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是_______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不变的是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文章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

题解


  题目中限定的内容是一个重要前提,是整个词组的修饰定语,决定了中心词的特点、性质,也决定了行文中需要表现和强调的感受。生活是一个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的立体存在,但不是每条人生轨迹都是恒久不变、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所以在审题时,不仅要想到这个词的内涵特质,还要考虑这个词对文章选材的影响。那就是要斟酌材料的厚重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变的”后文要有时间跨度和生活经历作为前提,因此在构思时,要考虑时间的演变。
  从写作效果看,大多数同学只是单纯叙述横线上填写的内容,例如“不变的是母爱”,作文内容基本变成了“母爱”,完全读不出“不变的”这三个字在文中的作用。因此在审题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题目中的修饰性定语,它往往体现一篇文章的特质和精髓。
  最后,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宜短不宜长,增强半命题作文题的修饰性定语的作用,尽量让文题精简干练、指向性明确。
  综合以上解题过程,下笔前应明确如下思路:
  1.选材要具有时间的长久性、厚重感;
  2.要有体现时间变化的情节设计;
  3.题目尽量简短明确。

学生例文


  不变的是鼾声
  东北师大附中初三王淇萱
  天黑了,灯亮了,如约而至的还有父亲的鼾声。
  父亲的鼾声像涨潮,一浪高过一浪。每晚,我都沉浸在他鼾声的浪花里酣然入睡。
  我曾问爷爷,父亲年轻时是不是这样的,爷爷颤抖着花白的胡子,吃力地说:“你爸小时候苦啊,能睡个整觉就不错了,脑袋一沾枕头就睡得跟死猪似的,哪儿有什么鼾声?早上天没亮,你爸就被鸡叫声吵醒,眼睛还没全睁开就得捧着和他差不多高的白菜,挥着小手握不住的菜刀,给那群鸡崽剁食。把鸡赶回窝里,也就到上学的点儿了,他才跑回屋吃口饭———那也算不上吃饭,更像喝水,扒拉两口饭就背着书包跑了,还拍拍自己干瘪的肚子连连喊饱———我看着也心疼,可没办法呀!”
  70岁的爷爷说不下去了,摆了摆手:“呼噜那是富人家的东西,咱穷人没有。”
  我的心一颤,父亲从未跟我提起过,他的童年竟有那么多辛酸。
  于是我去问妈妈,什么时候父亲养成了打鼾的习惯。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翻阅与父亲相识二十年的记忆。她叹了口气,道:“我认识你爸时,他的单位不景气,下岗了,愁得睡不着,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又是夜班,每天早上回家眼里都充着血,像是爬满了沾了血的网。直到你出生一年后,你爸才有了稳定的工作,才开始听见他的呼噜声。”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夜晚,父亲躺在我身旁,翻过身来,攥着我的小手……不久,父亲的鼾声响起,起初像哼哼,后来变得像汽笛般悠长。我忍不住,抬起不懂事的小脚向父亲踹去,鼾声停了,我睡熟了。第二天早上,却看到父亲的眼里布满血丝。“爸,你咋没睡好呢?”“没有,爸睡得可好了!”
  儿时的他就懂得忍耐,为人父依然把那些难言的苦衷藏在心里。
  后来我发现,在我拿回奖状的日子里,父亲的鼾声格外响亮,我才懂得爷爷那句话———在父亲眼里,只要有我,哪怕再穷,也是“富贵人家”。
  鼾声传来,那是一个到了知天命的男人对天命种种不公的回应,是对天命给他的那些微不足道的恩惠的感激。
  鼾声依旧,洗濯着我的心!

