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某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招生计划公布,在公布的总共20个专业中,农业专业仅有6个,平均招生人数均低于计算机应用、广告设计等非农专业。作为农业院校,农业专业明显弱于非农专业。该学院的专业设置仅仅是个个例吗?全国农业院校的整体状况又如何?目前,中国职教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对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全国农业职业院校分布
截至2008年5月底,全国共有农业职业院校280所,其中高职139所,中职141所,与2003年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统计的339所相比,总数减少了59所,但高职增加了24所,中职减少了93所。
从全国来看,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两个不均衡,一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统计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每个省都有农业职业院校,数量较少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四省区,农业职业院校数量合计为16所,不足总数的6%;超过10所(含10所)有16个省,数量较多的是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五省,每个省都在15所以上,最多的是广西,共有19所农业职业院校。二是专业发展不均衡。本次统计的农业职业院校中包括农业农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业工程、水产、农垦、茶叶六大类,与2003年的统计相比,少了农业管理干部学校一个类别。调查中得知,以前的农业干部学校基本合并到其他的农业职业院校中,如湖北省农业干部学校和湖北水产学校合并后升格为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各种类型的院校数量变化情况见表。
在以上六种不同类型的农业职业院校中,茶叶类数量变化不大,农垦类的数量本来不多,2008年数量更少,农业农林类和工程类的数量比较多,发展比较快,其他类型都比较少,农业工程类院校基本转型为机电类院校。
农业职业院校的地位较低
虽然这几年农业职业教育有所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也在加大,但总体来看,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社会上轻视农业职业教育的思想回潮,重普教、轻职教现象依然存在。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广大农家子弟选择农校的积极性,农村孩子普遍不愿学农,向往大城市,想学热门专业,即便是学了农也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土外出择业,不愿再务农。“以农为主”的农业职业教育对广大农家子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通过对全国部分省市农业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很多农业职业院校由于社会转型、行业主管变更、一刀切的资源整合,逐渐“更名改姓”,部分独立设置的农职院校为了在夹缝中争得一席之地,也破釜沉舟,终于按捺不住改弦更张的诱惑,产生了去“农”的冲动。不仅如此,随着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屡次败北,市场份额被其他高等院校挤占时,仅有一个“农”字招牌的院校对农业的支持也仅仅剩下了道义上的声援,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站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角度看,“农”字招牌的职业院校寄托着国家、社会、农民对“三农”问题的情感关注,智力支持,在“三农”服务中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势必使得农业产出比重相对下降,依托农业发展的农业职业教育也势必会受到牵连。但近些年各地农业职业院校迫于生存,数量逐渐减少,规模逐渐萎缩,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流失速度过快,使农业的需求与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产生了结构性的矛盾。部分专家认为农业教育问题是继“三农”之后的“四农”问题,农业职业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不少农业职业院校发展十分艰难甚至难以为继。

农业职业院校问题重重农业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缺乏
从实地调查来看,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师水平等条件与当地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院校相比都比较差。
经费投入的短缺依然是制约部分省市农业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农业职业教育起点底,基础差,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些要求需添置或更换新的实习、实训设备,这比普通高中成本投入更大,但是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经费十分有限。
农业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办学经费,有的时候从其他部门获取资金,但这是临时、偶然、非机制性投入。由于多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农业部门对农业职业院校有责任,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不会特殊关注农业部门主管的学校。
实习,实训场地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相应的设施、设备也要跟上。有些条件好的学校是政府部门根据规划进行的,使得教学、科研、实验设施较为齐全,建有先进的计算机中心、校园网络中心等,而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难以为继。
由于经费不足,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弱,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优质资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跟不上。目前江西、湖北等省农业职业学校仍然是依靠“八五”期间积累的家底在维持、支撑。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实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湖北省某农业中专学校处在靠近国家食品工业园区,现代新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学校看准发展投入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缺乏后续资金,只能购进一些简单设备,那些有特殊要求的设备都非常贵重,学校无资金购买。
農业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农业职业院校的待遇不是很理想,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难以留住高素质的教师、吸引新的教师,造成了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人才流失现象普遍,近几年,尤其是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呈“孔雀东南飞”之势。各农业职业院校也同样面临这一严峻问题。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在不断流失,尤其是一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先后“南下”,造成了优秀师资队伍新的断层。另外,人员编制不配套也是导致教师流失的一个主要问题。现有的学校人员编制一直是沿袭八九十年代时的学校编制,而如今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原有编制远不能满足需求。很多教师和专业骨干迫于名额有限,在学校的内部协调中难以化解矛盾被迫调离。
