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位80后的车里,看到了几本书籍:《泡在城市的咖啡馆里》《丽江的柔软时光》《乌镇的似水年华》《在西街快乐中毒》《我和你有个约定》和《在海边遇见爱情》,用纸装帧净韫巧雅,图片精细,文字华柔曼妙,竟有惊艳之感,这才知道,此类图书都归类为旅游书籍。
两年前在香港和新加坡,看到世界许多国家出的各式各样的旅游类图书,很是开眼和震撼,回来在一篇文章中对某些地方公费出的或自费出的应景、凑数、水平良莠不齐,所谓的旅游指南类图书妄言微词,估计很招人烦,但我还是要说,这类书,真正弄得好的不多,因为摆在书店里,很少有人问津。
在旅游类书籍铺天盖地的现在,如何出位,如何锁定目标读者才是关键,它需要从观念上颠覆传统。过去那些景点名片式的提要介绍、身体力行式的谆谆教导、考古发掘式的娓娓道来的旅游图书已显不出新意。反之主张“旅行是一种真正的诗情画意,怎能没有那温柔的心意”——这句话是如上那类旅游系列图书的策划主张。
上面提到的书名,是几本以关怀自然景观文化、酒吧文化、年轻一代精神家园的另类旅游书,被“行走一族”或“心灵行走一族”视为至宝。自出版以来,加印多次,每种印数达6万册。一大群“双脚在大地奔跑,心灵在天空翱翔”的人几乎人手一册。出版机构标榜的出版风格就是“随意的书,好玩得很。仿佛朋友,自然、自我、自在”。书名也是征求网民意见后选中的。编辑们从中看出新一代人的阅读口味,发现过去的出版模式显然已不受欢迎了。那些“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的游客是不会买旅游书的,最多只买地图或拿些免费的宣传品。而多数旅游书又恰恰是为这种“速览”式旅游者而做的。这大概就是旅游人潮逐年增长,老式旅游用书却乏人问津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艺术理想、人文情怀、叛逆精神和足够的财富积累的布波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奉行实用主义,拒绝大众化,坚持高品位,慷慨地把钱花在有格调和有个性的东西上的年轻人才是旅游类书籍的真正消费者。他们会带着卫星定位系统和名牌帐篷等现代工业产品,到蚊虫肆虐的密林里艰难地旅行;他们也会在一个古老的城市的街道上,闲闲地坐在一把老旧的藤椅里,或看书、或晒太阳、或发呆;他们会不论春夏秋冬的自驾游,只为逃出都市,换换环境,称之为“找个时间和自己在一起”。
旅行是在时光中穿梭,也希望时光停留,所以好的旅游书籍打开就应该给人一种气息,充满享乐色彩。
用大半天时间翻阅了上述提到的几本书后,我发现它们像个游伴,不断地和你聊天,很贴心很关怀。它告诉你,哪家的门脸店堂最漂亮最有味道,哪家的哪种食物最好吃,哪个老板有风度有学养,哪个院子最奇妙,到哪家你得像回家一样自己伺候自己。当然,哪条路近哪条路好走,该穿什么戴什么,怎么省钱省力又过得滋润,在哪里应注意什么也关照得无微不至。书中告诉你的是较少污染的环境,历史传统感多且幽静的景观,各族人和睦栖息方式和多样的生活,人文与地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禅意、书意、侠意、人意的文化积淀,最终表明的是,你准备去旅游的地方是有气质的!
