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初的“洪武型财政”以实物本色与亲身行役为主要内容,编户与国家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湖北地区的赋役结构在明初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中东部地区以田赋与湖课为主要的收入,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到了弘治年间,湖北的地方州县开始对运往京库的部分田赋折银.至嘉靖年间,地方州县赋役折银的范围与比例都进一步扩大.在部分州县,役的银差与力差在明中叶已实现全部折银;田赋的征收以“一条边”①的形式展开;夏税秋粮折银的比重也相应增加,存留本地的部分已多过起运京师的部分.由此可见,湖北地方州县的赋役货币化演变自弘
【机 构】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的“洪武型财政”以实物本色与亲身行役为主要内容,编户与国家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湖北地区的赋役结构在明初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中东部地区以田赋与湖课为主要的收入,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到了弘治年间,湖北的地方州县开始对运往京库的部分田赋折银.至嘉靖年间,地方州县赋役折银的范围与比例都进一步扩大.在部分州县,役的银差与力差在明中叶已实现全部折银;田赋的征收以“一条边”①的形式展开;夏税秋粮折银的比重也相应增加,存留本地的部分已多过起运京师的部分.由此可见,湖北地方州县的赋役货币化演变自弘治年间已开始,这种来源于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使万历年间朝廷自上而下推行的赋役改革在一个半世纪的准备下得以进行.湖北地区自弘治年间开始的赋役折银与赋役合并,是经济领域的白银货币化对赋役制度的冲击,同时也是万历年间财政改革的前期铺垫.从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上来说,赋役领域的货币化趋势,推动了明代国家的转型,使国家与编户齐民之间从高度的人身依附关系,转变为货币关系,编户的人身依附减轻.可以说,万历年间的财政改革,是赋役制度自下而上变革的延续与突破,而不是改革的开始.
其他文献
新时代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共识.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作为博弈参与人是农村社区治理出现冲突的关键点,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需要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达成纳什均衡状态.分析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的经济利益效用与政治权威利益效用博弈,通过帕累托改进,厘清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的博弈行为动向,促成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达成最优组合,推动具有纳什均衡文化的农村社区共同体治理建设.研究发现,“能人治村”现象是由能人与村集体组织博弈达到均衡状态的结果,这也是博弈参与人合作实现效用合理分割的表征,故而在农村社区治理建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研究社会治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探索.始于浙江、推广全国的“枫桥经验”,既是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范本,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呈现,尤其体现在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工作场域等方面.研究和探讨“枫桥经验”蕴含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蕴,在激活“自治”活力、搭建“智治”平台、增强“法治”约束和营造“德治”文化四个方面对创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启发意义.
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过去学界对此多有讨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材料,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文献记载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邓家湾遗址出土的所有陶塑动物、陶塑人偶即是这一祭祀活动的综合体现.
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种类丰富、纹样多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对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其在器物组合、器形、表面处理方式、彩绘纹样、色彩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对这些彩绘陶器的地域特征、制作、使用、文化因素及其对汉疆域内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人才引进的本质是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流动现代性的映射与缩影,人才在加速流动的社会网络中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与“复数性”.以政策工具为研究视角对湖北省人才引进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型工具使用极为显著且过溢,供给型工具使用适中均衡,需求型工具严重不足甚至面临缺失的局面.人才对供给型工具的选择意愿较强,环境型次优,需求型最弱,信息支持、项目供给以及资金投入3种子工具的选择意愿尤为突出.为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政府应抑制环境型工具,提升需求型工具,同时,应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价机制.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资源渴求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利益的驱使,构成了全球公域探索的主要动力,对全球公域的开发利用也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可能.但各国对公域资源的争夺和竞争,也使全球公域治理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公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无序竞争下产生的公域霸权,公域治理规则和机制欠缺,责任划界模糊.对此,国家作为全球公域治理的主要政治实体,理应在价值导向上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制度机制上厉行更为完善的法治,在具体实践上明晰主体责任,在治理目标上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指向,才能避免公地悲剧,实现全球
新近披露的长沙走马楼西汉古井和益阳兔子山七号井所出简牍均属西汉长沙国.简牍所记载的地名中,临沩因临近沩水而得名,在今宁乡至望城一带;烝阳当在蒸水之阳,约位于今衡阳县西北;醴陵与高后四年受封的醴陵侯国应为一地,在今醴陵市一带;观川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的“观阳”县相关,都位于观水(今灌江)流域.
《民法典》规定的“公序良俗”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一切民事活动的根本底线,是国家法立法和司法的重要原则.把民间法引入刑事司法审判活动,是推进实施《民法典》的现实需要.在《民法典》与民间法解决刑事纠纷的调适原则方面,凸显了核心价值观调适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指导原则,民间法在刑事司法适用中的价值原则,《民法典》在刑事纠纷解决中的调适原则,坚持刑事审判中信息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民法典》与民间法解决刑事纠纷的调适功能方面,彰显了《民法典》与民间刑事习惯法具有适用的契合性,强调把民间法引入刑事审判实践是一种有效机制,注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形成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在城市区域的集聚.城市创新空间是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成长又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城市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的创新品格和空间形态.建设世界制造业强国和科技强国,必须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高技术城市、城市群以及高技术企业集群.
教师权威是师生关系中一种重要的影响力,有其正当性与合法性,同时又区别于教师权力、教师威信与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的式微体现在现代性之权威“祛魅”,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消解与式微.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面临困境和挑战,需要用后现代性的“返魅”重构权威,以承认的尊严确保权威存在的正当性,以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彰显新型教师权威,并且要处理好权威与平等、民主及学生自由之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