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而第一线的老师,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一直在不断实践、实验,所以第一线永远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永远有理论盲点、培训滞后的问题。这就特别需要教研、师训部门把服务工作重心前移到教室、课堂。
重心前移到第一线之后,培训的职能就转变成了服务。这似乎又涉及到多年来的培训模式。既有的培训,这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结合国家、省、市要求,从第一线收集案例,以第一线老师为主讲人员,然后集中或者远程培训。但是,这样的培训,似乎总是比第一线鲜活的实践慢半拍。
其实,把服务工作重心前移到教室、课堂,是第一线老师、实验的需要,更是教研、师训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培训机构这个后方而言,第一线永远有鲜活的实验,丰富的课题。而第一线的实验、实践,正是教研、师训部门的研究基地与多彩舞台。
因之,紧紧围绕第一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重心前移,贴身指导,把服务老师的工作前移到田间地头,是教研、师训部门急需实践的课题,更是教研、师训部门的职责与使命,同时也是顺利实施“国培计划”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