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珍藏的大寨记忆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z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大寨”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名字是那么响亮,它头上的光环是那么明亮耀眼。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生前3次亲临大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历史的足迹,134个国家、2.5万多名外宾、近千万国人参观访问过大寨。大寨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我国农业战线上的光辉榜样,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大寨的事迹也曾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大寨展览馆里,一个个定格的珍贵瞬间,大寨藏品中,一件件凝结着历史记忆的物品,生动地展现和见证了这个小山村乃至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变迁。
  
  地处虎头山上
  每一次来大寨,总是心情激动。往日层层梯田的虎头山上已经是另一番景象,绿树葱笼,浓荫匝地。站在虎头山头放眼看去,大寨老村对面的山坡上,一大片红瓦粉墙的别墅式建筑群形成别样的风景。这是大寨的新村。据说全村有近一半的人住进了新居。
  背靠青山面朝村子的虎头山中央,耸立着陈永贵墓和碑。与陈永贵纪念碑遥遥相对的是大寨展览馆。从陈永贵墓前往下来,走过一组72级台阶,再走过一组38级台阶,然后是一组8级台阶,就到了展馆前。大寨人如此设计台阶是有象征意义的,72表示陈永贵终年岁数;38表示他的党龄;而8是他在中央工作的时间。背对着陵墓,面向展览馆的是一座陈永贵花岗岩的半身雕像,足有二层楼高,需仰视方可见其头。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永贵大叔慈祥地微笑着。
  坐落于大寨村虎头山陈永贵塑像广场的大寨展览馆,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筑,红色的柱子撑起金黄琉璃瓦屋顶,朴素的枣红色门厅映衬着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占地600多平方米,四周松槐柏柳相间,极为雅致洁静。
  穿过广场,步入以暖色为主的展馆序厅,迎面看到的,是大厅顶部金色麦穗环绕下的红色五角星图案。序厅迎面墙上是一组大型的《大寨英雄谱》浮雕。整组浮雕展现的是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自力更生战洪灾、三战狼窝掌和交售爱国粮的场景。浮雕下方,是一座红旗形的碑,“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碑上的文字内容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1964年12月,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寨精神的高度概括。”大寨如今的当家人郭凤莲给来访的各界宾客介绍。改扩建后的大寨展览馆,按照时间前后分“大寨艰苦创业篇”和“大寨改革开放篇”两部分。声、光、电控制,投影、视频、电子屏等结合,形象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整个展览馆将大寨的今夕,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重现大寨精神
  “艰苦创业篇”展示了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旧大寨穷山恶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以及他们在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建设方面的不懈探索,共11个单元。随着参观人流步入展馆第一部分“大寨艰苦创业篇”的第一单元,头扎毛巾、身穿土布衣服的陈永贵和另外几位大寨功臣人物就在眼前。厅内,几位人物塑像全部采用硅胶同等大小制作,形象逼真。
  1948年,大寨村党支部建立。陈永贵在贾进才介绍下,于同年冬天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贾进才见陈永贵的才能和魄力远远高出自己,3次让贤给陈永贵。这一行为,在以后的学大寨运动中,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面对穷山恶水,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大寨人没有被吓倒。全国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寨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他们是为保村民安全而献身的赵大和、“刮骨疗伤”的赵小和、狼窝掌上的英雄石桂林等,这就是展馆内的“大寨三英烈”。劲风刮过,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大寨人民战天斗地;电闪雷鸣、洪水肆虐,大寨人冒着危险,从齐腰深的松溪水中夺回财物;荒凉的山沟、陡峭的坡地,大寨人搬山填沟,改造出层层梯田……大寨精神生动展现,令人回味。
  “大寨改革开放篇”是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当地开花结果的升华之作,全篇主要展现了1991年以来,大寨人在郭凤莲带领下深化改革、创业致富的艰难转折历程,共7个单元。郭凤莲接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3次南下,4次北上,促进了当地农工商贸一体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种植、养殖加旅游,让生态农业致富大寨人。历史大潮中的大寨,惊天动地的历程,尽收参观者眼底。
  大寨展览馆用许多照片、实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大量版面展示了大寨人向穷山恶水开战、大战狼窝掌、战胜特大洪灾、搬山填沟造平原、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诸多历史阶段。陈永贵在凛冽寨风中垒坝的珍贵画面,贾进财凿石使用过的铁锤、铁扦、铁绳实物展览,在造平原工地宋立英于峭壁上撬石,郭凤莲在烟尘中拉车,以及点点灯光闪烁群体夜战的历史照片,令人仿佛置身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徜徉其间,一股英雄豪气扑面而来,唤起多少动人的回忆和思考。
  
