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在海棠的东北人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一次在海棠镇蒋学尧老师画室,我们看见一个装国画颜料的白瓷盘子,盘子残缺了一部分,但上面的花鸟画依然光洁鲜艳,盘子底部有四个字:宫廷御用,蒋老师说起这个盘子是清朝宫廷御用的餐盘,关于这个盘子的来历,还有一段被岁月埋葬很久的历史片段。
  一个历史人物简介:诚允,字执中,1881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西水泉,满洲正白旗姓瓜尔佳氏,汉姓为关。世居辽宁省辽阳县西水泉。1906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历任营口地方法院推事、审判官。吉林省民政厅长,吉林省高等审判厅长,代理省长等职。
  时间退回到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为父丧回原籍锦州。一切军政大权均由参谋长熙洽代理。熙洽是清朝闲散宗室,宗社党余孽,是一个亲日分子,在省城召集军政紧急会议,提议迎接日军多门师团“入城谈判”。他不顾与熙洽为表兄弟的情面,当场指责和制止熙洽的卖国之举,遭致拒绝后愤而退出会场。日军占领吉林后,熙洽公开投敌,组织伪吉林省政府。10月12日,张学良为与其伪政府相对抗,任命诚允为吉林省政府代理主席,率全省军民抵抗日伪军进犯,收复失地。他奉命秘密到哈尔滨组织临时省政府.但遭到张景惠、丁超以借口引起“国际交涉”而反对,不得己乃迁至宾县。12月25日,日伪军兵分两路。大举进犯哈尔滨和宾县,他以临时政府名义号召所有在吉林的军队和抗日义勇军迎敌抗战。并在宾县积极为抗日自卫军筹措粮饷,有力地支援了哈尔滨保卫战。哈尔滨沦陷后,日军先出动飞机狂轰乱炸宾县,随即兵马进犯,他被迫退宾县,入巴彦县城,后辗转入关内,请求出兵收复东北。请求落空后,诚允不愿当亡国奴,国破家何在,面对如此悲催的社会局势,诚允便闭门不出,安心吃斋念佛,不闻不问窗外事。
  但作为国民党特使的身份,1935年国民政府特派他护送西藏第九世班禅大师回藏,不料行至西康(今康定)班禅活佛因病去逝,他因此滞留在四川的康定,在那里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了一所工艺专科学校,招收汉藏子弟入学,为国家培养一批人材。1936年,可能因为生活习俗不习惯,诚允携同家人又一次流亡到四川重庆,中途由重庆到雅安,在雅安居住一段时间后回到成都。在成都,他认识了西康省汉源县的文化知名人士绕近如,年过半百的诚允,经历太多的沧桑岁月和政治生涯,他有些厌倦了漂泊,家乡的父母都归于黄土,无牵无挂的他也不愿意回到战火弥漫的东北老家,于是他询问绕近如在汉源附近一带有景色较好、气候与东北相似的偏僻之地安度晚年,绕老先生便向他介绍由成都直到西昌的沿途地方情况,希望他沿途察看,何地适合便择而定之。民国26年(1937年)夏天,诚允及其亲属从员20余人乘轿骑马来到马鞍山下的海棠古镇,海棠古镇四面环山,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相映,海拔2350米,年气候平均12度,非常接近东北的气候,古镇以汉族居住为主,周边有少量的彝族、藏族居住,这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土地肥沃,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战火硝烟,诚允决定在此定居。安定下来后,诚允积极支持儿子诚轼麟在石棉县建纸厂,在海棠开采铜矿,修路铺桥,凑集资金积极支持抗战,利用出墙报的形式宣传抗日。墙报用米汤粘贴在木板上,每周出一期,木板放在海棠的闹市“十字口”处,板报办了一年多时间。
  在海棠居住下来后,诚允拜访了当地的海棠团总蒋如章,蒋如章也是海棠知名文化人士,两人都喜欢书画、古典文学,共同的爱好让他们相见恨晚,因此两人便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闲余时,两人相约下棋、写字、喝酒、拉二胡聊古道今其乐融融。
  在海棠生活一段时间后,看到海棠农业经济落后的状况,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上挣扎,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很是难过,面对这样的环境,他未能静下心来安度晚年。首先创办了“种田实业两和公司”,委派一名姓赵的成都人为该公司的经理,“公司”主要开垦荒地及经营盐业百货等。他出钱雇用当地居民到离海棠约十公里的“大坝”垦荒。“大坝”虽然土地平旷,但因水源奇缺,特别是气候严寒,开垦出的土地不出产粮食,因而蚀本不少。其时,因道路阻塞,匪盗横行,凉山地区盐贵如金,为此,他要求公司尽力经营盐业,让当地居民能吃到较便宜的盐,并打算投资修筑一条通往乐山的公路,以解决境内交通阻塞问题,但因历史、地理及勘探不易诸多原因,其想法一直未能实现。