在湖北省,2000年后,由于职业教育招生不景气,师资流失严重。湖北某涉农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中流失了近1/3,现有教师中具有高职称的人数不多。据华中农业大学机电学院不完全统计显示,近十年该院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个进入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任教。同时农业职业学校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由于待遇、职称等问题,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引进非常困难。专业教师的匮乏,使得农业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招生和就业状况令人担忧
一是学生生源不够理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中经济贫困的家庭,或者是来自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父母是城镇无业游民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接近40%的比例,学生的“成人”教育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二是农业职业院校和综合类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招生困难。对湖北省的调查显示,湖北某校2007年三个涉农专业各招了一个班,其中淡水鱼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计划招一个班但仅仅报到了几个人;另一所农业学校在校生中涉农专业包括畜牧兽医专业、烟草专业每年招生不到100人,不到招生总数的10%。湖北省原有的13所农业学校除了保留的2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所外,其他9所与当地的其他学校合并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以前的农业学校的专业合并为生物技术一个专业,这个专业也招生困难,有的学校不再招生。
三是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中对口就业人数较少。现在农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除了少数比较抢手外,大多数学生就业率比较低,陟及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率更低,基本不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例如湖北省十堰市最近毕业的畜牧兽医、烟草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企业订单培养,但毕业后并没有回到农村去。机电学校的学生同样也是如此,某校的学生主要是到了山东青岛、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没有一个毕业生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
四是个别专业就业形势看好,但报到率偏低。调查的广东省三所高职学院分别实现了全国招生,招生范围遍及广东全省和广西、云南、江西等十几个省区,整体招生形势看好。2004年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为93.98%,2005年为95.07%,2006年为95.57%。而三所涉农类高职学院就业率连续三年均在95%以上,居全省前列,但报到率偏低,2005年三所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分别是87%、78%和75%。
截至2008年5月底,全国共有农业职业院校280所,其中高职139所,中职141所,与2003年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统计的339所相比,总数减少了59所,但高职增加了24所,中职减少了93所。
从全国来看,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两个不均衡,一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统计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每个省都有农业职业院校,数量较少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四省区,农业职业院校数量合计为16所,不足总数的6%;超过10所(含10所)有16个省,数量较多的是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五省,每个省都在15所以上,最多的是广西,共有19所农业职业院校。二是专业发展不均衡。本次统计的农业职业院校中包括农业农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业工程、水产、农垦、茶叶六大类,与2003年的统计相比,少了农业管理干部学校一个类别。调查中得知,以前的农业干部学校基本合并到其他的农业职业院校中,如湖北省农业干部学校和湖北水产学校合并后升格为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各种类型的院校数量变化情况见表。
在以上六种不同类型的农业职业院校中,茶叶类数量变化不大,农垦类的数量本来不多,2008年数量更少,农业农林类和工程类的数量比较多,发展比较快,其他类型都比较少,农业工程类院校基本转型为机电类院校。
农业职业院校的地位较低
虽然这几年农业职业教育有所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也在加大,但总体来看,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社会上轻视农业职业教育的思想回潮,重普教、轻职教现象依然存在。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广大农家子弟选择农校的积极性,农村孩子普遍不愿学农,向往大城市,想学热门专业,即便是学了农也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土外出择业,不愿再务农。“以农为主”的农业职业教育对广大农家子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通过对全国部分省市农业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很多农业职业院校由于社会转型、行业主管变更、一刀切的资源整合,逐渐“更名改姓”,部分独立设置的农职院校为了在夹缝中争得一席之地,也破釜沉舟,终于按捺不住改弦更张的诱惑,产生了去“农”的冲动。不仅如此,随着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屡次败北,市场份额被其他高等院校挤占时,仅有一个“农”字招牌的院校对农业的支持也仅仅剩下了道义上的声援,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站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角度看,“农”字招牌的职业院校寄托着国家、社会、农民对“三农”问题的情感关注,智力支持,在“三农”服务中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势必使得农业产出比重相对下降,依托农业发展的农业职业教育也势必会受到牵连。但近些年各地农业职业院校迫于生存,数量逐渐减少,规模逐渐萎缩,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流失速度过快,使农业的需求与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产生了结构性的矛盾。部分专家认为农业教育问题是继“三农”之后的“四农”问题,农业职业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不少农业职业院校发展十分艰难甚至难以为继。

