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吉现有45万人口,这些人口大都是从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迁移过来的。而这些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被安吉本地居民赋予了“污名化”称谓,这一现象对外来移民的文化适应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本地考察,对安吉产生污名化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移民文化作为安吉历史文化的一大显著特色,本文对其“污名化”进行研究,旨在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提高县(村)民凝聚力,为区域发展添加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移民;文化适应;污名化;原因;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移民指的是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动。一百多年来,随着移民现象的产生,安吉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徽州文化以及吴越文化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移民,这些移民都必将与当地文化产生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何谓“移民文化适应过程”?简而言之,指的是外来人口移居到某地之后,先在某地安居下来,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和文化调试之后,逐渐转变成当地人的一个过程。对于某些特定文化的传播者或携带者而言,他们在移民过程中,往往会遭到迁入地群体的排斥。这种排斥不仅仅是表现在暴力冲突上,更多的是赋予移民的一种含有嘲弄、歧视以及讽刺意味的称谓,并将这类移民排除在迁入地主流群体外,这就是迁入地居民对外来居民的一种“污名化”行为。
1.“污名化”的概念
“污名化”一词是由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提出来的。后来,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污名”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一种侮辱性、贬低性的标签,被贴上这类标签的人具有一些为其他所属文化无法接受的特点、状况、品质、属性或者行为,这些品质或行为使被贴标签的人产生犯罪感或者羞愧感,所以,这也是社会对他们待遇不公平的一种体现。
从所站立场来说,“污名化”分为“承污者”与“施污者”。污名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施污者对承污者冠以不友善的称谓,从而使承污者承担一种受损的,乃至降低的身份。因此,从地位以及身份上而言,承污者与施污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从移民角度而言,承污者为移民,施污者为迁入地居民。迁入地居民对移民者的“污名化”因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群体情感不同,表达出来的强弱程度也不同【1】。
2.“污名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污名化现象使得群体之间被一些非理性的标签区分开来,既体现了迁入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与恐惧,也体现了外来居民和迁入地居民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
2.1民间习俗的差异性
多种移民文化的传承,使安吉各地的民间习俗呈多样化态势。不同的移民后裔,在生产习俗、人生礼俗、饮食习惯等方面,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差异。以孝丰为中心的南部、西南部山区大多以手工业为主,靠山吃山,生活散淡,礼数不多;以递铺为中心的中部丘陵地带大多从事庭院经济,做些小生意,精明而有包容性;以梅溪为中心的平原河汊地带,有的从事航运或水上作业者,不稳定性增加,故性格较为开放外向。不同地方的移民后裔在清明、端午、除夕和元宵等传统节日方面,也往往保留了原籍习俗。所以,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习俗的差异性使迁入地居民对外来移民的习俗表示极大的不认同【2】。
2.2乡土文化的多样性
人作为各地文化的创造者或是承载者,其文化的发展和特定的地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定地域的人们也因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所以,当外来移民群体与某种特定地域文化共处的时候,迁入地的居民就会以自身承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或评价外来移民者。在安吉,迁入地居民认为某些移民者行为古怪、饮食肮脏、语言拗口以及道德标准庸俗等,因此给外来移民者冠以了一些带有歧视性或者嘲讽意味的名称。比如,根据河南人移民的穿着将河南移民者称为“河南侉子”等。可见,乡土文化的多样性或者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使导致群体之间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换而言之,当迁入地居民文化和外来居民文化不同时,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这也是区分群体的一项重要标志【3】。
2.3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实地考察表明,“污名化”不仅只有在不同的习俗以及文化差异下产生,迁入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排斥心理也是导致污名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人们对于生活区域的防卫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迁入地居民在面对当地资源的重新分配与利用时,就会产生一种排斥与恐惧,而排斥也正是当地居民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结果。比如,在解放前的上海,上海人对迁移过来的“江北人”赋予污名化,将“江北人”一词专指没文化、品行低俗的人,后来又逐渐衍生出了“江北腔”等骂名。这主要是上海人排斥外来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在安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以不同的标签对外来群体进行“污名化”處理。
综上,文化差异、文化排斥等原因使外来移民被污名化。此外,通过实地考察与访问,自尊心也是导致外来移民者遭受“污名”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某一层面而言,外来移民者往往携带某些生产上的先进技能或者良好的经济条件,会导致迁入地居民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而迁入地居民为了提高自尊心,就会以人口优势来对本地群体进行偏袒,给外来移民者添加带有辱骂性质的标签,以提到当地人的自尊与地位。
