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是罗德·拉沃的通道,在我们大大的拥抱之后,姜山被扔向了空中,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反正当时就觉得痛快。我们大声而开心地聊着决赛的细节,好像刚刚看完了一场舞台剧,不可能有意外的结果,有的只是惊险的过程。等待、辛苦再加上旅行的煎熬,让姜山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应当。此时,站在通道旁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国内媒体们,也自发的集合在了一起,他们在那天一起守候着墨尔本的深夜,一起收获了李娜的澳网冠军,一直熬到南半球的天光来临。
1
今年已经是我连续三年来到澳大利亚解说澳网了。气候、环境和居住在这里的父母都是吸引着我的理由,所以澳网便显而易见的成为了我的最爱。一月的墨尔本虽然是夏天,但当我和央视的转播团队走出飞机时,迎接我们的却是阵阵冷风。墨尔本位于澳洲的最南端,与南极洲只相隔很近的海峡,所以风向决定着这里的温度。巨大的桉树和飞行中的海鸥都在阴云密布的风中摇曳着,天上满是厚厚的云层,空气里也全是雨水的味道,但没雨却是十之八九,墨尔本的夏季就是这样的干旱,只有熬到冬天才会有大的改善。
澳网开赛前,球员训练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首先是纳达尔对场地的速度不满,训练的时候他努力的尝试击球并不断自言自语,认为那些球在触地以后变得太快,而且此后便向组委会做了较为强硬的申诉。虽然并未得到其他球员的认同,但球速显然是那个阶段话题的焦点,几乎每个顶尖的球员都会被问到。我想那时只有16度的气温应该是最大的变数和问题的真正所在,后来我与许多球员及竞赛官员做了沟通,直到天气变暖才证实了之前的猜测,是这里巨大的温差在不断改变着场地面层的摩擦系数。
李娜是墨尔本最受欢迎的球员之一,她的训练总会有很多人来围观,这一切从姜山背着球包与卡洛斯一行三人进入球场之前就开始了。先是聚集等待,然后是大家的欢呼迎接,再是静静的观看,直到两个小时训练结束时,需要签名的观众才又开始了继续的鼓噪。李娜通常会在与卡洛斯做完最后的沟通后,几秒钟内离开现场,快步回到封闭的通道里。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处理方法,任何从人群中出现的干扰或突发情况几乎都被隔绝。
这方法本身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有些事是李娜性格和经历所决定的,就像赛场外一旦有错误的事情发生,她就很难回复正确的答案一样,所以远远的避开才是最为稳妥的。与李娜相同的是,费德勒的训练每次同样聚集着大量的人群,只不过人数更多,埃德博格的加入让现场的观众有了更丰富的看点。与李娜不同的是,费德勒每次训练结束后会为一些球迷完成签名,所以在几百名粉丝中总有一些幸运儿,费德勒对这些事情的理解也决定着他有着自己的处事方法,但其实一些风险就暗藏在其中。
2
澳网的正赛在两天后开打,当地的气温也回升到了三四十度。李娜头两轮的比赛非常顺畅,两场都是面对赛事最年轻的球员,那是康纽和本西奇两名只有16岁的小将。李娜在与她们周旋时都送出了一盘的6-0,比赛用时很短,在双方有中暑可能前就结束了。
李娜的发球和正拍的使用令人赞叹,网前的尝试也越来越频繁。这样的表现与赛前她被媒体排在第三夺冠热门的地位极为相符,在小威、阿扎之后就是她和莎娃。但张择和彭帅就没那么顺利了,在地表已近五十度的高温里,他们的战斗异常艰苦。张择先下一盘,但渐渐失去了在热浪中对球的控制,他后来告诉我那些球就像是漂浮在水中,根本打不实,所以被沃达斯科连追三盘淘汰。
而彭帅直接被晒到呕吐不止,肌肉痉挛。澳网组委会对现场的高温判断明显不足,当天倒下的球童堆满了医务室,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就像是煮熟的龙虾一样躺的到处都是,但比赛仍在继续,说实话那绝对是在赌博。