农业职业院校问题重重农业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缺乏
从实地调查来看,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师水平等条件与当地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院校相比都比较差。
经费投入的短缺依然是制约部分省市农业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农业职业教育起点底,基础差,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些要求需添置或更换新的实习、实训设备,这比普通高中成本投入更大,但是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经费十分有限。
农业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办学经费,有的时候从其他部门获取资金,但这是临时、偶然、非机制性投入。由于多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农业部门对农业职业院校有责任,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不会特殊关注农业部门主管的学校。
实习,实训场地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相应的设施、设备也要跟上。有些条件好的学校是政府部门根据规划进行的,使得教学、科研、实验设施较为齐全,建有先进的计算机中心、校园网络中心等,而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难以为继。
由于经费不足,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弱,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优质资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跟不上。目前江西、湖北等省农业职业学校仍然是依靠“八五”期间积累的家底在维持、支撑。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实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湖北省某农业中专学校处在靠近国家食品工业园区,现代新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学校看准发展投入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缺乏后续资金,只能购进一些简单设备,那些有特殊要求的设备都非常贵重,学校无资金购买。
農业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农业职业院校的待遇不是很理想,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难以留住高素质的教师、吸引新的教师,造成了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人才流失现象普遍,近几年,尤其是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呈“孔雀东南飞”之势。各农业职业院校也同样面临这一严峻问题。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在不断流失,尤其是一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先后“南下”,造成了优秀师资队伍新的断层。另外,人员编制不配套也是导致教师流失的一个主要问题。现有的学校人员编制一直是沿袭八九十年代时的学校编制,而如今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原有编制远不能满足需求。很多教师和专业骨干迫于名额有限,在学校的内部协调中难以化解矛盾被迫调离。
在湖北省,2000年后,由于职业教育招生不景气,师资流失严重。湖北某涉农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中流失了近1/3,现有教师中具有高职称的人数不多。据华中农业大学机电学院不完全统计显示,近十年该院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个进入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任教。同时农业职业学校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由于待遇、职称等问题,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引进非常困难。专业教师的匮乏,使得农业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招生和就业状况令人担忧
一是学生生源不够理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中经济贫困的家庭,或者是来自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父母是城镇无业游民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接近40%的比例,学生的“成人”教育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二是农业职业院校和综合类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招生困难。对湖北省的调查显示,湖北某校2007年三个涉农专业各招了一个班,其中淡水鱼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计划招一个班但仅仅报到了几个人;另一所农业学校在校生中涉农专业包括畜牧兽医专业、烟草专业每年招生不到100人,不到招生总数的10%。湖北省原有的13所农业学校除了保留的2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所外,其他9所与当地的其他学校合并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以前的农业学校的专业合并为生物技术一个专业,这个专业也招生困难,有的学校不再招生。
三是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中对口就业人数较少。现在农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除了少数比较抢手外,大多数学生就业率比较低,陟及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率更低,基本不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例如湖北省十堰市最近毕业的畜牧兽医、烟草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企业订单培养,但毕业后并没有回到农村去。机电学校的学生同样也是如此,某校的学生主要是到了山东青岛、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没有一个毕业生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
四是个别专业就业形势看好,但报到率偏低。调查的广东省三所高职学院分别实现了全国招生,招生范围遍及广东全省和广西、云南、江西等十几个省区,整体招生形势看好。2004年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为93.98%,2005年为95.07%,2006年为95.57%。而三所涉农类高职学院就业率连续三年均在95%以上,居全省前列,但报到率偏低,2005年三所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分别是87%、78%和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