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尚”从名词变成形动词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yh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读刘江的诗集《诗意的时尚》,我脑海里首先浮出的感觉就是:一个在生活中勤奋地思考,在思考中放情地生活的人。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他不仅是一个有胸怀的人,而且应该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热爱生活并且懂得让生活向诗趋近的人。本质上,他属于那种喜欢在行动中寻找安静、在安静中祈望某种变化的人,就像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笔下那一叶“叛逆的帆”,祈求着“风暴”,因为“仿佛唯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
  作为中国时尚的一名重要设计师,刘江对“时尚”这一概念无疑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时尚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时尚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物质的积累,它一定有文化内涵,它的内核就是积极向上,这也是一种乐观。”这就把“时尚”从人们通常以为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层面。在他的理解中,诗与时尚是互为支撑的,它们都是“正能量”,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而且可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某种程度而言,两者有着惊人的重合:“时尚就是最美的诗。”诗人对时尚的这种理解颇有点像俄语中的形动词,既具有动词的率真,又不失形容词的风情。
  刘江坦承,诗歌给予了他生活的信心,也刺激了事业的灵感,哪怕行走在“斑驳”的街上,也不忘叩问“时尚”的来历与去处,由是体验到某种夸张的“羞怯”和临风的惬意:
  一株枣树在风中笑了/笑得/很有些漂亮//其实光阴也是婉约的/一片一片的/像畅意的飞翔。
  这样的“笑”,这样的诗句,是否有点“突兀”?确然有点。但诗歌需要陌生感的营造,让人体验到在情理之中的意外。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漂亮”而“突兀”的诗句本身即来自生活的深处,其摄取了无数故事的原型,凝拢了一个“美丽、激情、爱和优雅”的聚合体。诗中的“枣树”就像一面情绪的镜子,反映着抒情主人公内心美好的憧憬,因此露出了颇有灵性的笑容,以印证时光也有丰富的人性,于不经意处呈现婉约的阴柔美。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诗人所秉持的那个独异的信念:“生活本身就是诗意的,时尚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时尚,就字面意义而言,它是时代与崇尚的嫁接,亦即一段时期内少数精英对某种风格、某种形式、某种精神的推崇和喜好。时尚的内质有当下性和超前性,含纳了一种对时代的感应和超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混淆时尚与流行之间的关系,甚至把二者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这种混淆与等同实际抹杀了时尚的先锋性和诗性的内核。时尚虽说与流行有一定的关联,却绝不是流行,而是流行前的引领和拓展。时尚的某种风格或形式一旦进入流行阶段,它便必须开始谋求突破、超越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是时代的感应器。不过,这感应器并不是盲目的追随和跟从,更多的是预感,一种类似先知的预言能力,可以在前瞻性的波涛之上划动现实之舟以驶向未来。如此说来,在创造性这一层面,诗歌先天地与时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关系,堪称一对亲密的孪生姐妹。在写作中,刘江善于将深刻的思考灌注在轻松的笔墨中来撷取诗意,他如是歌吟时尚与诗的前瞻性:
  一大片森林/风,很清新/我们徒步行走/没有负担/梦,很纯真//早起一点/便多一点绿色,/近处很浅,/远处很深。
  上述诗句令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那首诗的原意是,春回大地,远远地望去,扑入视野的是一片葱茏的景象,走近了,才发现不过是一些稀疏地爬在泥地里的小草;但即便如此,这样的风景却是最美的景象,远远胜过暮春满城即将衰败的柳色。刘江在此翻旧出新,记叙了中国时尚人先行一步的勇气和快意。正是他们,为中国时尚的大片绿荫栽种了最早的树苗。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它从不忽略当下,更是将目光投向未来。
