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读刘江的诗集《诗意的时尚》,我脑海里首先浮出的感觉就是:一个在生活中勤奋地思考,在思考中放情地生活的人。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他不仅是一个有胸怀的人,而且应该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热爱生活并且懂得让生活向诗趋近的人。本质上,他属于那种喜欢在行动中寻找安静、在安静中祈望某种变化的人,就像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笔下那一叶“叛逆的帆”,祈求着“风暴”,因为“仿佛唯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
作为中国时尚的一名重要设计师,刘江对“时尚”这一概念无疑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时尚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时尚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物质的积累,它一定有文化内涵,它的内核就是积极向上,这也是一种乐观。”这就把“时尚”从人们通常以为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层面。在他的理解中,诗与时尚是互为支撑的,它们都是“正能量”,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而且可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某种程度而言,两者有着惊人的重合:“时尚就是最美的诗。”诗人对时尚的这种理解颇有点像俄语中的形动词,既具有动词的率真,又不失形容词的风情。
刘江坦承,诗歌给予了他生活的信心,也刺激了事业的灵感,哪怕行走在“斑驳”的街上,也不忘叩问“时尚”的来历与去处,由是体验到某种夸张的“羞怯”和临风的惬意:
一株枣树在风中笑了/笑得/很有些漂亮//其实光阴也是婉约的/一片一片的/像畅意的飞翔。
这样的“笑”,这样的诗句,是否有点“突兀”?确然有点。但诗歌需要陌生感的营造,让人体验到在情理之中的意外。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漂亮”而“突兀”的诗句本身即来自生活的深处,其摄取了无数故事的原型,凝拢了一个“美丽、激情、爱和优雅”的聚合体。诗中的“枣树”就像一面情绪的镜子,反映着抒情主人公内心美好的憧憬,因此露出了颇有灵性的笑容,以印证时光也有丰富的人性,于不经意处呈现婉约的阴柔美。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诗人所秉持的那个独异的信念:“生活本身就是诗意的,时尚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时尚,就字面意义而言,它是时代与崇尚的嫁接,亦即一段时期内少数精英对某种风格、某种形式、某种精神的推崇和喜好。时尚的内质有当下性和超前性,含纳了一种对时代的感应和超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混淆时尚与流行之间的关系,甚至把二者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这种混淆与等同实际抹杀了时尚的先锋性和诗性的内核。时尚虽说与流行有一定的关联,却绝不是流行,而是流行前的引领和拓展。时尚的某种风格或形式一旦进入流行阶段,它便必须开始谋求突破、超越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是时代的感应器。不过,这感应器并不是盲目的追随和跟从,更多的是预感,一种类似先知的预言能力,可以在前瞻性的波涛之上划动现实之舟以驶向未来。如此说来,在创造性这一层面,诗歌先天地与时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关系,堪称一对亲密的孪生姐妹。在写作中,刘江善于将深刻的思考灌注在轻松的笔墨中来撷取诗意,他如是歌吟时尚与诗的前瞻性:
一大片森林/风,很清新/我们徒步行走/没有负担/梦,很纯真//早起一点/便多一点绿色,/近处很浅,/远处很深。
上述诗句令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那首诗的原意是,春回大地,远远地望去,扑入视野的是一片葱茏的景象,走近了,才发现不过是一些稀疏地爬在泥地里的小草;但即便如此,这样的风景却是最美的景象,远远胜过暮春满城即将衰败的柳色。刘江在此翻旧出新,记叙了中国时尚人先行一步的勇气和快意。正是他们,为中国时尚的大片绿荫栽种了最早的树苗。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它从不忽略当下,更是将目光投向未来。
