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快速有效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如何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城乡经济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这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在新的挑战面前,我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依托行业,校企合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新的着眼点,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探索一条新路子。从2005年开始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在培养服务城乡的电工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重庆市城口、石柱、巫山等11个区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培养了1061名高技能人才,同时也取得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经验。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在一起
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普遍存在着“学院式”的影子,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很少,且安排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我校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各供电公司量身定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应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整个计划的制定中,坚持“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基本原则,注重学员基本技能培养和标准化作业训练。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和规范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各专业涵盖相临或相近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各工种涵盖培训必备知识点与技能点,开发出专业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各项训练后,即可申请进行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不再单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分互认,成绩合格者即可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完成各层次的学历教育后,各科成绩合格者,达到毕业标准即可获得对应专业的专科学历证书。
二、服务城乡,开发流动实训车,探索送教上门新思路
送教上门是企业职工培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很受企业的欢迎。传统的“送教上门”主要是我们的老师背上一台笔记本电脑到培训单位进行教学。但面对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它的培养重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如何做好“送教上门”,让学员满意,让企业放心,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校在近几年的培训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打破传统的“送教上门”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送教上门”方式。对于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程,我们充分利用电力系统各单位的远程视频系统和设备,采用远程教学;对于专业理论课程,则采用传统的送教上门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到培训单位讲授;而对于专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则采用流动实训车将实践教学送到区县生产单位,同时选派业务技能好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这种新的送教上门模式揭开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具体做法是将普通货车改装为实训车,实训车展开后就是一个实训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出电工工艺、低压配电设备等各种对应实训项目的实训设备,根据培训计划进程,确定实训环节和项目,将对应项目的实训设备装入实训车。哪里需要技能培训,老师就把“流动实训车”开到那里,把以前只能在学校实训场地才能完成的技能培训搬到了现场,在“流动实训车”上通过单元模块的组合就能完成安全用电、电工工艺、配电设备安装、检修等电力企业多项工种的技能培训。同时开发了农电营业管理仿真软件,购买了20台笔记本电脑,通过流动车实训平台,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络,对电力员工进行电力营业管理仿真培训,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改革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送教上门模式。这种利用流动实训车,开发实训单元模块,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养的送教上门新模式,必将成为现阶段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全面推行实训成绩考核卡
课程考核的宗旨是实现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传统的课程考核是通过试题的测试来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考核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摆脱传统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束缚,没有体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特色。课程考核是开放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如何搞好课程考核改革,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将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传统的实训考核方式,主要是学员实习结束后,老师根据整个实习期间这个学员的表现来评定综合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考核内容和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大、评分有失公允等缺点。从2004年起,无论是校内普通学历教育,还是校外继续教育,我校积极探索实训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行“学生实训成绩考核卡”制度。也就是说针对每一个实训环节中的每一个项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考核评分卡,按照实训项目中的基本工艺要求赋分,实行过程考核。老师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训练情况当场评分,这样使成绩管理公开化,打分条款化、标准化、细分化。使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增加了成绩评定的透明度,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努力改革与实践,收到了好的效果
现阶段,各区县很多生产单位都存在着生产与学习的矛盾,一方面学员学历和基本技能还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因为生产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集中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培训。我校通过近三年的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改革与实践,在努力服务城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培养工作得到了培训单位和学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通过重庆市电力公司测评,各公司人资部对培训质量与效果评价:满意率为100.0%;学员对培训收获评价:满意率为97.8%;学员对培训管理的评价:满意率为99.6%;学员对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评价:满意率为99.5%;学员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满意率为99.9%。
五、 结语
这种服务城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现阶段生产单位存在的生产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创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教学方法、手段与内容,探索了送教上门的新模式,获得了现阶段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经验,为其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继续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下一步继续推行城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洪,1966年生,四川省宣汉县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力技术。赵天,1975年生,四川省泸州市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分管实践部教学工作)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在一起
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普遍存在着“学院式”的影子,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很少,且安排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我校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各供电公司量身定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应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整个计划的制定中,坚持“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基本原则,注重学员基本技能培养和标准化作业训练。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和规范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各专业涵盖相临或相近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各工种涵盖培训必备知识点与技能点,开发出专业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各项训练后,即可申请进行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不再单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分互认,成绩合格者即可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完成各层次的学历教育后,各科成绩合格者,达到毕业标准即可获得对应专业的专科学历证书。
二、服务城乡,开发流动实训车,探索送教上门新思路
送教上门是企业职工培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很受企业的欢迎。传统的“送教上门”主要是我们的老师背上一台笔记本电脑到培训单位进行教学。但面对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它的培养重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如何做好“送教上门”,让学员满意,让企业放心,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校在近几年的培训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打破传统的“送教上门”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送教上门”方式。对于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程,我们充分利用电力系统各单位的远程视频系统和设备,采用远程教学;对于专业理论课程,则采用传统的送教上门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到培训单位讲授;而对于专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则采用流动实训车将实践教学送到区县生产单位,同时选派业务技能好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这种新的送教上门模式揭开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具体做法是将普通货车改装为实训车,实训车展开后就是一个实训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出电工工艺、低压配电设备等各种对应实训项目的实训设备,根据培训计划进程,确定实训环节和项目,将对应项目的实训设备装入实训车。哪里需要技能培训,老师就把“流动实训车”开到那里,把以前只能在学校实训场地才能完成的技能培训搬到了现场,在“流动实训车”上通过单元模块的组合就能完成安全用电、电工工艺、配电设备安装、检修等电力企业多项工种的技能培训。同时开发了农电营业管理仿真软件,购买了20台笔记本电脑,通过流动车实训平台,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络,对电力员工进行电力营业管理仿真培训,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改革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送教上门模式。这种利用流动实训车,开发实训单元模块,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养的送教上门新模式,必将成为现阶段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全面推行实训成绩考核卡
课程考核的宗旨是实现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传统的课程考核是通过试题的测试来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考核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摆脱传统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束缚,没有体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特色。课程考核是开放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如何搞好课程考核改革,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将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传统的实训考核方式,主要是学员实习结束后,老师根据整个实习期间这个学员的表现来评定综合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考核内容和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大、评分有失公允等缺点。从2004年起,无论是校内普通学历教育,还是校外继续教育,我校积极探索实训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行“学生实训成绩考核卡”制度。也就是说针对每一个实训环节中的每一个项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考核评分卡,按照实训项目中的基本工艺要求赋分,实行过程考核。老师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训练情况当场评分,这样使成绩管理公开化,打分条款化、标准化、细分化。使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增加了成绩评定的透明度,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努力改革与实践,收到了好的效果
现阶段,各区县很多生产单位都存在着生产与学习的矛盾,一方面学员学历和基本技能还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因为生产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集中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培训。我校通过近三年的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改革与实践,在努力服务城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培养工作得到了培训单位和学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通过重庆市电力公司测评,各公司人资部对培训质量与效果评价:满意率为100.0%;学员对培训收获评价:满意率为97.8%;学员对培训管理的评价:满意率为99.6%;学员对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评价:满意率为99.5%;学员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满意率为99.9%。
五、 结语
这种服务城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现阶段生产单位存在的生产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创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教学方法、手段与内容,探索了送教上门的新模式,获得了现阶段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经验,为其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继续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下一步继续推行城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洪,1966年生,四川省宣汉县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力技术。赵天,1975年生,四川省泸州市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分管实践部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