直到第三天,澳网组委会才正式启动了高温政策,用延长休息时间、关闭顶棚和暂停比赛来缓解麻烦。在没有云,只有万里碧空和炙热的阳光下,我缓缓从酒店走到赛场。虽不到十分钟的路程,但进入直播间前我已经觉得精神恍惚,草帽、长袖和厚厚的防晒霜全用上了也无济于事。随后郑洁也倒在了艳阳下,她的对手本土球员德拉奎尔在赛后采访时,首先感谢了现场的高温,她甚至一度担心会有云飘过来捣乱。
能否适应赛场的环境已成了那时比赛的要素,李娜也出战了,她的状况同样出现巨大的落差。左手持拍的萨法洛娃沉静而坚决,对比李娜调不回来的失准的正反拍,两人的状态是奔向了两个极端。虽然没能更好的调整自己,但急躁和高温却让李娜的出手动作越来越快,这使得她落后一盘进入了绝境。姜山在包厢中急躁而惊愕,卡洛斯更是咆哮着用双拳砸向挡板,以至赛后被重罚,理由是试图指导球员。
总之,比赛的走势和李娜的应对已完全失控,很快在李娜的发球局上,对方奋力一博的正拍获得了赛点。赛点时的回合当然令人窒息。李娜的正拍反弹球就落在对方的底线上,萨法洛娃的最后一击仅仅出界了两厘米,她的教练甚至已经起身准备庆祝了,但鹰眼阻拦了一切。在那之后,李娜重生了,她击败了对手,通过了终极考验。在赛后采访时她照例调侃了卡洛斯和姜山,那是两个急需安慰的人,但我一直都坚信劫后重生是可以带来神奇力量的。
两天之后,李娜战胜了同样左手持拍的怪球手马卡洛娃,就像是又把之前比赛再打一遍一样,这回李娜有了心得,6-2,6-0。在通道里,我和姜山聊了一会儿,在称赞李娜好状态的同时,他不断的笑着说,触底反弹就是她的比赛规律。是啊!在躲过上一轮的赛点之后,危险给了她更多的警醒,有机会拦住她的人已经不多了。然后是与佩内塔的比赛,李娜打得非常轻松,两个6-2。她以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完胜了这个同龄人,那时小威和莎娃已经出局了。半决赛李娜直落两盘赢下加拿大新星布沙尔,虽然上网截击几乎都丢了,但她反拍的表现却极好,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我已经看呆了。随着阿扎伦卡的输球,李娜的夺冠局面越来越明朗。
3
然后是男单半决赛,在罗德·拉沃球场的顶层,我们和瑞士同行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本届澳网,费德勒在赢下特松加和穆雷之后,还是被老对手纳达尔用同样的方法征服了,反手的牵制从头到尾。直播中,隔断的另一边不断传来叹息声。 当天我走的最晚,在空无一人的曲折通道里,我听到有人在争吵,转过去才看见居然是刚刚下场的费德勒和米尔卡。见到我的出现,他们仅仅降低了音量,费德勒的表情严厉,米尔卡也不甘示弱。我们无法再进行任何的交流,费德勒用一句比一句快的瑞士德语,压制着已经怀孕多月的米尔卡,可见问题的严重,即便我已走到旁边,他也无意停下。
我听不懂但心里有许多的猜测,直到第二天,我和央视现场的直播导演一起汇总了信息才确定了真正的缘由。原来在半决赛时,对方的粉丝站在费德勒的包厢边加油并辱骂了费德勒,米尔卡没忍住站起来回击,争吵的过程中双方互相扔了衣服直至被现场安保控制。这些场外的事端发生在顶尖球员身上的次数都很多,因为谁也无法永远控制局面并做到应对自如。
女单决赛开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娜可以完胜斯洛伐克的小钢炮齐布尔科娃,两人从见识和能力上都差距太远。对于又一个大满贯决赛的来临,也许我们真的应该习惯了,因为这是李娜带给我们的第四次了。我和搭档童可欣等技术人员做完连线后,照例带上了大大的耳机,和我们预料的一样平静。
直到北京演播室张盛的电话接过来,这一切才被打破,我很难确定那算是兴奋还是紧张。我嘴上说着想不出有什么会阻挡李娜的夺冠,心里却嘀咕着别出意外,而合作多年的伙伴居然也在同时有了类似的感觉。不用看她,仅从耳机里轻微的喘息我们就能彼此洞察,上次在法网夺冠的感觉又来了。
决赛的两人第一盘都很紧张,如果那时能有一方将比分率先拉开几局的话,她一定可以让自己收放自如击溃另一个还在发抖的对手。但那时李娜只做到最多两局的领先,随后齐布尔科娃就赶了上来。决赛的大场面再加上怎么也打不热的手感,迫使李娜将两人磕磕绊绊的比赛推进了抢七局。在卡洛斯执教后,李娜确实在硬实力上有着巨大的突破,只要她心里还有拼的愿望,哪怕手上再不给力,她的击球和移动都不是一般选手能逾越的难关。
