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赛前排泄频繁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的一种,它与训练素质、比赛经验、修养水平、意志力和比赛的性质与规模有密切关系。赛前排泄频繁具有双重特性,在有机体所能控制与调节的限度内对机体有益,超出限度则对机体有害。本文对运动员加强赛前心理训练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赛前排泄频繁训练水平心理训练
赛前排泄频繁,是指比赛前若干小时运动员有机体产生的若干生理反应的一种。其表现为不间断地跑厕所和不停地出汗,主要特征是小便次数明显增多。《运动生理学》论述赛前状态时,也把尿频、出汗列入其中。如此说法不甚确切,还应包括大便频繁。再者“尿频”一词多用于临床医学,因为不是真的尿多,而是心理诱导的作用,就该说成“应激性排泄频繁”比较妥当。
究竟赛前排泄频繁对机体有什么影响?与运动训练水平有何关系?运动员如何进行赛前心理准备和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本文作如下探讨。
1.赛前排泄的利与弊
赛前排泄频繁具有双重特性,即有害与有益的两个方面。有害方面指:如果排泄系统兴奋过度,扰乱了正常生理代谢,引起功能紊乱,甚至导致神经系统失调,显然对机体是有害的。有益方面指:排泄频繁在一定限度内,属于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能起到放松精神,缓解思想压力,调节运动系统过分紧张的反射效应,所以说对机体有一定的益处。
具体讲,有害的机理有二,其一,排泄系统兴奋性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将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不断地排泄,不停地消耗,后果只能是机体过早出现“衰竭”表象——各器官功能全面下降,运动中枢由于抑制过深,以至于兴奋不起来。其二,排泄频繁超出了一定限度(次数和数量),将出现全身不适应症状,如体重下降、关节肌肉痛、肠功能紊乱、鼻塞、发冷、周身性肌肉紧张、疲惫不堪、失眠和不安,这无异对机体是有害的。
同时,随着运动系统兴奋的增强,心理上对比赛抱有渴望感,交感神经占主导作用,副交感神经也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各组织器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代谢过程加速,这样必然造成废物堆积,并要依赖排泄系统清除,以减轻机体负担,排泄效应自然比平时频繁。排除体内废物是顺理成章的事,借排泄过程放松一下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程度,调节一下生理与心理状态,会有助于机体保持良好的赛前状态,因此,赛前排泄频繁对机体有一定的益处。
综上所述,赛前排泄频繁应有限度,在大脑皮层中枢控制内的频繁,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但超出限度,失去控制,则对机体有害。究竟是害多还是益多?关键在于排泄的程度,要具体到个人的情况,对甲来讲害多于益,而对乙则可能益多于害,主要是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训练水平有直接关系。
2.赛前排泄与训练水平
运动心理学认为,赛前排泄与训练素质、比赛经验、修养水平、意志力和比赛的性质与规模有密切关系。训练有素,比赛经验丰富,修养好、意志力强、比赛规模小,赛前排泄频繁的可能性小。初出茅庐的新手心理素质弱、自控力差,在重要的比赛前出现排泄频繁的可能性大。换言之,训练水平高、自控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者,排泄不至于频繁过度,因而频繁过度正是训练水平低、心理素质弱的一种实际反应。这就是赛前排泄与训练水平的辩证关系。
3.运用应激学说论证
应激学说首创于临床病理研究,逐渐推广应用到日常生活、劳动、运动训练等领域。研究者普遍认为:应激是有机体的积极防御反应,一般时候对机体有利,但如果应激反应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则对机体有害。应激包括心理的应激、生理的应激、病理的应激。当刺激超出了生理应激的限度,就发展为病理应激,即由不适应症候群进入“衰竭”阶段。不适应症候群是生理应激向病理应激转化的分水岭,及时正确地识别不适应症状,对运动训练至关重要。病理应激仍属有机体的积极防御体系,因为进入衰竭阶段,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全面下降,为了保护机体的损害不再继续加重,机体就会采取这种特有的防御方式。
应激反应的工作程序与原理如下:进入赛前状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动员某些中枢(运动、感觉、听觉、视觉等)和组织器官(心、肺、脾、血管等)加强工作紧张程度,同时又抑制消化、吸收等系统的活动程度,从而使有机体尽快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新状态。其调节途径主要通过神经与体液来完成。生理刺激首先兴奋感受器,感受器把信息转变为神经元传递给低级中枢,又下达信息至动作效应。上传信息分为两路:一路沿丘脑→大脑投射,经整合后再发出信息回传给低级中枢,然后沿肌体神经至横纹肌而产生各种动作效应;另一路从投射纤维分出侧支,以兴奋脑干网状系统及丘脑非投射系统,既直接联系下丘脑,又与大脑非投射皮层及边缘系统相联系。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电位不间断地反馈刺激灰质外侧角→丘脑下前部→边缘系统,经边缘系统综合,当兴奋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下传至盆神经丛(排泄低级中枢),机体自然会有排泄的意向与效应。诚然,如果兴奋刺激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超出了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机体便会出现不适应症状,若再继续发展下去,就要陷入病理应激阶段。同样,如果抑制过深,对机体也无益,机体将会呈现赛前淡漠状态,表现为萎靡不振、意志不佳、软弱无力、缺乏信心,知感觉减弱,甚至不想参加比赛。上述现象实际上也是不适应症候群的一个侧面,只是不由兴奋过度引起,而是由抑制过深所引起。
