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剧团工作已有数年的我,身为一名正当年的京剧武旦演员,在东北演出市场缺乏热度的大环境下,与平辈演员相较来说舞台实践机会也算不少了。在丰富的舞台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逐渐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作为京剧演员尤其是武旦这个行当来讲,如果在舞台上的表演内容只是以高难度武打技巧为主,轻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是无法满足当代观众渐渐复苏的艺术审美观的。在这个新时期里,众多国内外艺术门类的涌入、兴起,对中国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的促进了发展,有的也造成了冲击。而武旦行当由于传承断档等历史原因,造成演出剧目匮乏,频炒冷饭;表演手段单一,什么戏都“打出手”,一招鲜吃遍天;角色扮相千人一面,穆桂英、梁红玉、樊梨花傻傻分不清楚,赶在一起参赛你以为表演的是一出剧目。这些有先天的、人为的缺点因素严重制约了武旦表演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武旦;刀马旦;表演;艺术
一、 京剧武旦表演艺术的特色与“刀马旦”的崛起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各个剧种的武旦行当在舞台上都是负责表演长于武艺的女性角色,其大致分两类。一是短打武旦,身着短打扮。这类角色的表演重点在于武功,并会有较多的说白,当然也有以跌扑等毯子功技巧见长,不长于演唱。这个行当的表演剧目以传统戏为主,例如《打焦赞》的杨排风,《泗州城》的水母,《锯大缸》的王大娘,《打店》的孙二娘,都属于短打武旦。另外一类是长靠武旦,就是披大靠、扎靠旗,扮演身穿甲胄的女将军。这样的角色一般都会在剧情发展中扳鞍认蹬驰骋疆场,并手持一杆尺寸较小的长柄刀,即为“女大刀”,所以这样的角色有了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刀马旦”。
现代社会对于京剧行当区别的认知达到了极其匮乏的程度,人们对于武旦的认识更是含混不清的。不少人认为不扎靠旗的就是武旦,还认为刀马旦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行当,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专业演员在内。而事实上,刀马旦是被武旦所涵盖的,刀马旦虽然有其异于武旦的表演特色,但刀马旦是绝对不能驳离出武旦表演艺术范畴的。我们不仅仅要同时掌握两者的表演技艺,更要弄清楚两者在表演状态、角色心理活动的异同,准确地将人物角色展现在我们的舞台表演当中。
1. 传统京剧武旦的人物表演与特色
武旦行当作为京剧旦角行当的一支,主要扮演精通武艺,也或身怀法术的女性角色,以侠盗、神怪为主,其表演情景飞天遁地,水陆齐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在人尽皆知的京剧传统“四功”唱念做打中,以“武”为特性的武旦侧重于后两者,即“做”与“打”。“做”包括了身段工架表演等,而“打”即为“武打”,这京剧的“武打”不光有武术对打的成分,还有着舞蹈的性质,京剧中的“武”是相通于“舞”的。身段动作刚柔并济,扑跌腾挪轻巧利落,对打舞蹈娴熟迅疾都是武旦演员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男性武行角色所要必备的。而较之他们,武旦却有着独具特色的表演手段,堪称三绝,即跷功、顶功、出手功。
2. 刀马旦的表演特征及青出于蓝的发展特质
刀马旦的表演艺术与武旦相比,多了一份稳重,似瑰丽华美的凤凰。刀马旦主要扮演驰骋疆场之上的巾帼英雄,侧重做派,长于舞蹈,要有传神真实的表演神态与玲珑剔透的身段功架,而精简演唱,以唱出情感气势为主,不需成本大段的唱段。在武打上则主要展示矫健灵巧,少而精,简而明。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后,一批优秀的武旦表演艺术家将武旦所特有的“打出手”也糅合到刀马旦的表演中来,角色身披大靠,背扎靠旗,还要完成一系列“出手”表演,加大了表演技术难度,表现出了战场之上刀枪无眼的紧张氛围。其代表之一便是我的恩师李静文先生与她教授给我的拿手好戏《两狼关》一剧。
二、 时刻注重人物表演、文武并重
“演人物”這一方面,在京剧武旦中,首推的大贤自然是关肃霜先生。在其经典代表作《打孟良》和《打焦赞》中,两剧承上启下,剧情相接,可同是杨排风,人物心理活动是能在艺术处理手法中得以体现的。打孟良是排风初出茅庐的首次大战,果断中反映出人物急于求胜,对待此战有着极其认真的态度,于是速战速决;打焦赞则是已经胸有成竹,多了几分戏谑姿态,以此呈现出杨排风机智而又不失小姑娘调皮的性格特点,因此表演风格特色鲜明,关肃霜先生在刻画杨排风这一角色时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掌握成为此剧能够常演不衰的关键所在。
现在有个别武戏演员过分注重表现技巧,甚至直接把别人的绝活照搬到自己的剧目里,为表演绝活而表演绝活,这在戏剧舞台上是极其错误的。我在科班的学艺生涯也沉迷于对各种技巧的训练、掌握,疏于表演与唱念的钻研,这种行为无论对个人艺术生涯还是京剧的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在大众看来,武旦以掌握、修炼技巧为主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在戏剧舞台上,怎样做到技巧与戏相结合而演出人物。踢枪、打出手是武旦演员所要必备的专业技能,可作为戏曲演员来讲,我们要始终以演绎人物为中心。
