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全体学生民主、平等的相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还注意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差异区别对待。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学生的感受。教师应当使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帮助、受尊重,缩短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进入他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体验他们的欢乐与痛苦,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即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二、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
营造融洽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贵州教育家汪广仁说:“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儿童。”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和霭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不管问题多么简单、幼稚,观点是多么可笑、荒谬,言辞多么尖锐,教师都要耐心、适度地进行解答。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口气,如“这个问题我先谈个人的看法,请同学们看看是否有道理?”提问时,要用“请回答”、“请坐下”等词语。学生答对了要用“好”、“很好”等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些尊敬的激励性话语,拉近老师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他们积极的心理体验。
三、及时评价适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更应如此,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我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评价说“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对”或者把他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真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问题意识中,包含着人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等技巧,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辩论和讨论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作者电话:15872925772;信箱:15807263398@163.com)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全体学生民主、平等的相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还注意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差异区别对待。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学生的感受。教师应当使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帮助、受尊重,缩短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进入他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体验他们的欢乐与痛苦,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即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二、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
营造融洽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贵州教育家汪广仁说:“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儿童。”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和霭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不管问题多么简单、幼稚,观点是多么可笑、荒谬,言辞多么尖锐,教师都要耐心、适度地进行解答。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口气,如“这个问题我先谈个人的看法,请同学们看看是否有道理?”提问时,要用“请回答”、“请坐下”等词语。学生答对了要用“好”、“很好”等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些尊敬的激励性话语,拉近老师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他们积极的心理体验。
三、及时评价适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更应如此,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我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评价说“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对”或者把他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真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问题意识中,包含着人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等技巧,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辩论和讨论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作者电话:15872925772;信箱:158072633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