  《时尚小院》和《时尚的快乐》二诗是可以相互参读的姐妹篇。《时尚》杂志最初诞生在北京一个小小的四合院。1993年,几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放弃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国家提供的住房和理想的职务,“下海”在东单西裱褙胡同的一处仓房开始创业。据说,初期的“出版人就像勤杂工,什么都干”,不仅需要拉广告,有时还得和印刷工人一起“码字”。后来,它逐渐被“读者”“广告商”“媒体”“全世界”所认可;再后来,小院消失,时尚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汇拢期刊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影视、网络等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如今听来,这段历史就如同一只早年在大海中颠簸前进的小舢板,经历无数搏浪运动之后,最终奇迹般地变成了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
  前一首诗讲述的是《时尚》杂志的诞生地。那是任何一张交通图上都不会有的小院,一处极易被忽略的场所。作者素描式地落下寥寥数笔,简略勾勒了一段成长的历史,欲擒故纵似的以“记忆中的消失”钩沉,抛出一问“小到可以被忘记了么?”借此重塑了小院的形象:
  ——其实,我知道/在走过小院的人眼里/小院,只有拇指那么大/而每一个人,常常由衷地竖起它
  这是一个巧妙的结尾,诗人幽默地运用“拇指”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张力,既说出了创业时小院在物理空间上的“小”,又将世人赞许的动作以暗示的方式表达了认知空间上的“大”,充分把握了含而不露的妙处,以恰当的分寸展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与前一首诗的“状物”不同,《时尚的快乐》意在写人。它书写的是“春天的冲动”,友情和敬业的快乐,思想与情感碰撞的火花。人人皆有诗心,时尚则是一首行走的诗歌。由于借助了太阳和月亮的伟力,那智慧的光芒“冲出”了“雾霭”:
  ……,于是/天空越来越蓝/一种伟大的快乐/在熹微中启程
  时尚激发的既有创造的快乐,也有生活的快乐。19世纪的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曾不无吊诡地宣称:“生活在别处。”这句名言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和好奇,把人们的目光拉向了旷渺、多少有点未知的远方。平心而论,这是一则天才的断言,但也是一则天才的谬论。就创作而言,它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拓展了一片新奇的诗歌疆域,却不自觉地关闭了另一扇真实的大门,因此也误导了不少后起者的生活目标,包括对诗人自身的损害。与此相对,刘江则诚实地告诉人们,生活就在生命的内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周遭的人与事。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应该是“自信的岛屿”:   何必仅只是旁观呢/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瞩望/更可以出发……
  作为中国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刘江信奉的却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这源于他对人,尤其是普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没有因事业的成功而流露出常人极易滋生的傲慢之心。他觉得,信心应该植入每个人的胸口:
  每个人都是自信的岛屿/四周就会伴随/快乐的波涛
  这是由自身经验而结晶的人生感悟,同时也是为人的自强和尊严之真诚的呼唤,在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建立“时空的对话”,展开或公开、或隐秘的沟通与交流。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刘江在诗中意欲帮助他人建立自信,更是展示了其自身内心的强大和宽广,他坚信,只要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信的基座,快乐就会像海水一般漫向生命的海滩。
  在对人的定位上,刘江表现出了极强的人文精神,非常合乎现代的标准:“我想,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谁都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如同街角那一盏盏路灯,再微弱的光也能撕碎黑暗,这种勇敢和责任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令人尊重。我以崇敬的心,刻画它们的轮廓,我希望自己和读它的人,都能够无所畏惧,为理想奋力前行。”接受平凡,将平凡作为结实的起点,朝着不平凡的方向努力,这是一张清醒的自信,堪可担负起人在世界上的责任与使命。蚂蚁虽小,却能移动大树。在诗中,刘江就是这么赞美街灯的:
  这时,街灯亮了/一盏,一盏,织成网,排成队//它们,远比太阳卑微/何止于百倍、千倍、万倍/然而却那么勇敢和自信/一点一点地,把夜撕碎
  茫茫宇宙中,人的渺小几乎等同于蝼蚁。但排除自我膜拜的狂妄,并不意味着就得自我菲薄。渺小的人依然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只是这事业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刘江在生活中这么做了,他让“时尚”在中国本土绽芽、开放,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作为诗人,他把这经历和体验也写进了分行排列的文字,让我们相信,比太阳卑微千倍、万倍乃至亿万倍的“街灯”居然可以撕碎巨大的黑夜。
