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采访中,震撼我们的不仅是乌海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城市品质与形象的快速提升,更有乌海人从容安逸的幸福感和强烈的自豪感。
乌海的精彩,并非一篇文章所能表达,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走进乌海”系列报道。
当更多的城市被雾霾紧锁之时,乌海的蓝天成为我们心中抹不掉的记忆。
在此之前,对于这个只有55 万人口、50 多年历史的西北小城,虽以盛产煤炭而闻名,但在公开的媒体表达中,显然缺少了故事和传奇,还不足以打动我们来关注乌海。
而当踏上乌海土地的那一刻,我们就不由得被乌海改变着、吸引着。
葡萄酒博物馆、煤炭博物馆、蒙古族家具博物馆、当代中国书法馆、文体中心、工业园区、金沙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每一处都有历史,每一站都有精彩。原来,乌海并不缺少传奇和故事。
乌海是太阳神闪耀的地方,一代天骄走过的地方,九曲黄河流过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先民活动。5000 年前,先人们在这里创作岩画,神秘的桌子山太阳神岩画昭示着我们的先祖们就在这里生息繁衍。2000 年前,汉武帝在这里驻守边关;800 年前,成吉思汗在这里饮马屯兵;400 年前,这里是北方民族进行贸易往来的地方。
50 年前,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和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乌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者们将这片远古先民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变成了现代的乌金热土。
乌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76 年建市,由原来的乌达、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个直辖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 个县级行政区。
“乌海”之名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这成为乌海人的骄傲。1975 年9 月,内蒙古自治区报请国务院将海勃湾、乌达两市合并,由于政府设在海勃湾,故暂定名为海乌市。病中的周恩来总理看到报告后,建议改为乌海市,并说:“乌海,乌海,乌金之海嘛!”这一定名是对乌海市始之于煤、兴之于煤这一历史的高度概括。
乌海是一座开放的移民城市,不会墨守陈规,不畏险阻艰难,就象大漠里生长的植物,强韧而乐观。
乌海的第一次移民潮是从矿山开始。夺煤会战开始之际,国家从开滦、大同、鸡西、赤峰、抚顺、井陉、所赉诺尔、四龙头沟、包头等10 多个老矿区调来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及设备,其中仅调来乌达煤田的各类人员就有1400多人。中国煤炭部、北京煤炭设计院以及北京、沈阳、秦皇岛的3所煤炭院校也从技术力量上予以支援。他们不仅建设了乌海,还塑造了包容、多元、创新、豁达的乌海精神。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乌海正在从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全面推进。2004 年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城镇化率达96%;实现全民医保,成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首批国家级创业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
作为一个地级市,乌海不乏都市应有的繁华和绚丽,宽展的街道,挺拔的楼群,喧闹的市场,畅达的交通等等;也不乏富有艺术魅力的建筑。如造型新颖的文体中心,古朴典雅的园林式酒店,喷珠溅玉的音乐喷泉等等。
更令人欣喜的是,乌海人在文化追求上构筑起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区文化,红红火火;奇石收藏,远近闻名;书法城建设更是独领风骚,在一个仅有55 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各级书法组织遍及全市,加入中国艺术最高殿堂——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多达28 人,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2008 年,乌海获得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称号,2011 年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名城”称号,2012 年又获得“中国赏石城”称号,书法文化、赏石文化已成为乌海人的精神家园。
乌海地处乌兰布和、毛乌素和库布齐三大沙漠交汇处,周边又有甘德尔山、五虎山、桌子山,加上黄河穿城而过,形成了这里壮美无比的景观。这些独特的地质地貌,也导致乌海干旱缺水,沙海无涯,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情景让人无心感受这幅美景。
如今,经过不懈的努力,乌海人硬是在被层层沙漠包围的土地上播绿、种绿、透绿,现有林地面积50 余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4 平方米。这些数字的背后,书写着一个年蒸发量是降水量15 倍的干旱地区的传奇。
乌海,已从“大漠孤烟”的困境中走出,将“长河落日”的美好画面永久定格。118 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是杭州西湖水面面积的20倍,承载着乌海55 万人民的宜居梦想,“沙地绿洲,水上新城”成为乌海的城市新形象。
乌海是一片预见未来的大美之地。区域中心城市雄伟画卷已悄然展开,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成就了这座大漠城市的滨水梦想。乌海,也成为沿黄节点城市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从容的乌海人,从此在这里静观黄河明月,坐望沙漠探幽,居于园林中,行在山水间。这个从荒漠中走来的锐意创新之城,正以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开创一个安居乐业,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新城。
在乌海的几天采访中,震撼我们的不仅是乌海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城市品质与形象的快速提升,更有乌海人从容安逸的幸福感和强烈的自豪感。
