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采用尿激酶实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疗程周期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方法所取得疗效。结果:两组不同药物治疗方法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实验组中显效38人、有效10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中显效30人、有效8人、无效12人,总有效率为76%,实验组总有效率以及患者心脏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心血管内科对于急性心肌梗的治疗效果显著,尤其实验组运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患者进行治疗,心脏功能各项指标、生命体征有明显提升,因此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 心血管内科 临床研究
前言
急性心肌梗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急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心肌梗发病率最高的是在美国,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威胁着健康与生命。急性心肌梗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全身不适、低血压、心律不齐以及心率衰竭等症状。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分被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所取得疗效。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急性心肌梗患者都进行了心肌酶、心电图、CT等检查,并且做了相应的心肌梗等级评估,将肺部感染、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排除。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实验组中有28例男性患者,占56%,有22例女性患者,占44%。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10.5岁,其中20例心室前壁梗患者占40%,3例冠状动脉梗患者,占6%,6例后壁梗患者,占12%,21例前壁梗死患者,占42%。
对照组中26例男性患者,占52%,有24例女性患者,占48%。年龄在3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11.6岁,其中18例心室前壁梗患者占36%,5例冠状动脉梗患者,占10%,7例后壁梗患者,占14%,20例前壁梗死患者,占40%。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病情、性别以及年龄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治疗上根据患者的禁忌症以及病情的不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其中对如果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则给予地尔硫卓或者维拉帕米;如果患者不耐ACEI,则给予ARB(血管紧张索受体阻滞剂);如果患者没有禁忌症,则给予β受体阻滞剂。
对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采取注射尿激酶药物的方法,注射国家标准批号的尿激酶,并加入葡头糖溶液5%,注射速度为90ml/h。
对照组患者患者的治疗采取常规方法。低分子肝素和硝酸酯类药物0.5ml,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约300mg,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药物剂量可做相应的调整。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观察记录患者各项指标以及生命体变化,从而得出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在分组治疗之前,100例患者均对心脏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且使用同一种型号的心脏功能彩超机。对C-反应蛋白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变化情况等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作为治疗后效果的参照依据。治疗后将效果分为三个标准无效、有效以及显效三个标准。其中无效:病情无好转迹象,并且心绞痛次数增多。有效: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绞痛情况得到缓解,心电图检测显示ST-T段情况改善明显。显效:心电图检测显示T波由原来的平坦变为直立>50%。ST段明显大于0.15mv,1w没有任何其它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全部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采用x2检查作为组间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以及患者心脏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数据对比,实验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采取注射尿激酶药物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具体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等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心脏功能各项指标、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运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岳.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现代养生,2014,18:35.
[2]秦立玲.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8+40.
[3]张丽.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1:307.
[4]孔洁.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5:58-59.
[5]王培俊.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8:128-129.[1]张岳.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现代养生,2014,18:3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 心血管内科 临床研究
前言
急性心肌梗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急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心肌梗发病率最高的是在美国,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威胁着健康与生命。急性心肌梗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全身不适、低血压、心律不齐以及心率衰竭等症状。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分被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所取得疗效。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急性心肌梗患者都进行了心肌酶、心电图、CT等检查,并且做了相应的心肌梗等级评估,将肺部感染、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排除。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实验组中有28例男性患者,占56%,有22例女性患者,占44%。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10.5岁,其中20例心室前壁梗患者占40%,3例冠状动脉梗患者,占6%,6例后壁梗患者,占12%,21例前壁梗死患者,占42%。
对照组中26例男性患者,占52%,有24例女性患者,占48%。年龄在3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11.6岁,其中18例心室前壁梗患者占36%,5例冠状动脉梗患者,占10%,7例后壁梗患者,占14%,20例前壁梗死患者,占40%。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病情、性别以及年龄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治疗上根据患者的禁忌症以及病情的不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其中对如果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则给予地尔硫卓或者维拉帕米;如果患者不耐ACEI,则给予ARB(血管紧张索受体阻滞剂);如果患者没有禁忌症,则给予β受体阻滞剂。
对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采取注射尿激酶药物的方法,注射国家标准批号的尿激酶,并加入葡头糖溶液5%,注射速度为90ml/h。
对照组患者患者的治疗采取常规方法。低分子肝素和硝酸酯类药物0.5ml,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约300mg,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药物剂量可做相应的调整。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观察记录患者各项指标以及生命体变化,从而得出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在分组治疗之前,100例患者均对心脏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且使用同一种型号的心脏功能彩超机。对C-反应蛋白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变化情况等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作为治疗后效果的参照依据。治疗后将效果分为三个标准无效、有效以及显效三个标准。其中无效:病情无好转迹象,并且心绞痛次数增多。有效: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绞痛情况得到缓解,心电图检测显示ST-T段情况改善明显。显效:心电图检测显示T波由原来的平坦变为直立>50%。ST段明显大于0.15mv,1w没有任何其它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全部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采用x2检查作为组间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以及患者心脏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数据对比,实验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采取注射尿激酶药物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具体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等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心脏功能各项指标、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运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岳.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现代养生,2014,18:35.
[2]秦立玲.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8+40.
[3]张丽.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1:307.
[4]孔洁.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5:58-59.
[5]王培俊.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8:128-129.[1]张岳.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现代养生,2014,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