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百色依靠资源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迅速成为因资源开发而崛起的资源型城市,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靠拼资源、高投入、高耗能换取GDP快速增长的粗放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支撑着百色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打造百色经济“升级版”,成为百色更有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 者】樊正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梁耀积,百色助学基金会;梁志宪,百色市侨办;莫兴革,百色市金融办。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新常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144-009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人口382.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5.05%,下辖12个县区市,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百色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15亿元猛增至2014年的917.9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14.9%,①创造了百色历史上最快增速。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百色是广西受冲击最大、遇到困难最多的市之一,原有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已难以为继,支撑着百色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新业态、新动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百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产业结构的变迁见证了百色发展进步
为了全面地了解百色产业结构的变化历程,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和2014年分别作为分析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这三个节点的产业结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百色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呈现的产业结构特征,把握其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轨迹,还能了解其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处边远地区的百色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仍是当时百色经济的主体,现代工商业尚处于萌芽和十分弱小的状态,1950年百色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亿元,人均仅为6.96元,第一产业为0.99亿元、第二产业0.04亿元、第三产业为0.12亿元,比例结构为86∶4∶10,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很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非常弱小,区域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
经过28年发展,百色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6.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92亿元、第二产业1.09亿元、第三产业1.14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64∶18∶18。与195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8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1950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有了初步的变化,但仍很不合理,传统农业仍占国民经济的大头,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拉动,经济增长相当缓慢,尤其是工业年均仅增长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仅增长0.29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给百色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十五”计划的头两年百色产业结构虽然仍以农业为主,但占比已大幅降低,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33.40∶32.94∶33.66,农业占比略大于工业。2003年百色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走资源型开发的路子,重点发展铝、电、石化、林纸、煤炭、建材、制糖、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特色工业经济,百色工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当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1.04∶36.01∶32.96,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导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从此之后,百色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维持在“二三一”水平,区域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到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7.9亿元,比1978年的6.15亿元增长了149.25倍,年均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8.7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39.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90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447.3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9.2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34.14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为18∶54∶2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4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3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28个百分点。可以说,改革开放36年来百色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以铝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化工业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迅速崛起,由一个长期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为了广西的新兴工业基地,经济总量在广西14个地市中一度排名第四位。这一时期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幅度大,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快,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过半,比广西第二产业比重高出7.2个点;虽然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工业取代农业占居主导地位,进入工业化阶段,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整体协调性较差,结构水平仍较为落后,仍未进入发达国家或地区“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百色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发展基础差,百色与全国、广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14年百色市GDP总量仅占全国的0.015%,人均GDP为22477元,相当于全国人均45288元的49.63%,相当于广西人均29643元的75.83%。同年,百色的人均财政收入为2662元,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3,相当于广西人均水平的55%,农民人均纯收入6166元,排在广西末位。 综上分析,百色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是生产力进步的直接表现,见证了百色发展进步。同时,百色产业结构变迁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才能日益趋向优化。
二、新常态下百色产业结构问题凸显
近20多年来,百色依靠资源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因资源开发而崛起的资源型城市,工业规模在“十一五”期间已位居广西第四位,但在2008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百色经济增长一直“疲软”低迷,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问题凸显,百色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
