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全面实施,各地高等学校发展态势都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模式日趋多样,越来越多的女生将传统意义上女生并不擅长的工科领域作为自己的专业选择。工科专业的女生因所占比例较少而普遍受到关注,她们一般性格较安静、踏实,不善于人际交往。就工科女生心理现状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工科女生;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74-01
一、高校工科女生心理现状
通过对本校及周围高等院校工科女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以无记名独立填写的方式,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00份。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在校工科女生感觉目前有压力的占87%,其中感觉压力很大的占20%;对心理压力及挫折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就业压力、恋爱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经济困难问题;在遇到心理和情绪问题时,愿意向辅导员老师或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老师倾诉的仅占11.5%。面对工科女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却不愿意和老师倾诉的现状,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刻不容缓。一般她们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模式,从小享受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是溺爱,缺乏集体环境生活经历导致她们缺少包容的态度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家庭环境的溺爱使她们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较差,性格比较偏激和自私。而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相反的家庭环境,兄弟姐妹较多,家庭负担重。在思想上,父母无暇给予更多的关爱,在物质上,家庭无力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甚至面临学费需要贷款,生活费需要靠自己兼职赚取的现实问题。这样家庭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表现得不合群。
(二)校园环境的影响
中学时期,学生一般是封闭式集中住宿或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每天有固定的规律及安排,相似的语言、习惯,构成熟悉、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属于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机会吸纳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较为松弛,强调的是个人的爱好与发展,时间分配比较有自主权。进入大学,周围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靠自己良好的心态和人际交往能力来适应这种环境。在此时,就会有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等人际关系问题出现。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不论高校地处市区还是郊区,四周一般都会形成一个环境热闹、人员复杂、交通拥挤的区域。网吧、KTV、游戏厅、大排档、旅店是校园四周的代表性场所,它们的出现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对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形成攀比的心态,甚至导致心理错位。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及生产实际需求的影响,工科相关企业对于女生的包容程度远远低于男生,女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从事相关工科专业工作时,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女生也往往需要比男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提高工科女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社会应该大力支持高校心理危机建设
高校应加快制定相关校园文件及政策,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理论和制度上的保障措施,例如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及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异常档案、分类指导档案。重视关注工科女生心理压力,将情绪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建立指导档案,进行专业分析及指导,广泛开展入学新生心理普测调查,为做好心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高校应切实加强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科学地制定并规范校园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有关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信息一旦传递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及时安排相关心理专业教师或专家参与到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之中。另外,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既是学校心育教育实行的途径,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工科女生群体的关注度,让她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大学生活的多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学校应通过教育教学、宣传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倡导和树立“阳光心态,充满正能量”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倡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健康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同学们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沟通和帮助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总结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关注工科女生这个少数群体。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学生愿意向别人倾诉思想,也需要他人的傾听和理解,通过他人的理解与安慰对调节压抑的情绪,缓和心理压力,工科女生因所占人数较少,使得这个缓解压力的几率降低,因此,对其心理状态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任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对策[J].成功,2011(10):46.
[2]齐丽娟,杜艳.影响青年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5):62.
[关 键 词] 工科女生;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74-01
一、高校工科女生心理现状
通过对本校及周围高等院校工科女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以无记名独立填写的方式,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00份。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在校工科女生感觉目前有压力的占87%,其中感觉压力很大的占20%;对心理压力及挫折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就业压力、恋爱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经济困难问题;在遇到心理和情绪问题时,愿意向辅导员老师或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老师倾诉的仅占11.5%。面对工科女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却不愿意和老师倾诉的现状,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刻不容缓。一般她们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模式,从小享受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是溺爱,缺乏集体环境生活经历导致她们缺少包容的态度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家庭环境的溺爱使她们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较差,性格比较偏激和自私。而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相反的家庭环境,兄弟姐妹较多,家庭负担重。在思想上,父母无暇给予更多的关爱,在物质上,家庭无力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甚至面临学费需要贷款,生活费需要靠自己兼职赚取的现实问题。这样家庭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表现得不合群。
(二)校园环境的影响
中学时期,学生一般是封闭式集中住宿或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每天有固定的规律及安排,相似的语言、习惯,构成熟悉、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属于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机会吸纳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较为松弛,强调的是个人的爱好与发展,时间分配比较有自主权。进入大学,周围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靠自己良好的心态和人际交往能力来适应这种环境。在此时,就会有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等人际关系问题出现。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不论高校地处市区还是郊区,四周一般都会形成一个环境热闹、人员复杂、交通拥挤的区域。网吧、KTV、游戏厅、大排档、旅店是校园四周的代表性场所,它们的出现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对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形成攀比的心态,甚至导致心理错位。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及生产实际需求的影响,工科相关企业对于女生的包容程度远远低于男生,女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从事相关工科专业工作时,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女生也往往需要比男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提高工科女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社会应该大力支持高校心理危机建设
高校应加快制定相关校园文件及政策,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理论和制度上的保障措施,例如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及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异常档案、分类指导档案。重视关注工科女生心理压力,将情绪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建立指导档案,进行专业分析及指导,广泛开展入学新生心理普测调查,为做好心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高校应切实加强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科学地制定并规范校园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有关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信息一旦传递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及时安排相关心理专业教师或专家参与到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之中。另外,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既是学校心育教育实行的途径,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工科女生群体的关注度,让她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大学生活的多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学校应通过教育教学、宣传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倡导和树立“阳光心态,充满正能量”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倡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健康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同学们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沟通和帮助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总结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关注工科女生这个少数群体。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学生愿意向别人倾诉思想,也需要他人的傾听和理解,通过他人的理解与安慰对调节压抑的情绪,缓和心理压力,工科女生因所占人数较少,使得这个缓解压力的几率降低,因此,对其心理状态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任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对策[J].成功,2011(10):46.
[2]齐丽娟,杜艳.影响青年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