  教师点评
  相比那些工厂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父亲”,文章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活的父亲形象,因为小作者关注到主人公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这篇文章在选材独特的基础上,成功摆脱了人设的套路,自然成就了一篇有生命、有呼吸的文章。同样表现父爱伟大、感激父亲的主题,小作者将父亲的付出看成是一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忍耐和坚守,这就有了个性,有了深度,且不是那种为了写给别人看的做作的深沉。这一切都源于小作者对“父爱”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进行了更真挚、精细、理性的思考。(刘大博)
  不變的是那满目烟火
  东北师大附中初三陈禹衡
  夜深了,天幕闭着眼,雪花四散飘落,半轮残月仅有几颗微微闪烁的银星相伴,视线最远处,忽地炸裂开一朵烟花,四散成星雨,照亮了夜空。
  春节期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满目的烟火。
  大年三十晚上,表哥总陪着我去放烟火。
  擦去仙女花身上的雪水,我们弓着腰背着风,“咻”的一声划着绿头火柴点燃仙女花,顿时爆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簇簇暖黄色的光点。一根未尽,另一根又绽放起来,光芒四射,一根根接连不断,落入无限的梦中。
  更精彩的,还是那种“笨拙”的大型烟花。
  厚重的烟花包装盒稳稳地站在洁白的积雪中,我躲在表哥身后,表哥看着手表,等待三根指针并拢。“咻咻”泛着红色光泽的烟花包装盒猛地震动起来,“炮弹”划破天际,向上,向上,终于在天空中绚烂绽放,迅捷奔放又美丽娇艳,红黄白混杂的光芒,牵出点点绿意,在空中划出一圈圈光晕,绽出一大片星雨,自由舒展,勾画出不同的图案。
  又是几声巨响,包装盒不动了,只余下几个黑洞与焦黑的外皮。但天空的另一边,又升起无数星光,次第开放,竭力展现自己的舞姿。新夜,无尽的光芒与烟花占据了夜的主场。渐渐地、慢慢地,风停了,雪止了,天空睁开了眼,愣了神儿,在夜幕的陪衬下,愈演愈烈,直至满目烟火。
  那年我11岁,欣赏到了最有烟火气的烟火,过了最有年味的年。在满目的烟火中,永远地留下一个半大孩子的背影。   烟火年年绽放,我上了初中,表哥出国上大学。如今,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了,记忆中的那些背影渐行渐远。
  时间啊,让一个懵懂的小孩儿慢慢变成了少年,让我成熟,让我长大,让我有能力抓住,却明白不得不放下。在时间的冰河里,划下一道道深而痛、抹不去的伤痕。
  远处的冰面上,重新升起一道光影的长痕,烟花又炸裂开五光十色的光芒,像从前一样,汇成美丽的花,映红了一方天空。我想,又是一个孩子的梦吧。
  不变的,是那记忆中的满目烟火。
  教師点评
  面对成长,这篇文章没有卖萌装嫩式地大肆抒发童年那种要么是棉花糖、要么是棒棒糖一样的甜蜜,也没有那种从远古走来、带着迂腐气的、对现实痛心疾首的无奈感慨,而是很温和、很现实、很成熟,是一种真实的成熟,而不是为赋新词强“成熟”。其实还是源自小作者对主题的理解,不是别人的成长,不是别人写过的成长,而是自己的成长。此外,小作者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细致:不是单纯的成长就得烦恼,而是传递一种既珍惜过往,又接受当下的平静和从容的心态。(刘大博)
  不变的是传承
  东北师大附中初三郑奕
  今年春节,大街小巷异常冷清,大年三十少了一份过年的热闹劲儿,但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少不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变化的是户外的人群,变化的是街道两旁挂着的孤零零的红灯笼,不变的是年夜饭的饺子。
  在我看来,也许年味就是饺子味,热气腾腾的饺子里,包裹着代代传承的亲情和温暖。
  我家每年都在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春晚”看到一半,厨房里就传来剁饺子馅儿的声音,扭头一看,电视机前的沙发上已空空如也,厨房里,散发着肉香和菜香的饺子馅儿盛了满满一大盆。全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儿,有的揉面,有的擀皮,有的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馅儿香、面香扑鼻,电视机里传来喜庆热闹的歌曲,一年里的家长里短,过年的气氛,统统都被包进饺子里,糅进了味道里。
  很快,一锅饺子煮好了,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了,暖烘烘的蒸汽弥漫在餐厅里,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圆圆鼓鼓的饺子似乎有了生命,它们就像刚刚降生的婴儿,又像活泼泼过了千年的精灵,变的是家家户户的饭桌,变的是老老少少的面孔,不变的是传承的民俗和喜庆的气氛。
