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這一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进一步解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三个维度目标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五个方面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要素,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下我以高考试题和岳麓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为例,试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高考试题中的时空观念的考查
(2017全国I卷第29题).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本题借助近代各地留日学生人数的对比设置情境,让学生分析造成留日人数地区差异巨大的原因。题干中“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这个位置信息非常重要,这些地区是近代经济文化发展比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较为充分,留学风气自然也盛于较为封闭的内陆地区。和此题有相似之处的是江苏卷第9题,该题提供了一幅地图,让学生分析影响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分布情况的主要因素。
区域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展现这种差异并探讨其原因,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并不鲜见。2015年全国I卷第27题提供了河南、江苏两地在唐、宋、明、清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表(唐时河南有状元15人,江苏仅有7人;而到了清朝,河南仅有1人,而江苏则有49人;江苏一省的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114人的43%),这种变化正说明经济发展情况与文化兴盛程度高度相关。解答这种归因类试题,应该在对空间地域状况有清晰的了解。
如上文所述,历史空间观念绝不仅仅是掌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那么简单,它还要求学史者从空间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不同地区之间的关联性,以开阔的视野设计空间观念类问题,以通贯而开阔的空间视野设计教学问题和情境展开教学。
二、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首先,近观(时空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
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为此我们要把罗斯福新政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去考查,即理清专题线索,领会整个专题的课标要求。本专题的时空设置在经济大危机后至今的美国。课标要求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认识罗斯福新政。“一个中心”指理解罗斯福新政要始终把握“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这个中心。这是以变革和创新为特色的新政的核心指向。“两个基本点”分别指“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短期影响”可以从三四十年代美国的变化看到;“长期影响”可以从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看到。
其次,中观(时空设在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十月革命以后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三个历史阶段发展特征及线索分别是: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5年。其主要特征是现代化转型期的震荡和探索。其主要线索包括: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新模式。第二阶段:1945年至二十世纪80年代末,其主要特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其主要线索包括: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越出一国的范围并成为具有一种普遍意义的模式;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罗斯福新政不仅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还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
第三,远观(时空设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史)
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18—20世纪初期的自由主义。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干预,出现“混合经济”。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当我们把罗斯福新政放置在由近及远的时空中去考查,学生才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位一线教师,我特别敬佩老师们“无问西东”,但求“学以致用”的务实态度,我们在学科素养中举目“仰望星空”,同时又将关注的“疆域”聚焦于课程改课、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和课堂流程,回首“又见炊烟”。这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眼高手低”吧!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要素,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下我以高考试题和岳麓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为例,试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高考试题中的时空观念的考查
(2017全国I卷第29题).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本题借助近代各地留日学生人数的对比设置情境,让学生分析造成留日人数地区差异巨大的原因。题干中“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这个位置信息非常重要,这些地区是近代经济文化发展比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较为充分,留学风气自然也盛于较为封闭的内陆地区。和此题有相似之处的是江苏卷第9题,该题提供了一幅地图,让学生分析影响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分布情况的主要因素。
区域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展现这种差异并探讨其原因,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并不鲜见。2015年全国I卷第27题提供了河南、江苏两地在唐、宋、明、清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表(唐时河南有状元15人,江苏仅有7人;而到了清朝,河南仅有1人,而江苏则有49人;江苏一省的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114人的43%),这种变化正说明经济发展情况与文化兴盛程度高度相关。解答这种归因类试题,应该在对空间地域状况有清晰的了解。
如上文所述,历史空间观念绝不仅仅是掌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那么简单,它还要求学史者从空间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不同地区之间的关联性,以开阔的视野设计空间观念类问题,以通贯而开阔的空间视野设计教学问题和情境展开教学。
二、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首先,近观(时空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
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为此我们要把罗斯福新政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去考查,即理清专题线索,领会整个专题的课标要求。本专题的时空设置在经济大危机后至今的美国。课标要求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认识罗斯福新政。“一个中心”指理解罗斯福新政要始终把握“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这个中心。这是以变革和创新为特色的新政的核心指向。“两个基本点”分别指“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短期影响”可以从三四十年代美国的变化看到;“长期影响”可以从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看到。
其次,中观(时空设在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十月革命以后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三个历史阶段发展特征及线索分别是: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5年。其主要特征是现代化转型期的震荡和探索。其主要线索包括: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新模式。第二阶段:1945年至二十世纪80年代末,其主要特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其主要线索包括: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越出一国的范围并成为具有一种普遍意义的模式;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罗斯福新政不仅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还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
第三,远观(时空设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史)
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18—20世纪初期的自由主义。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干预,出现“混合经济”。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当我们把罗斯福新政放置在由近及远的时空中去考查,学生才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位一线教师,我特别敬佩老师们“无问西东”,但求“学以致用”的务实态度,我们在学科素养中举目“仰望星空”,同时又将关注的“疆域”聚焦于课程改课、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和课堂流程,回首“又见炊烟”。这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眼高手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