4.加强赛前心理训练的原则
运用科学训练手段,增强赛前排泄的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所要解决的课题。运动员赛前准备是一个统一整体,它由心理、机能、专项技能、道德等方面组成,其中心理准备最难训练,因为心理准备是在其他准备的基础上为某次(场)比赛所形成的专门性心理状态,它不仅是其他准备的基础,而且是保障。换言之,良好的心理准备,虽然不能肯定胜利,但起码能消除可能妨碍成功的不利因素。形成良好心理准备的原则有三点:
4.1学会控制自己
4.1.1有很强的自控能力。
4.1.2恰当地运用想象训练。
4.1.3经常进行模拟训练和抗干扰训练。
4.1.4研究利用神经类型和心理活动的关系。
4.1.5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4.2保持适宜的兴奋状态
4.2.1充分发挥自我(内部)调节作用。
4.2.2发挥教练员(外部)调节作用。
4.2.3比赛欲望强而不过分,求胜心切而符合实际。
实事求是分析形势,保持适宜的兴奋状态,努力拼搏赛出水平,才是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4.3良好的心理状态标准
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心理状态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因为运动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运动阅历、身体状况、声誉地位、自我修养、神经类型等方面不同,赛前心理活动也不同,所以标准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制定出适合个人实际情况的灵活标准。
5.加强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
5.1注意选材
谈及运动训练,首先是选材问题。在选材过程中,教练员必须高度重视心理素质(神经类型、自控能力、修养水平、道德意志等),宁可身体条件差些,也要挑选心理素质强的。
5.2平时训练把心理训练放在首位
运动员应经常向强手学习与挑战,没有对手时向自我挑战。也可结成训练对子,互相较劲,互相促进。吃苦耐劳、顽强自信、不断进取是意志力的基本要求。当前普遍采用的“超极限”训练法是有科学依据的,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最后逐渐适应,是挖掘内在潜力的基本途径,运动员不仅要从生理上,而且要从心理上都要适应这种训练法,这样才能使运动素质与心理素质更上一层楼。
5.3进行模拟训练和排除干扰训练
教练员应尽量多安排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使他们习惯于激烈竞争,并把比赛的过程当作训练过程。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不可安排适当比例的模拟比赛的训练内容,以强化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需要排除的干扰不仅指环境、场地、气候与观众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良的心理活动,包括内部(自尊心、虚荣心、求胜欲、求偶欲等)与外界(家庭、生活、教练、领导、队友、朋友、社会等)。人有七情六欲,运动员也不例外,但在训练与比赛中运动员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半点分神。
5.4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与调节能力的训练
运用自觉的方法总比外部控制要好。在训练中,运动员加强自我感觉与自我监督,自觉进行诱导与转移,学会运用自我说服与自我暗示、自我调整等手段,久而久之,神经、肌肉、内脏器官的自我感觉就会增强,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另外,运动员还要善于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开动脑筋,不盲目接受指挥,这并非要撇开教练员,而是在于减少盲目性,协助教练员把训练计划制定得更加合理完善。
6.结论
6.1赛前排泄频繁,属于有机体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也属于机体积极反射防御机制。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即心理活动)的主观意识支配行动,二是有机体各组织与器官均提高了工作紧张程度的结果。
6.2赛前排泄频繁具有双重特性,在有机体所能控制与调节的限度内对机体有益,超出限度则对机体有害。
6.3赛前排泄频繁的程度与训练水平、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训练水平高、心理素质好,出现的可能性小,反之则大。
6.4赛前排泄频繁与训练水平的关系告诫我们:教练员在加强运动员生理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训练,多安排模拟训练、排除干扰训练和心理学教育,注重锻炼,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训练水平一旦达到完全能自我控制、灵活调节兴奋与抑制的程度,赛前排泄频繁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关键在于提高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新颖.运动生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
