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5日,记者从山西省长治市新闻中心获悉,中国农业大学在沁源县挂牌成立研究生实践基地,致力将厨余垃圾物变废为宝、有效转化,从而打造全国首个农用酵素“微生物工厂”。
据了解,该基地创新性将垃圾分类和有机农业相结合,把厨余垃圾通过生态链微生物发酵,培育有益微生物菌种群用于土壤生态培肥、生物防控、果蔬保鲜等,实现从餐桌到农田全程无公害处理。这不仅是垃圾分类处置的新手段、新技术,也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新尝试、新实践,将成为引领全国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沁源名片”。
农用酵素“微生物工厂”基于农田养分回归有机物全循环的理念,定位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研究,将餐厨垃圾发酵产生沼气及大量沼液、沼渣,通过健康生态链微生物发酵方式,培育有益微生物菌种群,可用于植物免疫促生、土壤生态培肥、生物防控、农用投入品增值、果蔬保鲜等领域,有助于降低有机农业农田投入品的成本,建立有机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标准,实现肥料-土壤-农产品的质量追溯系统。该技术是富集本地有益微生物和处理当地有机废弃物的一项简单易行方法,具有成本低、設备简易和操作方便等优势,对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土壤生态、缓解环境污染及作物防病治虫等均有积极作用,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据悉,项目总投资500万元,通过微生物发酵建立固体及液体两条肥料生产线。规划设计150吨生物发酵罐,用于生产微生物菌种,菌种年产量450~600吨,可配制有机肥1.5万吨,可节约大量的人工曝气、垃圾掩埋等费用,并且能消纳全县餐厨垃圾和林下易燃物。目前,28个150吨生物发酵罐全部完成物料填充、菌种接种。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农用酵素、有机肥在沁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惠及全县30万亩农田有机改良和16万人口的食品安全。
据了解,该基地创新性将垃圾分类和有机农业相结合,把厨余垃圾通过生态链微生物发酵,培育有益微生物菌种群用于土壤生态培肥、生物防控、果蔬保鲜等,实现从餐桌到农田全程无公害处理。这不仅是垃圾分类处置的新手段、新技术,也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新尝试、新实践,将成为引领全国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沁源名片”。
农用酵素“微生物工厂”基于农田养分回归有机物全循环的理念,定位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研究,将餐厨垃圾发酵产生沼气及大量沼液、沼渣,通过健康生态链微生物发酵方式,培育有益微生物菌种群,可用于植物免疫促生、土壤生态培肥、生物防控、农用投入品增值、果蔬保鲜等领域,有助于降低有机农业农田投入品的成本,建立有机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标准,实现肥料-土壤-农产品的质量追溯系统。该技术是富集本地有益微生物和处理当地有机废弃物的一项简单易行方法,具有成本低、設备简易和操作方便等优势,对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土壤生态、缓解环境污染及作物防病治虫等均有积极作用,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据悉,项目总投资500万元,通过微生物发酵建立固体及液体两条肥料生产线。规划设计150吨生物发酵罐,用于生产微生物菌种,菌种年产量450~600吨,可配制有机肥1.5万吨,可节约大量的人工曝气、垃圾掩埋等费用,并且能消纳全县餐厨垃圾和林下易燃物。目前,28个150吨生物发酵罐全部完成物料填充、菌种接种。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农用酵素、有机肥在沁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惠及全县30万亩农田有机改良和16万人口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