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 新课标 阅读 习惯 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阅读教学,存在“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但阅读教学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为使阅读教学更科学高效,我们必须让阅读教学独立起来。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如何把握阅读教学呢?
一、走进个性化阅读新天地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
在实践中,我们应努力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即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感受亦可以有棱有角。教师应破除框框,让学生以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二、感受生活阅读新滋味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伟大的悲剧》、《雨说》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奋斗。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源自生活。
又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声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们可以讓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从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只有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本结合,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层内涵。
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是相辅相成的,要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品味情感阅读新思路
“诗言志,词传情”。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学习《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失去工作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彰显略读、精读新魅力
夏丏尊认为语文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 9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即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地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由此可见,在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具体标准。
五、再看质疑阅读新贡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拨。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且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比如可以开展小组质疑活动,个人针对文本的质疑竞赛,比比质疑的广度、深度,这无疑能提升阅读教学的层次。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应该说,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创新潜能不断被挖掘、发挥。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与学生一道,共同奏响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时代号角。
关键词: 新课标 阅读 习惯 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阅读教学,存在“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但阅读教学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为使阅读教学更科学高效,我们必须让阅读教学独立起来。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如何把握阅读教学呢?
一、走进个性化阅读新天地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
在实践中,我们应努力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即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感受亦可以有棱有角。教师应破除框框,让学生以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二、感受生活阅读新滋味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伟大的悲剧》、《雨说》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奋斗。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源自生活。
又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声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们可以讓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从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只有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本结合,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层内涵。
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是相辅相成的,要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品味情感阅读新思路
“诗言志,词传情”。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学习《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失去工作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彰显略读、精读新魅力
夏丏尊认为语文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 9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即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地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由此可见,在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具体标准。
五、再看质疑阅读新贡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拨。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且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比如可以开展小组质疑活动,个人针对文本的质疑竞赛,比比质疑的广度、深度,这无疑能提升阅读教学的层次。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应该说,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创新潜能不断被挖掘、发挥。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与学生一道,共同奏响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时代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