《时尚小院》和《时尚的快乐》二诗是可以相互参读的姐妹篇。《时尚》杂志最初诞生在北京一个小小的四合院。1993年,几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放弃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国家提供的住房和理想的职务,“下海”在东单西裱褙胡同的一处仓房开始创业。据说,初期的“出版人就像勤杂工,什么都干”,不仅需要拉广告,有时还得和印刷工人一起“码字”。后来,它逐渐被“读者”“广告商”“媒体”“全世界”所认可;再后来,小院消失,时尚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汇拢期刊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影视、网络等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如今听来,这段历史就如同一只早年在大海中颠簸前进的小舢板,经历无数搏浪运动之后,最终奇迹般地变成了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
前一首诗讲述的是《时尚》杂志的诞生地。那是任何一张交通图上都不会有的小院,一处极易被忽略的场所。作者素描式地落下寥寥数笔,简略勾勒了一段成长的历史,欲擒故纵似的以“记忆中的消失”钩沉,抛出一问“小到可以被忘记了么?”借此重塑了小院的形象:
——其实,我知道/在走过小院的人眼里/小院,只有拇指那么大/而每一个人,常常由衷地竖起它
这是一个巧妙的结尾,诗人幽默地运用“拇指”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张力,既说出了创业时小院在物理空间上的“小”,又将世人赞许的动作以暗示的方式表达了认知空间上的“大”,充分把握了含而不露的妙处,以恰当的分寸展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与前一首诗的“状物”不同,《时尚的快乐》意在写人。它书写的是“春天的冲动”,友情和敬业的快乐,思想与情感碰撞的火花。人人皆有诗心,时尚则是一首行走的诗歌。由于借助了太阳和月亮的伟力,那智慧的光芒“冲出”了“雾霭”:
……,于是/天空越来越蓝/一种伟大的快乐/在熹微中启程
时尚激发的既有创造的快乐,也有生活的快乐。19世纪的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曾不无吊诡地宣称:“生活在别处。”这句名言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和好奇,把人们的目光拉向了旷渺、多少有点未知的远方。平心而论,这是一则天才的断言,但也是一则天才的谬论。就创作而言,它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拓展了一片新奇的诗歌疆域,却不自觉地关闭了另一扇真实的大门,因此也误导了不少后起者的生活目标,包括对诗人自身的损害。与此相对,刘江则诚实地告诉人们,生活就在生命的内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周遭的人与事。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应该是“自信的岛屿”: 何必仅只是旁观呢/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瞩望/更可以出发……
作为中国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刘江信奉的却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这源于他对人,尤其是普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没有因事业的成功而流露出常人极易滋生的傲慢之心。他觉得,信心应该植入每个人的胸口:
每个人都是自信的岛屿/四周就会伴随/快乐的波涛
这是由自身经验而结晶的人生感悟,同时也是为人的自强和尊严之真诚的呼唤,在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建立“时空的对话”,展开或公开、或隐秘的沟通与交流。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刘江在诗中意欲帮助他人建立自信,更是展示了其自身内心的强大和宽广,他坚信,只要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信的基座,快乐就会像海水一般漫向生命的海滩。
在对人的定位上,刘江表现出了极强的人文精神,非常合乎现代的标准:“我想,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谁都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如同街角那一盏盏路灯,再微弱的光也能撕碎黑暗,这种勇敢和责任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令人尊重。我以崇敬的心,刻画它们的轮廓,我希望自己和读它的人,都能够无所畏惧,为理想奋力前行。”接受平凡,将平凡作为结实的起点,朝着不平凡的方向努力,这是一张清醒的自信,堪可担负起人在世界上的责任与使命。蚂蚁虽小,却能移动大树。在诗中,刘江就是这么赞美街灯的:
这时,街灯亮了/一盏,一盏,织成网,排成队//它们,远比太阳卑微/何止于百倍、千倍、万倍/然而却那么勇敢和自信/一点一点地,把夜撕碎
茫茫宇宙中,人的渺小几乎等同于蝼蚁。但排除自我膜拜的狂妄,并不意味着就得自我菲薄。渺小的人依然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只是这事业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刘江在生活中这么做了,他让“时尚”在中国本土绽芽、开放,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作为诗人,他把这经历和体验也写进了分行排列的文字,让我们相信,比太阳卑微千倍、万倍乃至亿万倍的“街灯”居然可以撕碎巨大的黑夜。