  包饺子的传统技艺,是母亲教儿子,婆婆教儿媳,一代一代,在一双又一双巧手里传承下来的。从和面、擀皮、和馅儿,到包饺子、包盒子,每个环节都是上辈人手把手教出来的;馅儿里放多少盐、多少油,几分肉、几分菜,都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而来的。美食与味道传下来了,我们的文化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一大早,又闻到韭菜的香气,又听到剁韭菜的“当当”声,又看到白白胖胖的面团安静地躺在厚实的面盆里,大锅里的开水正“咕噜咕噜”地手舞足蹈,心里便生出对那种熟悉的味道的期待。
  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去了,变化的是电视台主持人热情的面孔,变化的是家人鬓间又增添的白发,变化的是沾着面粉的苍老的双手;不变的是,咬开饺子皮时的一份感动,和代代传承的年味。
  教师点评
  最于生活真实处见写作功底,或者说能否写出生活的底色就是当下稀缺的作文功底。文中,作者以常见的生活经历写出不是每个人都能描绘的真切和生动。其中描摹的很多细节几乎是文字版的“年夜纪录片”。同时,小作者将生活中的平淡与深刻自然结合,从文化传承的视角观察文化细节的身影,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强化了命题的关键词。(刘大博)
  片段一
  秋风踩着未黄透的树叶,发出“哗哗”的响声。我穿着短裤,却丝毫不感觉冷,拍打篮球的声音在寂静的学校操场上回荡,节奏感清晰。伙伴们的身上冒着热气,双手的颜色像烧得红彤彤的炭,喉咙嚅动着,嘶哑地喊叫着。争抢篮球的伙伴们身体有力地碰撞着,刚抢到从篮板上掉落的篮球,汗津津的手臂就交织在一起……夕阳仍旧散发着耀眼的光,映着高高瘦瘦的校门口保安的笑脸,拾起的不只有回忆,还有一份不变的热爱。
  ———东北师大附中初三崔奕新
  片段二
  琴谱一页一页地翻过去,父亲站在钢琴边侧耳聆听。
  走进父亲拥挤的卧室,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有半间屋堆满了杂物,沙发、柜子、饰品、床单、衣服混乱地摆在两侧,中间留出一条笔直的通道,最里面是一张床。床对面,摆放着我的钢琴,琴身上盖着金黄色的布,钢琴的一角,整齐地放着父亲帮我整理的一摞琴谱,琴谱上压着节拍器。窗台偏右的位置,摆放着一盆翠绿的文竹。
  父亲神色温和,脑袋圆圆的,一对眉毛蹙在额头,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藏在镜片后的眼睛神情专注。我弹到得意处,他就微笑着哼唱,夸张地咧着嘴,眼睛弯成月牙儿,那和蔼的笑容温暖如阳光。
  ———东北师大附中初三孙浩伦
  素材一
  他一生抱着深的信仰与厚的道德,同时情感与爱情也很是热烈。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能表现憎恶和侮蔑,莫扎特的音乐只有表现“爱”。然其爱也不似贝多芬或舒曼的爱之热烈,而是逸乐的。他的音乐不是诉于头脑的,全是诉于心的。莫扎特比贝多芬与瓦格纳更富天才,也有明证:贝多芬作曲时汗流满面,瓦格纳到三十岁时始作出像样子的作品,莫扎特则乐曲全不费力地从头脑中溢出。如其妻所说:“他作曲同写信一样。”又因为他没有工夫作小提琴曲的伴奏,常在心中作成,当场凭记忆而弹奏,其天分又可惊!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素材二
  时代改变了我们,时代本身却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同样的空气,同样的阳光,在这里面,雪莱曾梦想在银色的世界中有不死的金子般的男子与女子,而年轻的济慈则写出了……难道我们当中竟出不了一个人,能写出美好、热情、哀伤的诗歌而不是令人失望和伤心的诗歌吗?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其他文献
宇宙无边,繁星漫天。纵然我握不住那倾泻下来的昏黄月光,也求寻到一缕,洒入心房。糖果  父亲一直很严厉。如大多数传统的父亲一样,要求我认真学习,举止得体。然而因为一次考试分数和我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原本紧张的关系终于破裂了。  那晚我泣不成声。  原以为他还会那样偏执严苛,把完美的公式套用在我身上。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心中同样不好受。  第二天早晨,我桌上多了几颗糖果,便利贴上俨然是他刚硬的字迹:抱歉。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华文化的长河之所以奔流不息,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源头流淌着汩汩清泉。  徜徉在文化的长河里,逆流而上,向源头追溯,我们首先看到了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从象形符号到甲骨文,从大篆小篆到今天的楷书,文字的演变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千百年来,书法大家辈出,群星璀璨;法帖众多,争奇斗艳。《兰亭序》《圣教序》《玄秘塔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文人笔下的西子湖美得让人心驰神往。穿越历史的风尘、岁月的长河、文人的思绪,我终于站在西子湖畔。  一汪碧水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中。四周的山矮矮的,水清清的,烟雾茫茫间,西湖便这样猝不及防地横在你的面前了。  不到西湖,便无法真正领略西湖独特的美。远处山色空蒙,两边水波潋滟,游船点点,是白居易笔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特有的湖光山色吗?是杨万里笔下