乌海的精彩,并非一篇文章所能表达,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走进乌海”系列报道,用细腻的笔触讲述这座昔日“煤城”的华丽转身。
乌海的精彩,并非一篇文章所能表达,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走进乌海”系列报道。
当更多的城市被雾霾紧锁之时,乌海的蓝天成为我们心中抹不掉的记忆。
在此之前,对于这个只有55 万人口、50 多年历史的西北小城,虽以盛产煤炭而闻名,但在公开的媒体表达中,显然缺少了故事和传奇,还不足以打动我们来关注乌海。
而当踏上乌海土地的那一刻,我们就不由得被乌海改变着、吸引着。
葡萄酒博物馆、煤炭博物馆、蒙古族家具博物馆、当代中国书法馆、文体中心、工业园区、金沙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每一处都有历史,每一站都有精彩。原来,乌海并不缺少传奇和故事。
乌海是太阳神闪耀的地方,一代天骄走过的地方,九曲黄河流过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先民活动。5000 年前,先人们在这里创作岩画,神秘的桌子山太阳神岩画昭示着我们的先祖们就在这里生息繁衍。2000 年前,汉武帝在这里驻守边关;800 年前,成吉思汗在这里饮马屯兵;400 年前,这里是北方民族进行贸易往来的地方。
50 年前,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和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乌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者们将这片远古先民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变成了现代的乌金热土。
乌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76 年建市,由原来的乌达、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个直辖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 个县级行政区。
“乌海”之名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这成为乌海人的骄傲。1975 年9 月,内蒙古自治区报请国务院将海勃湾、乌达两市合并,由于政府设在海勃湾,故暂定名为海乌市。病中的周恩来总理看到报告后,建议改为乌海市,并说:“乌海,乌海,乌金之海嘛!”这一定名是对乌海市始之于煤、兴之于煤这一历史的高度概括。
乌海是一座开放的移民城市,不会墨守陈规,不畏险阻艰难,就象大漠里生长的植物,强韧而乐观。
乌海的第一次移民潮是从矿山开始。夺煤会战开始之际,国家从开滦、大同、鸡西、赤峰、抚顺、井陉、所赉诺尔、四龙头沟、包头等10 多个老矿区调来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及设备,其中仅调来乌达煤田的各类人员就有1400多人。中国煤炭部、北京煤炭设计院以及北京、沈阳、秦皇岛的3所煤炭院校也从技术力量上予以支援。他们不仅建设了乌海,还塑造了包容、多元、创新、豁达的乌海精神。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乌海正在从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全面推进。2004 年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城镇化率达96%;实现全民医保,成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首批国家级创业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
作为一个地级市,乌海不乏都市应有的繁华和绚丽,宽展的街道,挺拔的楼群,喧闹的市场,畅达的交通等等;也不乏富有艺术魅力的建筑。如造型新颖的文体中心,古朴典雅的园林式酒店,喷珠溅玉的音乐喷泉等等。
更令人欣喜的是,乌海人在文化追求上构筑起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区文化,红红火火;奇石收藏,远近闻名;书法城建设更是独领风骚,在一个仅有55 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各级书法组织遍及全市,加入中国艺术最高殿堂——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多达28 人,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2008 年,乌海获得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称号,2011 年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名城”称号,2012 年又获得“中国赏石城”称号,书法文化、赏石文化已成为乌海人的精神家园。
乌海地处乌兰布和、毛乌素和库布齐三大沙漠交汇处,周边又有甘德尔山、五虎山、桌子山,加上黄河穿城而过,形成了这里壮美无比的景观。这些独特的地质地貌,也导致乌海干旱缺水,沙海无涯,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情景让人无心感受这幅美景。
如今,经过不懈的努力,乌海人硬是在被层层沙漠包围的土地上播绿、种绿、透绿,现有林地面积50 余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4 平方米。这些数字的背后,书写着一个年蒸发量是降水量15 倍的干旱地区的传奇。
乌海,已从“大漠孤烟”的困境中走出,将“长河落日”的美好画面永久定格。118 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是杭州西湖水面面积的20倍,承载着乌海55 万人民的宜居梦想,“沙地绿洲,水上新城”成为乌海的城市新形象。
乌海是一片预见未来的大美之地。区域中心城市雄伟画卷已悄然展开,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成就了这座大漠城市的滨水梦想。乌海,也成为沿黄节点城市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从容的乌海人,从此在这里静观黄河明月,坐望沙漠探幽,居于园林中,行在山水间。这个从荒漠中走来的锐意创新之城,正以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开创一个安居乐业,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新城。
在乌海的几天采访中,震撼我们的不仅是乌海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城市品质与形象的快速提升,更有乌海人从容安逸的幸福感和强烈的自豪感。
乌海的精彩,并非一篇文章所能表达,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走进乌海”系列报道,用细腻的笔触讲述这座昔日“煤城”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