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科学发展观,而教育上的一些行为,与这格格不入。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学生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个学生都各有特长。但从古代的“跃龙门”直到今天的“考名牌大学”,社会还是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只关心学生的分数,没有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这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评价标准;身心健康;教育环境;正确评价体系
一国内课题组调查发现,有一半的中小学生把考试获得好成绩列为最开心的事;因自己成绩不理想而深感烦恼的则占六成以上,年级越高,与成绩挂钩的比例越高。何以莘莘学子的快乐指数与分数共潮汐,同凉热?课程知识的学习难道就是天真烂漫的稚童与少年生活的全部?
实施课改是件好事,但实施新课改几年来,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尤其是近几年。学校的小学生从上午7:30进校至下午4:30放学,内宿生每周星期日下午来校,星期五4:00才能回家,他们在校晚上还进行两节的自修,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太长了,有些学校还利用体育课上语文或数学课,学生活动时间少了。教师在紧绷脑神经的同时,学生几乎没有活动、放松的时间,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难发现,厌学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都达到一定比例,据调查,各小学都存在有学生翻墙外出玩游戏的现象,这其中包含有成绩好的学生在内。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有的地方还在进行应试教育,并且这两年尤其过分。从表面上看,分数是上去了,但在分数的背后,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为代价的,我们是在拿学生明天的健康,明天的发展来作为赌注,换取今天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受到很大的压力,抬不起头,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变得自暴自弃,成绩好的学生压力更大,就怕自己成绩下降,父母的脸色不好看,整天忧心重重。导致了不少学生失眠,加上体育锻炼时间太少,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对一个家庭来说,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可能就是废物一个。这是由于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作怪,认为好像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其实,学习是要有天分的,有些学生虽然人坐在课堂上,但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更谈不上幸福和快乐了。对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素质非常高,很有自信,也很快乐,这是他们国度的教育评价和良好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有人研究高素质、过得快乐的学生,家长的体会是,在他们上学的时代,也经历过残酷的竞争,所以他们更加理解孩子。每天孩子一回家,迎接他们的就是妈妈的拥抱和问候。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亲情和理解。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学生在物质上是富有的,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是长期以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它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教育专家形容,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像一列脱轨的列车,大家明明知道不对,但还是这样走下去。教育如果与社会的要求脱节,这代学生就会成为“牺牲品”。同时,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曲折之后,最后也走上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毕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改变评价标准,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这是教育上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出发,全面促成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如何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氛围,让他们感到一种眷恋、一种归属、一种寄托,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温暖,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不应以考试分数为指挥棒,作为是否幸福快乐的圭臬。全面的成长、愉快的学习,需要富有生活色彩、温馨和谐的集体生活这个营养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在孩子们的游戏和协作中产生的,这就提示了集体生活对于情感和价值观形成之重要作用。这就有力地启发:要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营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轻学生學业负担,还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留点后劲。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营造一个能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就是要以师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正如有的人所感慨的,它是学生体验快乐成长最直接的载体,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最基本的舞台。
而良好的教育环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真正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体验,注重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勤勉、笃学,活跃、宽松,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在这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集中展示着各自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共同营造着集体生活的精神氛围和风尚。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必定会在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的教育实践中,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幸福,让师生健康愉悦地进步、成长。
总之,教育应该改变评价标准,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统一的市区调研考试次数,改变以往按分数排名次,来评价一个教师教学工作的做法。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体系,利用媒体引导全社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新理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2008年3月10日《江南时报》2008年1月16日《文汇报》
关键词:评价标准;身心健康;教育环境;正确评价体系
一国内课题组调查发现,有一半的中小学生把考试获得好成绩列为最开心的事;因自己成绩不理想而深感烦恼的则占六成以上,年级越高,与成绩挂钩的比例越高。何以莘莘学子的快乐指数与分数共潮汐,同凉热?课程知识的学习难道就是天真烂漫的稚童与少年生活的全部?
实施课改是件好事,但实施新课改几年来,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尤其是近几年。学校的小学生从上午7:30进校至下午4:30放学,内宿生每周星期日下午来校,星期五4:00才能回家,他们在校晚上还进行两节的自修,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太长了,有些学校还利用体育课上语文或数学课,学生活动时间少了。教师在紧绷脑神经的同时,学生几乎没有活动、放松的时间,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难发现,厌学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都达到一定比例,据调查,各小学都存在有学生翻墙外出玩游戏的现象,这其中包含有成绩好的学生在内。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有的地方还在进行应试教育,并且这两年尤其过分。从表面上看,分数是上去了,但在分数的背后,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为代价的,我们是在拿学生明天的健康,明天的发展来作为赌注,换取今天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受到很大的压力,抬不起头,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变得自暴自弃,成绩好的学生压力更大,就怕自己成绩下降,父母的脸色不好看,整天忧心重重。导致了不少学生失眠,加上体育锻炼时间太少,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对一个家庭来说,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可能就是废物一个。这是由于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作怪,认为好像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其实,学习是要有天分的,有些学生虽然人坐在课堂上,但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更谈不上幸福和快乐了。对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素质非常高,很有自信,也很快乐,这是他们国度的教育评价和良好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有人研究高素质、过得快乐的学生,家长的体会是,在他们上学的时代,也经历过残酷的竞争,所以他们更加理解孩子。每天孩子一回家,迎接他们的就是妈妈的拥抱和问候。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亲情和理解。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学生在物质上是富有的,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是长期以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它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教育专家形容,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像一列脱轨的列车,大家明明知道不对,但还是这样走下去。教育如果与社会的要求脱节,这代学生就会成为“牺牲品”。同时,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曲折之后,最后也走上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毕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改变评价标准,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这是教育上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出发,全面促成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如何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氛围,让他们感到一种眷恋、一种归属、一种寄托,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温暖,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不应以考试分数为指挥棒,作为是否幸福快乐的圭臬。全面的成长、愉快的学习,需要富有生活色彩、温馨和谐的集体生活这个营养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在孩子们的游戏和协作中产生的,这就提示了集体生活对于情感和价值观形成之重要作用。这就有力地启发:要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营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轻学生學业负担,还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留点后劲。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营造一个能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就是要以师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正如有的人所感慨的,它是学生体验快乐成长最直接的载体,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最基本的舞台。
而良好的教育环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真正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体验,注重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勤勉、笃学,活跃、宽松,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在这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集中展示着各自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共同营造着集体生活的精神氛围和风尚。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必定会在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的教育实践中,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幸福,让师生健康愉悦地进步、成长。
总之,教育应该改变评价标准,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统一的市区调研考试次数,改变以往按分数排名次,来评价一个教师教学工作的做法。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体系,利用媒体引导全社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新理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2008年3月10日《江南时报》2008年1月16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