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只有采取确实有效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愿听、愿学、愿参与,并外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提升德育的影响度。
一、求真务实,提升德育教育的信用度
1. 更新观念,建立有时代特色的德育体系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道德传统是民族特色的体现,又是民族凝聚力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忠信孝义、勤劳俭朴,历来被尊为传统美德颂扬,也激励了一大批精忠报国、清政廉洁的仁人志士。随着时代的变迁,德育的标准更高,传统的内容也应有必要的扬弃。如:我们在讲勤劳的同时,也要讲科学,因为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讲孝义,讲尊师,教师如果不摆正自己的位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他们追求人格平等,渴望民主;只讲奉献,先人后己,又与当前社会鼓励竞争、效益优先相抵触;只讲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漠视个人权益,也必定会成为空洞说教。有一政治考试的试题是洪水袭来时,面对自家的新彩电和学校的旧彩电,你会抢救哪一台?答案是抢救学校的,因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样的似是而非的试题,除了考出一批说假话的学生,还能指望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吗?道德教育的信任度就是长期在类似的说教中降低了。如此等等,众多的观念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丰富、去改进。倡导与时俱进的道德观,使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2. 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改人之恶,毋太严,要思齐堪受,毋过高,当使其可从。”不太严,不过高,正是有针对性地掌握了道德教育的度。以往,我们不分层次,不看对象,一律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政治理论的宣教。看似提高了标准,实则是削弱了效果。中办国办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漸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的需要,因时、因地、因事,适时抓住时机,让德育工作深入人心,使其“堪受”、“可从”。
3. 正视矛盾,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一年高考作文,一位学生的题目是《“西部大开发”研讨会》,一个贫困县开会研讨如何开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县委书记把“大开发”说成“大发动”,财政局长考虑“桑塔纳”换“奥迪”;教育局长提议借发展教育之机再次向农民摊派;副县长提议把全县的麦苗锄掉,全种萝卜,改成“萝卜特色县”……这样的讽刺之作,难道是凭空想象?难道没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吗?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据统计,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取的信息不到10%,更多的是从社会上多渠道的获得。如果我们不正视社会矛盾,回避热点问题,闭目塞听,与自欺欺人何异?只会把教育引导的阵地拱手相让,错失教育时机。反面教材有时也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即使是上面提到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不正是说明需要一代正直有为的热血之士去改造吗?党中央的好政策在有些地方变味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德才兼备的人才。再如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扣押中国渔船,逮捕我国船长,不是激起了亿万热血中华儿女的报国之志吗?只要不回避矛盾,正确引导,同样能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轻信、不盲从。
二、春风化雨,扩大德育教育的接收度
当今的学生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怀疑,不轻信他人,不迷信教师。他们的头脑就像是一台具有自动选台功能的电视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爱听的它会接收下来,并显示在屏幕上;不爱听的立即换台。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德育工作技巧,春风化雨,言传身教,扩大信息的接收度。
但遗憾的是,面对这一转变,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自身素质的限制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致使一些教师把提高分数作为唯一的己任,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缺少宽容,缺少细心的呵护,往往简单地赶出教室,叫家长,罚这罚那,甚至人格侮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度信任感大大降低,教师的权威受到空前的挑战。有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社会上好人多还是坏人多”时,观点来源教师的占7.4%,这低于“自己感觉到的”(59.8%)和影视里看来的(10%),在遇到困难需要求助时,想到老师的占14.9%,排在父母、同学、爷爷奶奶、邻居小伙伴之后。中日美三国曾经对中学生“理想的教师形象”做过联合调查,尽管三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差异极大,但答案却惊人相似:他们都不喜欢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师,而无一例外地喜欢“交流型”的教师,其特点是了解同学,待人公平,乐于交谈,幽默慈祥。说到底,学生渴望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找准契机,强化道德教育的震撼度
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来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学校应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一种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能给人以启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学生的人格、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环境的硬件建设,做到“花木有声,墙壁说话,雕像传情”,也包括长期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可举办学习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劳动节,使学生积极投身读书学习,文学创作、学科竞赛、科技小发明、体育竞赛、艺术创作及表演、欣赏大自然、家用电器的维修、生活技能操作、社会公益劳动之中,并从中培养集体的观念、互助的精神及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的品质。校园文化建设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化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秩序井然、生动活泼的精神文明阵地。
