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记录了一场呼和浩特五时拜礼拜仪式的全过程,从观察仪式信仰的性质入手,汲取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呼和浩特回族聚居区进行调研,运用“仪式音声研究框架”中的核心模型——“音声声谱”对其中的音调进行分析整理,展示了呼和浩特回族宗教礼拜仪式音声的运用及基本形态特点。
【关键词】呼和浩特;回族;“五时拜”;仪式;仪式音声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一节 日常“五时拜”礼拜仪式实录
(一)“五时拜”简述
礼拜是伊斯兰教基本宗教制度中“五功”之一,是穆斯林向安拉表示敬畏的一种方式。礼拜的场所称为清真寺,礼拜时由固定的宣礼员呼唤众穆斯林前来礼拜,由各个清真寺教长(伊玛目)带领众穆斯林进行礼拜。
“五时拜”俗称“五番拜”,指每一位到达法定年龄的穆斯林男女,每天都必须按时做五次礼拜。五次分别是晨礼,由拂晓至日出前进行。先单礼,即自行完成两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两拜主命拜;晌礼,由中午太阳稍偏至日偏西进行。先单礼四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四拜主命拜,再单礼两拜圣行拜;晡礼,在日偏至日落前进行。先礼四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四拜主命拜;昏礼,在日落至晚霞消失前进行。先跟随伊玛目集體礼三拜主命拜,再单礼两拜圣行拜;宵礼,从晚霞消失至入晨礼之前进行。先单礼四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四拜主命拜,再礼两拜圣行拜,最后礼三拜当然拜。
(二)“五时拜”——晌礼仪式音声实录
本人于2016年2月18日在呼和浩特清真南寺,对当日“五时拜”礼拜仪式中的晌礼进行了实录。由于伊斯兰教教规并没有规定“五时拜”一定在清真寺内完成,故多数穆斯林选择在家中洁净处进行。当日,呼和浩特清真南寺进行晌礼约30人,其中阿訇5人,乡老3—5人,其余为普通穆斯林,由教长李秀荣阿訇带领众穆斯林进行。
下表是整个晌礼礼拜仪式程序的展现及其音声的运用:
整个晌礼仪式中,以“近语言”的念诵声和“近音乐”的呼祷声为主,本人用念诵和呼祷对人声作一般性分辨,仪式中没有乐器伴奏。
二、第二节 日常“五时拜”礼拜仪式音声分析
(一)日常“五时拜”仪式音声声谱
在呼和浩特回族日常礼拜仪式中,是没有乐器伴奏的。除了提醒众穆斯林到礼拜时间的拉铃声,没有其他的器声出现。故在此忽略仪式中的器声,直接从“人声”入手,运用“听得到~听不到”的音声和音乐的“近音乐性~远音乐性”两对音声形态来分析。(图1)
晌礼仪式中的人声包括诵读《古兰经》的“近语言”念诵声和“近音乐”的唤礼呼祷声。本人站在局外人的研究角度,用“念诵式”和“呼祷式”来对伊斯兰教礼拜仪式中的人声作一般性的辨识。“念诵式”风格是一种按照自然语言声调而稍带有旋律性的诵读。“念诵式”还可细化为高念和默念两种。高念是伊玛目在主命拜中领拜时念诵的赞词和经文,旋律性不强,音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几个主干音上,节奏节拍自由,且速度缓慢,多拖腔,注重长音的诵读,具有强烈的吟诵性和宣教性(谱例1)。默念是主命拜和圣行拜中众穆斯林的“无声之心诵”。默念虽然被局外人耳所不觉,但在众穆斯林的内心中却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听不到”的声音,进一步完善了“仪式音声”体系,是不容忽视的。默念既无音调也无旋律,且速度快,是穆斯林内心纯粹的祈祷及与真主“安拉”的沟通。“呼祷式”的音声,是一种旋律性较强的诵读方式,主要在外、内宣礼中使用,具有吟唱性和呼唤性。
(二)“五时拜”仪式中“近音乐”音声的分析