首先,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一铝独大”①特征明显,铝产业发展问题突出,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百色铝土矿储量丰富,占全国总储量的1/4。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百色已建成氧化铝生产企业3家,电解铝生产企业4家,铝深加工生产企业9家,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0亿元中,铝及配套产业产值达600亿元,非铝产业510亿元,铝产业占54.1%,非铝产业占45.9%,铝工业撑起了百色工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当前铝产业发展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氧化铝、电解铝、铝材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氧化铝产能过大,电解铝产能偏小,铝材加工数量偏少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产业链不长,导致整个铝行业效益不高。二是由于电价过高,每度电成本高达0.5元多,比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高出一倍多,因此生产电解铝越多企业亏损越大,导致一方面电解铝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铝材加工原材料严重不足,而80%的氧化铝则被廉价运往全国各地(最远到新疆),“肥水”几乎都流入了外人田。三是由于氧化铝产能产量过大,导致铝土矿储量急剧下降,按照目前年消耗近1700万吨原矿计算,再过30~40年,百色的铝土矿资源将全部枯竭,百色将逃不脱资源型城市的宿命,可持续发展堪忧。因此,加快铝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其次,资源型工业产业耗能高、效益低、污染大,经济发展“绿色化”程度不高。百色工业产业以铝、锰、水泥、造纸等资源型、高耗能的工业为主导,全市高耗能企业占到80%以上,度电产值仅有4.71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31.65%;吨标煤产值只有9780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42.22%;单位工业增加值(万元GDP)能耗为2.29万吨标准煤,远高于全国0.7万吨标煤平均水平的3倍。进入本世纪后,百色一直是广西14个地市的第一用电大户,工业用电量比柳州、南宁大,但工业增加值仅为柳州的1/4和南宁的1/2。此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急剧增加,环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十二五”前4年,百色市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3项指标不降反升,分别比“十一五”上升6.8%、5.3%和9.97%,与“十二五”减排目标分别下降8.1%、16.3%和14.69%的要求背道而驰。2015年的空气质量排名,百色市位列广西14个地级市末位。②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动能转换的需要。百色产业结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低。历史上百色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年份为2001年,达34.02%,但此后第三产业占比不仅不继续提高反而不断下降,2002年下降到33.65%,2003年再下降到32.96%,2004年至今一直低于30%,2014年占比为29.5%,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分别低21和1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构成中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小。2014年百色第三产业产值为269.2亿元,其中批零、住宿餐饮64.54亿元,占33.69%;非营利性服务业75.12亿元,占27.9%;金融33.04亿元,占12.3%;房地产业26.32亿元,约占10.8%。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不少地方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但拥有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百色旅游业不仅“火”不起来,反而自“十二五”以来,在广西已逐步被“边缘化”。作为沿边地区,201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7.3亿美元,只占广西的3%,不到区内同为沿边地区的崇左市的1/10。由此可见,百色第三产业未能跟上当地工业化发展步伐,产业发展水平低,难以支撑经济发展动能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换。
第四,县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所辖的12县区市中,右江河谷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及南部的德保县、靖西市得益于铝工业、制糖、煤炭、石化、造纸、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2014年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均过半,分别为51%、56%、57%、71%、65%、70%,6个县(区、市)的工业总产值为10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39%;而西林、田林、乐业、那坡等县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分别为44%、38%、35.6%、34%,所占比重均大于第二产业,为三次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产业,其中4县中那坡县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但也仅为28%。以上4个县加上隆林、凌云两县均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县。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百色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县域之间差距较大。
第五,三次产业之间依存度不高,相互促进的内生动力不足。目前,百色产业结构水平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产业间界限明显,依存度不高。就农业而言,由于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仍未形成,因而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缺乏紧密融合,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没有形成紧密的互为依存的融合发展关系;工业虽然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作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工业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不够突出,这些资源型工业尤其是铝工业企业一般都是以嵌入式大型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王国”,与三次产业关联度不大,资源型工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真正成为带动区域内三次产业同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本地城镇化和就业本地化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贡献不足。虽然资源型工业发展提高了百色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排名进入广西前列,但城镇化率却排名靠后。 三、百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是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市至今有100余家骨干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近一半。 进入新常态以来的“十二五”时期,年均GDP增长仅为8.5%,比“十五”的12.8%、“十一五”的14.7%,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十二五”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3%,比“十五”的年均20.4%、“十一五”的17.4%跌幅更大。速度增长放慢导致“速度型效益”大幅度缩水,这种“速度型效益”加速缩水对地方政府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一些原有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再可靠,新的利税来源特别是正常可持续利税来源又没有,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掩盖的财政问题明显暴露,产业发展生态严重恶化。
二是“去旧”与“育新”矛盾突出。百色市属典型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为了追赶全国发展的步伐,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过去主要靠拼资源、高投入、高耗能换取GDP的快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然而转变发展方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替代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情,涉及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优势的培育、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等方方面面,“去旧”过快对当前经济增速影响太大,“育新”又非一日之功,“去旧”与“育新”矛盾突出。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近年来国家对环境质量日益重视,环境约束凸显,约束性指标刚性化,“绿色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资源型、高耗能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百色市,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目前百色正处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如在这一时期内能够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能走向新生期,否则就可能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产业链低端,产业结构单一,持续增长乏力而陷入经济衰退,掉入“资源诅咒”的陷阱。
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表现在:(1)财政收入低,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不足。2014年全市财政收入仅108.7亿元,转移支付占全年总支出70.37%。(2)城镇化率低,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14年百色城镇化率为39.5%,分别比全国、全区低15.27百分点和6.51百分点。(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较多。“三农”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基础设施滞后等是百色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提高农民收入,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最为紧迫和艰巨。目前全市有近1/6人口为农村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市。到2020年12个县区市要实现全部整体脱贫,年均要解决近12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非常艰巨。
