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六年整。可以说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只是照本宣科,把书本的知识体系化,教授给学生,从理论到理论,非常的枯燥,加之我所教授的大多数还是理科班,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自从上学期在我们的教研组活动中李校长给我们理科课堂指明了方向:政治课堂的生活化---对理科课程,不求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而是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尝试。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本学年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
想实现政治课堂的生活化首先必须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想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要喜欢自己的学生。我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多,相对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我更深入了解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在课前设计三分钟演讲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允许学生说说自己,谈谈生活,尤其是对生活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当学生认为老师就象一个指引自己不断成长的朋友时,在政治课堂,自然能够师生融为一体。
二、教学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我在讲《民主选举》一框时,我就以民主选举出我班级的最诚实守信的同学为导入,学生兴趣高涨,那怎么选是你们认为最公平的呢?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写出一个同学的名字,再在票数比较多的同学中选出一个。那这种选举是不是最公平的呢?我们这节课就真正的来尝试一下,这样本节课的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学过程:巧设生活化问题
案例2:在进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人民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为什么国家不能多发行人民币,让每个人手中的钱多一点,以此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呢?”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议论,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关的知识:人民币作为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基础,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过少则会导致通货紧缩。二者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问题是兴趣的源泉,问题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指明灯。教师巧设生活化的问题,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抽象的政治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很有趣、很实用,从而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化探究活动
所谓生活化的探究活动,是指探究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探究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探究活动本身为学生喜闻乐见。
案例3:在进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教学时,我设计了关于是否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模拟听证会。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校方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人大代表、媒体记者等,每个小组准备好详细的资料,他们按听证会的程序,每个角色陈述自己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主持人总结:就“三好生”制度本身而言,本意和实质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为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而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树立榜样,教育学生”的激励机制任何时候也不过时,只是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被人为扭曲乃至变味、变形,这恰恰违背了制度的本意。时代的进步,要求与时俱进的制度。赋予“三好”评选制度新的内涵,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剝去“三好生”评选的功利外衣,让“三好生”评选回归本意,回归健康轨道。这样的情境模拟表演有助于使复杂的听证会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参与民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人本化”的教学特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尝试,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学生的参与性非常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本学年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
想实现政治课堂的生活化首先必须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想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要喜欢自己的学生。我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多,相对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我更深入了解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在课前设计三分钟演讲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允许学生说说自己,谈谈生活,尤其是对生活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当学生认为老师就象一个指引自己不断成长的朋友时,在政治课堂,自然能够师生融为一体。
二、教学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我在讲《民主选举》一框时,我就以民主选举出我班级的最诚实守信的同学为导入,学生兴趣高涨,那怎么选是你们认为最公平的呢?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写出一个同学的名字,再在票数比较多的同学中选出一个。那这种选举是不是最公平的呢?我们这节课就真正的来尝试一下,这样本节课的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学过程:巧设生活化问题
案例2:在进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人民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为什么国家不能多发行人民币,让每个人手中的钱多一点,以此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呢?”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议论,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关的知识:人民币作为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基础,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过少则会导致通货紧缩。二者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问题是兴趣的源泉,问题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指明灯。教师巧设生活化的问题,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抽象的政治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很有趣、很实用,从而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化探究活动
所谓生活化的探究活动,是指探究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探究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探究活动本身为学生喜闻乐见。
案例3:在进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教学时,我设计了关于是否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模拟听证会。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校方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人大代表、媒体记者等,每个小组准备好详细的资料,他们按听证会的程序,每个角色陈述自己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主持人总结:就“三好生”制度本身而言,本意和实质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为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而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树立榜样,教育学生”的激励机制任何时候也不过时,只是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被人为扭曲乃至变味、变形,这恰恰违背了制度的本意。时代的进步,要求与时俱进的制度。赋予“三好”评选制度新的内涵,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剝去“三好生”评选的功利外衣,让“三好生”评选回归本意,回归健康轨道。这样的情境模拟表演有助于使复杂的听证会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参与民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人本化”的教学特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尝试,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学生的参与性非常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