3.“污名化”对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
“污名化”现象属于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移民文化和迁入地文化相互交融和适应要必经的过程。但是,污名化也给迁移的居民和迁移文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4】。
3.1文化交流难以平等
污名化使外来迁移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迁入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与抵制使两者无法频繁而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继而影响到外来移民者的居住和生活。本地人对外来人文化的排斥并没有相对的标准,无论外来文化是好是坏,都给予抵制,继而使移民文化难以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对外来移民者而言,只有适应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才能够很好地安身立命,但是“污名化”使移民者身份等受到了影响,即便他们拥有高超的技艺和物美价廉的商品,当地人还是愿意与当地人做买卖【5】。
3.2延长了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
“污名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迁入地居民同外来移民者交流的主动性不强,从而延长了移民者适应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本地居民在社会资源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话语权的控制,如果当地居民不主动,那么外来移民者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3.3给移民者造成了心理影响
污名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称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歧视和排斥。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文化冲突使个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间易增加拒绝等行为的产生,因此在需求关系上存在很大的阻碍。所以,一方面使外来移民对当地生活产生了一种不适应感,另一方面污名化也给移民者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感、隔离感和剥夺感【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吉的实地考察,对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污名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展望未来,污名化现象必然会随着移民的文化适应而逐渐消失的。从某一层面而言,本文对于“污名化”现象的研究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睿.网络传播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5.08(22):33-34.
[2]张俊明.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07(13):88.
[3]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09(17):121.
[4]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08(13):77-79.
[5]张友庭.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J].社会,2008,04(09):126-127.
[6]刘有安.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5):121-125.
【关键词】移民;文化适应;污名化;原因;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移民指的是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动。一百多年来,随着移民现象的产生,安吉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徽州文化以及吴越文化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移民,这些移民都必将与当地文化产生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何谓“移民文化适应过程”?简而言之,指的是外来人口移居到某地之后,先在某地安居下来,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和文化调试之后,逐渐转变成当地人的一个过程。对于某些特定文化的传播者或携带者而言,他们在移民过程中,往往会遭到迁入地群体的排斥。这种排斥不仅仅是表现在暴力冲突上,更多的是赋予移民的一种含有嘲弄、歧视以及讽刺意味的称谓,并将这类移民排除在迁入地主流群体外,这就是迁入地居民对外来居民的一种“污名化”行为。
1.“污名化”的概念
“污名化”一词是由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提出来的。后来,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污名”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一种侮辱性、贬低性的标签,被贴上这类标签的人具有一些为其他所属文化无法接受的特点、状况、品质、属性或者行为,这些品质或行为使被贴标签的人产生犯罪感或者羞愧感,所以,这也是社会对他们待遇不公平的一种体现。
从所站立场来说,“污名化”分为“承污者”与“施污者”。污名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施污者对承污者冠以不友善的称谓,从而使承污者承担一种受损的,乃至降低的身份。因此,从地位以及身份上而言,承污者与施污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从移民角度而言,承污者为移民,施污者为迁入地居民。迁入地居民对移民者的“污名化”因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群体情感不同,表达出来的强弱程度也不同【1】。
2.“污名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污名化现象使得群体之间被一些非理性的标签区分开来,既体现了迁入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与恐惧,也体现了外来居民和迁入地居民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
2.1民间习俗的差异性
多种移民文化的传承,使安吉各地的民间习俗呈多样化态势。不同的移民后裔,在生产习俗、人生礼俗、饮食习惯等方面,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差异。以孝丰为中心的南部、西南部山区大多以手工业为主,靠山吃山,生活散淡,礼数不多;以递铺为中心的中部丘陵地带大多从事庭院经济,做些小生意,精明而有包容性;以梅溪为中心的平原河汊地带,有的从事航运或水上作业者,不稳定性增加,故性格较为开放外向。不同地方的移民后裔在清明、端午、除夕和元宵等传统节日方面,也往往保留了原籍习俗。所以,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习俗的差异性使迁入地居民对外来移民的习俗表示极大的不认同【2】。