在晌礼仪式中的“近音乐”部分主要包括外、内宣礼。外宣礼是在礼拜开始前,宣礼员在望月楼内高诵宣礼词,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具有极强的招祷性。外宣礼是整个礼拜中具有音调且旋律性最强的音声(谱例2),是伊斯兰宗教音乐中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外宣礼因其目的是召唤众穆斯林前来礼拜,故宣礼员采用独自高诵的方式,速度缓慢,音调悠扬。呼和浩特清真南寺的外宣礼在音乐形态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节奏节拍自由,拖腔在句中、句尾都有运用,旋律起伏不大,以级进为主,基本上是一字多音,旋律线大致是si→do→re→do→si(以C大调调号表示)。
内宣礼是在礼拜殿内于四拜圣行拜结束后,主命拜之前由宣礼员独自高诵,号召人们快速排班站成一排,具有提醒的作用。内宣礼具有较强的宣叙性质,速度要比外宣礼快。以呼和浩特清真南寺的晌礼拜内宣礼为例(谱例3),整个音声展现过程中速度较快,节奏节拍自由,旋律精简,少拖腔,旋律大量使用了同音反复,以级进为主,偶尔有三度、四度跳进,整个旋律介于叙述性和歌唱性之间,节奏型以连续的八分音符、小切分和三连音为主。它的旋律线大致是fa→sol→la→si→la(C大调调号表示)。
在以上谱例中可以发现,曲调中的拍子较自由,交替拍子频频出现,节奏型较复杂,还存在微分音和无法精确记谱的装饰性颤音。这些微分音的存在运用阿拉伯音乐理论中的四分之一音和四分之三音可以得到恰当解释,富有装饰性的颤音也是阿拉伯音乐的独特之处。因此,也可以推论呼和浩特礼拜仪式音声在发展过程中既沿袭了伊斯兰音调的特点,又结合了呼和浩特回族音乐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特有的地方宗教文化,显现了呼和浩特回族宗教仪式音声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岸边成雄,郎樱译.伊斯兰音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09).
[2]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1).
[3]白慧中.内蒙古回族历史研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0).
作者简介:韩璐(1993—),女,回族,内蒙古人,上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关键词】呼和浩特;回族;“五时拜”;仪式;仪式音声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一节 日常“五时拜”礼拜仪式实录
(一)“五时拜”简述
礼拜是伊斯兰教基本宗教制度中“五功”之一,是穆斯林向安拉表示敬畏的一种方式。礼拜的场所称为清真寺,礼拜时由固定的宣礼员呼唤众穆斯林前来礼拜,由各个清真寺教长(伊玛目)带领众穆斯林进行礼拜。
“五时拜”俗称“五番拜”,指每一位到达法定年龄的穆斯林男女,每天都必须按时做五次礼拜。五次分别是晨礼,由拂晓至日出前进行。先单礼,即自行完成两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两拜主命拜;晌礼,由中午太阳稍偏至日偏西进行。先单礼四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四拜主命拜,再单礼两拜圣行拜;晡礼,在日偏至日落前进行。先礼四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四拜主命拜;昏礼,在日落至晚霞消失前进行。先跟随伊玛目集體礼三拜主命拜,再单礼两拜圣行拜;宵礼,从晚霞消失至入晨礼之前进行。先单礼四拜圣行拜,再跟随伊玛目集体礼四拜主命拜,再礼两拜圣行拜,最后礼三拜当然拜。
(二)“五时拜”——晌礼仪式音声实录
本人于2016年2月18日在呼和浩特清真南寺,对当日“五时拜”礼拜仪式中的晌礼进行了实录。由于伊斯兰教教规并没有规定“五时拜”一定在清真寺内完成,故多数穆斯林选择在家中洁净处进行。当日,呼和浩特清真南寺进行晌礼约30人,其中阿訇5人,乡老3—5人,其余为普通穆斯林,由教长李秀荣阿訇带领众穆斯林进行。
下表是整个晌礼礼拜仪式程序的展现及其音声的运用:
整个晌礼仪式中,以“近语言”的念诵声和“近音乐”的呼祷声为主,本人用念诵和呼祷对人声作一般性分辨,仪式中没有乐器伴奏。
二、第二节 日常“五时拜”礼拜仪式音声分析
(一)日常“五时拜”仪式音声声谱
在呼和浩特回族日常礼拜仪式中,是没有乐器伴奏的。除了提醒众穆斯林到礼拜时间的拉铃声,没有其他的器声出现。故在此忽略仪式中的器声,直接从“人声”入手,运用“听得到~听不到”的音声和音乐的“近音乐性~远音乐性”两对音声形态来分析。(图1)
晌礼仪式中的人声包括诵读《古兰经》的“近语言”念诵声和“近音乐”的唤礼呼祷声。本人站在局外人的研究角度,用“念诵式”和“呼祷式”来对伊斯兰教礼拜仪式中的人声作一般性的辨识。“念诵式”风格是一种按照自然语言声调而稍带有旋律性的诵读。“念诵式”还可细化为高念和默念两种。高念是伊玛目在主命拜中领拜时念诵的赞词和经文,旋律性不强,音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几个主干音上,节奏节拍自由,且速度缓慢,多拖腔,注重长音的诵读,具有强烈的吟诵性和宣教性(谱例1)。默念是主命拜和圣行拜中众穆斯林的“无声之心诵”。默念虽然被局外人耳所不觉,但在众穆斯林的内心中却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听不到”的声音,进一步完善了“仪式音声”体系,是不容忽视的。默念既无音调也无旋律,且速度快,是穆斯林内心纯粹的祈祷及与真主“安拉”的沟通。“呼祷式”的音声,是一种旋律性较强的诵读方式,主要在外、内宣礼中使用,具有吟唱性和呼唤性。
(二)“五时拜”仪式中“近音乐”音声的分析
在晌礼仪式中的“近音乐”部分主要包括外、内宣礼。外宣礼是在礼拜开始前,宣礼员在望月楼内高诵宣礼词,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具有极强的招祷性。外宣礼是整个礼拜中具有音调且旋律性最强的音声(谱例2),是伊斯兰宗教音乐中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外宣礼因其目的是召唤众穆斯林前来礼拜,故宣礼员采用独自高诵的方式,速度缓慢,音调悠扬。呼和浩特清真南寺的外宣礼在音乐形态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节奏节拍自由,拖腔在句中、句尾都有运用,旋律起伏不大,以级进为主,基本上是一字多音,旋律线大致是si→do→re→do→si(以C大调调号表示)。
内宣礼是在礼拜殿内于四拜圣行拜结束后,主命拜之前由宣礼员独自高诵,号召人们快速排班站成一排,具有提醒的作用。内宣礼具有较强的宣叙性质,速度要比外宣礼快。以呼和浩特清真南寺的晌礼拜内宣礼为例(谱例3),整个音声展现过程中速度较快,节奏节拍自由,旋律精简,少拖腔,旋律大量使用了同音反复,以级进为主,偶尔有三度、四度跳进,整个旋律介于叙述性和歌唱性之间,节奏型以连续的八分音符、小切分和三连音为主。它的旋律线大致是fa→sol→la→si→la(C大调调号表示)。
在以上谱例中可以发现,曲调中的拍子较自由,交替拍子频频出现,节奏型较复杂,还存在微分音和无法精确记谱的装饰性颤音。这些微分音的存在运用阿拉伯音乐理论中的四分之一音和四分之三音可以得到恰当解释,富有装饰性的颤音也是阿拉伯音乐的独特之处。因此,也可以推论呼和浩特礼拜仪式音声在发展过程中既沿袭了伊斯兰音调的特点,又结合了呼和浩特回族音乐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特有的地方宗教文化,显现了呼和浩特回族宗教仪式音声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岸边成雄,郎樱译.伊斯兰音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09).
[2]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1).
[3]白慧中.内蒙古回族历史研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0).
作者简介:韩璐(1993—),女,回族,内蒙古人,上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