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均采取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同分级可以发现,I级20例全部治愈(100.00%),Ⅱ级到Ⅲ级7例治愈(70.00%),I级治愈概率明显较高(P<0.05);I级未出现复发情况,Ⅱ级到Ⅲ级2例复发(20.00%),I级复发概率明显较高(P<0.05)。手术以前全部患者都检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手术6个月,10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33.33%),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0例转阴(66.67%);手术一年以后,4例为阳性(13.33%),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6例转阴(86.67%),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在手术一年以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出概率以及转阴概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可以将手术适应证适当的放宽,使其得到有效治疗,进而降低发生宫颈癌以及复发概率。
关键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上皮内瘤变; 环形电外科切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73-01
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为宫颈癌,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随着对这一病变的深入研究,筛查逐渐转变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检查以及治疗[1-2]。研究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能对宫颈癌发生进行预防。本文主要对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疗效理想,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年龄在28岁到47岁,平均为(37.56±7.32)岁;怀孕次数在0次到7次,平均为(4.23±2.74)次;分娩次数在0次到3次,平均为(1.82±1.34)次。全部患者均采取阴道镜检查,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后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其中有10例Ⅱ级到Ⅲ级,20例I级,经过HPV检测以后确认为HR-HPV阳性。除了滴虫、霉菌、衣原体以及外支原体等感染性疾病以外,采取血β-HCG检查,近期没有进行其他有关治疗,也没有生育方面的要求。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3]。
1.2 方法:
HPV检测:宫颈分泌物HPV-DNA的含量检测采用杂交捕获试验技术,在宫颈口外插入专用取样器,在顺时针旋转5圈以后放置到保存液中保存标本,并放置到零下20℃冰箱中待检。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对照值(CO)与宫颈分泌物标本(RIUs)的比值,也就是HR-HPV-DNA为1.0pg/ml的RIUs值,RIUs与CO比值在1.0以上,即为阳性。
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手术以前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向其说明手术的利与弊,手术以前的24h之内需要禁止性生活,除了常规白带检查以外的炎症性疾病。全部患者在月经干净以后的第五天到第七天采取宫颈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手术以前将膀胱排空,取患者的截石位,常规进行消毒,通过阴道镜进行碘试验将宫颈病变部位明确,然后使用2%利多卡因2ml对宫颈采取浸润麻醉。在宫颈处做电极切割,深度达到宫颈管15mm到20mm,到碘试验范围以外3mm到5mm,将组织厚度切除5mm到7mm,将电极顺时针旋转至起点,将电极取出,将部分宫颈管以及病变组织切除,并且采取病理检查。采用球形电极止血,手术过程中对宫颈进行探查,防止出现粘连。手术以前常规使用止血药物进行3d治疗,服用抗生素,手术以后2个月之内需要禁止性交以及盆浴等。在手术一周以后对宫颈创面止血状况进行观察,手术一个月到2个月对宫颈创面的愈合状况进行随访,手术6个月与12个月检测HR-HPV、TCT,如果有需要可以采取组织病理检查[4-5]。
1.3 疗效评价: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疗效评价:手术以前出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手术以后为阴性,即为转阴;手术以前为阳性,手术以后仍为阳性患者,通过治疗为亚型减少,但仍然表现为阳性,即为好转;手术以后亚型没有明显减少或者是增多,即为无效。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评价:手术6个月预后,没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即为痊愈;手术6个月以后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即为残存或者是持续病变;手术1年后出现宫颈上皮内瘤变,即为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3.0 软件,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x2检验,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以后6个月,没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28例治愈,治愈概率为93.33%。手术一年之内,2例复发,复发概率为6.67%。观察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同分级可以发现,I级20例全部治愈,治愈概率为100.00%,Ⅱ级到Ⅲ级7例治愈,治愈概率为70.00%,I级治愈概率明显较高(P<0.05);I级未出现复发情况,Ⅱ级到Ⅲ级2例复发,复发概率为20.00%,I级复发概率明显较高(P<0.05)。
手术以前全部患者都检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手术6个月,10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阳性概率为33.33%,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0例转阴,转阴概率为66.67%;手术一年以后,4例为阳性,阳性概率为13.33%,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6例转阴,转阴概率为86.67%,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在手术一年以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出概率以及转阴概率有明显差异,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级别CIN患者在手术一年以后HR-HPV变化对比见表1。 3 讨论
女性生殖系统中较为常见恶性肿瘤为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的发展联系密切,是宫颈鳞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宫颈原位癌总称,能反映出宫颈癌发展以及变化过程[6-7]。最近几年以来,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证实,一些患者能够自然的消退,但是有65%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与Ⅲ级患者会演变为宫颈原位癌,还有3%患者会演变为宫颈浸润癌。所以在初期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通常缺少比较典型临床体现,仅仅表现出宫颈接触性出血、不伴异味或者是阴道排液变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期诊断的难度。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女性体检工作的推进,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概率逐年上升。