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数据和网络交易的繁荣发展,网络店铺移转越发常见,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纠纷。关于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问题,司法实践中存在“有效说”“无效说”“未生效说”等多种观点,一直缺乏统一的裁判标准。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辨析网络店铺的法律性质,进而厘清网络店铺移转行为的本质,最终明确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及法律后果。
  关键词:网络店铺;网络交易;法律效力
  中图分类号:D9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4-0159-03
  2020年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较2020年3月增长3 912万,占网民整体的79.7%。”网络店铺作为网络购物的载体和媒介,在网络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网络店铺能否像普通商品一样基于出让方与受让方的合意进行移转,即网络店铺移轉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
  一、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效力认定的实践分歧及原因分析
  (一)合同效力认定的实践分歧
  实践中关于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有效说”。合同有效说认为,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应属合法有效。这是司法实务界的主流观点。第二种观点是“未生效说”。合同未生效说认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限制网络店铺私自移转,因此未经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同意,网络店铺移转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未生效。由于移转行为不发生法律效力,故合同未履行部分不再履行,已经履行部分应当恢复原状,例如为履行合同支付的价款应当返还。第三种观点是“无效说”。合同无效说认为,私自订立网络店铺移转合同并转让网络店铺,会导致受让方冒用转让方的账号及信用信息,进而使得不特定网络消费者难以识别经营者的身份和商业信用。该行为侵犯了不特定主体的合法权益,系扰乱网络市场交易秩序的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无效。在责任承担上,订立合同的双方均有过错,应当根据各自过错的程度返还因履行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所得的财产。
  (二)产生分歧的原因
  1.网络店铺作为移转的对象,其法律性质并不明晰。一般认为,网络店铺应当属于我国民法规定的“网络虚拟财产”的范畴。然而《民法典》在第127条只是宣誓性地提出保护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内涵与外延、法律性质、保护方式、权利救济等内容并未做出详细规定。将网络店铺界定为网络虚拟财产,只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没有真正地回答其法律性质的问题。而在传统的“债物两分”的视角下,将网络店铺直接归属于债权或物权的客体都有所障碍。网络店铺法律性质的模糊必然导致移转合同性质的不清,进而影响合同效力的判断。
  2.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效力认定本身也存在疑难。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移转网络店铺往往受到转让方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之间的服务合同的限制。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签订服务合同是经营者开设网络店铺的前提和基础,而服务合同的条款中往往包含禁止网络店铺私下转让的约定,学理上称之为“禁止让与特约”。法官在认定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效力时,往往会考虑禁止让与特约的存在,以平衡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转让方、受让方三方的利益。若认为禁止让与特约合法有效,并能够影响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网络店铺移转合同可能因此被认定为无效或未生效。因此,转让方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之间的禁止让与特约使得判断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变得更加复杂。
  二、网络店铺的法律性质
  (一)网络店铺法律性质的理论分歧
  对于网络店铺的法律性质,理论上主要有“债权说”“物权说”“新型权利说”“营业资产说”等多种观点。营业资产说认为,网络店铺有别于传统的债权或物权,其法律性质属于营业资产。但是,营业资产系属商事法理论的范畴,我国立法并未规定,其概念范围难以准确界定。并且在《民法典》已经出台的背景和我国民商合一的法律体系之下,单以营业资产的概念解释网络店铺的法律性质,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新型权利说认为,网络店铺的法律属性系网络虚拟财产,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全新的权利客体。新型权利说的问题在于,对于网络店铺的法律性质只分析了第一步,网络虚拟财产的本质又当为何呢?法律并未明文规定,理论界也素有争议。正如前文所言,将网络店铺的法律性质认定为网络虚拟财产,只是提供了一种解决路径,并未在现行法体系下正面回答该问题。追本溯源,网络店铺的法律性质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债权客体或物权客体。债权说认为,网络店铺是债权的客体——给付。就网络店铺的移转而言,本质上是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应适用我国《民法典》第545—556条关于债的转移的相关规定。债权说的主要问题是实践中禁止让与特约大规模存在,一旦依此认定,根据《民法典》第545条第(二)项的规定,网络店铺将不得转让。这样的结论明显与鼓励网络虚拟财产交易的趋势不符,也与“法无禁止即自由”的私法理念不合。物权说认为,网络店铺是物权客体,网络店铺经营者享有网络店铺的物权,移转网络店铺本质上是移转经营者对网络店铺享有的物权。物权说的主要问题在于,网络店铺的存在形式,与传统“物必有体”的理念及物权法定原则存在冲突。
  (二)作为物权客体的网络店铺