五是资源错配问题突出。百色的矿产、水电、石油天然气、生态、烤烟等优势资源国内有名,但过去主要是靠政府这只手来“以资源换产业”求发展,而不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而错配程度相当严重。如铝土矿开发主要由中铝广西分公司、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广西信发铝3家垄断,年产初级产品氧化铝高达840万吨,产量占全国15%,不仅加快了当地铝矿资源消耗,而且由于本地加工能力不足,80%的氧化铝被低价卖到全国各地,地方毫无话语权;500万千瓦装机的水电资源主要由南方电网控股,长年被廉价“西电东送”到“珠三角”发达地区,百色工业用电则要高价买进,这一体制和格局目前几乎无法更改;百色生态公益林占全市3.6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27%,但生态补偿机制隔着“玻璃墙”建不起来,因生态补助标准低,营造和管护生态林几乎是“杨白劳”;百色的优质烤烟国内一流,但自身无法办烟厂从中获取高额税利。这些典型的资源错配,致使百色自身的优势资源未能形成优势高效产业,捧着“金饭碗”吃不饱饭。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资源错配这一难题,亟待国家深化体制改革,对百色这个新兴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给出“一揽子”统筹解决方案。
四、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打造百色经济“升级版”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百色走出发展困境、实现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从百色经济社会实际出发,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则对百色经济结构实现质的变迁尤显意义重大。
(一)建立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从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程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紧密融合,形成新兴的农业产业体系。百色农业产业结构要实现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来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新的农业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百色农业主导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总面积达1803.4万亩的粮食、蔗糖、蔬菜、经济林、畜牧水产、水果、烤烟、茶叶、桑蚕、中药材、林纸等10多个农业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集聚的区域范围广、特色鲜明、生产和销售规模较大,成为百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当地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速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农产品加工一直是百色农业产业体系中最大的短板,当地除了糖厂较好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蔗糖业发展外,其他加工型的农业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因而农产品加工率仅为20%左右,大大低于全国全区水平,严重制约着百色现代农业发展。百色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镇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方式。目前,应通过用地、产业化项目资金、技术、信贷等政策优惠,着重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和辐射力强的加工企业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带动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进而丰富百色工业结构,推动百色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大力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农村电子商务,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产地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起着骨干作用,它能很好地解决民族地区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流通之间的矛盾,牵动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从百色田阳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的成功实践看,产地批发市场不仅具有市场的传统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农业经济组织功能,它可成为促进百色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组织形式和增长方式。在百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通过批发市场建设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方式,也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推动百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是百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百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百色农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百色具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壤、水质、气候相当优越,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优质安全农业的产业基础,创造了一批涵盖粮食、蔬菜、水果、茶叶、油茶、白砂糖等3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品牌,百色农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农产品市场变化,把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三)加快推进生态型铝工业发展,大力打造非铝产业集群,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在去产能过程中发展壮大铝工业,提升铝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生态型铝工业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打造与铝工业并驾齐驱的非铝产业集群,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百色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
1.着力推进铝工业的“二次创业”,加快铝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铝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将目前以生产氧化铝为主的粗放型铝工业转型升级为以铝材精深加工的生态型铝工业。要实现铝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必须在以下6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1)以加快煤电铝一体化作为突破口,突破制约百色铝工业做大做优做强已长达十多年的电量不足、电价过高这一“瓶颈”,提高铝材精深加工制造产能和经济效益。(2)在加快铝材精深加工制造上突破“天花板”,推进铝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带动铝全产业链转型升级。(3)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即“双管齐下”使百色铝工业百年昌盛。一是未雨绸缪,限死氧化铝产能,控制氧化铝产量,合理开发、利用铝土矿资源,延长百色铝工业生命周期。二是把发展再生铝作为百色铝工业的长远大计和重要方向,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进百色铝循环经济发展。(4)在提升铝土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上有重大突破,开发更多的非金属铝产品,变废为宝,通过技术进步,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5)在节能降耗环保上有新突破,以节能环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百色整个铝行业的节能降耗达到全国领先水平。(6)在完成百色生态型铝工业的30项技术进步指标体系上有实质性突破。铝工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技术革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因此,百色必须全面完成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方案中明确的30项技术进步指标体系。只有在以上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才能完成百色铝工业由粗放型向生态型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从而改变目前“头大(氧化铝)身瘦(电解铝)脚短(铝加工制造)”的铝产业不合理现状。
2. 打造与铝工业并驾齐驱的“千亿元”非铝工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非铝产业集群,对优化百色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加快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为了改变“一铝独大”的工业结构现状,建立更加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百色应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做优做大做强非铝工业集群。(1)着力打造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的石化产业,加快开发我国长江以南唯一陆相油田——田东油田及南盘江盆地的石油天然气,重点发展田东年产1000万吨和“千亿元”炼化项目石化循环经济。(2)打造黄金和生态锰产业。开发百色丰富的黄金资源,发展黄金冶炼加工产业,使百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布局锰深加工骨干企业,推进锰产业升级和适度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丰富锰产品种类。(3)发展提升煤电等能源基础产业,有序发展煤电铝、煤电化工等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沼气等新能源,以适应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及人民生活提高对电源的巨大需求。(4)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培育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专用设备、电子等行业。重点发展电子铝箔、食品包装铝箔、防盗门、五金工具、家用电器等金属制品。(5)开发丰富的碳酸钙资源,做大做强碳酸钙新材料产业。百色市碳酸钙(石灰石)资源极为丰富,应大力发展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等三大类产品,为造纸、塑料、橡胶、油墨、化学建材、密封材料、日化、食品、药品等行业提供原料,形成高中低档系列产品并存的产业群。(6)打造医药养生新兴产业。依托“天然中药库”资源优势和中药生产基础,加快构建具有百色特色的中药材药源生产体系、中药材加工生产体系与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并利用巴马长寿养生国际区的知名品牌“拼船出海”,配套营造百色长寿休闲养生基地,推进中医药、民族药系列产品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把这一产业打造成像东北人参药业、广西梧州(南宁)中恒集团、云南文山三七生物产业和巴马长寿养生那样的战略性医药养生产业。