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杜舒(1988.1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传播、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1
一次课堂观影让我接触到了《少年小赵》这部影片,看完后内心激动又复杂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开篇穿着毛主席时代军装,挥舞着中国国旗,声嘶力竭地喊着“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岛,放我船长”的小赵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中。小赵是个个例,但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从少年时期简单固执地相信一件事,到开始怀疑,学会思考,时而愤青,时而感慨。这是小赵内心的成长过程,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
《少年小赵》是一部关于90后年轻人内心成长历程的纪录片。影片跟随19岁的小赵,用旁观者的视角细微的观察着小赵的改变。从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山西平遥古城中长大的孩子到考上大学去成都读书,利用假期到凉山彝族自治区支教,家里遭遇房屋拆迁、爷爷病故等事件,影片记录了他从高中到大学二年级这四年间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变化,同时也借小赵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的变化。
这部影片的导演杜海滨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之后一直从事独立影像创作,他的多部纪录片曾屡屡获奖:《铁路沿线》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伞》获得法国真实纪录片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关注奖;《1428》荣获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谈到《少年小赵》的创作背景,杜海滨表示这缘于2009年一次偶然的相遇,仅一面之缘就让导演确定下了拍摄题材。当时小赵正在组织一场属于“90后的爱国运动”,街头挥舞着红旗高喊爱国的小赵深深打动了杜海涛,也让他产生了想要关注90后群体生存状况和所思所想的想法。小赵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加上导演多年的拍摄经验料定这是一个好的纪录片题材。杜海滨曾在影片官网“导演的话”中写道:“之后一段时间,小赵成为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形象,我想,这也许是天意,上天安排我通过小赵来了解今天的年轻人,于是乎,我和我的团队再度出发,而这一次,居然用了近5年时间。从小赵身上,我不仅清楚地看到自己,也真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年轻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期间,中国社会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暗流汹涌,身处其中的我们既感到深深的无力,也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段话也是导演对自己创作本片的总结。
这部影片从整体上给我们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通过摄相机镜头仿佛跟随小赵再一次经历了少年成长的过程,虽然这种体验是每个人都曾熟悉的,但俗话说“旁观者清”,以旁观者的视角让我们更加能够看清当代年轻人的成长过程,甚至是曾经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接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丝毫沒有枯燥感和厌恶感,这源于影片对细节的处理细腻且到位,让观众感受到的小赵是一个鲜活、真挚的少年。他很“红”,却不做作,单纯又率真,唱起红歌时铿锵有力的声音和兴奋的表情透露出他的质朴,博得观众的好感;他很聪明、善于思考,即使爱喝可口可乐,也绝不在爱国运动时拿出来,用小赵的话说“简直变味儿”;他拒绝平庸,要求自己活的有价值、有意义,有强烈展示自己个性的欲望;他很善良,利用假期到大凉山支教,用满腔热情教孩子们唱国歌,教他们说“我是中国人”,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山区小学竖起旗杆,带孩子们一起升国旗唱国歌,从他的所思所想所做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爱国对他来说不是一句空话,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向往,是一种追求。纵使在影片拍摄的四年中,他不断开拓眼界,不断地在思考爱国的意义,也会无助与迷茫,但他总是能够很快地寻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努力追寻理想,正是他对世界怀有真挚与热情,才会特别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从影片的结构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团队的用心。当一个爱国、有思想、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少年展示在观众面前,并与之后开始思考、怀疑、产生烦恼的小赵形成对比,不由得引发观众感慨:谁的成长过程又能不经历这些烦恼呢?影片将一个区别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人物出场安排在开篇,立刻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勾起观众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为后文讲述小赵的故事奠定基础。之后,小赵的大学生活和大凉山支教占据了大量篇幅,从整体上这部分轻松有趣,包括插入小赵的感情经历,都体现出此时的小赵面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体验新的生活,逐步开阔眼界。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中,当然也不乏小赵对社会事件的思考,透过摄像机镜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少年正在逐渐成长,从单纯地相信到学会思考。房屋拆迁段落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充满紧张感,当小赵面对着自己家的房屋遭遇拆迁流下眼泪,影片达到高潮,此时的小赵或许已经不再是开篇那个执着坚定的少年,人在面临成长时所伴随的痛苦也不可避免的到来。最后爷爷去世的部分很短,但对小赵的内心成长来说却是一个强有力的事件,顺理成章的作为影片的结尾,短促却寓意深刻。影片的开放式结尾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思考和疑问,学会思考之后的小赵最终会走向哪里?是像大多数人们一样变得冷淡、麻木?还是依然怀有炽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家而奋斗?这些我们都无从可知。也正是开放式结尾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回忆那些曾经领我们做出改变的瞬间,反思“成熟”后的我们到底是否依然怀有那颗“赤子之心”。
或许正是受到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影片的最后小赵提到正在剪辑一部关于爷爷的纪录片,从被拍摄者到拍摄者,从被动到主动,从一个懵懂、狂热的爱国少年向冷静、独立思考者转变,这个转变似乎也在呼应主题,成为影片一个完美的结局。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1