  笔者赞同物权说的观点,并且进一步认为网络店铺经营者对网络店铺享有所有权。有学者认为,经营者对网络店铺享有的是用益物权:“这种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享有所有权的交易平台上,为销售者、服务者设置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进行网络交易行为物权,就是网络店铺的用益权。”笔者认为,经营者对网络店铺不仅享有用益物权,而且享有包括处分权在内的所有权。经营者对网络店铺享有实际上的独立经营和独立处分的权利,系对网络店铺享有排除他人干扰的支配权。个人网络店铺虽然处于第三方经营平台设立的一级网络域名之下的二级域名空间之中,但经营者通过网络店铺的账号密码等途径对二级域名空间具有完全的支配性。实际上,经营者对网络店铺享有处分权亦已得到司法实践的认可。   就网络店铺的物的性质与有体物理论和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笔者认为,《民法典》第115条“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之规定,为网络虚拟财产成为物的客体留下了进入的空间。在立法上,应当尽快确立“缓和的物权法定原则”,以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实际生活,物权法定缓和主义与物权法定原则的立场是一致的。就网络店铺而言,网络店铺存在于人体之外,为人力所能支配,并能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属于民法上的物,并且网络店铺具有非人格性、独立性、特定性,不仅满足民法上物的概念,也符合物权法上物的特征。
  明确经营者对网络店铺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对研究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具有重大意义。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是网络店铺移转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店铺移转行为由以“要约—承诺”为要件的网络店铺移转合同(债权行为)和以交付为终点的网络店铺所有权变动行为(物权行为)两个方面组成。对于法律适用,网络店铺移转不应适用债权债务概括移转之规定,而应当适用买卖合同和物权变动之相关规定。如在“借名开店”的情形中,实际经营者虽不具有权利外观,但对网络店铺仍然享有所有权。
  三、网络店铺移转合同应为有效
  在明确网络店铺物权客体性质的基础上,评价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转让方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之间禁止让与特约的效力;其二,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本身是否存在法律规定的合同未生效或合同无效的情形。首先,禁止让与特约的效力在理论上一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一概禁止‘网店’交易的条款,因其单方面排除网店经营者主要权利,应认定无效。”也有学者认为,“关照实际交易情况与立法司法情势,网络交易平台所设置的禁止转让条款不仅具有合法性,亦兼具一定的现实合理性。”笔者认为,禁止让与特约的作用机能可分为内部机能和外部机能两种。就内部而言,出让方未经同意私自转让网络店铺,构成对服务协议中禁止转让特约的违反,应当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承担违约责任;就外部而言,无论禁止让与特约的效力如何,均不影响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换言之,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不因禁止让与特约的存在而无效或未生效,受让人依据有效的店铺移转合同继受取得网络店铺之所有权。
  其次,就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本身,系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符合《民法典》第143条规定的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应为合法有效。一方面,网络店铺移转并不必然损害以消费者为主的不特定第三人之合法权益。在具体个案中,若受让人受让网络店铺之后从事违法经营活动,危害网络交易秩序,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有权关停店铺并下架所有商品,受害人也可以申请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介入或依法提起诉讼。权利救济途径较为健全,故网络店铺转让行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之说法,不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在整体上,网络店铺信用评价机制并未失灵。若受让人受让网络店铺之后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质量不合格,必然导致其店铺评价降低,在网络交易的竞争中会失去市场,最终也只能自食恶果。
  最后,随着《电子商务法》和《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网络店铺移转公示制度愈加完备。《电子商务法》第10条宣誓性地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登记制度,采用排除法的立法技术,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了应当登记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范围。2021年3月15日发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对经营许可及登记公示制度进行了细化,明确个人网络店铺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属于“个体工商户”。随着登记公示制度的落实,网络店铺移转的法律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和降低。认定网络店铺移转合同合法有效,顺应了网络店铺等虚拟财产交易的现实需求,也符合电子商务经营者登记制度设立的初衷。
  总而言之,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法律效力应为合法有效。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履行合同的情况,确定各方的责任承担。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应当判令其继续履行义务并承担违约责任;一方根本违约,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结合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判令解除合同。实践中基于市场需要,往往还有居间方的加入,但居间法律关系与网络店铺移转法律关系本质上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居间方只需合格地履行其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媒介服务的居间义务,无须对网络店铺移转法律关系中出让方或受让方的背信行为承担责任。同理,出让方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之间的服务协议与网络店铺移转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若出让方转让网络店铺构成对禁止让与特约的违反,应另案处理,不影响网络店铺移转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
  参考文献:
  [1]  林旭霞.虚拟财产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2]  张家骥,付蕊.网络交易平台店铺转让的法律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57-164.
