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吃螃蟹的孩子
我的儿子优优特别爱吃海鲜,小小年纪无论是啃虾爬子还是吃螃蟹,他都像解牛的庖丁一样,动作十分娴熟,敢下手,还从未扎手,壳肉分离后,干干净净。
三岁时,有一次看到买回的大螃蟹,他觉得好玩,就拿起来摆弄,不知怎么弄到脸上。等他开始哭的时候,半边脸都肿得吓人了。我和他爸赶紧抱他去医院,医生说是过敏。打了针,很快就消肿了。为了以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我们又做了一次过敏源检测。结果显示,优优虾蟹过敏,医生说不能再给孩子吃了。从此,优优只有看的份,没有吃的份。
一晃一年多,平安无事。有一天,他的馋虫被动画片唤醒,一个劲说要吃螃蟹。他爸坚决说“不行”,优优听了哭起来。我忙拉着他的手问:“优优很想吃螃蟹是吗?”他含泪猛点头,“那我们一起吃,好不好?”
他爸的眼睛一下子立起来,你葫芦里卖的这是什么药啊?优优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笑容,大声说:“好啊,跟妈妈一起吃螃蟹喽,咱们快去买吧!”我忙说:“先等等,儿子。”说完,我拿出一张白纸和几支水彩笔,“咱们今天吃彩色的大螃蟹。煮熟了,请爸爸一起吃,好不好?”
优优有些不知所措,我不管他,铺开纸就在地板上画起螃蟹来。我刚画好螃蟹身子,还没来得及画螃蟹腿,优优就不再旁观,开始抢我手里的画笔,“你画的不对,螃蟹壳两侧有尖儿呢。”说完,他开始重新画起来。
优优画画还真有天赋,一会儿工夫,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螃蟹跃然纸上。我忙说:“我们把它剪下来吧,不然怎么吃啊?”优优马上附和,“好啊,我去拿剪刀,我来剪!”
等优优把这只五颜六色的大螃蟹剪下来时,他爸在一旁很快领会了我的用意,一边夸赞一边问:“优优,咱们先吃身子,还是先吃腿呢?”优优说:“还是整个吃吧。”说完,拿起“螃蟹”就往我的嘴里送,“妈妈先来第一口。”接着又往他爸嘴里送,然后自己像模像样地吃起来……
一本书的启发
晚上,优优爸夸我这招真厉害,我说,这不是我独创的招数,其实,我当时所以这样做,是源于一本书的启发,书中介绍了一种技巧,叫做:“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愿望”。于是,我给老公讲了书中的一个例子:
大卫:我要一个新望远镜。爸爸:新望远镜?为什么?你现在这个不是挺好的吗?大卫:(情绪激动地)那是小孩用的!爸爸:对你这么大的孩子足够用了。大卫:不。不够。我要二百倍的望远镜。爸爸:(看出事态要发展到争吵,我决定换个方式)哦,你真的想要一个二百倍的望远镜?大卫:对啊!那样我就可以看清陨石坑了。
爸爸:你猜我怎么想?我希望能有足够的钱给你买那个望远镜。你喜欢天文,我希望能有钱给你买一个四百倍的望远镜。大卫:六百倍的望远镜。爸爸:八百倍的望远镜。大卫:(开始兴奋起来)一千倍的望远镜!爸爸:一个……一个……大卫:(激动地)我知道了…………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给我买一个帕洛马山那种超级望远镜。
听到这,我和他爸都笑了,体会到了用不同方式带来的前后不同的结果。尽管大卫知道爸爸说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但爸爸很看重他想得到望远镜的心情,孩子觉得很受安慰。
用幻想满足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年经的爸爸妈妈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想要一种玩具,但大人们并不想给他买,觉得家里类似的还有很多。家长试图说,我们家有,这次就不买了,就给他解释一番。孩子就会说,我就要,我一定要,现在就要。
在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一类爸爸妈妈会用别的事物来哄孩子,比如,咱不吃螃蟹了,去吃麦当劳。孩子如果不同意,就换别的项目,直到孩子满意。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逐渐掌握了这个“技巧”,天长日久甚至学会了用无理取闹去换取更大的礼物。这样更糟。另一类爸爸妈妈想到的是,不能溺爱和迁就孩子,觉得孩子哭闹一阵就过去了。于是,采取呵斥的方式严厉拒绝,然后置之不理,任凭孩子哭闹。其实孩子内心的愿望没有实现的时候,只会是暂时的压抑,内心却是更加渴望得到。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而且对他的情感也是一种伤害。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感受到成人的冷漠和拒绝,孩子就很难在今后人际交往中充满包容、情趣和热情。这与溺爱和随意满足孩子一样危险。
我想优优在哭着要吃螃蟹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期望马上吃到螃蟹,他大概只是看到了某种场景,引起了他的一种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接纳。所以,一方面亲子生活需要建立规则,另一方面对孩子的重视和接纳也很重要。直接的拒绝、严格的要求是底线,应该是在“非如此不可”的时候才用的,底线之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一味的理性,虽然符合逻辑,却不近人情。当孩子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心情被理解之后,他们会慢慢地接受现实。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心情,孩子还是能够通情达理的。当然,这招只对三到五岁的孩子有效,而且孩子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当他们年龄大了,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招恐怕就不管用了。
我的儿子优优特别爱吃海鲜,小小年纪无论是啃虾爬子还是吃螃蟹,他都像解牛的庖丁一样,动作十分娴熟,敢下手,还从未扎手,壳肉分离后,干干净净。
三岁时,有一次看到买回的大螃蟹,他觉得好玩,就拿起来摆弄,不知怎么弄到脸上。等他开始哭的时候,半边脸都肿得吓人了。我和他爸赶紧抱他去医院,医生说是过敏。打了针,很快就消肿了。为了以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我们又做了一次过敏源检测。结果显示,优优虾蟹过敏,医生说不能再给孩子吃了。从此,优优只有看的份,没有吃的份。
一晃一年多,平安无事。有一天,他的馋虫被动画片唤醒,一个劲说要吃螃蟹。他爸坚决说“不行”,优优听了哭起来。我忙拉着他的手问:“优优很想吃螃蟹是吗?”他含泪猛点头,“那我们一起吃,好不好?”
