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人在海外死亡最主要因素。在2017年,我们竟有325名同胞因安全事故而失去生命。其实很多海外的危险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最主要的避险方式,就是时刻留意外交部发布的“海外安全提醒”。
外交部不少提醒没有得到公民的重视
近期,随着中国人在海外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外交部门的海外安全提醒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2017年9月,一些中国人不顾外交部反复提醒,在中国大使馆已经关闭的利比亚和也门两国开厂、务工,甚至发生被袭事件。而当有关使馆留守组不断联系劝说他们尽快撤离时,有关人员却反复推诿,甚至刻意屏蔽联系。
2017年11月,由于外交部和驻印尼使领馆连发的十余次有关巴厘岛火山喷发提醒未能得到重视,以致1万多名中国游客滞留巴厘岛,引起社会各界反思热议。有媒体对此评论道,“12道金牌的安全提醒,也挡不住他们飞扑巴厘岛”在耗费巨大精力接回滞留游客后,外交部不得不再发提醒,强调“如中国公民在暂勿前往提醒发布后仍坚持前往,有可能导致当事人面临极高安全风险,并将严重影响其获得协助的实效,且因获得协助而产生的费用需完全自理”。
2018年初,由于国内仍有个别旅行社组织赴叙利亚、伊拉克旅游,外交部和中国驻叙、伊使馆短时间内密集发出提醒,甚至用了《提醒|再次提醒中国公民近期暂勿前往叙利亚、伊拉克》这样醒目的标题。
外交部仅2017年就发布了1000多条安全提醒,但不少提醒却没有得到公民的重视。
“海外安全提醒”是什么,怎么看
目前,我国发布的“海外安全提醒”总共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注意安全”、“谨慎前往”以及“暂勿前往”,其有效期通常不超过6个月,但到期后也可能会延期。
提示范围则涵盖“政局动荡”、“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卫生防疫”等方面。
那么,大家可以从哪里获知这些重要的“海外安全提醒”信息呢?
渠道很多,包括“中国领事服务网”、“领事直通车微信号”、“领事之声”微博、以及我国各驻外使领馆的官方网站。所以,还请大家在出行海外前,先通过这些渠道对自己目的地的安全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好相应的安全准备。
在海外遇到事别慌,国家会帮助你
最后,如果在海外出行时不幸遭遇困难乃至危机,也不要害怕或慌张,因为祖国在当地的大使馆一定会为你提供他们可以提供的一切帮助。
实际上,在2017年,外交部12308领事保护热线就一共接到了各类求助来电超过17万通,并和驻外使领馆妥善处置了7万起领保案件,平均每天就处理了200起案件。
其中包括去年年初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中国游客伤亡事件,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失踪案,以及中国公民在日本、美国、巴基斯坦、巴拿马、赤道几内亚等地遇害案,中国船员在尼日利亚遭绑架案,以及为其他海外遭遇洪水、泥石流、飓风和地震等灾害影响的中国公民的脱困。
同时,外交部还开通了12308微信版以及12308手机客户端,以便更好地为大家提供领事保护服务。
但需要说明的是,大使馆提供帮助也是按照规章制度来的,因此一些同胞在海外提出的一些非理性的要求,大使馆就难以满足了。
比如去年印尼巴厘岛火山喷发后,虽然当地的中国游客出现滞留现象,但因为中国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可以在当地得到保障”,机场恢复开放后航班也可以起飞,因此一些国人当时提出的效仿“也门或利比亚进行大撤侨”的诉求就无法满足了。
一般在这种我国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面对在处置突发灾情时我国外交部会根据“政府协助、权责分明、费用自理”的思路进行处置。即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和语境引导作用,并请旅行社、航空公司以及游客承担各自的责任。
不顾提醒一意孤行,出了事政府还该不该管
但问题是,这些安全提醒对公民是否具有约束力?换句话说,如果有人不顾提醒一意孤行,出了事政府还该不该管?如果不管,是否有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如果管,那所为之付出的额外的政治外交和社会成本以及经济代价又该如何划分?如果悉数由政府和全体纳税人买单,这对其他那些遵从安全提醒的、不给国家“添乱”的人是否公平?