按照镜下发生病变的范围,可以将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变划分为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通过流行病学的有关研究证实,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升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概率会随之上升,有关报道显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风险明显增加。手术切除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病灶彻底去除,并做进一步病理学检查。但激光锥切术以及冷刀锥切术的并发症较多,全子宫切除术会严重影响患者手术以后的生育,最近几年环形电外科切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将病灶彻底清除并且将子宫保留,手术以后不会对患者生育能力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手术以后6个月,没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28例治愈(93.33%)。手术一年之内,2例复发(6.67%)。观察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同分级可以发现,I级20例全部治愈(100.00%),Ⅱ级到Ⅲ级7例治愈(70.00%),I级治愈概率明显较高(P<0.05);I级未出现复发情况,Ⅱ级到Ⅲ级2例复发(20.00%),I级复发概率明显较高(P<0.05)。手术以前全部患者都检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手术6个月,10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33.33%),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0例转阴(66.67%);手术一年以后,4例为阳性(13.33%),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6例转阴(86.67%),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在手术一年以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出概率以及转阴概率有明显差异(P<0.05)。目前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的治疗仍未达成一致,但是研究证实,采取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以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概率明显降低,没有复发情况,安全有效。此外,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采取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以后可以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大部分消除,降低宫颈上皮内瘤变复发概率,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得以延缓,降低发生宫颈癌概率。同时环形电外科切除术简单方便,不容易出现并发症。总而言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可以将手术适应证适当的放宽,使其得到有效治疗,进而降低发生宫颈癌以及复发概率。
参考文献
[1] 肖静,吴佳,于斌,谢海虹. 疣毒净制剂治疗宫颈HR-HPV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2(09):100-102.
[2] 陶琼. Leep刀联合干扰素治疗CIN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1(24):22-24.
[3] 张明英. 中药雄黄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HPV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32(08):32-35.
[4] 王华,林芳,杜娟,等. 疣毒净胶囊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09(02):32-36.
[5] 马秀丽,薛晓鸥,徐垲,等.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症状体征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09(03):43-46.
[6] 方刚,梁丹,刘群华,等. 壮药金回合剂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HPV感染合并宫颈炎症的疗效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21(08):43-46.
[7] 赵春霞,程慕溪,韩倩娟. 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2, 12(02):165-167.
关键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上皮内瘤变; 环形电外科切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73-01
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为宫颈癌,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随着对这一病变的深入研究,筛查逐渐转变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检查以及治疗[1-2]。研究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能对宫颈癌发生进行预防。本文主要对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疗效理想,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年龄在28岁到47岁,平均为(37.56±7.32)岁;怀孕次数在0次到7次,平均为(4.23±2.74)次;分娩次数在0次到3次,平均为(1.82±1.34)次。全部患者均采取阴道镜检查,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后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其中有10例Ⅱ级到Ⅲ级,20例I级,经过HPV检测以后确认为HR-HPV阳性。除了滴虫、霉菌、衣原体以及外支原体等感染性疾病以外,采取血β-HCG检查,近期没有进行其他有关治疗,也没有生育方面的要求。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3]。
1.2 方法:
HPV检测:宫颈分泌物HPV-DNA的含量检测采用杂交捕获试验技术,在宫颈口外插入专用取样器,在顺时针旋转5圈以后放置到保存液中保存标本,并放置到零下20℃冰箱中待检。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对照值(CO)与宫颈分泌物标本(RIUs)的比值,也就是HR-HPV-DNA为1.0pg/ml的RIUs值,RIUs与CO比值在1.0以上,即为阳性。
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手术以前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向其说明手术的利与弊,手术以前的24h之内需要禁止性生活,除了常规白带检查以外的炎症性疾病。全部患者在月经干净以后的第五天到第七天采取宫颈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手术以前将膀胱排空,取患者的截石位,常规进行消毒,通过阴道镜进行碘试验将宫颈病变部位明确,然后使用2%利多卡因2ml对宫颈采取浸润麻醉。在宫颈处做电极切割,深度达到宫颈管15mm到20mm,到碘试验范围以外3mm到5mm,将组织厚度切除5mm到7mm,将电极顺时针旋转至起点,将电极取出,将部分宫颈管以及病变组织切除,并且采取病理检查。采用球形电极止血,手术过程中对宫颈进行探查,防止出现粘连。手术以前常规使用止血药物进行3d治疗,服用抗生素,手术以后2个月之内需要禁止性交以及盆浴等。在手术一周以后对宫颈创面止血状况进行观察,手术一个月到2个月对宫颈创面的愈合状况进行随访,手术6个月与12个月检测HR-HPV、TCT,如果有需要可以采取组织病理检查[4-5]。