以重大节庆日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一年当中有许多有意义的节日,如有迎接新年的喜庆节日、元旦、春节;有庆祝政治意义的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有尊老爱幼的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儿童节、妇女节、劳动节;有保护环境的植树节;还有联合国设立的众多主题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更高,参与的愿望更强,对学生震撼度也越大,效果越好。
以社会的重大事件来激励学生的爱国心。香港、澳门的回归,显示了国力的强盛;抗洪抢险的胜利,谱写了抗洪精神;“大京九”的贯通,“神舟号” 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昭示中华民族的崛起;加入世贸、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这些无不让学生振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即使是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炸毁我军用飞机,也能激起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愤之情。再如清除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正表达了我党反腐败、惩治邪恶的决心。如果再把学生带向社会参加市政建设,今昔对比,就更能涌起其爱家爱国之情。这些都是学生平日里所思所想的热点话题,引导得当,其震撼定会不少。
以名人效应点燃学生的崇拜欲。崇拜偶像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已逝去英雄的崇拜已不再狂热,对当今歌星、影星、科学之星的崇拜却是狂热有加。如何正确引导,把他们这种自发的狂热转化为内心的向往,将激情转化为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大有文章可做。一般说来,每个有一定历史的学校都出过一些知名人物,挖掘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榜样更能让学生崇敬效仿。有的学校请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到校作报告,把遥远的高高在上的荧幕形象显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崇拜欲得到满足的同时,内心就会以他们为榜样,自觉自愿地向他们学习。
四、创设情境,拓展德育教育的外化度
提升德育教育外化程度,关键靠亲身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磨砺,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辨别,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影响他人乃至淳化周边风气,才能巩固教育效果,并产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学生的实践活动,首先可从日常生活入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事情帮着做,日常小事抢着做,营造出整洁的家庭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在学校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评议教师、奖惩学生,都可以让学生参加。在管理实践中培养爱校爱集体的情感,增长才干。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构建内容丰富的校园价值观念体系,校园布局图、模型图可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文明用语,可在学生中征集,校园橱窗黑板报可由他们布置,校园社团、兴趣小组、运动队等都应生龙活虎地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调研,如研究性学习可使学生对社会了解更全面、更深刻,有利于克服片面性,防止盲目偏激,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在这些创造性的主动参与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在接受洗礼净化,经受砺炼和完善。
责任编辑 邱丽
一、求真务实,提升德育教育的信用度
1. 更新观念,建立有时代特色的德育体系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道德传统是民族特色的体现,又是民族凝聚力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忠信孝义、勤劳俭朴,历来被尊为传统美德颂扬,也激励了一大批精忠报国、清政廉洁的仁人志士。随着时代的变迁,德育的标准更高,传统的内容也应有必要的扬弃。如:我们在讲勤劳的同时,也要讲科学,因为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讲孝义,讲尊师,教师如果不摆正自己的位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他们追求人格平等,渴望民主;只讲奉献,先人后己,又与当前社会鼓励竞争、效益优先相抵触;只讲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漠视个人权益,也必定会成为空洞说教。有一政治考试的试题是洪水袭来时,面对自家的新彩电和学校的旧彩电,你会抢救哪一台?答案是抢救学校的,因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样的似是而非的试题,除了考出一批说假话的学生,还能指望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吗?道德教育的信任度就是长期在类似的说教中降低了。如此等等,众多的观念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丰富、去改进。倡导与时俱进的道德观,使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2. 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改人之恶,毋太严,要思齐堪受,毋过高,当使其可从。”不太严,不过高,正是有针对性地掌握了道德教育的度。以往,我们不分层次,不看对象,一律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政治理论的宣教。看似提高了标准,实则是削弱了效果。中办国办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漸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的需要,因时、因地、因事,适时抓住时机,让德育工作深入人心,使其“堪受”、“可从”。
3. 正视矛盾,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一年高考作文,一位学生的题目是《“西部大开发”研讨会》,一个贫困县开会研讨如何开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县委书记把“大开发”说成“大发动”,财政局长考虑“桑塔纳”换“奥迪”;教育局长提议借发展教育之机再次向农民摊派;副县长提议把全县的麦苗锄掉,全种萝卜,改成“萝卜特色县”……这样的讽刺之作,难道是凭空想象?难道没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吗?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据统计,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取的信息不到10%,更多的是从社会上多渠道的获得。如果我们不正视社会矛盾,回避热点问题,闭目塞听,与自欺欺人何异?只会把教育引导的阵地拱手相让,错失教育时机。反面教材有时也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即使是上面提到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不正是说明需要一代正直有为的热血之士去改造吗?党中央的好政策在有些地方变味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德才兼备的人才。再如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扣押中国渔船,逮捕我国船长,不是激起了亿万热血中华儿女的报国之志吗?只要不回避矛盾,正确引导,同样能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轻信、不盲从。