京剧武旦是由如关肃霜先生这样的许多名家对于人物、剧目地努力塑造而得到升华和发展,在现代京剧行当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佼佼者。这些年来,通过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学习经验,我越发觉得,武旦的表演也是不能脱离刻画人物性格情感的,这是世界上任何戏剧都不能违背的原则。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节,体现各自特点就要用不同的处理手法。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具有特色的武戏技巧,并可以与戏剧表演完美结合,表达出人物该有的情绪,通过技巧与表演程式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京剧武旦、刀马旦的表演艺术才能立足于戏剧舞台。
关键词:京剧;武旦;刀马旦;表演;艺术
一、 京剧武旦表演艺术的特色与“刀马旦”的崛起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各个剧种的武旦行当在舞台上都是负责表演长于武艺的女性角色,其大致分两类。一是短打武旦,身着短打扮。这类角色的表演重点在于武功,并会有较多的说白,当然也有以跌扑等毯子功技巧见长,不长于演唱。这个行当的表演剧目以传统戏为主,例如《打焦赞》的杨排风,《泗州城》的水母,《锯大缸》的王大娘,《打店》的孙二娘,都属于短打武旦。另外一类是长靠武旦,就是披大靠、扎靠旗,扮演身穿甲胄的女将军。这样的角色一般都会在剧情发展中扳鞍认蹬驰骋疆场,并手持一杆尺寸较小的长柄刀,即为“女大刀”,所以这样的角色有了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刀马旦”。
现代社会对于京剧行当区别的认知达到了极其匮乏的程度,人们对于武旦的认识更是含混不清的。不少人认为不扎靠旗的就是武旦,还认为刀马旦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行当,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专业演员在内。而事实上,刀马旦是被武旦所涵盖的,刀马旦虽然有其异于武旦的表演特色,但刀马旦是绝对不能驳离出武旦表演艺术范畴的。我们不仅仅要同时掌握两者的表演技艺,更要弄清楚两者在表演状态、角色心理活动的异同,准确地将人物角色展现在我们的舞台表演当中。
1. 传统京剧武旦的人物表演与特色
武旦行当作为京剧旦角行当的一支,主要扮演精通武艺,也或身怀法术的女性角色,以侠盗、神怪为主,其表演情景飞天遁地,水陆齐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在人尽皆知的京剧传统“四功”唱念做打中,以“武”为特性的武旦侧重于后两者,即“做”与“打”。“做”包括了身段工架表演等,而“打”即为“武打”,这京剧的“武打”不光有武术对打的成分,还有着舞蹈的性质,京剧中的“武”是相通于“舞”的。身段动作刚柔并济,扑跌腾挪轻巧利落,对打舞蹈娴熟迅疾都是武旦演员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男性武行角色所要必备的。而较之他们,武旦却有着独具特色的表演手段,堪称三绝,即跷功、顶功、出手功。
2. 刀马旦的表演特征及青出于蓝的发展特质
刀马旦的表演艺术与武旦相比,多了一份稳重,似瑰丽华美的凤凰。刀马旦主要扮演驰骋疆场之上的巾帼英雄,侧重做派,长于舞蹈,要有传神真实的表演神态与玲珑剔透的身段功架,而精简演唱,以唱出情感气势为主,不需成本大段的唱段。在武打上则主要展示矫健灵巧,少而精,简而明。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后,一批优秀的武旦表演艺术家将武旦所特有的“打出手”也糅合到刀马旦的表演中来,角色身披大靠,背扎靠旗,还要完成一系列“出手”表演,加大了表演技术难度,表现出了战场之上刀枪无眼的紧张氛围。其代表之一便是我的恩师李静文先生与她教授给我的拿手好戏《两狼关》一剧。
二、 时刻注重人物表演、文武并重
“演人物”這一方面,在京剧武旦中,首推的大贤自然是关肃霜先生。在其经典代表作《打孟良》和《打焦赞》中,两剧承上启下,剧情相接,可同是杨排风,人物心理活动是能在艺术处理手法中得以体现的。打孟良是排风初出茅庐的首次大战,果断中反映出人物急于求胜,对待此战有着极其认真的态度,于是速战速决;打焦赞则是已经胸有成竹,多了几分戏谑姿态,以此呈现出杨排风机智而又不失小姑娘调皮的性格特点,因此表演风格特色鲜明,关肃霜先生在刻画杨排风这一角色时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掌握成为此剧能够常演不衰的关键所在。
现在有个别武戏演员过分注重表现技巧,甚至直接把别人的绝活照搬到自己的剧目里,为表演绝活而表演绝活,这在戏剧舞台上是极其错误的。我在科班的学艺生涯也沉迷于对各种技巧的训练、掌握,疏于表演与唱念的钻研,这种行为无论对个人艺术生涯还是京剧的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在大众看来,武旦以掌握、修炼技巧为主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在戏剧舞台上,怎样做到技巧与戏相结合而演出人物。踢枪、打出手是武旦演员所要必备的专业技能,可作为戏曲演员来讲,我们要始终以演绎人物为中心。
京剧武旦是由如关肃霜先生这样的许多名家对于人物、剧目地努力塑造而得到升华和发展,在现代京剧行当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佼佼者。这些年来,通过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学习经验,我越发觉得,武旦的表演也是不能脱离刻画人物性格情感的,这是世界上任何戏剧都不能违背的原则。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节,体现各自特点就要用不同的处理手法。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具有特色的武戏技巧,并可以与戏剧表演完美结合,表达出人物该有的情绪,通过技巧与表演程式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京剧武旦、刀马旦的表演艺术才能立足于戏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