  对于生活,诗人始终心存一份感谢,这份谢意自然需要一个表达的渠道。此时,诗歌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渠道。他在诗中如是表述:
  如果/生活是一首诗/——感谢,就是/最美的旋律//阳光很公平地照耀着我们/出发不久的月亮很可爱/不是因为她很圆满/而是由于她翘起的嘴角
  把感谢作为美妙的旋律,无疑是歌者的智慧。在刘江那里,写作不是功利的选择,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游戏。写作,首先是出自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怀抱对周遭的人与事发自深心的爱,投入一种饱尽沧桑、却历久弥坚的热情。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我用眼睛和心灵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对生活心存感激,对所有遇见的人心存感激,对自然心存敬畏和充满激情,我梦中的月亮是微笑的,泉水走路时也带着笑声,南极的冰雪和三亚海边的浪花是必须拥抱的。”正是怀着这颗感恩之心,刘江打通了山与水之间的阻隔,为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严寒与暖流之间的相遇建造了一条秘密的通道。于是,南极的冰雪与中国海南的浪花拥有了搂抱到一起的可能。
  如前所述,对于一名诗人而言,想象力极其重要。但是,仅有想象力是不够的,写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表达能力,它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细节有时尽管不起眼,往往可能因此而决定成败。写作的细节同样至关重要,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妥帖,将决定诗歌本身的真实性、生动性、可感性臻达到何种程度。刘江写有一组题为《细节》的短诗,诗的篇幅如同日本的俳句,但流动其中的语感却更加舒展、自如,令每一首短诗都像厅堂中随意摆放的玉饰:
  生活是一排排纽扣/欲望的手/将它们一个个打开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其生动性便来自观察的细致与感受力的敏锐。纽扣是细小的,看似不起眼,而且常被华美的领带、围巾或其他装饰物所掩盖;但是,对于一件服装来说,它们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抛头露面的领子与袖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还引发了不少启人深思的触点:
  影子已被钉在墙上/小摊叫卖一种/逝去的思想//水,流得仍很漂亮
  “影子”“墙”“小摊”和“水”,鱼贯出现在四个短句中,相互映照,不动声色地表达了鲜活的生活高于僵硬的思想的哲理。这首短诗看似毫无技法,匠心却已暗蕴其中。
  广义地说,人的生命就是一次布满了风景与坎坷的旅行。一路走去,旅行者在阻难、凶险处往往感到漫长,在美景前又觉得时光的脚步为什么如此迅疾。因此,作为一种对应性的参照,现实中的旅行自然就会催人萌生抚今追昔的无限遐思。中国古代便有纪游诗的传统,东晋以降,谢灵运、谢先后各领风骚,凿开汉语诗歌的风气之先,或寄情于山水,或托意于名胜,在直面山川风物的慨叹中铺叙现实或历史的世态人情,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等。这一传统历经唐宋,贯穿明清,在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大诗人的笔下曾大放异彩。
  今天,交通空前便利,地理时空已进入了相对论的魔圈。在此背景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已不再犯难,而纪游诗也更呈兴旺发达的趋势。在刘江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这类即兴抒发的怀古诗和咏景诗,它们绽放着作者沿途偶拾的生活体悟与感想。如《八达岭随想》《秦兵马俑》《阿房宫遗址沉吟》《灞桥别绪》《虎跑泉》《灵隐飞来峰》《退思园》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黄果树大瀑布对望》,诗歌传达的不仅仅是“相看两不厌”的古典情愫:
  这一刻,整个世界屏住呼吸/我,与黄果树大瀑布/久久地对望//只有水柱敲击心潭的鼓声/如浓缩的雷,倾吐雨云的郁闷/表达一路风尘梦寐以求的欢畅/过往的日子,像溪涧中的卵石/轻轻滑过,似乎已经消失/没有留下值得怀恋的印象
  诗笔蛇行至此,完成了一幅静态的铺陈,仿佛光阴就停留在那一刻,没有过去,也不存在未来。但瀑布就是瀑布,它的驻足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随即迸发的轰响惊醒了人的错觉:
  脚下,终于踏响了命运的门铃/轰然一声,朝大地怀抱中的扑落/升华为跃向天空的飞翔
  由静而动,命运在摁响门铃的同时,也赋予了超越的可能,赶在坠落之前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飞翔。正如诗人所体验:
  一种旷达,一种果决,一种渴望/瞬间里,完成了生命体验的超越/黄果树和我,昨天不可想象……
  “黄果树和我”,对望的人与物,存在的主体与客体,那“不可想象”的是什么?是等待成功的焦虑?是博弈中的胶着?抑或创业的艰难?省略号给出的是想象的自由,笔者当然也无须强作解人,显示画蛇添足式的聪明。刘江说:“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他与世界的关系。”那么,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角度呢?这也应该决定他与他的关系。我觉得,幸运的是,本人与刘江先生迄今尚未谋面,却预先站立在了一个诗人的角度。
其他文献
鄂明尔诗选  鄂明尔(达斡尔族)  飞抵天山  长风吹瀚海,雪岭壮蓝天。  举酒邀明月,相思几万年。  伊犁河谷  鹰扬河谷上,马踏白云边。  雪域风情美,人间伊甸园。  红其拉普哨卡  风雪锁冰川,朝霞映哨关。  昆仑山上望,犹有老鹰旋。  拾得戈壁玉  墨颜无媚色,不被世人知。  性似铮铮铁,情如璞璞痴。  车过古龟兹  胡沙千载掩楼兰,戈壁茫茫起塞烟。  铁血曾流征战地,轮台西去月光寒。  
期刊
蒲公英草地  谁绣金梅缀绿茵,应怜游屐带轻尘。  放飞一朵晶莹梦,飘入儿时故里春。  无 题  十六年间是与非,凭栏每自送春归。  杨花料想知吾意,今又依依作雪飞。  登上海拔四千米的雪山  风光无限处,且喜未来迟。  采得清凉雪,煎茶好入诗。  峨眉山  寻幽一路上云岑,到眼青山古木森。  自有巍峨生净土,■■雾雨洗尘襟。  杜甫草堂  愁心千古感如何,每自灯前细细哦。  廊上徘徊寻旧迹,微风竹
期刊
贝里珍珠散文诗[组朝  贝里珍珠  贝里珍珠,女,70后,居北京。小说、诗歌等作品散见《青年文学》《星星》《北方作家》《延河》等报纸杂志,曾获2013年首届金迪诗歌奖、2014年度星星·中国散文诗大奖。出版散文诗集《吻火的人》。  琥珀之诗  一  诗人,在一首诗里缓慢地流淌。  即使被时间折叠,依然发出自己的光芒。  奔跑,在蓝色的晨光里,仿佛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无法被长风驱散,生长是永恒的主题。
期刊
周千秋  周千秋,1910-2006,美籍华人。  题自画梅岭图  庾岭梅开有异姿,南枝先放北枝迟。  何人会得其中意?早挹熏风总是宜。  【熊东遨荐评】见“异姿”而生异想,借题发挥,寄寓了无限情怀。“早挹熏风总是宜”,意出画外者多矣。盖冀天公雨露匀施,勿使人间有“北枝”也。  文家驹  文家驹,1912-1996,湖南醴陵人。  卖 书  1935年就学白下,典衣卖书,饔飧莫继。同学夏君,遗我多
期刊
壮别青春一曲歌,废墟回望泪婆娑。  妈妈莫怪儿先去,震后天堂稚子多。  【伍锡学荐评】袁文婷牺牲后,被誉为最美教师。而作者代她的英魂发出由衷的肺腑之言:妈妈,你别伤心女儿先走了。地震后,天堂里的许多孩子需要我去照看。小诗催人泪下,胜过一篇长篇通讯。  鸣沙山  邓世广  举步维艰陟岭巅,躬行无径觅终南。  归程倾尽鞋中物,纵是金沙亦不贪。  【伍锡学荐评】攀登山岭过后,将鞋中泥沙空出,本是一件极其
期刊
城倾欧美近秦淮,碧草春波接玉阶。  我自有居归陋巷,一灯一桌也和谐。  【谢良坤荐评】前二句点题,言所见楼盘之奢华。后二句言看楼盘广告之后所感,婉而有讽之外,不怒不慕,更见作者立身有自。末句“和谐”二字下得极佳,令人遥想作者风神高致。  题湖石  胡中华  沧桑百感与谁同,风雨年年肆意攻。  且喜我心棱角在,翻怜君已太玲珑。  【谢良坤荐评】咏物诗词,要在不即不离,此作得之。然咏物诗词要入高妙之境
期刊
咫尺迷漫路不分,街灯隐约未全吞。茫茫春雾拥乾坤。 回首忽惊今丧我,微吟犹喜得吾真。雪泥何必定留痕。  【王勤荐评】过片对仗处以雾喻人,颇见新意,爱之。结处是一种人生态度,轻灵可喜。  谒屈子祠  田翠竹  招魂举国更倾城,湘水无情却有情。  楚些自承高格调,江波惯作不平鸣。  幽怀谁解民心在,遗像重光蜡炬明。  历代兴亡君莫问,帝王宫阙草莱生。  【王勤荐评】自古咏屈子的诗词很多。这首具自家特点。
期刊
已经七十付东流,遥计余生尚几秋。  写字行成身后债,卧床聊试死前休。  且听鸟语呼归去,莫惜蚕丝吐到头。  如此用缘真可纪,病房无恙我重游。  【漠漠轻寒荐评】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国学大师,享年93岁。这是他写的晚年时一次住院经历,第三联化典见功夫。全诗语言平实诙谐,充满与病魔作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我们想见一代大师生前精神风貌。  觉 来  刘斯奋  觉来秋已入帘栊,昨夜微闻打叶风
期刊
晴川一别卅年余,笑眼纹深似草书。  辨得其间三五字,风中驿道雨中车。  【朱照之荐评】此作写阔别邂逅情景。首句点明上次离别地点、时间,人生不过百年,更况一别即是三十余年,不仅切中题目,也为下面“岁月沧桑”埋下伏笔,引出了纵横交错的皱纹似“草书”,这不是一种洒脱的草书,而是一种让人痛疼纠心的草书。因草书潦草难认,又因阔别太久面生,或又因作者已人老眼花,故下笔“辨”字,反衬出岁月之无情,刻画出人世沧桑
期刊
王猛仁先生是一位集散文诗、诗歌、书法、评论之大成的多面手,他涉猎深广的艺术品类交互杂糅,圆融通透,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温暖的爱、自然的诗和艺术的美,出色地完成了对朴素复杂的现实情怀与丰富幽微的内心世界的双重塑造,成为当代诗坛和艺坛不可多得、不同寻常而又不可忽视的独特存在。他的性情表达与自由的生命同构,他的心灵感怀与真挚的爱情共鸣,他的艺术理想与饱满的精神并置,他的谈艺话禅与典雅的美感相伴,而能于素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