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惇:
在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时,我与作为来宾的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艺如乐图有幸相会。他出示自己的篆刻和书法作品小册子,谈论他对书印艺术的感悟,不知不觉中,我似有被带到大草原的感觉。同道聊天,相见甚欢。
他的印作蒙文的、汉文的、八思巴文的都有,他也擅长刻图形印。“惠风和畅”“吉祥如意”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印印面广,五六公分见方是常态,这些都堪称巨印了。以我的体会,不用说很少刻这样的大印,偶然涉及,也自知下刀费力,胆怯得很。然艺如手下,下刀之狠,气魄之大,腕力之足,使人想到马背上蒙古人的彪悍和骁勇。吴昌硕曾被人誉为“大刀”,想当初人如见到艺如这般的大印,也要退避三舍的。他以八思巴文刻印,我全然不识,但却能看出他取法于历史上元代八思巴官印和元代八思巴文花印,这样的取法古代几乎是见不到的,但作为古代印章的遗产,我以为他的选择既安帖又有特色,也因此形成他个人的风格。他的书法最令人瞩目的是隶书,横平竖直,很大气;又糅入一些汉简的简率灵动,很生动。这些作品结字高古,与他篆刻中用字相得益彰,故而很耐看。艺如身材伟岸,有着蒙古族汉子特有的体魄,不过我却注意到他书印作品中的细节,无论用笔、用刀,也无论章法、布局,在细节上都有匠意、匠心,这是他艺术中的精华,也是他在风樯阵马中能驾驭的可贵之处,这种能力会使他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自由奔驰。
张继:
纵观艺如乐图的艺术成就,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书法、篆刻和刻字艺术。在蒙古文书法方面,他成绩卓著。我虽然不识蒙古文字,但观艺如的蒙古文书法作品,能真切感受到他在线条与空间感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探索。艺如的汉文书法以汉隶为长,他曾致力于《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规范隶书的研习,后对《张迁碑》《石门颂》等雄浑朴拙且变化丰富的隶书刻石十分钟情,又从简牍帛书及《秦诏版》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成分,从而形成他汉隶与简帛及秦篆相结合的隶书基调。其作品取《张迁碑》的道劲、《礼器碑》的骨力、《曹全碑》的秀美,并将汉简的朴茂率真融入其中,把碑的法度和简牍的意味糅合在一起,既表达出碑之静穆、简之动势,同时得到了碑的金石之气和简牍的笔情墨趣,给人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艺如在篆刻方面也成绩斐然。他因学习蒙古文篆刻有年,转而进军汉文篆刻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他的篆刻已跨越文字的壁垒,突破了书写材料的限制,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形诸金石,将绘画艺术融汇到方寸之间(若肖形印和肖像印),这些都是艺术形式的迁延、转换、拓展。刻字是借助书法、篆刻、绘画、雕刻的手法以表达书艺的境界,这也是艺如近年来倾注心力的创作领域。他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刻字艺术家,其作品也日渐引人注目。几年前我曾在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及其他一些展览中看过他的部分刻字作品,印象颇深。我认为,好的作品不仅要唯美,要蕴藉醇雅,要有视觉冲击力,还要兼顾思想性。艺如刻字艺术的代表作《九曲黄河》即比较好地处理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翟万益:
关注艺如乐图的作品,是1991年在烟台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中,那次他参展的四件作品都是蒙古文,从中可以看到他追求风格的多变,既有浪漫一路的表现,又有整饬一路的探索,还有将蒙古文双勾创作的作品。就蒙古文印章一路,可以看出他对篆刻研究的宽泛和深入。