对于生活,诗人始终心存一份感谢,这份谢意自然需要一个表达的渠道。此时,诗歌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渠道。他在诗中如是表述:
如果/生活是一首诗/——感谢,就是/最美的旋律//阳光很公平地照耀着我们/出发不久的月亮很可爱/不是因为她很圆满/而是由于她翘起的嘴角
把感谢作为美妙的旋律,无疑是歌者的智慧。在刘江那里,写作不是功利的选择,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游戏。写作,首先是出自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怀抱对周遭的人与事发自深心的爱,投入一种饱尽沧桑、却历久弥坚的热情。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我用眼睛和心灵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对生活心存感激,对所有遇见的人心存感激,对自然心存敬畏和充满激情,我梦中的月亮是微笑的,泉水走路时也带着笑声,南极的冰雪和三亚海边的浪花是必须拥抱的。”正是怀着这颗感恩之心,刘江打通了山与水之间的阻隔,为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严寒与暖流之间的相遇建造了一条秘密的通道。于是,南极的冰雪与中国海南的浪花拥有了搂抱到一起的可能。
如前所述,对于一名诗人而言,想象力极其重要。但是,仅有想象力是不够的,写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表达能力,它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细节有时尽管不起眼,往往可能因此而决定成败。写作的细节同样至关重要,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妥帖,将决定诗歌本身的真实性、生动性、可感性臻达到何种程度。刘江写有一组题为《细节》的短诗,诗的篇幅如同日本的俳句,但流动其中的语感却更加舒展、自如,令每一首短诗都像厅堂中随意摆放的玉饰:
生活是一排排纽扣/欲望的手/将它们一个个打开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其生动性便来自观察的细致与感受力的敏锐。纽扣是细小的,看似不起眼,而且常被华美的领带、围巾或其他装饰物所掩盖;但是,对于一件服装来说,它们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抛头露面的领子与袖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还引发了不少启人深思的触点:
影子已被钉在墙上/小摊叫卖一种/逝去的思想//水,流得仍很漂亮
“影子”“墙”“小摊”和“水”,鱼贯出现在四个短句中,相互映照,不动声色地表达了鲜活的生活高于僵硬的思想的哲理。这首短诗看似毫无技法,匠心却已暗蕴其中。
广义地说,人的生命就是一次布满了风景与坎坷的旅行。一路走去,旅行者在阻难、凶险处往往感到漫长,在美景前又觉得时光的脚步为什么如此迅疾。因此,作为一种对应性的参照,现实中的旅行自然就会催人萌生抚今追昔的无限遐思。中国古代便有纪游诗的传统,东晋以降,谢灵运、谢先后各领风骚,凿开汉语诗歌的风气之先,或寄情于山水,或托意于名胜,在直面山川风物的慨叹中铺叙现实或历史的世态人情,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等。这一传统历经唐宋,贯穿明清,在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大诗人的笔下曾大放异彩。
今天,交通空前便利,地理时空已进入了相对论的魔圈。在此背景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已不再犯难,而纪游诗也更呈兴旺发达的趋势。在刘江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这类即兴抒发的怀古诗和咏景诗,它们绽放着作者沿途偶拾的生活体悟与感想。如《八达岭随想》《秦兵马俑》《阿房宫遗址沉吟》《灞桥别绪》《虎跑泉》《灵隐飞来峰》《退思园》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黄果树大瀑布对望》,诗歌传达的不仅仅是“相看两不厌”的古典情愫:
这一刻,整个世界屏住呼吸/我,与黄果树大瀑布/久久地对望//只有水柱敲击心潭的鼓声/如浓缩的雷,倾吐雨云的郁闷/表达一路风尘梦寐以求的欢畅/过往的日子,像溪涧中的卵石/轻轻滑过,似乎已经消失/没有留下值得怀恋的印象
诗笔蛇行至此,完成了一幅静态的铺陈,仿佛光阴就停留在那一刻,没有过去,也不存在未来。但瀑布就是瀑布,它的驻足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随即迸发的轰响惊醒了人的错觉:
脚下,终于踏响了命运的门铃/轰然一声,朝大地怀抱中的扑落/升华为跃向天空的飞翔
由静而动,命运在摁响门铃的同时,也赋予了超越的可能,赶在坠落之前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飞翔。正如诗人所体验:
一种旷达,一种果决,一种渴望/瞬间里,完成了生命体验的超越/黄果树和我,昨天不可想象……