这些问题已经在实践中多次出现,并已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学各界以及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美国、韩国根据本国国内法制,从禁止在某国使用本国护照的角度,禁止本国公民前往该国。俄罗斯以总统令及部门文件等方式,通过禁止旅行社对俄公民销售赴有关国家旅行产品,限制俄公民前往某国。法国政府则明确了“罔顾海外安全提醒者”应承担的后果,规定“国家有权要求其偿还对其实施救援而产生的全部或部分费用”。
学者建议,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领事保护立法的手段,以规范领事保护与协助职务行为为切入点,将外交部和驻外外交机构多年来在海外安全提醒制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加以全面梳理和固化,对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配套提醒机制做出具体安排。同时,可将公民的相关责任义务纳入立法重点,进一步明确公民在遵从海外安全提醒、合理安排海外行程以及承擔相关费用等方面应承担的法定义务。
(《法治周末》2018.1.24等)
外交部不少提醒没有得到公民的重视
近期,随着中国人在海外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外交部门的海外安全提醒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2017年9月,一些中国人不顾外交部反复提醒,在中国大使馆已经关闭的利比亚和也门两国开厂、务工,甚至发生被袭事件。而当有关使馆留守组不断联系劝说他们尽快撤离时,有关人员却反复推诿,甚至刻意屏蔽联系。
2017年11月,由于外交部和驻印尼使领馆连发的十余次有关巴厘岛火山喷发提醒未能得到重视,以致1万多名中国游客滞留巴厘岛,引起社会各界反思热议。有媒体对此评论道,“12道金牌的安全提醒,也挡不住他们飞扑巴厘岛”在耗费巨大精力接回滞留游客后,外交部不得不再发提醒,强调“如中国公民在暂勿前往提醒发布后仍坚持前往,有可能导致当事人面临极高安全风险,并将严重影响其获得协助的实效,且因获得协助而产生的费用需完全自理”。
2018年初,由于国内仍有个别旅行社组织赴叙利亚、伊拉克旅游,外交部和中国驻叙、伊使馆短时间内密集发出提醒,甚至用了《提醒|再次提醒中国公民近期暂勿前往叙利亚、伊拉克》这样醒目的标题。
外交部仅2017年就发布了1000多条安全提醒,但不少提醒却没有得到公民的重视。
“海外安全提醒”是什么,怎么看
目前,我国发布的“海外安全提醒”总共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注意安全”、“谨慎前往”以及“暂勿前往”,其有效期通常不超过6个月,但到期后也可能会延期。
提示范围则涵盖“政局动荡”、“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卫生防疫”等方面。
那么,大家可以从哪里获知这些重要的“海外安全提醒”信息呢?
渠道很多,包括“中国领事服务网”、“领事直通车微信号”、“领事之声”微博、以及我国各驻外使领馆的官方网站。所以,还请大家在出行海外前,先通过这些渠道对自己目的地的安全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好相应的安全准备。
在海外遇到事别慌,国家会帮助你
最后,如果在海外出行时不幸遭遇困难乃至危机,也不要害怕或慌张,因为祖国在当地的大使馆一定会为你提供他们可以提供的一切帮助。
实际上,在2017年,外交部12308领事保护热线就一共接到了各类求助来电超过17万通,并和驻外使领馆妥善处置了7万起领保案件,平均每天就处理了200起案件。
其中包括去年年初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中国游客伤亡事件,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失踪案,以及中国公民在日本、美国、巴基斯坦、巴拿马、赤道几内亚等地遇害案,中国船员在尼日利亚遭绑架案,以及为其他海外遭遇洪水、泥石流、飓风和地震等灾害影响的中国公民的脱困。
同时,外交部还开通了12308微信版以及12308手机客户端,以便更好地为大家提供领事保护服务。
但需要说明的是,大使馆提供帮助也是按照规章制度来的,因此一些同胞在海外提出的一些非理性的要求,大使馆就难以满足了。
比如去年印尼巴厘岛火山喷发后,虽然当地的中国游客出现滞留现象,但因为中国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可以在当地得到保障”,机场恢复开放后航班也可以起飞,因此一些国人当时提出的效仿“也门或利比亚进行大撤侨”的诉求就无法满足了。
一般在这种我国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面对在处置突发灾情时我国外交部会根据“政府协助、权责分明、费用自理”的思路进行处置。即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和语境引导作用,并请旅行社、航空公司以及游客承担各自的责任。
不顾提醒一意孤行,出了事政府还该不该管
但问题是,这些安全提醒对公民是否具有约束力?换句话说,如果有人不顾提醒一意孤行,出了事政府还该不该管?如果不管,是否有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如果管,那所为之付出的额外的政治外交和社会成本以及经济代价又该如何划分?如果悉数由政府和全体纳税人买单,这对其他那些遵从安全提醒的、不给国家“添乱”的人是否公平?
这些问题已经在实践中多次出现,并已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学各界以及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美国、韩国根据本国国内法制,从禁止在某国使用本国护照的角度,禁止本国公民前往该国。俄罗斯以总统令及部门文件等方式,通过禁止旅行社对俄公民销售赴有关国家旅行产品,限制俄公民前往某国。法国政府则明确了“罔顾海外安全提醒者”应承担的后果,规定“国家有权要求其偿还对其实施救援而产生的全部或部分费用”。
学者建议,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领事保护立法的手段,以规范领事保护与协助职务行为为切入点,将外交部和驻外外交机构多年来在海外安全提醒制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加以全面梳理和固化,对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配套提醒机制做出具体安排。同时,可将公民的相关责任义务纳入立法重点,进一步明确公民在遵从海外安全提醒、合理安排海外行程以及承擔相关费用等方面应承担的法定义务。
(《法治周末》2018.1.2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