艺如乐图一直秉持这种艺术观念而前行。最能感动审美主体的是他的八思巴文印章,他在走过历史的遗存之后,出现了一定的超越,如“吉祥如意”收在作品集中共有两方,大印显得更为浑厚自然,笔画的细节更加舒张,在笔的运动中增加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两印都有粘连,大印的粘连更活泼清朗,笔画更为开张劲健,各个笔画之间在同向排列中取得一种意念上的变化,有些变化是靠刀的运动来实现的。在一根阳文笔画上,一边齐整,这是刀刃紧靠笔画的边缘冲刀刻产生的;一边远离笔划而冲,石纹的自然剥落取得了本身的金石效果。这种刀法的交替运用,形成不同的金石味道,也加深了质感。他把这种自得的刀法,扩展到他的篆刻作品里,使印章的气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苍茫大气、浑厚恣肆的味道。
艺术实质上是一种个性的外化,在艺如乐图的身上,也充满了二重的性格。首先他是一个蒙古人,自小生活在大草原上,养成了一种奔放的天性,这种天性表现在印章上,就会追求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其次,他是个文化人,经过四十年的文化浸染,促使他去遵从篆刻艺术的规律。当反叛性和规律性叠加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中和,故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当奔放的民族质性抬头时,这件作品肯定是狂放不羁的;当文化的品行成为主调时,作品又多了些许文静,这就看他的自律了。
朝洛蒙:
艺如乐图是蒙古文书法的坚定实践者。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学习,从大量元明清蒙古文信札和抄写本中汲取营养,又兼顾向老一辈蒙古文书家学习,取长补短,形成雄强博大、豪放恣肆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书家。
我欣赏他的蒙古文篆刻。其蒙古文白文印体现了均匀、饱满、充实之美,并且在圆润中带有方折,光洁中带有粗涩,线条体式更为多样,质感更为丰富。在蒙古文篆法上,他借鉴并利用较为成熟的清代满文和蒙古文的九叠文篆法,但不是照搬,而是根据蒙古文印章特点去繁从简予以进一步的“印化”,达到了酷似汉文的汉印古典范式,极具审美价值。在我看来,其朱文蒙古文印章是非常精彩的,样式为多元的结合,如较宽的唐宋印印边,印文类似铸铜之印,线条粗细不一,但极有质感,并有一种流动之美;结构虽趋森严,但往往在某处添加风趣、俊俏之笔,或者粘连一小块以打破呆板之态,使印作多了一份灵动之势。他曾入选国展的几方印章,就是此类朱文印。
从几年前开始,艺如把自己的艺术拓宽到博大精深的汉文书法篆刻领域,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创作涉及古拙浑成的肖形印、天然稚拙的秦印、端庄典雅的汉印、斜正自如的将军印,甚至大开大合、多姿多态的古玺印,无不涉猎。他坚实的功底也体现在近几年的入展作品中,风格多变,不同的展览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出现,样式极为丰富。
王志安:
艺如乐图专于篆刻,长于书法,旁涉绘画,更精于现代刻字。他于现代刻字的成就,可以说是无心插柳之举。他的现代刻字研究与创作之所以厚积薄发,是因为他有着坚深的书法、篆刻和绘画造诣,博涉多优,融会贯通,一旦操觚,便有不凡之举。在其偶兴参与投稿的全国第四、六、七、九届刻字艺术展和多届国际刻字展中,他的作品均能百发百中而入展,他是内蒙古唯一能频繁连续入展的现代刻字艺术家。高命中率地入展,更坚定了他的艺术自信,并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近几年来,他在书法、篆刻创作和教学之余,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代刻字的研究和创作当中。2014年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在江苏南京举行,其作品荣获最高奖,因而受到书刻界的进一步关注。这一殊荣的获得,与他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兼收并蓄而又长于线条语言的创造、精于视觉形式的营造、重于形式美的塑造、得传统文化三昧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作品追求形而上的“意”“象”之境,这与泛泛写刻或追求表面形式的所谓“创作”,有着技与艺之别。艺如乐图对现代刻字艺术“义形创作”的理解是深邃的。他身体力行,以书法为素材、文学之“义”为内容、构成为形式,以作者心灵的感应、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了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对社会,对正义、对道义、对正道的感受和关注。
