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全体学生民主、平等的相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还注意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差异区别对待。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学生的感受。教师应当使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帮助、受尊重,缩短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进入他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体验他们的欢乐与痛苦,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即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二、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
  营造融洽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贵州教育家汪广仁说:“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儿童。”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和霭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不管问题多么简单、幼稚,观点是多么可笑、荒谬,言辞多么尖锐,教师都要耐心、适度地进行解答。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口气,如“这个问题我先谈个人的看法,请同学们看看是否有道理?”提问时,要用“请回答”、“请坐下”等词语。学生答对了要用“好”、“很好”等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些尊敬的激励性话语,拉近老师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他们积极的心理体验。
  三、及时评价适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更应如此,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我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评价说“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对”或者把他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真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问题意识中,包含着人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等技巧,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辩论和讨论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作者电话:15872925772;信箱:15807263398@163.com)
  
其他文献
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叫“上课”,班长接着叫“起立”,师生互致问候。学生坐下后,接下来的这几分钟时间,如果老师把握得好,有一个巧妙而正确的开讲,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这节课就可能取得成功,至少能取得成功的一半,这就是导入。可见,导入是一堂教学课极其重要的环节。  去年,在上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之前,进行备课时,对本课导入部分的选择,我考虑许久,思序如下:  首先设想采用直接导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教师,对农村农民有作深厚的情意。在农村中学教学工作了七年多,对农村农民以及农民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农民纯朴善良、憨厚老实,农村娃单纯天真、活波可爱。但农民有传统的缺陷,受其父母思想的影响,孩子在教育上也有很多困扰。  班主任工作,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许多共同的感受:繁、乱、杂,并且工作难度大,任务又相当艰巨。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们能够孜孜不倦地坚守在这一岗位上呢?
放学的时候,孙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我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明天会有一个新老师来接替我的工作。”  “再見?”我愣住了,“孙老师要离开我们了?”  孙老师拥抱了班里的每一个小朋友,轮到我的时候,我紧紧搂住她的脖子不肯撒手:“我不让你走!”  孙老师轻轻拍了拍我的后背,说:“没关系的,我一定还会来看你们的。”  “你为什么要走啊?是不喜欢我们了吗?”  “孙老师最喜欢咱们班的小朋友啦,她离开是因为要去
目前的中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其目的是检验考生对初中教材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中考前的英语总复习,我觉得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紧紧围绕教材这个大方向来进行,但是应试把重点放在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上。为此,要注意搞好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巩固语言知识与培养运用能力相结合起来。  学生在初中三年里所学的都是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法,在总复习阶段要把巩固语言知识作为一项重要
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才是快乐与自信相伴的大众化课堂,从而达到我们的终极教学目标呢?优质课、观摩公开课的评比和示范虽然起到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是否有大范围和长期性的实践意义?我认为带有理念方向和操作示范性质的优质课与观摩公开课只是特定环境下精心准备的舞台演艺比赛,给学生的只是瞬间的快乐,不是持续的,无法使他们从中寻找到自信,更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十几年的教学的亲身经历使我感受到:  1、多
我们的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广西区高中课改学科教学指导组近150位专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近日,在桂林召开的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以下简称中欧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带来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理念,让参与制订广西高中课改教学指导意见的专家很受启发,并将这些新理念渗透到广西高中课改的教学指导意见中。  广西课改遇上“及时雨”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课改区的,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覃艳娟认为,
在《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中,主编郭定国曾对《项链》里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  林亚光之语亦大同小异:“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  不得不承认,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在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全面深入,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
学生常常报怨自己总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实际上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耳、眼、口、手、脑”同时使用。多年的教学实验证明,正确记笔记及使用笔记能有效改变上述情况。作为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呢?  一、让学生明确课堂笔记应该记录的内容  1、教师板书的内容;  2、要记老师总结后的要点,如表格、概念的延展等;  3、课堂上的典型例题;  4、课堂上自己没听懂的地
主要人物:  栗栗:一个曾经不爱吃饭的小姑娘  其他人物: 妈妈, 小蚂蚁  【幕启。画外音:“ 栗栗, 栗栗, 慢点跑!” 】  【小姑娘栗栗跑上, 边跑边东躲西藏。妈妈系着围裙, 端着饭碗追上。】  妈妈:( 累得直喘)栗栗.. 你.. 你这孩子, 跑.. 跑什么啊?  栗栗:( 噘着嘴)我最不喜欢吃饭了。  妈妈:你看, 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菜。来, 吃几口!  栗栗:不行, 吃饭就不能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