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1.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为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搭建更大的平台。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1 ]百色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城镇化水平不高互为表里和因果,而从百色实际看,城镇化滞后则是两者关系的主要,百色在广西最低的城镇化率排名不仅反映着当地城乡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还使得服务业发展空间狭窄,客观上制约了第三产业总量的提高。 2015年百色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34%,比全国、全区分别低22.1和13.6个百分点,而同年百色第三产业分别比全国、全区低20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要优化百色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从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根本抓起,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领域。一要扩大和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作用,加快百色中心城区—田阳一体化进程,使百色中心城区(含田阳)人口和面积分别达到60万人、80平方公里,再造一个百色城,更好地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要重视县域城镇化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将县城及中心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生长点。从百色各县域自身的独特性和地缘性来看,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业,以小城镇实现城市化生活的经济社会状态,盲目套用其他地区做法,一味追求通过工业化推动县域城镇化并不符合当地经济、环境、生态的实际,工业化难以成为当地城镇化的发展主动力,而通过农业现代化、乡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旅游业开发等多路径来推动县域特色城镇化发展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是切合当地实际的战略选择。 2.做大做好旅游文章,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百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目前来看,旅游产业对当地GDP综合贡献不大,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不失为一条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为百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百色要趁势而为,用抓工业、农业那样的力度去抓旅游业发展,要像打造工业支柱产业那样把旅游业打造成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 ]
3.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引导和鼓励服务业深化互联网应用,重点支持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物流配送、餐饮家政、幼抚养老等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增强一体化、网络化和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贸,推动流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依托云桂高铁、南昆一、二线铁路和即将县县通高速公路、右江千吨级黄金水道、百色巴马机场等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等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配套的综合物流体系;扩大沿边开放,着力发展口岸经济,积极参与东盟贸易,培育“互联网+外贸”转型贸易方式,带动边贸、加工贸易等口岸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大宗商品集散地、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物流通道等基础设施,打造百色、田东、靖西等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百色铝工业品交易中心、百色—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心、林产品交易市场等重点专业市场。
4.布局大数据产业,推动百色高新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以百色市政府与浪潮集团签订投资建设桂西南云计算产业园、推动百色高新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在百色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体系建设,采用政府购买云服务的方式快速助推这一战略性新业态的发展,使百色这个“老少边山穷”的地方成为全国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与处理的样板城市,共同打造百亿元云计算产业集群,打造百色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大众创业。同时,与其他多数地方一样,要在产业结构变迁中,百色市辖区的城镇化能够得到迅速发展。[3 ]
五、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百色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百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任务极为艰巨。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上下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作用。
首先,要坚持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辩证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这是各地的共同经验,也是百色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政府可在产业发展战略制订、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措施保障、良好投资环境创造等方面加强百色产业发展的引导,同时注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关系,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不能因经济结构盲目调整而淘汰传统优势产业,造成经济发展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也不能因保增长而放慢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任务。
其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主体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者,激发其内在发展热情尤为重要。政府要通过减政放权,精简行政审批程序为市场主体消除发展障碍;充分发挥大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开发能力强、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当地群众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调动他们就业创业积极性。对少数民族群众,既要加强农业生产科技指导,提高群众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保障农民有稳定收入,还要鼓励他们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再次,发挥国家扶持作用,进一步提升对百色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希望国务院、央企及自治区有关部门,像区别对待新疆、西藏、江西革命老区和陕西延安那样,在政策上区别对待百色这一典型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在重大项目安排、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留成电和电价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如百色水利枢纽的灌溉、船闸项目十多年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开工建设,但至今仍未动工,成为“半拉子工程”,批文中该发电厂的三回出线留一回给当地使用的规定也至今落实不了。右江千吨级“黄金水道”已初步建成,但上通不了云南文山,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益和区位优势。此外,尽快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使营造和管护生态林得到合理的回报。应着力消除类似的弊端,强化中央和地方、央企与地方、地方各部门之间协调,形成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龚晓菊,郭倩.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推进探讨[J].商业时代,2012(11).
[2] 张玉蓉.加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J].光明日报,2015-5-17(07).
[3] 纪明,杜聪聪.广西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Abstract:Depending on resource exploitation to promote the leap-for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Baise has become a resource-based city rapidly. With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stepped into new normal state,however,it is time to change the extensive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which the high-speed growth of GDP mainly depends on resource overexploitation,high input of capital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ystem of Baise have confronted with a series of seve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fore,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ve become inevitable choice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ise.