在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时,我与作为来宾的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艺如乐图有幸相会。他出示自己的篆刻和书法作品小册子,谈论他对书印艺术的感悟,不知不觉中,我似有被带到大草原的感觉。同道聊天,相见甚欢。
他的印作蒙文的、汉文的、八思巴文的都有,他也擅长刻图形印。“惠风和畅”“吉祥如意”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印印面广,五六公分见方是常态,这些都堪称巨印了。以我的体会,不用说很少刻这样的大印,偶然涉及,也自知下刀费力,胆怯得很。然艺如手下,下刀之狠,气魄之大,腕力之足,使人想到马背上蒙古人的彪悍和骁勇。吴昌硕曾被人誉为“大刀”,想当初人如见到艺如这般的大印,也要退避三舍的。他以八思巴文刻印,我全然不识,但却能看出他取法于历史上元代八思巴官印和元代八思巴文花印,这样的取法古代几乎是见不到的,但作为古代印章的遗产,我以为他的选择既安帖又有特色,也因此形成他个人的风格。他的书法最令人瞩目的是隶书,横平竖直,很大气;又糅入一些汉简的简率灵动,很生动。这些作品结字高古,与他篆刻中用字相得益彰,故而很耐看。艺如身材伟岸,有着蒙古族汉子特有的体魄,不过我却注意到他书印作品中的细节,无论用笔、用刀,也无论章法、布局,在细节上都有匠意、匠心,这是他艺术中的精华,也是他在风樯阵马中能驾驭的可贵之处,这种能力会使他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自由奔驰。
张继:
纵观艺如乐图的艺术成就,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书法、篆刻和刻字艺术。在蒙古文书法方面,他成绩卓著。我虽然不识蒙古文字,但观艺如的蒙古文书法作品,能真切感受到他在线条与空间感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探索。艺如的汉文书法以汉隶为长,他曾致力于《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规范隶书的研习,后对《张迁碑》《石门颂》等雄浑朴拙且变化丰富的隶书刻石十分钟情,又从简牍帛书及《秦诏版》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成分,从而形成他汉隶与简帛及秦篆相结合的隶书基调。其作品取《张迁碑》的道劲、《礼器碑》的骨力、《曹全碑》的秀美,并将汉简的朴茂率真融入其中,把碑的法度和简牍的意味糅合在一起,既表达出碑之静穆、简之动势,同时得到了碑的金石之气和简牍的笔情墨趣,给人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艺如在篆刻方面也成绩斐然。他因学习蒙古文篆刻有年,转而进军汉文篆刻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他的篆刻已跨越文字的壁垒,突破了书写材料的限制,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形诸金石,将绘画艺术融汇到方寸之间(若肖形印和肖像印),这些都是艺术形式的迁延、转换、拓展。刻字是借助书法、篆刻、绘画、雕刻的手法以表达书艺的境界,这也是艺如近年来倾注心力的创作领域。他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刻字艺术家,其作品也日渐引人注目。几年前我曾在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及其他一些展览中看过他的部分刻字作品,印象颇深。我认为,好的作品不仅要唯美,要蕴藉醇雅,要有视觉冲击力,还要兼顾思想性。艺如刻字艺术的代表作《九曲黄河》即比较好地处理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翟万益:
关注艺如乐图的作品,是1991年在烟台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中,那次他参展的四件作品都是蒙古文,从中可以看到他追求风格的多变,既有浪漫一路的表现,又有整饬一路的探索,还有将蒙古文双勾创作的作品。就蒙古文印章一路,可以看出他对篆刻研究的宽泛和深入。
