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及需达到的目标。从这些内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为促进教育公平所下的决心和所做的努力,也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已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长期以来,与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相对比较低的。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偏重于城市、偏重于高校、偏重于重点高校,对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又偏重于实验小学、重点中学、示范高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国家应遵循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农村地区倾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
城乡差距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城乡孩子在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因此,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集中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力度,让优越的教育条件留住农村家长的心,留住农村学生的人,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二、加大结构布局调整工作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现有的办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关部门必须创新思路和方法,加快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步伐,实现教育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和水平。
教育部门要在搞好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整合方案,加快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的进度。坚持“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布局调整和实施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减少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教育二元化格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加强农村学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实行城乡教育管理的均衡,要在干部管理机制上突破创新,建立符合现代学校管理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实行干部定期交流及校级干部互派挂职,建立定期的学校办学经验交流制度,促进各校管理水平的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制度,提高支教教师的待遇,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支教,增强支教教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进城教师的数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做到教师合理有序流通,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减轻农村教师负担。对城乡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实行统一筹措、统一发放,对偏远农村教师的待遇,采用多种有效倾斜的制度。鼓励或支持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解决城乡教师数量失衡和素质失衡的问题。人事部门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的特点,按照班师比例的标准,合理地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人尽其才。
搞好现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搞好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为重点内容的农村学校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制定并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制度,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当前条件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尽职尽责,为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长期以来,与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相对比较低的。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偏重于城市、偏重于高校、偏重于重点高校,对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又偏重于实验小学、重点中学、示范高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国家应遵循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农村地区倾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
城乡差距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城乡孩子在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因此,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集中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力度,让优越的教育条件留住农村家长的心,留住农村学生的人,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二、加大结构布局调整工作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现有的办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关部门必须创新思路和方法,加快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步伐,实现教育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和水平。
教育部门要在搞好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整合方案,加快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的进度。坚持“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布局调整和实施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减少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教育二元化格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加强农村学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实行城乡教育管理的均衡,要在干部管理机制上突破创新,建立符合现代学校管理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实行干部定期交流及校级干部互派挂职,建立定期的学校办学经验交流制度,促进各校管理水平的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制度,提高支教教师的待遇,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支教,增强支教教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进城教师的数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做到教师合理有序流通,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减轻农村教师负担。对城乡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实行统一筹措、统一发放,对偏远农村教师的待遇,采用多种有效倾斜的制度。鼓励或支持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解决城乡教师数量失衡和素质失衡的问题。人事部门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的特点,按照班师比例的标准,合理地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人尽其才。
搞好现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搞好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为重点内容的农村学校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制定并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制度,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当前条件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尽职尽责,为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