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变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它是一个组合概念,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原因
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曾经有一个调查,对500名小学5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这样的状态下,一部分学生虽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一些学生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出现了一种教育的表面达成现象。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引导和影响,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驱动学生自己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使得课堂设计变“教”为“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引路者,营造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学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2.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密切教育与当地生活的联系,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学生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当前,一些新的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不断涌现。这些学习活动都致力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与发现。今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灵活的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将会使学生成为缤纷多彩、富有个性的青年一代!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变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它是一个组合概念,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原因
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曾经有一个调查,对500名小学5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这样的状态下,一部分学生虽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一些学生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出现了一种教育的表面达成现象。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引导和影响,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驱动学生自己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使得课堂设计变“教”为“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引路者,营造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学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2.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密切教育与当地生活的联系,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学生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当前,一些新的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不断涌现。这些学习活动都致力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与发现。今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灵活的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将会使学生成为缤纷多彩、富有个性的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