  [3]  杨立新,王佩玺.网络交易的销售者、服務者之法律地位[J].东南学术,2016,(4):135-144+248.
  [4]  林旭霞,蔡健晖.网上商店的物权客体属性及物权规则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3):192-200.
  [5]  姚辉,焦清扬.民法视角下网络店铺移转的现象反思[J].法律适用,2017,(1):2-8.
  [6]  刘巍巍.网络店铺移转的法律属性研析[J].学习与实践,2018,(3):50-57.
  [7]  赵自轩.网店转让的法律解读与规制[J].河北法学,2019,(1):139-158.
  [8]  李宏斌.网上商店的物权属性及其保护[J].人民论坛,2016,(34):88-89.
  [9]  刘明.论网络虚拟财产禁止让与特约的法律规制[J].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1):57-82+309.   [10]  劉文科.商事一般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20,(1):78-90.
  [11]  陈兵.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保护进路[J].人民论坛,2020,(27):90-93.
  [12]  杨立新.民法分则物权编应当规定物权法定缓和原则[J].清华法学,2017,(2):14-27.
  Research on the Legal Effect of Online Store Transfer Contract
  LI Xiang-peng
  (School of Law,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online transactions,the transfer of online stor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disputes.As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transfer contract of online stores,there are various of opinions in judicial practice,such as“effective theory”,“invalid theory”,“ineffective theory”,and so on.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unified judgment standard.Therefore,we need to analyze the legal nature of online stores theoretically,then clarify the nature of online store transfer behavior,and finally clarify the effectivenes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online store transfer contract.
  Key words:online store;online transaction;legal effect
其他文献
中国生态补偿實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过程中,我国一直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指明了我国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方向。目前我国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单一,补偿标准过于简单,普遍偏低,补偿主体不明确
期刊
摘 要: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额呈现疲软状态,出口额一度呈下滑趋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暴发使这一问题愈加突出。为此,根据2009—2018年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构建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额的GM(1,1)模型,对未来5年江苏纺织服装出口额进行预测,根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后疫情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挑战,提出后疫情时代促进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几点对策。  
农村生态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十分重要的一项举措,同时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十分迫切的现实要求,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要同步加强农村生态治理。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治理以及加大乡村建设行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本文将对我国乡村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期间加强农村生态治理中存在的困境,并且结合中央一号文
期刊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目标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而“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村土地问题,做好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关系到我国农业问题的平稳发展。本文通过调查某地区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开展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开展形式,改革特点和存在问题,并研究了相关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农村土地使用
期刊
摘 要:主体功能区划分作为国家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国土空间开发理念及模式的重大创新。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以武陵山地区的湖北省恩施州为例,依据州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实际,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引恩施州重点生态区域的发展方向及政策导向,以期为恩施州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民族地区;主
摘 要:近年企业违规案件多发,各界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以2012—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违规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即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会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在外部融资约束较强的环境下,高管海外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会减弱。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高管海外学习背景,高管海外工作背景对于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
摘 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播精度大大提升,多方舆论在互联网空间相互交汇,碰撞放大。新媒体的即时性、碎片化也造成网络舆情传播复杂性加剧和“信息茧房”的问题,“逢热点必炒”已然成为经常性事件,网络平台成为纷争之地。而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未能准确预判舆情,处理方式不当,网络空间监管不力、问责不严,对于网络舆情重解决轻引导,网络舆情治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并采取有效策略加
完善健全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能够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各项合法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以此满足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对不动产登记与房产经济的概述进行解读,明确不动产登记制度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而后总结出具体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伴随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有效规范行业行为,我国颁布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并对其法律内容展开调整。推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后,给中国房地产行业带来极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