Keywords:new normal;minority region;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陈家柳〕
【作 者】樊正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梁耀积,百色助学基金会;梁志宪,百色市侨办;莫兴革,百色市金融办。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新常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144-009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人口382.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5.05%,下辖12个县区市,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百色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15亿元猛增至2014年的917.9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14.9%,①创造了百色历史上最快增速。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百色是广西受冲击最大、遇到困难最多的市之一,原有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已难以为继,支撑着百色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新业态、新动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百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产业结构的变迁见证了百色发展进步
为了全面地了解百色产业结构的变化历程,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和2014年分别作为分析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这三个节点的产业结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百色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呈现的产业结构特征,把握其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轨迹,还能了解其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处边远地区的百色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仍是当时百色经济的主体,现代工商业尚处于萌芽和十分弱小的状态,1950年百色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亿元,人均仅为6.96元,第一产业为0.99亿元、第二产业0.04亿元、第三产业为0.12亿元,比例结构为86∶4∶10,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很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非常弱小,区域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
经过28年发展,百色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6.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92亿元、第二产业1.09亿元、第三产业1.14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64∶18∶18。与195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8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1950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有了初步的变化,但仍很不合理,传统农业仍占国民经济的大头,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拉动,经济增长相当缓慢,尤其是工业年均仅增长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仅增长0.29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给百色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十五”计划的头两年百色产业结构虽然仍以农业为主,但占比已大幅降低,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33.40∶32.94∶33.66,农业占比略大于工业。2003年百色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走资源型开发的路子,重点发展铝、电、石化、林纸、煤炭、建材、制糖、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特色工业经济,百色工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当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1.04∶36.01∶32.96,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导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从此之后,百色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维持在“二三一”水平,区域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到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7.9亿元,比1978年的6.15亿元增长了149.25倍,年均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8.7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39.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90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447.3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9.2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34.14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为18∶54∶2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4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3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28个百分点。可以说,改革开放36年来百色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以铝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化工业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迅速崛起,由一个长期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为了广西的新兴工业基地,经济总量在广西14个地市中一度排名第四位。这一时期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幅度大,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快,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过半,比广西第二产业比重高出7.2个点;虽然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工业取代农业占居主导地位,进入工业化阶段,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整体协调性较差,结构水平仍较为落后,仍未进入发达国家或地区“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百色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发展基础差,百色与全国、广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14年百色市GDP总量仅占全国的0.015%,人均GDP为22477元,相当于全国人均45288元的49.63%,相当于广西人均29643元的75.83%。同年,百色的人均财政收入为2662元,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3,相当于广西人均水平的55%,农民人均纯收入6166元,排在广西末位。 综上分析,百色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是生产力进步的直接表现,见证了百色发展进步。同时,百色产业结构变迁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才能日益趋向优化。
二、新常态下百色产业结构问题凸显
近20多年来,百色依靠资源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因资源开发而崛起的资源型城市,工业规模在“十一五”期间已位居广西第四位,但在2008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百色经济增长一直“疲软”低迷,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问题凸显,百色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
首先,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一铝独大”①特征明显,铝产业发展问题突出,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百色铝土矿储量丰富,占全国总储量的1/4。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百色已建成氧化铝生产企业3家,电解铝生产企业4家,铝深加工生产企业9家,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0亿元中,铝及配套产业产值达600亿元,非铝产业510亿元,铝产业占54.1%,非铝产业占45.9%,铝工业撑起了百色工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当前铝产业发展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氧化铝、电解铝、铝材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氧化铝产能过大,电解铝产能偏小,铝材加工数量偏少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产业链不长,导致整个铝行业效益不高。二是由于电价过高,每度电成本高达0.5元多,比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高出一倍多,因此生产电解铝越多企业亏损越大,导致一方面电解铝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铝材加工原材料严重不足,而80%的氧化铝则被廉价运往全国各地(最远到新疆),“肥水”几乎都流入了外人田。三是由于氧化铝产能产量过大,导致铝土矿储量急剧下降,按照目前年消耗近1700万吨原矿计算,再过30~40年,百色的铝土矿资源将全部枯竭,百色将逃不脱资源型城市的宿命,可持续发展堪忧。