  展馆4次变迁
  昔日的大寨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天的大寨是改革开放条件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当之无愧的榜样。“这座展览馆,已是4次改扩建。”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如今已是年届60岁的花甲老人,可她的步履依然矫健。这位有着大寨党支部书记和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双重身份的女强人,说起展览馆的前世今生,动情地娓娓道来。
  1963年8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袭击大寨。7天7夜的瓢泼大雨几乎将大寨变成了一片废墟。困难面前,大寨人不要国家救济,自力更生战洪灾,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要”“三不少”“自力更生十大好处”等,不倒信心、重建家园。大寨,也因此名扬天下。战胜洪灾的次年,大寨人为总结经验、记录历史,在虎头山上建成了一处房屋简陋、空间狭小的展览馆。此后,1971年,昔阳县在县城批出专门的院落,展览历年来大寨的奋斗成果,并展出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对大寨的关注、支持的图文资料等。1996年,大寨村在虎头山上,建成了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展览馆,全面展示昔阳大寨的风采。
  2010年10月,在中央、山西省、晋中市等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下,大寨村建成了如今集声、光、电技术和先进设备为一体,包括图片、实物等分类细致、内容全面的新展览馆。大寨展览馆的建成,不仅是为了把大寨的历史留下,让后人铭记为大寨奉献过的人、记住在大寨发展史上的事,更重要的是,它从多个方面提升了大寨品牌,是记录,更是一种昭示。
  忆当年,郭凤莲说来如此动情。大寨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全村160户,510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这儿穷,因为全是石头山,陈永贵带着大寨人在石头山上埋炸药,炸出一个个坑,除去石,填上土,种上树;打出井,引来水,年年浇,三年才能成活一棵树。今日虎头山上郁郁葱葱,已成为一座森林公园,这是大寨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不断造林的结果。指着周总理当年为大寨精神总结的三句话石碑,抚着陈永贵老支书虎头山上的墓碑,郭凤莲再次发出“要辛苦才能换来幸福”的感叹!
  
  大寨文物收藏
  今天,“农业学大寨”文化似乎远离了我们的视线,然而有这样一个人,时刻关注着与大寨有关的藏品,努力去保护它们,以此来保护大寨文化,弘扬大寨精神。他就是民间收藏爱好者,昔阳县大寨乡土生土长的李建伟。20多年间,倾心“大寨文化”,把一个个代表大寨历史时代的东西都收集起来,藏品包括邮集、老照片、实物等14大类1000余件,他说,“这不是为个人所做,是给历史留下财富。在大寨文化面前我很渺小,这种文化是社会的,它不是某个人的,我就是大寨文化的一个忠实粉丝。”无论藏品种类还是规模,李建伟都堪称大寨文物收藏全国第一人。李建伟由于从小喜欢历史,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组精致的大寨邮票,油然产生的乡情让他感到十分亲切,顺便就买了下来。之后,他开始特别留意各种有关大寨的物品。每收集到一件,他就拿回家里细心揣摩研究,渐渐地他对大寨物品的收藏到了痴迷的地步。
  李建伟潜心收藏大寨文物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逐渐被社会关注,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今年已经80岁的宋立英老人是当年大寨第一任村干部贾进财的妻子,她把李建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亲自把老英雄当年用过的烟荷包送给了他,还几次随李建伟到北京寻找当年的山西省委领导陶鲁笳、王谦等“农业学大寨”的见证人。1998年,李建伟请阳泉市书协副主席李琳文用小隶书书写了长达20米的《大寨之路》书法长卷,1999年,他找到原作者范银怀题了跋语。2004年3月28日、29日,他请到曾担任过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和王谦题了词。最后,阳泉书协主席、书法家姚仁承为这幅长卷题写“大寨之路”的标题,至此,这部长达20余米的长卷历经7年,在李建伟的努力下,多人共同创作完成。
  在此期间,李建伟用集邮的方式将所有的藏物用邮票的形式收集成册,多次获得了邮展一等奖与特别奖,中国美术馆馆长曾对其题字鼓励。新华社主任记者段存章等曾见证了大寨的起落沉浮的各界名人专家,均给李建伟予极大的支持与指导,这对李建伟收藏给以了极大的肯定与鼓舞。
  李建伟展示着自己的大寨藏品,信心满怀地表示:“希望早一天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藏物。收藏是为了抢救大寨文化,我做这件事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因为我做的是一件有益于历史,有益于民族的意义重大的事。大寨精神的传播,大寨文化的弘扬,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