他爸的眼睛一下子立起来,你葫芦里卖的这是什么药啊?优优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笑容,大声说:“好啊,跟妈妈一起吃螃蟹喽,咱们快去买吧!”我忙说:“先等等,儿子。”说完,我拿出一张白纸和几支水彩笔,“咱们今天吃彩色的大螃蟹。煮熟了,请爸爸一起吃,好不好?”
优优有些不知所措,我不管他,铺开纸就在地板上画起螃蟹来。我刚画好螃蟹身子,还没来得及画螃蟹腿,优优就不再旁观,开始抢我手里的画笔,“你画的不对,螃蟹壳两侧有尖儿呢。”说完,他开始重新画起来。
优优画画还真有天赋,一会儿工夫,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螃蟹跃然纸上。我忙说:“我们把它剪下来吧,不然怎么吃啊?”优优马上附和,“好啊,我去拿剪刀,我来剪!”
等优优把这只五颜六色的大螃蟹剪下来时,他爸在一旁很快领会了我的用意,一边夸赞一边问:“优优,咱们先吃身子,还是先吃腿呢?”优优说:“还是整个吃吧。”说完,拿起“螃蟹”就往我的嘴里送,“妈妈先来第一口。”接着又往他爸嘴里送,然后自己像模像样地吃起来……
一本书的启发
晚上,优优爸夸我这招真厉害,我说,这不是我独创的招数,其实,我当时所以这样做,是源于一本书的启发,书中介绍了一种技巧,叫做:“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愿望”。于是,我给老公讲了书中的一个例子:
大卫:我要一个新望远镜。爸爸:新望远镜?为什么?你现在这个不是挺好的吗?大卫:(情绪激动地)那是小孩用的!爸爸:对你这么大的孩子足够用了。大卫:不。不够。我要二百倍的望远镜。爸爸:(看出事态要发展到争吵,我决定换个方式)哦,你真的想要一个二百倍的望远镜?大卫:对啊!那样我就可以看清陨石坑了。
爸爸:你猜我怎么想?我希望能有足够的钱给你买那个望远镜。你喜欢天文,我希望能有钱给你买一个四百倍的望远镜。大卫:六百倍的望远镜。爸爸:八百倍的望远镜。大卫:(开始兴奋起来)一千倍的望远镜!爸爸:一个……一个……大卫:(激动地)我知道了…………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给我买一个帕洛马山那种超级望远镜。
听到这,我和他爸都笑了,体会到了用不同方式带来的前后不同的结果。尽管大卫知道爸爸说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但爸爸很看重他想得到望远镜的心情,孩子觉得很受安慰。
用幻想满足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年经的爸爸妈妈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想要一种玩具,但大人们并不想给他买,觉得家里类似的还有很多。家长试图说,我们家有,这次就不买了,就给他解释一番。孩子就会说,我就要,我一定要,现在就要。
在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一类爸爸妈妈会用别的事物来哄孩子,比如,咱不吃螃蟹了,去吃麦当劳。孩子如果不同意,就换别的项目,直到孩子满意。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逐渐掌握了这个“技巧”,天长日久甚至学会了用无理取闹去换取更大的礼物。这样更糟。另一类爸爸妈妈想到的是,不能溺爱和迁就孩子,觉得孩子哭闹一阵就过去了。于是,采取呵斥的方式严厉拒绝,然后置之不理,任凭孩子哭闹。其实孩子内心的愿望没有实现的时候,只会是暂时的压抑,内心却是更加渴望得到。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而且对他的情感也是一种伤害。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感受到成人的冷漠和拒绝,孩子就很难在今后人际交往中充满包容、情趣和热情。这与溺爱和随意满足孩子一样危险。
我想优优在哭着要吃螃蟹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期望马上吃到螃蟹,他大概只是看到了某种场景,引起了他的一种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接纳。所以,一方面亲子生活需要建立规则,另一方面对孩子的重视和接纳也很重要。直接的拒绝、严格的要求是底线,应该是在“非如此不可”的时候才用的,底线之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一味的理性,虽然符合逻辑,却不近人情。当孩子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心情被理解之后,他们会慢慢地接受现实。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心情,孩子还是能够通情达理的。当然,这招只对三到五岁的孩子有效,而且孩子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当他们年龄大了,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招恐怕就不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