因此,加快铝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其次,资源型工业产业耗能高、效益低、污染大,经济发展“绿色化”程度不高。百色工业产业以铝、锰、水泥、造纸等资源型、高耗能的工业为主导,全市高耗能企业占到80%以上,度电产值仅有4.71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31.65%;吨标煤产值只有9780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42.22%;单位工业增加值(万元GDP)能耗为2.29万吨标准煤,远高于全国0.7万吨标煤平均水平的3倍。进入本世纪后,百色一直是广西14个地市的第一用电大户,工业用电量比柳州、南宁大,但工业增加值仅为柳州的1/4和南宁的1/2。此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急剧增加,环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十二五”前4年,百色市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3项指标不降反升,分别比“十一五”上升6.8%、5.3%和9.97%,与“十二五”减排目标分别下降8.1%、16.3%和14.69%的要求背道而驰。2015年的空气质量排名,百色市位列广西14个地级市末位。②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动能转换的需要。百色产业结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低。历史上百色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年份为2001年,达34.02%,但此后第三产业占比不仅不继续提高反而不断下降,2002年下降到33.65%,2003年再下降到32.96%,2004年至今一直低于30%,2014年占比为29.5%,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分别低21和1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构成中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小。2014年百色第三产业产值为269.2亿元,其中批零、住宿餐饮64.54亿元,占33.69%;非营利性服务业75.12亿元,占27.9%;金融33.04亿元,占12.3%;房地产业26.32亿元,约占10.8%。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不少地方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但拥有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百色旅游业不仅“火”不起来,反而自“十二五”以来,在广西已逐步被“边缘化”。作为沿边地区,201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7.3亿美元,只占广西的3%,不到区内同为沿边地区的崇左市的1/10。由此可见,百色第三产业未能跟上当地工业化发展步伐,产业发展水平低,难以支撑经济发展动能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换。
第四,县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所辖的12县区市中,右江河谷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及南部的德保县、靖西市得益于铝工业、制糖、煤炭、石化、造纸、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2014年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均过半,分别为51%、56%、57%、71%、65%、70%,6个县(区、市)的工业总产值为10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39%;而西林、田林、乐业、那坡等县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分别为44%、38%、35.6%、34%,所占比重均大于第二产业,为三次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产业,其中4县中那坡县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但也仅为28%。以上4个县加上隆林、凌云两县均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县。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百色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县域之间差距较大。
第五,三次产业之间依存度不高,相互促进的内生动力不足。目前,百色产业结构水平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产业间界限明显,依存度不高。就农业而言,由于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仍未形成,因而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缺乏紧密融合,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没有形成紧密的互为依存的融合发展关系;工业虽然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作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工业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不够突出,这些资源型工业尤其是铝工业企业一般都是以嵌入式大型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王国”,与三次产业关联度不大,资源型工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真正成为带动区域内三次产业同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本地城镇化和就业本地化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贡献不足。虽然资源型工业发展提高了百色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排名进入广西前列,但城镇化率却排名靠后。 三、百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是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市至今有100余家骨干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近一半。 进入新常态以来的“十二五”时期,年均GDP增长仅为8.5%,比“十五”的12.8%、“十一五”的14.7%,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十二五”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3%,比“十五”的年均20.4%、“十一五”的17.4%跌幅更大。速度增长放慢导致“速度型效益”大幅度缩水,这种“速度型效益”加速缩水对地方政府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一些原有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再可靠,新的利税来源特别是正常可持续利税来源又没有,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掩盖的财政问题明显暴露,产业发展生态严重恶化。
二是“去旧”与“育新”矛盾突出。百色市属典型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为了追赶全国发展的步伐,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过去主要靠拼资源、高投入、高耗能换取GDP的快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然而转变发展方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替代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情,涉及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优势的培育、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等方方面面,“去旧”过快对当前经济增速影响太大,“育新”又非一日之功,“去旧”与“育新”矛盾突出。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近年来国家对环境质量日益重视,环境约束凸显,约束性指标刚性化,“绿色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资源型、高耗能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百色市,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目前百色正处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如在这一时期内能够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能走向新生期,否则就可能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产业链低端,产业结构单一,持续增长乏力而陷入经济衰退,掉入“资源诅咒”的陷阱。
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表现在:(1)财政收入低,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不足。2014年全市财政收入仅108.7亿元,转移支付占全年总支出70.37%。(2)城镇化率低,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14年百色城镇化率为39.5%,分别比全国、全区低15.27百分点和6.51百分点。(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较多。“三农”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基础设施滞后等是百色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提高农民收入,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最为紧迫和艰巨。目前全市有近1/6人口为农村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市。到2020年12个县区市要实现全部整体脱贫,年均要解决近12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非常艰巨。
五是资源错配问题突出。百色的矿产、水电、石油天然气、生态、烤烟等优势资源国内有名,但过去主要是靠政府这只手来“以资源换产业”求发展,而不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而错配程度相当严重。如铝土矿开发主要由中铝广西分公司、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广西信发铝3家垄断,年产初级产品氧化铝高达840万吨,产量占全国15%,不仅加快了当地铝矿资源消耗,而且由于本地加工能力不足,80%的氧化铝被低价卖到全国各地,地方毫无话语权;500万千瓦装机的水电资源主要由南方电网控股,长年被廉价“西电东送”到“珠三角”发达地区,百色工业用电则要高价买进,这一体制和格局目前几乎无法更改;百色生态公益林占全市3.6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27%,但生态补偿机制隔着“玻璃墙”建不起来,因生态补助标准低,营造和管护生态林几乎是“杨白劳”;百色的优质烤烟国内一流,但自身无法办烟厂从中获取高额税利。这些典型的资源错配,致使百色自身的优势资源未能形成优势高效产业,捧着“金饭碗”吃不饱饭。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资源错配这一难题,亟待国家深化体制改革,对百色这个新兴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给出“一揽子”统筹解决方案。