这种情况和澳网前深圳站的决赛非常类似,当时彭帅已经打出自己最好的网球,但面对李娜中等水准的发挥还是无能为力。现在,斯洛伐克的小钢炮已经在这个阶段充分的完成了对自己的调整,但李娜只凭借着反拍和发球就抢下了第一盘。此后,这片蓝色的球场成了她的舞台,充分释放的李娜像是接过了指挥棒,开始演奏起完全属于自己的篇章,现场的观众和对手都成了她调动的音符,大满贯冠军,我们又有了。
在解说结束后,身旁紧接着传来了嘤嘤的哭泣声。看着童可欣趴在桌上起伏的后背,我知道胜利才刚刚抵达我们的胸口,也许在未来我们还会迎接更多……
1
今年已经是我连续三年来到澳大利亚解说澳网了。气候、环境和居住在这里的父母都是吸引着我的理由,所以澳网便显而易见的成为了我的最爱。一月的墨尔本虽然是夏天,但当我和央视的转播团队走出飞机时,迎接我们的却是阵阵冷风。墨尔本位于澳洲的最南端,与南极洲只相隔很近的海峡,所以风向决定着这里的温度。巨大的桉树和飞行中的海鸥都在阴云密布的风中摇曳着,天上满是厚厚的云层,空气里也全是雨水的味道,但没雨却是十之八九,墨尔本的夏季就是这样的干旱,只有熬到冬天才会有大的改善。
澳网开赛前,球员训练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首先是纳达尔对场地的速度不满,训练的时候他努力的尝试击球并不断自言自语,认为那些球在触地以后变得太快,而且此后便向组委会做了较为强硬的申诉。虽然并未得到其他球员的认同,但球速显然是那个阶段话题的焦点,几乎每个顶尖的球员都会被问到。我想那时只有16度的气温应该是最大的变数和问题的真正所在,后来我与许多球员及竞赛官员做了沟通,直到天气变暖才证实了之前的猜测,是这里巨大的温差在不断改变着场地面层的摩擦系数。
李娜是墨尔本最受欢迎的球员之一,她的训练总会有很多人来围观,这一切从姜山背着球包与卡洛斯一行三人进入球场之前就开始了。先是聚集等待,然后是大家的欢呼迎接,再是静静的观看,直到两个小时训练结束时,需要签名的观众才又开始了继续的鼓噪。李娜通常会在与卡洛斯做完最后的沟通后,几秒钟内离开现场,快步回到封闭的通道里。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处理方法,任何从人群中出现的干扰或突发情况几乎都被隔绝。
这方法本身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有些事是李娜性格和经历所决定的,就像赛场外一旦有错误的事情发生,她就很难回复正确的答案一样,所以远远的避开才是最为稳妥的。与李娜相同的是,费德勒的训练每次同样聚集着大量的人群,只不过人数更多,埃德博格的加入让现场的观众有了更丰富的看点。与李娜不同的是,费德勒每次训练结束后会为一些球迷完成签名,所以在几百名粉丝中总有一些幸运儿,费德勒对这些事情的理解也决定着他有着自己的处事方法,但其实一些风险就暗藏在其中。
2
澳网的正赛在两天后开打,当地的气温也回升到了三四十度。李娜头两轮的比赛非常顺畅,两场都是面对赛事最年轻的球员,那是康纽和本西奇两名只有16岁的小将。李娜在与她们周旋时都送出了一盘的6-0,比赛用时很短,在双方有中暑可能前就结束了。
李娜的发球和正拍的使用令人赞叹,网前的尝试也越来越频繁。这样的表现与赛前她被媒体排在第三夺冠热门的地位极为相符,在小威、阿扎之后就是她和莎娃。但张择和彭帅就没那么顺利了,在地表已近五十度的高温里,他们的战斗异常艰苦。张择先下一盘,但渐渐失去了在热浪中对球的控制,他后来告诉我那些球就像是漂浮在水中,根本打不实,所以被沃达斯科连追三盘淘汰。
而彭帅直接被晒到呕吐不止,肌肉痉挛。澳网组委会对现场的高温判断明显不足,当天倒下的球童堆满了医务室,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就像是煮熟的龙虾一样躺的到处都是,但比赛仍在继续,说实话那绝对是在赌博。
直到第三天,澳网组委会才正式启动了高温政策,用延长休息时间、关闭顶棚和暂停比赛来缓解麻烦。在没有云,只有万里碧空和炙热的阳光下,我缓缓从酒店走到赛场。虽不到十分钟的路程,但进入直播间前我已经觉得精神恍惚,草帽、长袖和厚厚的防晒霜全用上了也无济于事。随后郑洁也倒在了艳阳下,她的对手本土球员德拉奎尔在赛后采访时,首先感谢了现场的高温,她甚至一度担心会有云飘过来捣乱。
能否适应赛场的环境已成了那时比赛的要素,李娜也出战了,她的状况同样出现巨大的落差。左手持拍的萨法洛娃沉静而坚决,对比李娜调不回来的失准的正反拍,两人的状态是奔向了两个极端。虽然没能更好的调整自己,但急躁和高温却让李娜的出手动作越来越快,这使得她落后一盘进入了绝境。姜山在包厢中急躁而惊愕,卡洛斯更是咆哮着用双拳砸向挡板,以至赛后被重罚,理由是试图指导球员。
