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Rhine Joseph Bannks)如是说。简单来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知被另一个人看到。而常见的不存在感有三种:忽视、双重矛盾、僵尸化。
忽视很简单。最初就是妈妈或者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看到你——人在心不在,所以“看见”一样没有发生。极端忽视,或者会导致极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体现为一种致命的羞耻感——从没有被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日本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驰而来的列车前自杀,遗言是“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也是作家太宰治自杀的真实遗言。极度可怕的忽视,会导致一个极度矛盾的状态——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不能爱上你或接受你的爱,因为那样我就没有自我了。莱因将此称为“吞没焦虑”,我们不妨称它为原始的融合焦虑。
本质上,融合意味着小我的死亡,但一般的过程是,有一个清晰的小我,托着自己与别人建立关系,不断在关系中感受彼此,信任越来越深,感受到彼此,并在那一刻放下防御,小我死亡,而最亲密的关系建立,一个包含着“我与你”的关系性自我建立了。
原始的融合焦虑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有这种焦虑的人,他只能感觉到极端情形,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不存在中间地带。因为这种焦虑,一个人会宁愿被憎恨被攻击,这时如果他进行反弹,就意味着一个自我疆界建立了,反弹时的感受——主要是愤怒等负面情绪,也构成了他滋养自我的养料。相比起被憎恨被攻击,被爱反而是可怕的,因愛会导致被淹没被毁灭。
甚至,被精准地理解也是可怕的,因被理解也意味着被吞没被窒息。与理解和爱相比,他们宁愿被误解被憎恨,在孤立中,他们的小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与他们交往,爱与理解发生时,反弹也会发生,有时反弹会非常激烈乃至可怕。你会觉得,对他们表达爱与理解,好像让他们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冒犯似的。
在我看来,这根本上还是那种原始的羞愧。因没有被爱照见过,所以内心是一片黑暗。他们将这种黑暗理解为,真实的自己是坏的,而如此坏的自己竟然还渴望被看到被理解,何等可怕。没有人会爱自己、会在意自己,可自己还是如此渴求!
这是关键一点——让如此焦虑的人意识到,黑暗不等于坏,只要有爱照到你内心的那一块田地,那一块田地就会变得美好。犹如纯美姑娘的一吻,会让可怕的野兽瞬间变成王子。
而双重矛盾的意思是,你既不能做a,也不能做-a。莱因则将双重矛盾称为双重束缚,准确的表达是,表面上,父母或亲人希望你做a,但你真做了,他们不高兴。内心里,他们其实是希望你做-a,但你若做了-a,他们可能会更不高兴。
双重矛盾会给他人造成极大困扰,特别是孩子与配偶。孩子对事物本来有准确的感觉,她感觉到事情的真相是-a,但既不会被父母确认,也不会被外人确认,父母和外人都说,事情明明就是a,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就像很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好人,但在家里,却是一个暴君。但别人见到你都说,啊,你爸妈啊,他们真是好人啊,你真幸福啊。但你真实的感受是无比痛苦的。
暴君还好,因为他毕竟做了明显错误的事,让你还会有明确的认识。可是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的暴行往往会被说成“打是亲,骂是爱”,但暴行太多了,最终还是会让孩子认定父母是错的。
有时,比暴行更严重的是隐蔽的攻击。隐蔽的攻击,攻击者不会承认,旁观者也不会感受到,受害者甚至都难以诉诸语言。譬如,许多人表面上对人很好,可一转身,却会小声咒骂。
忽视很简单。最初就是妈妈或者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看到你——人在心不在,所以“看见”一样没有发生。极端忽视,或者会导致极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体现为一种致命的羞耻感——从没有被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日本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驰而来的列车前自杀,遗言是“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也是作家太宰治自杀的真实遗言。极度可怕的忽视,会导致一个极度矛盾的状态——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不能爱上你或接受你的爱,因为那样我就没有自我了。莱因将此称为“吞没焦虑”,我们不妨称它为原始的融合焦虑。
本质上,融合意味着小我的死亡,但一般的过程是,有一个清晰的小我,托着自己与别人建立关系,不断在关系中感受彼此,信任越来越深,感受到彼此,并在那一刻放下防御,小我死亡,而最亲密的关系建立,一个包含着“我与你”的关系性自我建立了。
原始的融合焦虑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有这种焦虑的人,他只能感觉到极端情形,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不存在中间地带。因为这种焦虑,一个人会宁愿被憎恨被攻击,这时如果他进行反弹,就意味着一个自我疆界建立了,反弹时的感受——主要是愤怒等负面情绪,也构成了他滋养自我的养料。相比起被憎恨被攻击,被爱反而是可怕的,因愛会导致被淹没被毁灭。
甚至,被精准地理解也是可怕的,因被理解也意味着被吞没被窒息。与理解和爱相比,他们宁愿被误解被憎恨,在孤立中,他们的小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与他们交往,爱与理解发生时,反弹也会发生,有时反弹会非常激烈乃至可怕。你会觉得,对他们表达爱与理解,好像让他们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冒犯似的。
在我看来,这根本上还是那种原始的羞愧。因没有被爱照见过,所以内心是一片黑暗。他们将这种黑暗理解为,真实的自己是坏的,而如此坏的自己竟然还渴望被看到被理解,何等可怕。没有人会爱自己、会在意自己,可自己还是如此渴求!
这是关键一点——让如此焦虑的人意识到,黑暗不等于坏,只要有爱照到你内心的那一块田地,那一块田地就会变得美好。犹如纯美姑娘的一吻,会让可怕的野兽瞬间变成王子。
而双重矛盾的意思是,你既不能做a,也不能做-a。莱因则将双重矛盾称为双重束缚,准确的表达是,表面上,父母或亲人希望你做a,但你真做了,他们不高兴。内心里,他们其实是希望你做-a,但你若做了-a,他们可能会更不高兴。
双重矛盾会给他人造成极大困扰,特别是孩子与配偶。孩子对事物本来有准确的感觉,她感觉到事情的真相是-a,但既不会被父母确认,也不会被外人确认,父母和外人都说,事情明明就是a,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就像很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好人,但在家里,却是一个暴君。但别人见到你都说,啊,你爸妈啊,他们真是好人啊,你真幸福啊。但你真实的感受是无比痛苦的。
暴君还好,因为他毕竟做了明显错误的事,让你还会有明确的认识。可是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的暴行往往会被说成“打是亲,骂是爱”,但暴行太多了,最终还是会让孩子认定父母是错的。
有时,比暴行更严重的是隐蔽的攻击。隐蔽的攻击,攻击者不会承认,旁观者也不会感受到,受害者甚至都难以诉诸语言。譬如,许多人表面上对人很好,可一转身,却会小声咒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