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先生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俄体制的影响下,"以俄为师",仿效苏俄"党国"体制,在政治制度上推进的重大革新措施之一就是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党治"理念,为此后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谓"党治"理念,是指强调由革命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治理国家的理念,孙中山的党治理念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孙中山主张效法英、美,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下的政党政治。西方政党政治的理念进入中国,起于甲午战后的改革及革命运动,真正付诸政治实践始于民国之初。站在中国政党政治潮头的孙中山在探索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渐渐看到了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重要性,多次声称:"国家必有政党,一切政治始能发达。""若无政党,则民权不能发达,……是故无政党国,国家有腐败,民权有失败之患。"基于这样的认识,孙中山曾主张中国走英美政党政治的道路,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1912年他支持宋教仁将同盟会由民主革命党改组为议会政党革命党。1913年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民初国会选举中获得大胜。孙中山甚至认为英美式政党政治已经在中国展开,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显然,此时孙中山的"以党治国"的思想,是主张将中国引向英美政党政治的道路。然而,随着民初西方政党政治在运作过程中的明显变异,尤其是宋教仁的遇刺,宣告了这种设想的失败。
第二个阶段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1917年11月,沙皇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旧政权,逐渐形成了一党独存的专政局面,这些都使处于苦闷中的孙中山看到了希望。1918年,孙中山表示希望"中俄两党团结共同奋斗"。1921年,孙中山正式提出了"以党治国"的概念,这一理念显然是有别于之前的"党治"思想的。1922年1月,他明确表示:"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在比较中俄两国革命的效果后他又指出:"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法俄人。"当然,这一时期,孙中山所倡行的学习苏俄的"以党治国",主要是希望以苏俄党的组织性及纪律性来改造派系纷争及缺少凝聚力的国民党党务,并没有想全盘接受苏俄政治理念及体制,他曾明确表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为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随着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援助的增加,以现实政治利益为出发点的孙中山,在政治理念上基本抛弃了西方政党模式,接受苏俄顾问对于中国国民党改组的指导,甚至接受了共产国际提出的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合作主张。国民党"一大"期间制定的党章,决议案及宣言等一系列文件,基本确定了按照布尔什维克党模式建党和按照苏联模式"以党治国"的新方针,直到孙中山去世都没有变化。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理念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中国国民党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盟,要兼具革命党与政党的双重功能;(二)改组后党的组织原则袭用联共(布)的民主集权制原则和组织制度,采取委员会合议决策的体制。此外,国民党还保留总理制;(三)以党统政是"以党治国"理念的核心;(四)"以党治国"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党的意识形态如三民主义理论作为国家的根本原则,"并不是用本党的党员治国,是用本党的主义治国";(五)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理念,目的在于防止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也叫民权,"治权"也叫政府权,通过权与能的划分,用民权来管理治权,组成一个完整的权力机关,以达到两权平衡;(六)"训政"时期由国民党担负"训导"国民行使"政权"的责任,并强调其最终目的是还政于民。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四万万人口中,大多数是"不知不觉",而管理国家需要"先知先觉",以此为据,将整个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不难看出,孙中山"以党治国"学说的指导思想,是要在中国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政党政治的新型政党运作模式。孙中山"党治"思想内涵的日益丰富成熟,成为国民党政权确立"党国"体制的理论基础。
综上可见,孙中山党治理念的实质是在国民党的主义指导下的全民政治,他把新三民主义确定为国民党的主义,把国民党改组成为以广大工农群众为基础的政党,就是为未来的宪政时期实行国民党主义指导下的全民政治创造条件。但是,孙中山在主张效法俄国式以党治国的同时,曾在一定程度上过份相信只有国民党才有治理中国的能力,这不但不符合当时中国现实,而且为后来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右派留下了所谓理论上的根据。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4.
[2]孙中山.在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43.
[3]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5.
[4]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党务会议上的讲话[M].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4:268.
所谓"党治"理念,是指强调由革命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治理国家的理念,孙中山的党治理念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孙中山主张效法英、美,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下的政党政治。西方政党政治的理念进入中国,起于甲午战后的改革及革命运动,真正付诸政治实践始于民国之初。站在中国政党政治潮头的孙中山在探索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渐渐看到了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重要性,多次声称:"国家必有政党,一切政治始能发达。""若无政党,则民权不能发达,……是故无政党国,国家有腐败,民权有失败之患。"基于这样的认识,孙中山曾主张中国走英美政党政治的道路,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1912年他支持宋教仁将同盟会由民主革命党改组为议会政党革命党。1913年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民初国会选举中获得大胜。孙中山甚至认为英美式政党政治已经在中国展开,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显然,此时孙中山的"以党治国"的思想,是主张将中国引向英美政党政治的道路。然而,随着民初西方政党政治在运作过程中的明显变异,尤其是宋教仁的遇刺,宣告了这种设想的失败。
第二个阶段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1917年11月,沙皇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旧政权,逐渐形成了一党独存的专政局面,这些都使处于苦闷中的孙中山看到了希望。1918年,孙中山表示希望"中俄两党团结共同奋斗"。1921年,孙中山正式提出了"以党治国"的概念,这一理念显然是有别于之前的"党治"思想的。1922年1月,他明确表示:"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在比较中俄两国革命的效果后他又指出:"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法俄人。"当然,这一时期,孙中山所倡行的学习苏俄的"以党治国",主要是希望以苏俄党的组织性及纪律性来改造派系纷争及缺少凝聚力的国民党党务,并没有想全盘接受苏俄政治理念及体制,他曾明确表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为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随着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援助的增加,以现实政治利益为出发点的孙中山,在政治理念上基本抛弃了西方政党模式,接受苏俄顾问对于中国国民党改组的指导,甚至接受了共产国际提出的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合作主张。国民党"一大"期间制定的党章,决议案及宣言等一系列文件,基本确定了按照布尔什维克党模式建党和按照苏联模式"以党治国"的新方针,直到孙中山去世都没有变化。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理念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中国国民党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盟,要兼具革命党与政党的双重功能;(二)改组后党的组织原则袭用联共(布)的民主集权制原则和组织制度,采取委员会合议决策的体制。此外,国民党还保留总理制;(三)以党统政是"以党治国"理念的核心;(四)"以党治国"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党的意识形态如三民主义理论作为国家的根本原则,"并不是用本党的党员治国,是用本党的主义治国";(五)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理念,目的在于防止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也叫民权,"治权"也叫政府权,通过权与能的划分,用民权来管理治权,组成一个完整的权力机关,以达到两权平衡;(六)"训政"时期由国民党担负"训导"国民行使"政权"的责任,并强调其最终目的是还政于民。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四万万人口中,大多数是"不知不觉",而管理国家需要"先知先觉",以此为据,将整个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不难看出,孙中山"以党治国"学说的指导思想,是要在中国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政党政治的新型政党运作模式。孙中山"党治"思想内涵的日益丰富成熟,成为国民党政权确立"党国"体制的理论基础。
综上可见,孙中山党治理念的实质是在国民党的主义指导下的全民政治,他把新三民主义确定为国民党的主义,把国民党改组成为以广大工农群众为基础的政党,就是为未来的宪政时期实行国民党主义指导下的全民政治创造条件。但是,孙中山在主张效法俄国式以党治国的同时,曾在一定程度上过份相信只有国民党才有治理中国的能力,这不但不符合当时中国现实,而且为后来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右派留下了所谓理论上的根据。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4.
[2]孙中山.在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43.
[3]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5.
[4]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党务会议上的讲话[M].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