1.3 疗效评价: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疗效评价:手术以前出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手术以后为阴性,即为转阴;手术以前为阳性,手术以后仍为阳性患者,通过治疗为亚型减少,但仍然表现为阳性,即为好转;手术以后亚型没有明显减少或者是增多,即为无效。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评价:手术6个月预后,没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即为痊愈;手术6个月以后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即为残存或者是持续病变;手术1年后出现宫颈上皮内瘤变,即为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3.0 软件,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x2检验,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以后6个月,没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28例治愈,治愈概率为93.33%。手术一年之内,2例复发,复发概率为6.67%。观察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同分级可以发现,I级20例全部治愈,治愈概率为100.00%,Ⅱ级到Ⅲ级7例治愈,治愈概率为70.00%,I级治愈概率明显较高(P<0.05);I级未出现复发情况,Ⅱ级到Ⅲ级2例复发,复发概率为20.00%,I级复发概率明显较高(P<0.05)。
手术以前全部患者都检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手术6个月,10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阳性概率为33.33%,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0例转阴,转阴概率为66.67%;手术一年以后,4例为阳性,阳性概率为13.33%,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6例转阴,转阴概率为86.67%,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在手术一年以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出概率以及转阴概率有明显差异,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级别CIN患者在手术一年以后HR-HPV变化对比见表1。 3 讨论
女性生殖系统中较为常见恶性肿瘤为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的发展联系密切,是宫颈鳞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宫颈原位癌总称,能反映出宫颈癌发展以及变化过程[6-7]。最近几年以来,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证实,一些患者能够自然的消退,但是有65%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与Ⅲ级患者会演变为宫颈原位癌,还有3%患者会演变为宫颈浸润癌。所以在初期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通常缺少比较典型临床体现,仅仅表现出宫颈接触性出血、不伴异味或者是阴道排液变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期诊断的难度。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女性体检工作的推进,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概率逐年上升。按照镜下发生病变的范围,可以将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变划分为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通过流行病学的有关研究证实,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升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概率会随之上升,有关报道显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风险明显增加。手术切除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病灶彻底去除,并做进一步病理学检查。但激光锥切术以及冷刀锥切术的并发症较多,全子宫切除术会严重影响患者手术以后的生育,最近几年环形电外科切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将病灶彻底清除并且将子宫保留,手术以后不会对患者生育能力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手术以后6个月,没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28例治愈(93.33%)。手术一年之内,2例复发(6.67%)。观察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同分级可以发现,I级20例全部治愈(100.00%),Ⅱ级到Ⅲ级7例治愈(70.00%),I级治愈概率明显较高(P<0.05);I级未出现复发情况,Ⅱ级到Ⅲ级2例复发(20.00%),I级复发概率明显较高(P<0.05)。手术以前全部患者都检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手术6个月,10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33.33%),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0例转阴(66.67%);手术一年以后,4例为阳性(13.33%),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26例转阴(86.67%),与手术6个月后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在手术一年以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出概率以及转阴概率有明显差异(P<0.05)。目前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的治疗仍未达成一致,但是研究证实,采取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以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概率明显降低,没有复发情况,安全有效。此外,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采取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以后可以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大部分消除,降低宫颈上皮内瘤变复发概率,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得以延缓,降低发生宫颈癌概率。同时环形电外科切除术简单方便,不容易出现并发症。总而言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可以将手术适应证适当的放宽,使其得到有效治疗,进而降低发生宫颈癌以及复发概率。
参考文献
[1] 肖静,吴佳,于斌,谢海虹. 疣毒净制剂治疗宫颈HR-HPV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2(09):100-102.
[2] 陶琼. Leep刀联合干扰素治疗CIN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1(24):22-24.
[3] 张明英. 中药雄黄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HPV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32(08):32-35.
[4] 王华,林芳,杜娟,等. 疣毒净胶囊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09(02):32-36.
[5] 马秀丽,薛晓鸥,徐垲,等.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症状体征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09(03):43-46.
[6] 方刚,梁丹,刘群华,等. 壮药金回合剂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HPV感染合并宫颈炎症的疗效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21(08):43-46.
[7] 赵春霞,程慕溪,韩倩娟. 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2, 12(0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