[2]王安利.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关键词: 赛前排泄频繁训练水平心理训练
赛前排泄频繁,是指比赛前若干小时运动员有机体产生的若干生理反应的一种。其表现为不间断地跑厕所和不停地出汗,主要特征是小便次数明显增多。《运动生理学》论述赛前状态时,也把尿频、出汗列入其中。如此说法不甚确切,还应包括大便频繁。再者“尿频”一词多用于临床医学,因为不是真的尿多,而是心理诱导的作用,就该说成“应激性排泄频繁”比较妥当。
究竟赛前排泄频繁对机体有什么影响?与运动训练水平有何关系?运动员如何进行赛前心理准备和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本文作如下探讨。
1.赛前排泄的利与弊
赛前排泄频繁具有双重特性,即有害与有益的两个方面。有害方面指:如果排泄系统兴奋过度,扰乱了正常生理代谢,引起功能紊乱,甚至导致神经系统失调,显然对机体是有害的。有益方面指:排泄频繁在一定限度内,属于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能起到放松精神,缓解思想压力,调节运动系统过分紧张的反射效应,所以说对机体有一定的益处。
具体讲,有害的机理有二,其一,排泄系统兴奋性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将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不断地排泄,不停地消耗,后果只能是机体过早出现“衰竭”表象——各器官功能全面下降,运动中枢由于抑制过深,以至于兴奋不起来。其二,排泄频繁超出了一定限度(次数和数量),将出现全身不适应症状,如体重下降、关节肌肉痛、肠功能紊乱、鼻塞、发冷、周身性肌肉紧张、疲惫不堪、失眠和不安,这无异对机体是有害的。
同时,随着运动系统兴奋的增强,心理上对比赛抱有渴望感,交感神经占主导作用,副交感神经也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各组织器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代谢过程加速,这样必然造成废物堆积,并要依赖排泄系统清除,以减轻机体负担,排泄效应自然比平时频繁。排除体内废物是顺理成章的事,借排泄过程放松一下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程度,调节一下生理与心理状态,会有助于机体保持良好的赛前状态,因此,赛前排泄频繁对机体有一定的益处。
综上所述,赛前排泄频繁应有限度,在大脑皮层中枢控制内的频繁,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但超出限度,失去控制,则对机体有害。究竟是害多还是益多?关键在于排泄的程度,要具体到个人的情况,对甲来讲害多于益,而对乙则可能益多于害,主要是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训练水平有直接关系。
2.赛前排泄与训练水平
运动心理学认为,赛前排泄与训练素质、比赛经验、修养水平、意志力和比赛的性质与规模有密切关系。训练有素,比赛经验丰富,修养好、意志力强、比赛规模小,赛前排泄频繁的可能性小。初出茅庐的新手心理素质弱、自控力差,在重要的比赛前出现排泄频繁的可能性大。换言之,训练水平高、自控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者,排泄不至于频繁过度,因而频繁过度正是训练水平低、心理素质弱的一种实际反应。这就是赛前排泄与训练水平的辩证关系。
3.运用应激学说论证
应激学说首创于临床病理研究,逐渐推广应用到日常生活、劳动、运动训练等领域。研究者普遍认为:应激是有机体的积极防御反应,一般时候对机体有利,但如果应激反应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则对机体有害。应激包括心理的应激、生理的应激、病理的应激。当刺激超出了生理应激的限度,就发展为病理应激,即由不适应症候群进入“衰竭”阶段。不适应症候群是生理应激向病理应激转化的分水岭,及时正确地识别不适应症状,对运动训练至关重要。病理应激仍属有机体的积极防御体系,因为进入衰竭阶段,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全面下降,为了保护机体的损害不再继续加重,机体就会采取这种特有的防御方式。
应激反应的工作程序与原理如下:进入赛前状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动员某些中枢(运动、感觉、听觉、视觉等)和组织器官(心、肺、脾、血管等)加强工作紧张程度,同时又抑制消化、吸收等系统的活动程度,从而使有机体尽快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新状态。其调节途径主要通过神经与体液来完成。生理刺激首先兴奋感受器,感受器把信息转变为神经元传递给低级中枢,又下达信息至动作效应。上传信息分为两路:一路沿丘脑→大脑投射,经整合后再发出信息回传给低级中枢,然后沿肌体神经至横纹肌而产生各种动作效应;另一路从投射纤维分出侧支,以兴奋脑干网状系统及丘脑非投射系统,既直接联系下丘脑,又与大脑非投射皮层及边缘系统相联系。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电位不间断地反馈刺激灰质外侧角→丘脑下前部→边缘系统,经边缘系统综合,当兴奋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下传至盆神经丛(排泄低级中枢),机体自然会有排泄的意向与效应。诚然,如果兴奋刺激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超出了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机体便会出现不适应症状,若再继续发展下去,就要陷入病理应激阶段。同样,如果抑制过深,对机体也无益,机体将会呈现赛前淡漠状态,表现为萎靡不振、意志不佳、软弱无力、缺乏信心,知感觉减弱,甚至不想参加比赛。上述现象实际上也是不适应症候群的一个侧面,只是不由兴奋过度引起,而是由抑制过深所引起。