“黄果树和我”,对望的人与物,存在的主体与客体,那“不可想象”的是什么?是等待成功的焦虑?是博弈中的胶着?抑或创业的艰难?省略号给出的是想象的自由,笔者当然也无须强作解人,显示画蛇添足式的聪明。刘江说:“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他与世界的关系。”那么,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角度呢?这也应该决定他与他的关系。我觉得,幸运的是,本人与刘江先生迄今尚未谋面,却预先站立在了一个诗人的角度。
作为中国时尚的一名重要设计师,刘江对“时尚”这一概念无疑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时尚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时尚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物质的积累,它一定有文化内涵,它的内核就是积极向上,这也是一种乐观。”这就把“时尚”从人们通常以为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层面。在他的理解中,诗与时尚是互为支撑的,它们都是“正能量”,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而且可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某种程度而言,两者有着惊人的重合:“时尚就是最美的诗。”诗人对时尚的这种理解颇有点像俄语中的形动词,既具有动词的率真,又不失形容词的风情。
刘江坦承,诗歌给予了他生活的信心,也刺激了事业的灵感,哪怕行走在“斑驳”的街上,也不忘叩问“时尚”的来历与去处,由是体验到某种夸张的“羞怯”和临风的惬意:
一株枣树在风中笑了/笑得/很有些漂亮//其实光阴也是婉约的/一片一片的/像畅意的飞翔。
这样的“笑”,这样的诗句,是否有点“突兀”?确然有点。但诗歌需要陌生感的营造,让人体验到在情理之中的意外。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漂亮”而“突兀”的诗句本身即来自生活的深处,其摄取了无数故事的原型,凝拢了一个“美丽、激情、爱和优雅”的聚合体。诗中的“枣树”就像一面情绪的镜子,反映着抒情主人公内心美好的憧憬,因此露出了颇有灵性的笑容,以印证时光也有丰富的人性,于不经意处呈现婉约的阴柔美。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诗人所秉持的那个独异的信念:“生活本身就是诗意的,时尚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时尚,就字面意义而言,它是时代与崇尚的嫁接,亦即一段时期内少数精英对某种风格、某种形式、某种精神的推崇和喜好。时尚的内质有当下性和超前性,含纳了一种对时代的感应和超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混淆时尚与流行之间的关系,甚至把二者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这种混淆与等同实际抹杀了时尚的先锋性和诗性的内核。时尚虽说与流行有一定的关联,却绝不是流行,而是流行前的引领和拓展。时尚的某种风格或形式一旦进入流行阶段,它便必须开始谋求突破、超越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是时代的感应器。不过,这感应器并不是盲目的追随和跟从,更多的是预感,一种类似先知的预言能力,可以在前瞻性的波涛之上划动现实之舟以驶向未来。如此说来,在创造性这一层面,诗歌先天地与时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关系,堪称一对亲密的孪生姐妹。在写作中,刘江善于将深刻的思考灌注在轻松的笔墨中来撷取诗意,他如是歌吟时尚与诗的前瞻性:
一大片森林/风,很清新/我们徒步行走/没有负担/梦,很纯真//早起一点/便多一点绿色,/近处很浅,/远处很深。
上述诗句令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那首诗的原意是,春回大地,远远地望去,扑入视野的是一片葱茏的景象,走近了,才发现不过是一些稀疏地爬在泥地里的小草;但即便如此,这样的风景却是最美的景象,远远胜过暮春满城即将衰败的柳色。刘江在此翻旧出新,记叙了中国时尚人先行一步的勇气和快意。正是他们,为中国时尚的大片绿荫栽种了最早的树苗。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它从不忽略当下,更是将目光投向未来。
《时尚小院》和《时尚的快乐》二诗是可以相互参读的姐妹篇。《时尚》杂志最初诞生在北京一个小小的四合院。1993年,几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放弃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国家提供的住房和理想的职务,“下海”在东单西裱褙胡同的一处仓房开始创业。据说,初期的“出版人就像勤杂工,什么都干”,不仅需要拉广告,有时还得和印刷工人一起“码字”。后来,它逐渐被“读者”“广告商”“媒体”“全世界”所认可;再后来,小院消失,时尚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汇拢期刊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影视、网络等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如今听来,这段历史就如同一只早年在大海中颠簸前进的小舢板,经历无数搏浪运动之后,最终奇迹般地变成了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
