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后,六年来没有见过面。熙宁七年,苏轼请求调往北方,能够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更近一些。后来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密州虽离齐州不算太远,但两年多来,他们也,没能见上一面。对久别弟弟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苏轼满腹惆怅,于中秋之夜饮酒“达旦”,对月抒怀,写下了这首中秋咏月词。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在中秋之夜,醉酒之中,望着那团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理想和憧憬的圆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插上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逐渐形成二种豪放洒脱的词风。
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其中蕴含诗人的身世真挚感和思想矛盾,开篇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开篇直入。点明是饮酒赏月。词人因思亲情切而顿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笔势曲折,看是描写月色,实际上也暗含着不知道当时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问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说他想要回到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这说明作者的思想上存在着矛盾,即“出世”与“人世”、做官与归隐的困惑心理。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难以容身:归隐去吧,又与自己报国救民的抱负相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到广寒宫的清寒,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己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这两句紧承上三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然起舞,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伴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是多么惬意呀!天上琼楼玉宇再美,哪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在这里,作者由超尘出世思想一下子转为喜爱人间生活,这真是大起大落,出神入化之笔。
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来得自然,写月儿照遍了华美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门窗,照着那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的人儿。“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两句以抱怨的语气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词人说,明月啊,你不应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孤独之时又圆又亮?这岂不令人望月伤感吗?词人以为月当照人于欢聚之时,故有此问。但词人的思想是豁达的,他时时要寻求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月亮有亏有圆,人间有合有离,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值得悲伤的呢?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说。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到此,词人终于释却离怨,从“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真可谓道尽千载离人之心。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天”和“月”以人格化的神奇。不管是上片的问天,还是下片的问月,归根结底,都是问人生。经过词人的一番认真探寻,终于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并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在中秋之夜,醉酒之中,望着那团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理想和憧憬的圆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插上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逐渐形成二种豪放洒脱的词风。
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其中蕴含诗人的身世真挚感和思想矛盾,开篇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开篇直入。点明是饮酒赏月。词人因思亲情切而顿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笔势曲折,看是描写月色,实际上也暗含着不知道当时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问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说他想要回到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这说明作者的思想上存在着矛盾,即“出世”与“人世”、做官与归隐的困惑心理。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难以容身:归隐去吧,又与自己报国救民的抱负相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到广寒宫的清寒,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己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这两句紧承上三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然起舞,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伴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是多么惬意呀!天上琼楼玉宇再美,哪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在这里,作者由超尘出世思想一下子转为喜爱人间生活,这真是大起大落,出神入化之笔。
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来得自然,写月儿照遍了华美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门窗,照着那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的人儿。“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两句以抱怨的语气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词人说,明月啊,你不应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孤独之时又圆又亮?这岂不令人望月伤感吗?词人以为月当照人于欢聚之时,故有此问。但词人的思想是豁达的,他时时要寻求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月亮有亏有圆,人间有合有离,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值得悲伤的呢?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说。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到此,词人终于释却离怨,从“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真可谓道尽千载离人之心。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天”和“月”以人格化的神奇。不管是上片的问天,还是下片的问月,归根结底,都是问人生。经过词人的一番认真探寻,终于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并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