艺如乐图一直秉持这种艺术观念而前行。最能感动审美主体的是他的八思巴文印章,他在走过历史的遗存之后,出现了一定的超越,如“吉祥如意”收在作品集中共有两方,大印显得更为浑厚自然,笔画的细节更加舒张,在笔的运动中增加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两印都有粘连,大印的粘连更活泼清朗,笔画更为开张劲健,各个笔画之间在同向排列中取得一种意念上的变化,有些变化是靠刀的运动来实现的。在一根阳文笔画上,一边齐整,这是刀刃紧靠笔画的边缘冲刀刻产生的;一边远离笔划而冲,石纹的自然剥落取得了本身的金石效果。这种刀法的交替运用,形成不同的金石味道,也加深了质感。他把这种自得的刀法,扩展到他的篆刻作品里,使印章的气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苍茫大气、浑厚恣肆的味道。
艺术实质上是一种个性的外化,在艺如乐图的身上,也充满了二重的性格。首先他是一个蒙古人,自小生活在大草原上,养成了一种奔放的天性,这种天性表现在印章上,就会追求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其次,他是个文化人,经过四十年的文化浸染,促使他去遵从篆刻艺术的规律。当反叛性和规律性叠加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中和,故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当奔放的民族质性抬头时,这件作品肯定是狂放不羁的;当文化的品行成为主调时,作品又多了些许文静,这就看他的自律了。
朝洛蒙:
艺如乐图是蒙古文书法的坚定实践者。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学习,从大量元明清蒙古文信札和抄写本中汲取营养,又兼顾向老一辈蒙古文书家学习,取长补短,形成雄强博大、豪放恣肆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书家。
我欣赏他的蒙古文篆刻。其蒙古文白文印体现了均匀、饱满、充实之美,并且在圆润中带有方折,光洁中带有粗涩,线条体式更为多样,质感更为丰富。在蒙古文篆法上,他借鉴并利用较为成熟的清代满文和蒙古文的九叠文篆法,但不是照搬,而是根据蒙古文印章特点去繁从简予以进一步的“印化”,达到了酷似汉文的汉印古典范式,极具审美价值。在我看来,其朱文蒙古文印章是非常精彩的,样式为多元的结合,如较宽的唐宋印印边,印文类似铸铜之印,线条粗细不一,但极有质感,并有一种流动之美;结构虽趋森严,但往往在某处添加风趣、俊俏之笔,或者粘连一小块以打破呆板之态,使印作多了一份灵动之势。他曾入选国展的几方印章,就是此类朱文印。
从几年前开始,艺如把自己的艺术拓宽到博大精深的汉文书法篆刻领域,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创作涉及古拙浑成的肖形印、天然稚拙的秦印、端庄典雅的汉印、斜正自如的将军印,甚至大开大合、多姿多态的古玺印,无不涉猎。他坚实的功底也体现在近几年的入展作品中,风格多变,不同的展览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出现,样式极为丰富。
王志安:
艺如乐图专于篆刻,长于书法,旁涉绘画,更精于现代刻字。他于现代刻字的成就,可以说是无心插柳之举。他的现代刻字研究与创作之所以厚积薄发,是因为他有着坚深的书法、篆刻和绘画造诣,博涉多优,融会贯通,一旦操觚,便有不凡之举。在其偶兴参与投稿的全国第四、六、七、九届刻字艺术展和多届国际刻字展中,他的作品均能百发百中而入展,他是内蒙古唯一能频繁连续入展的现代刻字艺术家。高命中率地入展,更坚定了他的艺术自信,并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近几年来,他在书法、篆刻创作和教学之余,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代刻字的研究和创作当中。2014年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在江苏南京举行,其作品荣获最高奖,因而受到书刻界的进一步关注。这一殊荣的获得,与他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兼收并蓄而又长于线条语言的创造、精于视觉形式的营造、重于形式美的塑造、得传统文化三昧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作品追求形而上的“意”“象”之境,这与泛泛写刻或追求表面形式的所谓“创作”,有着技与艺之别。艺如乐图对现代刻字艺术“义形创作”的理解是深邃的。他身体力行,以书法为素材、文学之“义”为内容、构成为形式,以作者心灵的感应、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了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对社会,对正义、对道义、对正道的感受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