4.加强赛前心理训练的原则
运用科学训练手段,增强赛前排泄的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所要解决的课题。运动员赛前准备是一个统一整体,它由心理、机能、专项技能、道德等方面组成,其中心理准备最难训练,因为心理准备是在其他准备的基础上为某次(场)比赛所形成的专门性心理状态,它不仅是其他准备的基础,而且是保障。换言之,良好的心理准备,虽然不能肯定胜利,但起码能消除可能妨碍成功的不利因素。形成良好心理准备的原则有三点:
4.1学会控制自己
4.1.1有很强的自控能力。
4.1.2恰当地运用想象训练。
4.1.3经常进行模拟训练和抗干扰训练。
4.1.4研究利用神经类型和心理活动的关系。
4.1.5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4.2保持适宜的兴奋状态
4.2.1充分发挥自我(内部)调节作用。
4.2.2发挥教练员(外部)调节作用。
4.2.3比赛欲望强而不过分,求胜心切而符合实际。
实事求是分析形势,保持适宜的兴奋状态,努力拼搏赛出水平,才是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4.3良好的心理状态标准
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心理状态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因为运动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运动阅历、身体状况、声誉地位、自我修养、神经类型等方面不同,赛前心理活动也不同,所以标准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制定出适合个人实际情况的灵活标准。
5.加强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
5.1注意选材
谈及运动训练,首先是选材问题。在选材过程中,教练员必须高度重视心理素质(神经类型、自控能力、修养水平、道德意志等),宁可身体条件差些,也要挑选心理素质强的。
5.2平时训练把心理训练放在首位
运动员应经常向强手学习与挑战,没有对手时向自我挑战。也可结成训练对子,互相较劲,互相促进。吃苦耐劳、顽强自信、不断进取是意志力的基本要求。当前普遍采用的“超极限”训练法是有科学依据的,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最后逐渐适应,是挖掘内在潜力的基本途径,运动员不仅要从生理上,而且要从心理上都要适应这种训练法,这样才能使运动素质与心理素质更上一层楼。
5.3进行模拟训练和排除干扰训练
教练员应尽量多安排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使他们习惯于激烈竞争,并把比赛的过程当作训练过程。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不可安排适当比例的模拟比赛的训练内容,以强化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需要排除的干扰不仅指环境、场地、气候与观众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良的心理活动,包括内部(自尊心、虚荣心、求胜欲、求偶欲等)与外界(家庭、生活、教练、领导、队友、朋友、社会等)。人有七情六欲,运动员也不例外,但在训练与比赛中运动员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半点分神。
5.4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与调节能力的训练
运用自觉的方法总比外部控制要好。在训练中,运动员加强自我感觉与自我监督,自觉进行诱导与转移,学会运用自我说服与自我暗示、自我调整等手段,久而久之,神经、肌肉、内脏器官的自我感觉就会增强,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另外,运动员还要善于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开动脑筋,不盲目接受指挥,这并非要撇开教练员,而是在于减少盲目性,协助教练员把训练计划制定得更加合理完善。
6.结论
6.1赛前排泄频繁,属于有机体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也属于机体积极反射防御机制。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即心理活动)的主观意识支配行动,二是有机体各组织与器官均提高了工作紧张程度的结果。
6.2赛前排泄频繁具有双重特性,在有机体所能控制与调节的限度内对机体有益,超出限度则对机体有害。
6.3赛前排泄频繁的程度与训练水平、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训练水平高、心理素质好,出现的可能性小,反之则大。
6.4赛前排泄频繁与训练水平的关系告诫我们:教练员在加强运动员生理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训练,多安排模拟训练、排除干扰训练和心理学教育,注重锻炼,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训练水平一旦达到完全能自我控制、灵活调节兴奋与抑制的程度,赛前排泄频繁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关键在于提高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新颖.运动生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
[2]王安利.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