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某些神秘的原因,我的生活从到台北的第一年开始,渐渐展露了人生的新一个面向。我开始习惯自觉地早起、爬山,流连每一家早餐店,并仔细勘探他们之间的不同。这之中的乐趣或许在于,他们才是我日常生活里真正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日日照面,我已在心里当他们是朋友。
学校附近的“口福”早餐,每周一公休,站店的是一对双胞胎及他们的母亲。“口福”的特色,是整个指南路二段上,只有他家有卖烧饼。顾店的一对双胞胎浓眉大眼,头发乌黑,至多不超过25岁。但两人都驼背,他们穿着白色背心专心致志工作时,我总会想到他们背后腰际的风凉。我最喜欢的“烧饼猪排蛋加肉松”,一年以前是50元台币,现在则添到55。油电双涨下,有识之士上街游行,我们山里的人并没有见过。
在“口福”的对过,是全街最有力的早餐竞争对手——“古早味”,特色是饭团,也兼卖蛋饼馒头,他们唯一不做的就是烧饼,像大气的女人让出的一步棋。每天只要七点一过,“古早味”那里就开始大排长龙。站店的是一对姊妹花,两人神情酷似,眉宇间还留有少女时的余韵,其余两人恐怕是她们各自的母亲。一家四口,女人天下,守着一个宛若直角写字台般的厨房。二姐负责切蛋饼——“啪啪啪”,一位母亲负责在油汪汪的铁板上撒着蛋液、萝卜糕、牛羊猪鸡——“吱吱吱”……大姐负责收钱及分发清浆,另一位母亲负责裹饭团。她们分工明确,绝不逾矩,不如“口福”里,往往夹烧饼的是双胞胎之一,炸猪排的是另一位,将二者融合起来并最终收钱的才是女性,纷纷乱,却又显出作坊式的温暖。
每一年只要一过三月,“古早味”那四个女人的背脊从清晨开始就都透着大片的汗珠。逢周日,则轮到“古早味”公休。那一天里,“口福”的生意会略好一些。我不知道附近的居民如何鉴定这两家的差别,在我看来,他们是差不多的台湾味。饭团里总有菜脯,烧饼里没有椒盐。我不知道为什么“古早味”的生意会好那么多,也不知道他们彼此之间如何看待这样对街的因缘。
我有时幻想,这一家的姐妹和那一家的兄弟年纪相仿会否在下午联谊。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口福”那里忽然出现了一个女孩子,操着并不那么台湾也并不那么大陆的口音,她的皮肤很白。那个女孩来了以后,双胞胎的母亲就没有再出现。她的退隐看起来突然又意味深长,如失踪的马航飞机一样缺乏预备,又令人颇为牵挂。在那段变迁里,我每个清晨几乎都在“口福”用餐,眺望对街长队,却没有见到任何人对这里的变化产生异议。
雨季来临以后,每一天从早餐开始就略带有跋涉的意味,并且跋的少,涉的多。水城子民对于雨水保有了极大的宽容,唯有我们这些外省豌豆公主们,日复一日为了潮湿、滂沱而哀愁。我有时会在“口福”多坐一会,踮起湿漉漉的脚尖任其滴一会儿水。我从这一头眺望那一头“古早味”的风景,仿佛看到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温暖的人情,以及,人情的失落、天各一方的惘然。
据说学校门口两条街巷,就隶属于本地的两家地主。过往是蛮荒之地,不足为奇,如今却是寸土寸金。巷子口卖水果的老太太,从少女时就站在那个铺子前,像民谣《望春风》里唱的“清风对面吹”。她的手下流转过数以亿计的蔬果,也养育了一代有闲钱吃水果的学生。那些年,她甚至连国语都说不清楚,眼见得此地由动荡日益安稳,直到生生不息的时光流转终于化为年轮爬上她的周身肌肤,那样的枯燥生活竟盘踞为一个少女完整的今生今世,也是一段坚守的流逝。■
学校附近的“口福”早餐,每周一公休,站店的是一对双胞胎及他们的母亲。“口福”的特色,是整个指南路二段上,只有他家有卖烧饼。顾店的一对双胞胎浓眉大眼,头发乌黑,至多不超过25岁。但两人都驼背,他们穿着白色背心专心致志工作时,我总会想到他们背后腰际的风凉。我最喜欢的“烧饼猪排蛋加肉松”,一年以前是50元台币,现在则添到55。油电双涨下,有识之士上街游行,我们山里的人并没有见过。
在“口福”的对过,是全街最有力的早餐竞争对手——“古早味”,特色是饭团,也兼卖蛋饼馒头,他们唯一不做的就是烧饼,像大气的女人让出的一步棋。每天只要七点一过,“古早味”那里就开始大排长龙。站店的是一对姊妹花,两人神情酷似,眉宇间还留有少女时的余韵,其余两人恐怕是她们各自的母亲。一家四口,女人天下,守着一个宛若直角写字台般的厨房。二姐负责切蛋饼——“啪啪啪”,一位母亲负责在油汪汪的铁板上撒着蛋液、萝卜糕、牛羊猪鸡——“吱吱吱”……大姐负责收钱及分发清浆,另一位母亲负责裹饭团。她们分工明确,绝不逾矩,不如“口福”里,往往夹烧饼的是双胞胎之一,炸猪排的是另一位,将二者融合起来并最终收钱的才是女性,纷纷乱,却又显出作坊式的温暖。
每一年只要一过三月,“古早味”那四个女人的背脊从清晨开始就都透着大片的汗珠。逢周日,则轮到“古早味”公休。那一天里,“口福”的生意会略好一些。我不知道附近的居民如何鉴定这两家的差别,在我看来,他们是差不多的台湾味。饭团里总有菜脯,烧饼里没有椒盐。我不知道为什么“古早味”的生意会好那么多,也不知道他们彼此之间如何看待这样对街的因缘。
我有时幻想,这一家的姐妹和那一家的兄弟年纪相仿会否在下午联谊。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口福”那里忽然出现了一个女孩子,操着并不那么台湾也并不那么大陆的口音,她的皮肤很白。那个女孩来了以后,双胞胎的母亲就没有再出现。她的退隐看起来突然又意味深长,如失踪的马航飞机一样缺乏预备,又令人颇为牵挂。在那段变迁里,我每个清晨几乎都在“口福”用餐,眺望对街长队,却没有见到任何人对这里的变化产生异议。
雨季来临以后,每一天从早餐开始就略带有跋涉的意味,并且跋的少,涉的多。水城子民对于雨水保有了极大的宽容,唯有我们这些外省豌豆公主们,日复一日为了潮湿、滂沱而哀愁。我有时会在“口福”多坐一会,踮起湿漉漉的脚尖任其滴一会儿水。我从这一头眺望那一头“古早味”的风景,仿佛看到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温暖的人情,以及,人情的失落、天各一方的惘然。
据说学校门口两条街巷,就隶属于本地的两家地主。过往是蛮荒之地,不足为奇,如今却是寸土寸金。巷子口卖水果的老太太,从少女时就站在那个铺子前,像民谣《望春风》里唱的“清风对面吹”。她的手下流转过数以亿计的蔬果,也养育了一代有闲钱吃水果的学生。那些年,她甚至连国语都说不清楚,眼见得此地由动荡日益安稳,直到生生不息的时光流转终于化为年轮爬上她的周身肌肤,那样的枯燥生活竟盘踞为一个少女完整的今生今世,也是一段坚守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