总之,比赛的走势和李娜的应对已完全失控,很快在李娜的发球局上,对方奋力一博的正拍获得了赛点。赛点时的回合当然令人窒息。李娜的正拍反弹球就落在对方的底线上,萨法洛娃的最后一击仅仅出界了两厘米,她的教练甚至已经起身准备庆祝了,但鹰眼阻拦了一切。在那之后,李娜重生了,她击败了对手,通过了终极考验。在赛后采访时她照例调侃了卡洛斯和姜山,那是两个急需安慰的人,但我一直都坚信劫后重生是可以带来神奇力量的。
两天之后,李娜战胜了同样左手持拍的怪球手马卡洛娃,就像是又把之前比赛再打一遍一样,这回李娜有了心得,6-2,6-0。在通道里,我和姜山聊了一会儿,在称赞李娜好状态的同时,他不断的笑着说,触底反弹就是她的比赛规律。是啊!在躲过上一轮的赛点之后,危险给了她更多的警醒,有机会拦住她的人已经不多了。然后是与佩内塔的比赛,李娜打得非常轻松,两个6-2。她以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完胜了这个同龄人,那时小威和莎娃已经出局了。半决赛李娜直落两盘赢下加拿大新星布沙尔,虽然上网截击几乎都丢了,但她反拍的表现却极好,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我已经看呆了。随着阿扎伦卡的输球,李娜的夺冠局面越来越明朗。
3
然后是男单半决赛,在罗德·拉沃球场的顶层,我们和瑞士同行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本届澳网,费德勒在赢下特松加和穆雷之后,还是被老对手纳达尔用同样的方法征服了,反手的牵制从头到尾。直播中,隔断的另一边不断传来叹息声。 当天我走的最晚,在空无一人的曲折通道里,我听到有人在争吵,转过去才看见居然是刚刚下场的费德勒和米尔卡。见到我的出现,他们仅仅降低了音量,费德勒的表情严厉,米尔卡也不甘示弱。我们无法再进行任何的交流,费德勒用一句比一句快的瑞士德语,压制着已经怀孕多月的米尔卡,可见问题的严重,即便我已走到旁边,他也无意停下。
我听不懂但心里有许多的猜测,直到第二天,我和央视现场的直播导演一起汇总了信息才确定了真正的缘由。原来在半决赛时,对方的粉丝站在费德勒的包厢边加油并辱骂了费德勒,米尔卡没忍住站起来回击,争吵的过程中双方互相扔了衣服直至被现场安保控制。这些场外的事端发生在顶尖球员身上的次数都很多,因为谁也无法永远控制局面并做到应对自如。
女单决赛开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娜可以完胜斯洛伐克的小钢炮齐布尔科娃,两人从见识和能力上都差距太远。对于又一个大满贯决赛的来临,也许我们真的应该习惯了,因为这是李娜带给我们的第四次了。我和搭档童可欣等技术人员做完连线后,照例带上了大大的耳机,和我们预料的一样平静。
直到北京演播室张盛的电话接过来,这一切才被打破,我很难确定那算是兴奋还是紧张。我嘴上说着想不出有什么会阻挡李娜的夺冠,心里却嘀咕着别出意外,而合作多年的伙伴居然也在同时有了类似的感觉。不用看她,仅从耳机里轻微的喘息我们就能彼此洞察,上次在法网夺冠的感觉又来了。
决赛的两人第一盘都很紧张,如果那时能有一方将比分率先拉开几局的话,她一定可以让自己收放自如击溃另一个还在发抖的对手。但那时李娜只做到最多两局的领先,随后齐布尔科娃就赶了上来。决赛的大场面再加上怎么也打不热的手感,迫使李娜将两人磕磕绊绊的比赛推进了抢七局。在卡洛斯执教后,李娜确实在硬实力上有着巨大的突破,只要她心里还有拼的愿望,哪怕手上再不给力,她的击球和移动都不是一般选手能逾越的难关。
这种情况和澳网前深圳站的决赛非常类似,当时彭帅已经打出自己最好的网球,但面对李娜中等水准的发挥还是无能为力。现在,斯洛伐克的小钢炮已经在这个阶段充分的完成了对自己的调整,但李娜只凭借着反拍和发球就抢下了第一盘。此后,这片蓝色的球场成了她的舞台,充分释放的李娜像是接过了指挥棒,开始演奏起完全属于自己的篇章,现场的观众和对手都成了她调动的音符,大满贯冠军,我们又有了。
在解说结束后,身旁紧接着传来了嘤嘤的哭泣声。看着童可欣趴在桌上起伏的后背,我知道胜利才刚刚抵达我们的胸口,也许在未来我们还会迎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