小时候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大眼睛还是小眼睛?满头黑发还是稀疏的几根黄毛?眉毛粗粗的,还是只有两条细黑线?我从柜子里找出一本相册,想看看我刚出生时的模样。  哈,照片上的我真可爱,脸胖嘟嘟的,全身圆滚滚的。瞧,我正睡觉的、妈妈正逗我玩的、爸爸抱着我的、洗澡的、啃手指的、坐着的……看得出来,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摄影师爸爸用照相机把我的神态动作变化及时记录了下来。  翻着翻着,突然看到一张特别的照片,
海拔四千米,一路向西。在稻城的最高处,赏稻城最明媚的景。我,在稻城,看太阳。  沿蜿蜒的公路曲折前行,天是不变的蓝,云是流动的白。一路上的朝圣者,口中念着神秘的经文,向心中的圣地虔诚跪拜。手中转动的转经筒,与时间为伴,和信仰为邻,带动着年轮,带不走初心。在这个高远的世界里,我们孤独地前行。  正午时分,到达稻城亚丁。远方的高山是呼唤,流淌的溪水是缠绵。在高耸的雪山脚下,人只是渺小的微粒,天高地迥,
蒲公英借助风,让种子飞到远方;圆月借助太阳,照亮了漆黑的夜晚;人类假舆马而致千里,假舟楫而绝江河。可见,借助他人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善假于物,能让我们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如鲲鹏这般庞大的生物,都要借助旋风才能飞得更高。而在自然界,大树为了让种子看到远方的风景,利用飞禽走兽吃下果实,种子们便随着飞禽走兽的足迹散落到
事件回放<<<<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测器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23天的工作,采集了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伴随着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月球样品。  时事鲜评  去月球“挖土”,是很多人对嫦娥五号任务的通俗解读。事实上,嫦娥五号任务将重点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要实现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进我国科学
天津教育的发展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巨变的缩影,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春天。70年来,天津教育人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呕心沥血、默默耕耘,精心培育各类人才,为祖国美好的今天奠基。  为此,本刊特推出7位教育界典型代表,他们是伴随新中国脚步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天津教育人,他们亲历、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也抒写了伟大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本刊通过寻访和梳理他们的历程与经验,抒发与表达了天津教
陈溪雪花潭,竹林似海,静谧祥和。绿色恣意地生长,淹没了我的思绪。站在千年香榧下,闭上眼,那幽香仿佛可以带你穿越古今。曲径通幽,循着蜿蜒的石子儿路,伴着簌簌风声,随手翻开一本书,夕枕朝读,有香如故。  这已是我二探雪花潭了,初次相见大约是在小学毕业后的假期,短短两年,故地重游,雪花潭之风貌不曾改变,可如今的所感所思和当年大不相同。  说起雪花潭,就不得不提南宋诗人陆游的评价:峰回内史曾游地,竹暗仙人
桂花,是秋天的密码。  暗香浮动的桂花,缠绵着诗韵缭绕的秋天。  “香与韵,两清洁”的脱俗,“桂花吹断月中香”的灵动,“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高洁,“好花偏占一秋香”的落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自傲,“欲买桂花同载酒,終不似,少年游”的不甘……一缕沁人心脾的幽香,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穿越千载时光,横跨万里河山,让我们得以眺望祖先的足迹和身影,聆听悠远过往的秋日回响。  清馨醉人的桂花,芬芳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