前一首诗讲述的是《时尚》杂志的诞生地。那是任何一张交通图上都不会有的小院,一处极易被忽略的场所。作者素描式地落下寥寥数笔,简略勾勒了一段成长的历史,欲擒故纵似的以“记忆中的消失”钩沉,抛出一问“小到可以被忘记了么?”借此重塑了小院的形象:
——其实,我知道/在走过小院的人眼里/小院,只有拇指那么大/而每一个人,常常由衷地竖起它
这是一个巧妙的结尾,诗人幽默地运用“拇指”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张力,既说出了创业时小院在物理空间上的“小”,又将世人赞许的动作以暗示的方式表达了认知空间上的“大”,充分把握了含而不露的妙处,以恰当的分寸展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与前一首诗的“状物”不同,《时尚的快乐》意在写人。它书写的是“春天的冲动”,友情和敬业的快乐,思想与情感碰撞的火花。人人皆有诗心,时尚则是一首行走的诗歌。由于借助了太阳和月亮的伟力,那智慧的光芒“冲出”了“雾霭”:
……,于是/天空越来越蓝/一种伟大的快乐/在熹微中启程
时尚激发的既有创造的快乐,也有生活的快乐。19世纪的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曾不无吊诡地宣称:“生活在别处。”这句名言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和好奇,把人们的目光拉向了旷渺、多少有点未知的远方。平心而论,这是一则天才的断言,但也是一则天才的谬论。就创作而言,它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拓展了一片新奇的诗歌疆域,却不自觉地关闭了另一扇真实的大门,因此也误导了不少后起者的生活目标,包括对诗人自身的损害。与此相对,刘江则诚实地告诉人们,生活就在生命的内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周遭的人与事。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应该是“自信的岛屿”: 何必仅只是旁观呢/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瞩望/更可以出发……
作为中国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刘江信奉的却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这源于他对人,尤其是普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没有因事业的成功而流露出常人极易滋生的傲慢之心。他觉得,信心应该植入每个人的胸口:
每个人都是自信的岛屿/四周就会伴随/快乐的波涛
这是由自身经验而结晶的人生感悟,同时也是为人的自强和尊严之真诚的呼唤,在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建立“时空的对话”,展开或公开、或隐秘的沟通与交流。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刘江在诗中意欲帮助他人建立自信,更是展示了其自身内心的强大和宽广,他坚信,只要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信的基座,快乐就会像海水一般漫向生命的海滩。
在对人的定位上,刘江表现出了极强的人文精神,非常合乎现代的标准:“我想,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谁都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如同街角那一盏盏路灯,再微弱的光也能撕碎黑暗,这种勇敢和责任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令人尊重。我以崇敬的心,刻画它们的轮廓,我希望自己和读它的人,都能够无所畏惧,为理想奋力前行。”接受平凡,将平凡作为结实的起点,朝着不平凡的方向努力,这是一张清醒的自信,堪可担负起人在世界上的责任与使命。蚂蚁虽小,却能移动大树。在诗中,刘江就是这么赞美街灯的:
这时,街灯亮了/一盏,一盏,织成网,排成队//它们,远比太阳卑微/何止于百倍、千倍、万倍/然而却那么勇敢和自信/一点一点地,把夜撕碎
茫茫宇宙中,人的渺小几乎等同于蝼蚁。但排除自我膜拜的狂妄,并不意味着就得自我菲薄。渺小的人依然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只是这事业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刘江在生活中这么做了,他让“时尚”在中国本土绽芽、开放,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作为诗人,他把这经历和体验也写进了分行排列的文字,让我们相信,比太阳卑微千倍、万倍乃至亿万倍的“街灯”居然可以撕碎巨大的黑夜。
对于生活,诗人始终心存一份感谢,这份谢意自然需要一个表达的渠道。此时,诗歌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渠道。他在诗中如是表述:
如果/生活是一首诗/——感谢,就是/最美的旋律//阳光很公平地照耀着我们/出发不久的月亮很可爱/不是因为她很圆满/而是由于她翘起的嘴角