一次课堂观影让我接触到了《少年小赵》这部影片,看完后内心激动又复杂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开篇穿着毛主席时代军装,挥舞着中国国旗,声嘶力竭地喊着“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岛,放我船长”的小赵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中。小赵是个个例,但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从少年时期简单固执地相信一件事,到开始怀疑,学会思考,时而愤青,时而感慨。这是小赵内心的成长过程,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
《少年小赵》是一部关于90后年轻人内心成长历程的纪录片。影片跟随19岁的小赵,用旁观者的视角细微的观察着小赵的改变。从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山西平遥古城中长大的孩子到考上大学去成都读书,利用假期到凉山彝族自治区支教,家里遭遇房屋拆迁、爷爷病故等事件,影片记录了他从高中到大学二年级这四年间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变化,同时也借小赵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的变化。
这部影片的导演杜海滨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之后一直从事独立影像创作,他的多部纪录片曾屡屡获奖:《铁路沿线》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伞》获得法国真实纪录片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关注奖;《1428》荣获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谈到《少年小赵》的创作背景,杜海滨表示这缘于2009年一次偶然的相遇,仅一面之缘就让导演确定下了拍摄题材。当时小赵正在组织一场属于“90后的爱国运动”,街头挥舞着红旗高喊爱国的小赵深深打动了杜海涛,也让他产生了想要关注90后群体生存状况和所思所想的想法。小赵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加上导演多年的拍摄经验料定这是一个好的纪录片题材。杜海滨曾在影片官网“导演的话”中写道:“之后一段时间,小赵成为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形象,我想,这也许是天意,上天安排我通过小赵来了解今天的年轻人,于是乎,我和我的团队再度出发,而这一次,居然用了近5年时间。从小赵身上,我不仅清楚地看到自己,也真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年轻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期间,中国社会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暗流汹涌,身处其中的我们既感到深深的无力,也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段话也是导演对自己创作本片的总结。
这部影片从整体上给我们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通过摄相机镜头仿佛跟随小赵再一次经历了少年成长的过程,虽然这种体验是每个人都曾熟悉的,但俗话说“旁观者清”,以旁观者的视角让我们更加能够看清当代年轻人的成长过程,甚至是曾经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接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丝毫沒有枯燥感和厌恶感,这源于影片对细节的处理细腻且到位,让观众感受到的小赵是一个鲜活、真挚的少年。他很“红”,却不做作,单纯又率真,唱起红歌时铿锵有力的声音和兴奋的表情透露出他的质朴,博得观众的好感;他很聪明、善于思考,即使爱喝可口可乐,也绝不在爱国运动时拿出来,用小赵的话说“简直变味儿”;他拒绝平庸,要求自己活的有价值、有意义,有强烈展示自己个性的欲望;他很善良,利用假期到大凉山支教,用满腔热情教孩子们唱国歌,教他们说“我是中国人”,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山区小学竖起旗杆,带孩子们一起升国旗唱国歌,从他的所思所想所做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爱国对他来说不是一句空话,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向往,是一种追求。纵使在影片拍摄的四年中,他不断开拓眼界,不断地在思考爱国的意义,也会无助与迷茫,但他总是能够很快地寻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努力追寻理想,正是他对世界怀有真挚与热情,才会特别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从影片的结构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团队的用心。当一个爱国、有思想、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少年展示在观众面前,并与之后开始思考、怀疑、产生烦恼的小赵形成对比,不由得引发观众感慨:谁的成长过程又能不经历这些烦恼呢?影片将一个区别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人物出场安排在开篇,立刻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勾起观众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为后文讲述小赵的故事奠定基础。之后,小赵的大学生活和大凉山支教占据了大量篇幅,从整体上这部分轻松有趣,包括插入小赵的感情经历,都体现出此时的小赵面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体验新的生活,逐步开阔眼界。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中,当然也不乏小赵对社会事件的思考,透过摄像机镜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少年正在逐渐成长,从单纯地相信到学会思考。房屋拆迁段落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充满紧张感,当小赵面对着自己家的房屋遭遇拆迁流下眼泪,影片达到高潮,此时的小赵或许已经不再是开篇那个执着坚定的少年,人在面临成长时所伴随的痛苦也不可避免的到来。最后爷爷去世的部分很短,但对小赵的内心成长来说却是一个强有力的事件,顺理成章的作为影片的结尾,短促却寓意深刻。影片的开放式结尾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思考和疑问,学会思考之后的小赵最终会走向哪里?是像大多数人们一样变得冷淡、麻木?还是依然怀有炽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家而奋斗?这些我们都无从可知。也正是开放式结尾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回忆那些曾经领我们做出改变的瞬间,反思“成熟”后的我们到底是否依然怀有那颗“赤子之心”。
或许正是受到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影片的最后小赵提到正在剪辑一部关于爷爷的纪录片,从被拍摄者到拍摄者,从被动到主动,从一个懵懂、狂热的爱国少年向冷静、独立思考者转变,这个转变似乎也在呼应主题,成为影片一个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