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语文课堂充盈着感性的体会,理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普遍弱化和缺乏,导致课堂练习成了一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主要表现为“三缺”“三化”:
缺少指向性。一些老师没有明确的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意识,不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设计练习,而是随意地布置几题了事,练习的设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明确的指向性。
缺少选择性。一些老师一股脑儿将题目布置给全部的学生,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对练习没有取舍、组合、拓展。学生在做作业时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不会的要做,会的也要做,因此,形成了后进生跟不上,好学生吃不饱的状况。
缺少时间保证。我们经常会看到,整节语文课,都是老师在不停地读,将课文分析得透彻深入,临到下课前几分钟,匆匆地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一题还没做完,下课铃就响了。于是,课堂练习成了课后作业甚至家庭作业,成了一种弹性的安排。另外,老师没有及时地反馈和评价,自然无从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更无从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内容简单化。有些老师在新课教授后,总用一种方式,如,听写、组词等来巩固练习。单一的形式仅仅培养了学生字词方面的能力,而学生阅读的能力、作文的能力就逐渐退化了。再加上只靠简单记忆即能掌握的内容,尽管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面对实际的灵活运用往往束手无策,长期练习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效率低下。
过程假象化。练习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去。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而将练习中的问题抛弃掉。这样的指导就成了一种表面的假活动,不能让学生学到真知识,获得真感悟。老师应该真正了解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对于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耐心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训练空泛化。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某些老师在上阅读课时,设计的课堂练习中会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但填空的内容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并不完全吻合、联系不紧密,也就无从反馈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掌握度。这样的练习缺少认真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上课和练习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训练就显得空泛。
基于如今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怎样才能使有效练习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优化语文课堂练习,已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基础性
教学内容不同,重难点也就不同。因此,要抓住课时目标,制定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目标,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实效性、覆盖面大的练习与作业,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有指向性地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如,“蝙蝠和雷达”一文,重点是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于是,设计了如下表格,让学生通过阅读,读懂科学家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
二、激活练习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语文置身到丰富的生活中来,设计有生活情景,能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增加练习作业内容设计的亲近感和新颖性。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人生价值的认识与责任。如,“草原”一课的练习,我设计如下:
1.画一画:用手中的彩笔画一画那一望无垠的碧绿草原。2.演一演:和自己的伙伴演一演蒙汉情深的场景。3.背一背:自己背一背第一二自然段。
三、增强练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练习设计采用螺旋上升的设计方式,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我要练”“我喜欢练”,体验发现、探索、成功的乐趣,使每类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老师可以设计ABC三种套餐,一般A套餐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B套餐为层次高一点的题型,C套餐偏重于灵活多样,训练学生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套餐。也可以是老师设计若干难度不一的题型,学生自主从中选择一些合适的题目。
四、丰富练习的实践性和拓展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注重实践性和拓展性,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靠记忆来学习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如,学习了六年级下“民风民俗”一单元前,可让学生去公园、庙会逛一逛,找一找生活中的有趣的风俗,可以画下来、拍下来。课堂新课学习之后的练习时间,让学生拿出前期记录的作品,写一写印象深刻的风俗。
(作者单位:江西遂川县大汾镇
中心小学)
缺少指向性。一些老师没有明确的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意识,不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设计练习,而是随意地布置几题了事,练习的设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明确的指向性。
缺少选择性。一些老师一股脑儿将题目布置给全部的学生,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对练习没有取舍、组合、拓展。学生在做作业时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不会的要做,会的也要做,因此,形成了后进生跟不上,好学生吃不饱的状况。
缺少时间保证。我们经常会看到,整节语文课,都是老师在不停地读,将课文分析得透彻深入,临到下课前几分钟,匆匆地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一题还没做完,下课铃就响了。于是,课堂练习成了课后作业甚至家庭作业,成了一种弹性的安排。另外,老师没有及时地反馈和评价,自然无从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更无从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内容简单化。有些老师在新课教授后,总用一种方式,如,听写、组词等来巩固练习。单一的形式仅仅培养了学生字词方面的能力,而学生阅读的能力、作文的能力就逐渐退化了。再加上只靠简单记忆即能掌握的内容,尽管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面对实际的灵活运用往往束手无策,长期练习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效率低下。
过程假象化。练习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去。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而将练习中的问题抛弃掉。这样的指导就成了一种表面的假活动,不能让学生学到真知识,获得真感悟。老师应该真正了解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对于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耐心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训练空泛化。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某些老师在上阅读课时,设计的课堂练习中会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但填空的内容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并不完全吻合、联系不紧密,也就无从反馈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掌握度。这样的练习缺少认真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上课和练习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训练就显得空泛。
基于如今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怎样才能使有效练习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优化语文课堂练习,已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基础性
教学内容不同,重难点也就不同。因此,要抓住课时目标,制定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目标,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实效性、覆盖面大的练习与作业,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有指向性地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如,“蝙蝠和雷达”一文,重点是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于是,设计了如下表格,让学生通过阅读,读懂科学家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
二、激活练习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语文置身到丰富的生活中来,设计有生活情景,能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增加练习作业内容设计的亲近感和新颖性。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人生价值的认识与责任。如,“草原”一课的练习,我设计如下:
1.画一画:用手中的彩笔画一画那一望无垠的碧绿草原。2.演一演:和自己的伙伴演一演蒙汉情深的场景。3.背一背:自己背一背第一二自然段。
三、增强练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练习设计采用螺旋上升的设计方式,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我要练”“我喜欢练”,体验发现、探索、成功的乐趣,使每类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老师可以设计ABC三种套餐,一般A套餐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B套餐为层次高一点的题型,C套餐偏重于灵活多样,训练学生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套餐。也可以是老师设计若干难度不一的题型,学生自主从中选择一些合适的题目。
四、丰富练习的实践性和拓展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注重实践性和拓展性,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靠记忆来学习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如,学习了六年级下“民风民俗”一单元前,可让学生去公园、庙会逛一逛,找一找生活中的有趣的风俗,可以画下来、拍下来。课堂新课学习之后的练习时间,让学生拿出前期记录的作品,写一写印象深刻的风俗。
(作者单位:江西遂川县大汾镇
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