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基。现行新课程标准把阅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目的就在于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见闻,增长孩子的智慧,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应对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阅读方面,我做了大量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和训练。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我根据班级实际、年级特点、学生情况制订计划。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感悟人生,感悟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大部分同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每本书他们认真去读,乐于去读,并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具体做法是:
1.规定每天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低于30分钟,加强家校沟通。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为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倡导亲子阅读,通过家校的共同配合,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孩子从小就置身于浓郁的书香之中,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适时的表彰激励,以及认真地组织指导,在孩子中间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参与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地充满乐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充满色彩斑斓的童话色彩。
2.减轻学生家庭作业量,布置学生在家长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适度拓展,介绍好书。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及时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譬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向学生介绍好书,确定学期必读书目,同时要求学生购买,丰富学生的家庭藏书。
3.设立班级图书角。通过开展“好书换着看”活动,使班级有一定数量的书籍,可供学生阅读。培训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学生借阅图书的工作。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班级每周评出课外阅读的优秀奖,鼓励先进,督促后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
5.关注个体差,异赋予学生阅读的自由。不同的孩子,智力水平是不同的,对于少数智力发展速度缓慢的学生,不能放弃阅读的质,而一味追求阅读的量,使他们“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另外,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因此,只要是有益的图书,学生只要喜欢就鼓励他们去阅读。
6.结合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重在阅读,不能为了写而读,更不能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读。在这方面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从军行》等。
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许多作家、名人都说过相似的话。这说明,局限于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地狭隘的、封闭的。有人曾把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做法比喻成“课内的芝麻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没有抓”。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应该把以上做法引向深入,并持久化。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里去,学生的知识在丰富,学生的人格在完善。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这不正是我们老师的期盼和希望吗?他们在用心去读书,用心去感悟人生,读书使他们健康成长。读书使他们快乐学习。
二、朗读能力培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新课标对我们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总的要求。在我历年来的语文朗读教学中,我发现: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我还发现,朗读训练要想取得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重视读法和训法。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例如 “开火车”、指名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果。
2.重视领悟体验。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朗读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读的情境,给足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读中体会、不断感悟。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注意到读的训练,并形成一些常规的朗读技巧指导方法如给句子或词语提示重读、停顿等,这样做对于低年级或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一定程度上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所以,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主悟、自赏,读中领悟文意,读中体验文情。
3.肯定鼓励。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既要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
常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小组或同座为单位,把自己的理解,用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让别人评价:你读的如何?做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个人理解不一样,所朗读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师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允许有争议,只要有理就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应该是学生理解的自然流露。如在教《将相和》时,蔺相如说:“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有的同学大声、快速几乎是喊出来的;有的则是小声、较慢却非常严肃斩钉截铁的读出来。但学生评价两种都好,都能表现蔺相如气愤与不容秦王不做的气势。
最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然后在课外自主的实践、研究,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一、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和训练。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我根据班级实际、年级特点、学生情况制订计划。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感悟人生,感悟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大部分同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每本书他们认真去读,乐于去读,并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具体做法是:
1.规定每天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低于30分钟,加强家校沟通。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为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倡导亲子阅读,通过家校的共同配合,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孩子从小就置身于浓郁的书香之中,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适时的表彰激励,以及认真地组织指导,在孩子中间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参与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地充满乐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充满色彩斑斓的童话色彩。
2.减轻学生家庭作业量,布置学生在家长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适度拓展,介绍好书。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及时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譬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向学生介绍好书,确定学期必读书目,同时要求学生购买,丰富学生的家庭藏书。
3.设立班级图书角。通过开展“好书换着看”活动,使班级有一定数量的书籍,可供学生阅读。培训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学生借阅图书的工作。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班级每周评出课外阅读的优秀奖,鼓励先进,督促后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
5.关注个体差,异赋予学生阅读的自由。不同的孩子,智力水平是不同的,对于少数智力发展速度缓慢的学生,不能放弃阅读的质,而一味追求阅读的量,使他们“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另外,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因此,只要是有益的图书,学生只要喜欢就鼓励他们去阅读。
6.结合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重在阅读,不能为了写而读,更不能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读。在这方面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从军行》等。
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许多作家、名人都说过相似的话。这说明,局限于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地狭隘的、封闭的。有人曾把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做法比喻成“课内的芝麻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没有抓”。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应该把以上做法引向深入,并持久化。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里去,学生的知识在丰富,学生的人格在完善。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这不正是我们老师的期盼和希望吗?他们在用心去读书,用心去感悟人生,读书使他们健康成长。读书使他们快乐学习。
二、朗读能力培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新课标对我们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总的要求。在我历年来的语文朗读教学中,我发现: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我还发现,朗读训练要想取得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重视读法和训法。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例如 “开火车”、指名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果。
2.重视领悟体验。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朗读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读的情境,给足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读中体会、不断感悟。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注意到读的训练,并形成一些常规的朗读技巧指导方法如给句子或词语提示重读、停顿等,这样做对于低年级或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一定程度上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所以,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主悟、自赏,读中领悟文意,读中体验文情。
3.肯定鼓励。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既要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
常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小组或同座为单位,把自己的理解,用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让别人评价:你读的如何?做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个人理解不一样,所朗读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师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允许有争议,只要有理就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应该是学生理解的自然流露。如在教《将相和》时,蔺相如说:“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有的同学大声、快速几乎是喊出来的;有的则是小声、较慢却非常严肃斩钉截铁的读出来。但学生评价两种都好,都能表现蔺相如气愤与不容秦王不做的气势。
最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然后在课外自主的实践、研究,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