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地方,在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应担任起改革、发展的重任,并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多措并举推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文学 教育路径 有效发展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多种院校正在由原来的学术型、专业型高校向综合应用型院校发展,本着为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原则,高校文学教育应扭转传统的教学形式,促进文学教育的转型。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文学教育新路径的看法,希望大家不吝指正。
一.适度淡化“文学史”色彩,强调对作家作品的欣赏。关于淡化文学史这一思想,温儒敏教授曾在多年前就提出过这种主张,当时有部分教师、教授给予了强烈的反对。笔者认为时隔多年,这种教学思想仍比较适用。因为这种形式的文学教育不仅兼顾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其他的实践型学习。淡化文学史的做法在当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其具体做法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授者在让学生对文学“史”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将作家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分析,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重点放在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上。
二.强化学生的感受与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高校开设文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国文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大学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理论素养,真正重视并认真对待课程教学,采用多种积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内外互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列一份集理论与著作为一体的书目,让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人物形象或文本中社会现象进行相关的小组讨论,然后由班长统计小组之间交流存在的问题上交给老师,教师进行有重点地讲评。这种学习、讨论形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凝聚力;其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评析能力提升;其三,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与素质得到提升。未来是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也是注重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纵观那些冲在时代前端的国家,他们的产品之所以被世界认可,除了其技术人才的技術精湛外,还与人才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为各大院校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注重阅读体验,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文学的学生可以不是作家,但是一定要有写作的能力,因为经常学习文学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了一份感受力、想象力和感受力。目前国内很多院校仍属于普通院校之一,因此在大学共性教育方面要达标,而培养具有书写能力的学生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并且具有写作能力与将来的技术发展不相冲突,相反较好的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技术人员的理解能力,促进其专业技术的提升。所以,作为一门链接技术、体现人文性的文学课程,不能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大量的阅读,还要求学生读后写成读后感、文章短评、或者读书笔记。任何一种形式的书写,都是学生对文学内容进行深化记忆和理解的形式,更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抒发自己对某一文学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的理解,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做一些前期准备和尝试。在布置论文任务之前,教师要提出一定的写作要求,比如写作完成的时间、规定的字数、观念要鲜明、主题要突出等等。在学生完成论文之后,教师批阅之后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时间宽裕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讲评,让学生参与到讲评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教学除了让学生具备一定文学素养和交际能力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生存技巧。随着对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多多媒体的便利,并合理利用到工作中。大学文学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结合学生将来发展趋势,给学生展示面试、应聘场面和说话技巧,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的同时,也学习和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对学生的将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这种教学集生动与形象性为一体,是适合学生发展特点、体现多媒体价值和作用的有效形式。
总之,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采用富有创造性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方式方法,结合高校发展的规律、教学任务和社会需求,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等院校文学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让大学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顺利、灿烂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彩霞,董明纲.论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与困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洪丽霁.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1):117-124.
(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校文学 教育路径 有效发展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多种院校正在由原来的学术型、专业型高校向综合应用型院校发展,本着为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原则,高校文学教育应扭转传统的教学形式,促进文学教育的转型。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文学教育新路径的看法,希望大家不吝指正。
一.适度淡化“文学史”色彩,强调对作家作品的欣赏。关于淡化文学史这一思想,温儒敏教授曾在多年前就提出过这种主张,当时有部分教师、教授给予了强烈的反对。笔者认为时隔多年,这种教学思想仍比较适用。因为这种形式的文学教育不仅兼顾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其他的实践型学习。淡化文学史的做法在当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其具体做法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授者在让学生对文学“史”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将作家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分析,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重点放在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上。
二.强化学生的感受与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高校开设文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国文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大学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理论素养,真正重视并认真对待课程教学,采用多种积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内外互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列一份集理论与著作为一体的书目,让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人物形象或文本中社会现象进行相关的小组讨论,然后由班长统计小组之间交流存在的问题上交给老师,教师进行有重点地讲评。这种学习、讨论形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凝聚力;其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评析能力提升;其三,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与素质得到提升。未来是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也是注重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纵观那些冲在时代前端的国家,他们的产品之所以被世界认可,除了其技术人才的技術精湛外,还与人才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为各大院校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注重阅读体验,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文学的学生可以不是作家,但是一定要有写作的能力,因为经常学习文学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了一份感受力、想象力和感受力。目前国内很多院校仍属于普通院校之一,因此在大学共性教育方面要达标,而培养具有书写能力的学生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并且具有写作能力与将来的技术发展不相冲突,相反较好的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技术人员的理解能力,促进其专业技术的提升。所以,作为一门链接技术、体现人文性的文学课程,不能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大量的阅读,还要求学生读后写成读后感、文章短评、或者读书笔记。任何一种形式的书写,都是学生对文学内容进行深化记忆和理解的形式,更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抒发自己对某一文学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的理解,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做一些前期准备和尝试。在布置论文任务之前,教师要提出一定的写作要求,比如写作完成的时间、规定的字数、观念要鲜明、主题要突出等等。在学生完成论文之后,教师批阅之后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时间宽裕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讲评,让学生参与到讲评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教学除了让学生具备一定文学素养和交际能力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生存技巧。随着对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多多媒体的便利,并合理利用到工作中。大学文学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结合学生将来发展趋势,给学生展示面试、应聘场面和说话技巧,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的同时,也学习和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对学生的将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这种教学集生动与形象性为一体,是适合学生发展特点、体现多媒体价值和作用的有效形式。
总之,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采用富有创造性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方式方法,结合高校发展的规律、教学任务和社会需求,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等院校文学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让大学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顺利、灿烂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彩霞,董明纲.论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与困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洪丽霁.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1):117-124.
(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