把感谢作为美妙的旋律,无疑是歌者的智慧。在刘江那里,写作不是功利的选择,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游戏。写作,首先是出自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怀抱对周遭的人与事发自深心的爱,投入一种饱尽沧桑、却历久弥坚的热情。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我用眼睛和心灵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对生活心存感激,对所有遇见的人心存感激,对自然心存敬畏和充满激情,我梦中的月亮是微笑的,泉水走路时也带着笑声,南极的冰雪和三亚海边的浪花是必须拥抱的。”正是怀着这颗感恩之心,刘江打通了山与水之间的阻隔,为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严寒与暖流之间的相遇建造了一条秘密的通道。于是,南极的冰雪与中国海南的浪花拥有了搂抱到一起的可能。
如前所述,对于一名诗人而言,想象力极其重要。但是,仅有想象力是不够的,写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表达能力,它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细节有时尽管不起眼,往往可能因此而决定成败。写作的细节同样至关重要,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妥帖,将决定诗歌本身的真实性、生动性、可感性臻达到何种程度。刘江写有一组题为《细节》的短诗,诗的篇幅如同日本的俳句,但流动其中的语感却更加舒展、自如,令每一首短诗都像厅堂中随意摆放的玉饰:
生活是一排排纽扣/欲望的手/将它们一个个打开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其生动性便来自观察的细致与感受力的敏锐。纽扣是细小的,看似不起眼,而且常被华美的领带、围巾或其他装饰物所掩盖;但是,对于一件服装来说,它们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抛头露面的领子与袖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还引发了不少启人深思的触点:
影子已被钉在墙上/小摊叫卖一种/逝去的思想//水,流得仍很漂亮
“影子”“墙”“小摊”和“水”,鱼贯出现在四个短句中,相互映照,不动声色地表达了鲜活的生活高于僵硬的思想的哲理。这首短诗看似毫无技法,匠心却已暗蕴其中。
广义地说,人的生命就是一次布满了风景与坎坷的旅行。一路走去,旅行者在阻难、凶险处往往感到漫长,在美景前又觉得时光的脚步为什么如此迅疾。因此,作为一种对应性的参照,现实中的旅行自然就会催人萌生抚今追昔的无限遐思。中国古代便有纪游诗的传统,东晋以降,谢灵运、谢先后各领风骚,凿开汉语诗歌的风气之先,或寄情于山水,或托意于名胜,在直面山川风物的慨叹中铺叙现实或历史的世态人情,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等。这一传统历经唐宋,贯穿明清,在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大诗人的笔下曾大放异彩。
今天,交通空前便利,地理时空已进入了相对论的魔圈。在此背景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已不再犯难,而纪游诗也更呈兴旺发达的趋势。在刘江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这类即兴抒发的怀古诗和咏景诗,它们绽放着作者沿途偶拾的生活体悟与感想。如《八达岭随想》《秦兵马俑》《阿房宫遗址沉吟》《灞桥别绪》《虎跑泉》《灵隐飞来峰》《退思园》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黄果树大瀑布对望》,诗歌传达的不仅仅是“相看两不厌”的古典情愫:
这一刻,整个世界屏住呼吸/我,与黄果树大瀑布/久久地对望//只有水柱敲击心潭的鼓声/如浓缩的雷,倾吐雨云的郁闷/表达一路风尘梦寐以求的欢畅/过往的日子,像溪涧中的卵石/轻轻滑过,似乎已经消失/没有留下值得怀恋的印象
诗笔蛇行至此,完成了一幅静态的铺陈,仿佛光阴就停留在那一刻,没有过去,也不存在未来。但瀑布就是瀑布,它的驻足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随即迸发的轰响惊醒了人的错觉:
脚下,终于踏响了命运的门铃/轰然一声,朝大地怀抱中的扑落/升华为跃向天空的飞翔
由静而动,命运在摁响门铃的同时,也赋予了超越的可能,赶在坠落之前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飞翔。正如诗人所体验:
一种旷达,一种果决,一种渴望/瞬间里,完成了生命体验的超越/黄果树和我,昨天不可想象……
“黄果树和我”,对望的人与物,存在的主体与客体,那“不可想象”的是什么?是等待成功的焦虑?是博弈中的胶着?抑或创业的艰难?省略号给出的是想象的自由,笔者当然也无须强作解人,显示画蛇添足式的聪明。刘江说:“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他与世界的关系。”那么,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角度呢?这也应该决定他与他的关系。我觉得,幸运的是,本人与刘江先生迄今尚未谋面,却预先站立在了一个诗人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