  诚允在开办“公司”的同时,又着手积极办理开矿事业。亲自赴田坝,联合地方上层人士,在菜子山开办铅矿,铅矿开采出来后,因无公路,羊肠小道上运输困难,矿石无法变卖,自己又无力进行加工,因而经济上入不敷出。但他并不灰心,又亲自去河道(今石棉县)开办石棉矿,情况仍然不佳,终亦停办。这时,诚主席也只好在海棠、则洛等地开烧房煮酒。海棠水质优良,煮出的酒香甜醇美,彝、藏、汉人民喜欢喝,一时还不愁销路,可是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白酒也开始滞销。因办“公司”、开矿等造成经济拮据的局面,诚主席的生活也随之而困难起来。随从人员看到这种景况,也各自寻找出路而去。诚主席也因年迈多病,无心再受旅劳之苦,只好呆在海棠养病。民国34年(1945年)、35年(1946年)间,同其一起来到海棠的人中,只剩诚允和妻弟两家,这时诚允的生活更为清苦了,甚至到了三天只能吃上一次大米饭的地步(其余时间只能吃玉米、洋芋等),尽管生活如此之艰,诚从未卖过所带衣物字画以及傅仪皇帝赠送给他的宫廷瓷盘等。
  民国35年(1946年)3月,年已60多岁的诚允贫病交加,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临终时让人叫来蒋汝章,在病榻前将自己的夫人及两个孩子托付给蒋先生,并且拿出收藏的字画、白瓷盘赠送相报,诚允提出临终要求:其一、希望在自己病故后,由蒋先生撰写墓碑,安葬在海棠山水间。其二、安葬时不放任何一件陪葬品,留一张妻儿的照片几件贴身衣服随葬便可。其三,拜托蒋先生将其妻儿安全送回成都居住,自己死而瞑目了。
  1946年3月28日夜晚,诚允病逝于海棠,终年65岁。海棠城内的百姓,很多人家自发带上粮食、腊肉等到诚允家帮忙,料理丧事。该妻弟魏华助挥笔写下“两袖清风为救国来自东北:一腔热血那晓尔西向西南”之挽联。蒋如章老先生刻碑文:故吉林省政府主席诚公讳允之墓,墓碑上长满了青苔,如今还静立于墓前。
  2019年1月6日,甘洛县文联及书画协会一行前往海棠慰问蒋汝章的孙子现年75岁高龄的蒋学尧老师,他又一次对我们说起诚允主席的事情,并亲自带我们踏雪爬山穿过一片松柏树林来到诚允主席墓前,或许时间太久了,墓石垮塌,树枝杂草丛生,同行的旅游局赵建敏老师说,一些盗贼看见墓碑上撰写主席职务的原因,想必以为有丰厚的陪葬品,可能被盗墓的盗过,有些难为诚主席了。临走时在我的建议下,我们在诚主席墓前三鞠躬,并且摆放了水果等祭品。替代他远方的亲人祭拜一下,告慰主席在天之灵。离开后,又一次驻足回首诚主席的墓地,树叶婆娑,寂静无声,荒草凄凄,冰雪覆盖,过往风云,随风飘散。而我们只能以此来怀念主席罢了。
  一路上蒋老师告诉我们,家里的那个白瓷盘就是当年诚允主席送给爷爷的纪念品,其余的字畫古董、瓷盘在文化大革命时统统被没收或者销毁了,留下的那个是爷爷装上墨水写字而得以保存的,后来不小心摔坏了,也只能作为唯一的纪念品收藏了。
  离开海棠时,将老师对我说,希望在微信,网络上联系一下诚允主席的后代来祭拜一下他,或者让他回归故里,他一个异乡之人,安葬在我们海棠几十年了,在荒芜的山坡上无人问津,有些凄凉和孤寂,每每说起诚主席的事情,蒋老师都会感慨万分眼睛湿润。
  孤坟葬千里,叶落难归根。而我相信,诚允主席早己魂归故里,回到思念的家乡。日月如梭,风雨变迁75年,一切都随风飘逝,在静静山岗上沉睡的主席,或许把自己融入了海棠山水,看海棠日新月异的变迁,因此而欣慰,而无憾了。
其他文献
1:土地的召唤者  作为出生于大凉山的阿苏越尔,自身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他目睹民族的苦难与幸福,快乐与忧伤,绝望与希望,贫瘠与富饶,忠诚与背叛,传统受到的冲击与裂变。这是他生存的全部内容。因此,顶礼膜拜代替了探险猎奇,深刻的反思与对话代替了表面元素的罗列铺陈。地域与身份认同,文化与母语的传承注定他的还乡不是建立在对于漂泊意义上的归乡之思,既主流汉语写作的“乡愁”单一层面的游子羁旅之叹。也避免了流于形
期刊
聋波,是彝语,即:聋子。我的幺弟,打小就得了“中耳炎”,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尽管母亲倾尽全力但毕竟不是医生,幺弟还是“聋波”了……写这首诗,是想起了我的幺弟,还有那些像我幺弟一样的兄弟姐妹。  ——题记  嗨,你好,聋波,我的亲幺弟  你说,在这世间就我们俩最亲  你说,心里话都愿意对我说  听不见的苦恼是一重  看得见的伤害是千重  听不见鸟语,你却能感受得到  听不见花香,你却看见了花开花落  