二、春风化雨,扩大德育教育的接收度
当今的学生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怀疑,不轻信他人,不迷信教师。他们的头脑就像是一台具有自动选台功能的电视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爱听的它会接收下来,并显示在屏幕上;不爱听的立即换台。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德育工作技巧,春风化雨,言传身教,扩大信息的接收度。
但遗憾的是,面对这一转变,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自身素质的限制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致使一些教师把提高分数作为唯一的己任,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缺少宽容,缺少细心的呵护,往往简单地赶出教室,叫家长,罚这罚那,甚至人格侮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度信任感大大降低,教师的权威受到空前的挑战。有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社会上好人多还是坏人多”时,观点来源教师的占7.4%,这低于“自己感觉到的”(59.8%)和影视里看来的(10%),在遇到困难需要求助时,想到老师的占14.9%,排在父母、同学、爷爷奶奶、邻居小伙伴之后。中日美三国曾经对中学生“理想的教师形象”做过联合调查,尽管三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差异极大,但答案却惊人相似:他们都不喜欢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师,而无一例外地喜欢“交流型”的教师,其特点是了解同学,待人公平,乐于交谈,幽默慈祥。说到底,学生渴望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找准契机,强化道德教育的震撼度
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来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学校应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一种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能给人以启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学生的人格、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环境的硬件建设,做到“花木有声,墙壁说话,雕像传情”,也包括长期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可举办学习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劳动节,使学生积极投身读书学习,文学创作、学科竞赛、科技小发明、体育竞赛、艺术创作及表演、欣赏大自然、家用电器的维修、生活技能操作、社会公益劳动之中,并从中培养集体的观念、互助的精神及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的品质。校园文化建设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化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秩序井然、生动活泼的精神文明阵地。
以重大节庆日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一年当中有许多有意义的节日,如有迎接新年的喜庆节日、元旦、春节;有庆祝政治意义的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有尊老爱幼的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儿童节、妇女节、劳动节;有保护环境的植树节;还有联合国设立的众多主题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更高,参与的愿望更强,对学生震撼度也越大,效果越好。
以社会的重大事件来激励学生的爱国心。香港、澳门的回归,显示了国力的强盛;抗洪抢险的胜利,谱写了抗洪精神;“大京九”的贯通,“神舟号” 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昭示中华民族的崛起;加入世贸、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这些无不让学生振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即使是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炸毁我军用飞机,也能激起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愤之情。再如清除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正表达了我党反腐败、惩治邪恶的决心。如果再把学生带向社会参加市政建设,今昔对比,就更能涌起其爱家爱国之情。这些都是学生平日里所思所想的热点话题,引导得当,其震撼定会不少。
以名人效应点燃学生的崇拜欲。崇拜偶像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已逝去英雄的崇拜已不再狂热,对当今歌星、影星、科学之星的崇拜却是狂热有加。如何正确引导,把他们这种自发的狂热转化为内心的向往,将激情转化为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大有文章可做。一般说来,每个有一定历史的学校都出过一些知名人物,挖掘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榜样更能让学生崇敬效仿。有的学校请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到校作报告,把遥远的高高在上的荧幕形象显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崇拜欲得到满足的同时,内心就会以他们为榜样,自觉自愿地向他们学习。
四、创设情境,拓展德育教育的外化度
提升德育教育外化程度,关键靠亲身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磨砺,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辨别,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影响他人乃至淳化周边风气,才能巩固教育效果,并产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学生的实践活动,首先可从日常生活入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事情帮着做,日常小事抢着做,营造出整洁的家庭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在学校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评议教师、奖惩学生,都可以让学生参加。在管理实践中培养爱校爱集体的情感,增长才干。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构建内容丰富的校园价值观念体系,校园布局图、模型图可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文明用语,可在学生中征集,校园橱窗黑板报可由他们布置,校园社团、兴趣小组、运动队等都应生龙活虎地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调研,如研究性学习可使学生对社会了解更全面、更深刻,有利于克服片面性,防止盲目偏激,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在这些创造性的主动参与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在接受洗礼净化,经受砺炼和完善。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