2.2乡土文化的多样性
人作为各地文化的创造者或是承载者,其文化的发展和特定的地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定地域的人们也因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所以,当外来移民群体与某种特定地域文化共处的时候,迁入地的居民就会以自身承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或评价外来移民者。在安吉,迁入地居民认为某些移民者行为古怪、饮食肮脏、语言拗口以及道德标准庸俗等,因此给外来移民者冠以了一些带有歧视性或者嘲讽意味的名称。比如,根据河南人移民的穿着将河南移民者称为“河南侉子”等。可见,乡土文化的多样性或者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使导致群体之间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换而言之,当迁入地居民文化和外来居民文化不同时,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这也是区分群体的一项重要标志【3】。
2.3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实地考察表明,“污名化”不仅只有在不同的习俗以及文化差异下产生,迁入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排斥心理也是导致污名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人们对于生活区域的防卫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迁入地居民在面对当地资源的重新分配与利用时,就会产生一种排斥与恐惧,而排斥也正是当地居民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结果。比如,在解放前的上海,上海人对迁移过来的“江北人”赋予污名化,将“江北人”一词专指没文化、品行低俗的人,后来又逐渐衍生出了“江北腔”等骂名。这主要是上海人排斥外来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在安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以不同的标签对外来群体进行“污名化”處理。
综上,文化差异、文化排斥等原因使外来移民被污名化。此外,通过实地考察与访问,自尊心也是导致外来移民者遭受“污名”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某一层面而言,外来移民者往往携带某些生产上的先进技能或者良好的经济条件,会导致迁入地居民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而迁入地居民为了提高自尊心,就会以人口优势来对本地群体进行偏袒,给外来移民者添加带有辱骂性质的标签,以提到当地人的自尊与地位。
3.“污名化”对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
“污名化”现象属于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移民文化和迁入地文化相互交融和适应要必经的过程。但是,污名化也给迁移的居民和迁移文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4】。
3.1文化交流难以平等
污名化使外来迁移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迁入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与抵制使两者无法频繁而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继而影响到外来移民者的居住和生活。本地人对外来人文化的排斥并没有相对的标准,无论外来文化是好是坏,都给予抵制,继而使移民文化难以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对外来移民者而言,只有适应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才能够很好地安身立命,但是“污名化”使移民者身份等受到了影响,即便他们拥有高超的技艺和物美价廉的商品,当地人还是愿意与当地人做买卖【5】。
3.2延长了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
“污名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迁入地居民同外来移民者交流的主动性不强,从而延长了移民者适应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本地居民在社会资源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话语权的控制,如果当地居民不主动,那么外来移民者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3.3给移民者造成了心理影响
污名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称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歧视和排斥。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文化冲突使个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间易增加拒绝等行为的产生,因此在需求关系上存在很大的阻碍。所以,一方面使外来移民对当地生活产生了一种不适应感,另一方面污名化也给移民者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感、隔离感和剥夺感【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吉的实地考察,对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污名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展望未来,污名化现象必然会随着移民的文化适应而逐渐消失的。从某一层面而言,本文对于“污名化”现象的研究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睿.网络传播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5.08(22):33-34.
[2]张俊明.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07(13):88.
[3]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09(17):121.
[4]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08(13):77-79.
[5]张友庭.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J].社会,2008,04(09):126-127.
[6]刘有安.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5):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