四、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打造百色经济“升级版”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百色走出发展困境、实现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从百色经济社会实际出发,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则对百色经济结构实现质的变迁尤显意义重大。
(一)建立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从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程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紧密融合,形成新兴的农业产业体系。百色农业产业结构要实现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来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新的农业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百色农业主导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总面积达1803.4万亩的粮食、蔗糖、蔬菜、经济林、畜牧水产、水果、烤烟、茶叶、桑蚕、中药材、林纸等10多个农业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集聚的区域范围广、特色鲜明、生产和销售规模较大,成为百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当地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速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农产品加工一直是百色农业产业体系中最大的短板,当地除了糖厂较好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蔗糖业发展外,其他加工型的农业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因而农产品加工率仅为20%左右,大大低于全国全区水平,严重制约着百色现代农业发展。百色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镇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方式。目前,应通过用地、产业化项目资金、技术、信贷等政策优惠,着重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和辐射力强的加工企业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带动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进而丰富百色工业结构,推动百色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大力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农村电子商务,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产地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起着骨干作用,它能很好地解决民族地区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流通之间的矛盾,牵动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从百色田阳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的成功实践看,产地批发市场不仅具有市场的传统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农业经济组织功能,它可成为促进百色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组织形式和增长方式。在百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通过批发市场建设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方式,也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推动百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是百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百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百色农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百色具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壤、水质、气候相当优越,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优质安全农业的产业基础,创造了一批涵盖粮食、蔬菜、水果、茶叶、油茶、白砂糖等3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品牌,百色农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农产品市场变化,把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三)加快推进生态型铝工业发展,大力打造非铝产业集群,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在去产能过程中发展壮大铝工业,提升铝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生态型铝工业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打造与铝工业并驾齐驱的非铝产业集群,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百色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
1.着力推进铝工业的“二次创业”,加快铝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铝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将目前以生产氧化铝为主的粗放型铝工业转型升级为以铝材精深加工的生态型铝工业。要实现铝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必须在以下6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1)以加快煤电铝一体化作为突破口,突破制约百色铝工业做大做优做强已长达十多年的电量不足、电价过高这一“瓶颈”,提高铝材精深加工制造产能和经济效益。(2)在加快铝材精深加工制造上突破“天花板”,推进铝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带动铝全产业链转型升级。(3)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即“双管齐下”使百色铝工业百年昌盛。一是未雨绸缪,限死氧化铝产能,控制氧化铝产量,合理开发、利用铝土矿资源,延长百色铝工业生命周期。二是把发展再生铝作为百色铝工业的长远大计和重要方向,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进百色铝循环经济发展。(4)在提升铝土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上有重大突破,开发更多的非金属铝产品,变废为宝,通过技术进步,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5)在节能降耗环保上有新突破,以节能环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百色整个铝行业的节能降耗达到全国领先水平。(6)在完成百色生态型铝工业的30项技术进步指标体系上有实质性突破。铝工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技术革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因此,百色必须全面完成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方案中明确的30项技术进步指标体系。只有在以上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才能完成百色铝工业由粗放型向生态型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从而改变目前“头大(氧化铝)身瘦(电解铝)脚短(铝加工制造)”的铝产业不合理现状。
2. 打造与铝工业并驾齐驱的“千亿元”非铝工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非铝产业集群,对优化百色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加快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为了改变“一铝独大”的工业结构现状,建立更加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百色应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做优做大做强非铝工业集群。(1)着力打造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的石化产业,加快开发我国长江以南唯一陆相油田——田东油田及南盘江盆地的石油天然气,重点发展田东年产1000万吨和“千亿元”炼化项目石化循环经济。(2)打造黄金和生态锰产业。开发百色丰富的黄金资源,发展黄金冶炼加工产业,使百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布局锰深加工骨干企业,推进锰产业升级和适度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丰富锰产品种类。(3)发展提升煤电等能源基础产业,有序发展煤电铝、煤电化工等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沼气等新能源,以适应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及人民生活提高对电源的巨大需求。(4)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培育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专用设备、电子等行业。重点发展电子铝箔、食品包装铝箔、防盗门、五金工具、家用电器等金属制品。(5)开发丰富的碳酸钙资源,做大做强碳酸钙新材料产业。百色市碳酸钙(石灰石)资源极为丰富,应大力发展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等三大类产品,为造纸、塑料、橡胶、油墨、化学建材、密封材料、日化、食品、药品等行业提供原料,形成高中低档系列产品并存的产业群。(6)打造医药养生新兴产业。依托“天然中药库”资源优势和中药生产基础,加快构建具有百色特色的中药材药源生产体系、中药材加工生产体系与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并利用巴马长寿养生国际区的知名品牌“拼船出海”,配套营造百色长寿休闲养生基地,推进中医药、民族药系列产品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把这一产业打造成像东北人参药业、广西梧州(南宁)中恒集团、云南文山三七生物产业和巴马长寿养生那样的战略性医药养生产业。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1.