期刊
冉光林,一个因意外事故终身瘫卧的残疾人。曾经极度失落的他,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为了至亲的人,他咬紧牙关,扛起了整个家。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冉光林不仅由一个意志消沉的残疾人变成了宁南有名的养鸡大户,他的励志故事也传遍了县内外。历经凤凰涅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心残志不残,只要肯努力,残疾人同样可以创造辉煌!  车祸致残妻离父亡  冉光林,家住宁南县披砂镇小田坝村四组,原来的他,和大多数农
期刊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再次听完肖朝美老师的故事,让人想起了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小诗,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后来不少年轻人把它当作生活的座右铭。我们故事的主人翁肖朝美,曾一
期刊
8月31日,记者从凉山州残疾人联合会获悉,西昌盲人歌手侯佳在全国的一个助残活动中,将通过州市残联推荐,参加这个全国活动,并作好准备,演唱自己创作的深情并茂的歌曲《为妈妈祝福》,以及赞美歌颂西昌的《久别的故乡》。  “有妈妈和社会广大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歌曲的道路上一步步走过来,我要用歌声表达我的爱和谢意!”侯佳如是说。  ——题记  出生就看不见这个世界母亲却不离不弃  “寒冷的季节飘着雪,
期刊
父亲说,火葬最干净  父亲说,火葬最干净  干净地来,干净地去  不知父亲,在赶往祖地的路上  一路是否清明而干净  思念,总是将岁月拉长  今夜,我怀揣一颗干净的心  点燃一支干净的烟  重新把父亲干净地想了一遍  我触摸烟的手指  干净,却有一份忧伤  乌鸦。只叫不唱  乌鸦,还是那只乌鸦  何罪之有,是谁  习惯用颜色和声音来评判是非  引来诸多骂名  让乌鸦背负莫须有的罪名  谁来为乌鸦喊
期刊
“梦里水乡”是西昌邛海万亩湿地一处景区,位于泸山脚下、邛海之滨、海河之畔,内有绿化面积270亩,水域面积2045亩,水生植物285亩,大小岛屿81个,茅草亭15座,长堤166米,亲水栈道760米,小桥8座,汀步道……。滨海绿道、汀步道、栈道与其同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相随,相互媲美。我几乎每天健身走进其间。  滨海绿道  初春时节,春阳普照,我走进其间,耳边仿佛听到“达的、达的”响声。顺
期刊
(一)生命之火  生命的源泉到底在哪里?我不知。  根本的归宿是死亡?非也!  它既是一种灵妙般的极致体验,  更是一首绚彩般的伟大歌谣。  它是这个世界上最稀贵,最美丽,  最至真,最快速的形态!  生命啊,从生到死,死又回生。  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生命哦,先喜后悲,悲则转喜。  穿越时空,无限扩展!  感谢万物自然给予的,这奇幻无比的馈赠。  其磁场与气场,一直散发着无穷的能量。  生命
期刊
人生刚刚开始,朱仲顺就承受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悲凉、艰辛与绝望,一切与阳光、美好、温暖相对立的东西,在他幼年时就缠绕上他,并以另一种无形但有重量的方式沉沉地压在他的心间,犹如梦魇。  “别趴着,站起来,胸挺直,头昂起。你铭记老人的教诲,把它蝶化成拓荒之梦、奉献之梦。商海浮沉,风雨搏击,大浪淘沙,生命因报效桑梓更加怒放。”这是2014年年初“感动凉山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给朱仲顺的颁奖词。因为
期刊
在从成都去往大凉山深处的甘洛县城的火车上,我正在与坐在我身边的同行者闲聊,忽然间,我听到了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那声音的语气、腔调、频率等,恰似我熟悉的方言——我的家乡环青海湖地区的安多藏语。我疑惑,在这个远离我家乡的地方,可能遇见了一位老乡。我不由停止了闲聊,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是在我的对面,一个少年正在打电话,他对着话筒,向远方的的一个什么人说着什么,我把我的耳朵侧过去,仔细听了起来,这才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