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为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搭建更大的平台。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1 ]百色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城镇化水平不高互为表里和因果,而从百色实际看,城镇化滞后则是两者关系的主要,百色在广西最低的城镇化率排名不仅反映着当地城乡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还使得服务业发展空间狭窄,客观上制约了第三产业总量的提高。 2015年百色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34%,比全国、全区分别低22.1和13.6个百分点,而同年百色第三产业分别比全国、全区低20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要优化百色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从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根本抓起,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领域。一要扩大和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作用,加快百色中心城区—田阳一体化进程,使百色中心城区(含田阳)人口和面积分别达到60万人、80平方公里,再造一个百色城,更好地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要重视县域城镇化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将县城及中心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生长点。从百色各县域自身的独特性和地缘性来看,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业,以小城镇实现城市化生活的经济社会状态,盲目套用其他地区做法,一味追求通过工业化推动县域城镇化并不符合当地经济、环境、生态的实际,工业化难以成为当地城镇化的发展主动力,而通过农业现代化、乡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旅游业开发等多路径来推动县域特色城镇化发展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是切合当地实际的战略选择。 2.做大做好旅游文章,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百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目前来看,旅游产业对当地GDP综合贡献不大,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不失为一条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为百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百色要趁势而为,用抓工业、农业那样的力度去抓旅游业发展,要像打造工业支柱产业那样把旅游业打造成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 ]
3.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引导和鼓励服务业深化互联网应用,重点支持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物流配送、餐饮家政、幼抚养老等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增强一体化、网络化和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贸,推动流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依托云桂高铁、南昆一、二线铁路和即将县县通高速公路、右江千吨级黄金水道、百色巴马机场等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等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配套的综合物流体系;扩大沿边开放,着力发展口岸经济,积极参与东盟贸易,培育“互联网+外贸”转型贸易方式,带动边贸、加工贸易等口岸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大宗商品集散地、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物流通道等基础设施,打造百色、田东、靖西等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百色铝工业品交易中心、百色—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心、林产品交易市场等重点专业市场。
4.布局大数据产业,推动百色高新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以百色市政府与浪潮集团签订投资建设桂西南云计算产业园、推动百色高新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在百色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体系建设,采用政府购买云服务的方式快速助推这一战略性新业态的发展,使百色这个“老少边山穷”的地方成为全国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与处理的样板城市,共同打造百亿元云计算产业集群,打造百色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大众创业。同时,与其他多数地方一样,要在产业结构变迁中,百色市辖区的城镇化能够得到迅速发展。[3 ]
五、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百色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百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任务极为艰巨。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上下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作用。
首先,要坚持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辩证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这是各地的共同经验,也是百色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政府可在产业发展战略制订、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措施保障、良好投资环境创造等方面加强百色产业发展的引导,同时注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关系,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不能因经济结构盲目调整而淘汰传统优势产业,造成经济发展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也不能因保增长而放慢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任务。
其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主体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者,激发其内在发展热情尤为重要。政府要通过减政放权,精简行政审批程序为市场主体消除发展障碍;充分发挥大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开发能力强、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当地群众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调动他们就业创业积极性。对少数民族群众,既要加强农业生产科技指导,提高群众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保障农民有稳定收入,还要鼓励他们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再次,发挥国家扶持作用,进一步提升对百色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希望国务院、央企及自治区有关部门,像区别对待新疆、西藏、江西革命老区和陕西延安那样,在政策上区别对待百色这一典型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在重大项目安排、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留成电和电价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如百色水利枢纽的灌溉、船闸项目十多年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开工建设,但至今仍未动工,成为“半拉子工程”,批文中该发电厂的三回出线留一回给当地使用的规定也至今落实不了。右江千吨级“黄金水道”已初步建成,但上通不了云南文山,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益和区位优势。此外,尽快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使营造和管护生态林得到合理的回报。应着力消除类似的弊端,强化中央和地方、央企与地方、地方各部门之间协调,形成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龚晓菊,郭倩.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推进探讨[J].商业时代,2012(11).
[2] 张玉蓉.加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J].光明日报,2015-5-17(07).
[3] 纪明,杜聪聪.广西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Abstract:Depending on resource exploitation to promote the leap-for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Baise has become a resource-based city rapidly. With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stepped into new normal state,however,it is time to change the extensive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which the high-speed growth of GDP mainly depends on resource overexploitation,high input of capital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ystem of Baise have confronted with a series of seve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fore,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ve become inevitable choice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ise.
Keywords:new normal;minority region;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陈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