真正的创意,是要把思维推向荒谬之后才可以得到的。只注重迎合阅读需求而忽视创造阅读需求是不科学的。现在买方市场逼得做书人变成了读书人的奴隶,其实有时候矜持清高一点,不要被市场左右,在一种近乎异想天开的心情支配下,做读者没有见过的书,创造读者没有见过的形式,结果邪异旁出,获得成功。那些另类的书里的文字晶莹剔透,千回百转,因为是出版社精挑了一批写手,给了足够经费去亲自体验后写出来的,没有谁掏钱就推介谁的那种毫无原则的广告味儿。
我是说,假如有人想出一本或一套介绍旅游的另类图书,就不能习惯地以搜集到的资料为主,不能盛到碗里的都是肉,因为那只能叫材料汇编,毫无新意。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时不时搞点新意思出来,老照葫芦画瓢哪行。
两年前在香港和新加坡,看到世界许多国家出的各式各样的旅游类图书,很是开眼和震撼,回来在一篇文章中对某些地方公费出的或自费出的应景、凑数、水平良莠不齐,所谓的旅游指南类图书妄言微词,估计很招人烦,但我还是要说,这类书,真正弄得好的不多,因为摆在书店里,很少有人问津。
在旅游类书籍铺天盖地的现在,如何出位,如何锁定目标读者才是关键,它需要从观念上颠覆传统。过去那些景点名片式的提要介绍、身体力行式的谆谆教导、考古发掘式的娓娓道来的旅游图书已显不出新意。反之主张“旅行是一种真正的诗情画意,怎能没有那温柔的心意”——这句话是如上那类旅游系列图书的策划主张。
上面提到的书名,是几本以关怀自然景观文化、酒吧文化、年轻一代精神家园的另类旅游书,被“行走一族”或“心灵行走一族”视为至宝。自出版以来,加印多次,每种印数达6万册。一大群“双脚在大地奔跑,心灵在天空翱翔”的人几乎人手一册。出版机构标榜的出版风格就是“随意的书,好玩得很。仿佛朋友,自然、自我、自在”。书名也是征求网民意见后选中的。编辑们从中看出新一代人的阅读口味,发现过去的出版模式显然已不受欢迎了。那些“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的游客是不会买旅游书的,最多只买地图或拿些免费的宣传品。而多数旅游书又恰恰是为这种“速览”式旅游者而做的。这大概就是旅游人潮逐年增长,老式旅游用书却乏人问津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艺术理想、人文情怀、叛逆精神和足够的财富积累的布波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奉行实用主义,拒绝大众化,坚持高品位,慷慨地把钱花在有格调和有个性的东西上的年轻人才是旅游类书籍的真正消费者。他们会带着卫星定位系统和名牌帐篷等现代工业产品,到蚊虫肆虐的密林里艰难地旅行;他们也会在一个古老的城市的街道上,闲闲地坐在一把老旧的藤椅里,或看书、或晒太阳、或发呆;他们会不论春夏秋冬的自驾游,只为逃出都市,换换环境,称之为“找个时间和自己在一起”。
旅行是在时光中穿梭,也希望时光停留,所以好的旅游书籍打开就应该给人一种气息,充满享乐色彩。
用大半天时间翻阅了上述提到的几本书后,我发现它们像个游伴,不断地和你聊天,很贴心很关怀。它告诉你,哪家的门脸店堂最漂亮最有味道,哪家的哪种食物最好吃,哪个老板有风度有学养,哪个院子最奇妙,到哪家你得像回家一样自己伺候自己。当然,哪条路近哪条路好走,该穿什么戴什么,怎么省钱省力又过得滋润,在哪里应注意什么也关照得无微不至。书中告诉你的是较少污染的环境,历史传统感多且幽静的景观,各族人和睦栖息方式和多样的生活,人文与地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禅意、书意、侠意、人意的文化积淀,最终表明的是,你准备去旅游的地方是有气质的!
真正的创意,是要把思维推向荒谬之后才可以得到的。只注重迎合阅读需求而忽视创造阅读需求是不科学的。现在买方市场逼得做书人变成了读书人的奴隶,其实有时候矜持清高一点,不要被市场左右,在一种近乎异想天开的心情支配下,做读者没有见过的书,创造读者没有见过的形式,结果邪异旁出,获得成功。那些另类的书里的文字晶莹剔透,千回百转,因为是出版社精挑了一批写手,给了足够经费去亲自体验后写出来的,没有谁掏钱就推介谁的那种毫无原则的广告味儿。
我是说,假如有人想出一本或一套介绍旅游的另类图书,就不能习惯地以搜集到的资料为主,不能盛到碗里的都是肉,因为那只能叫材料汇编,毫无新意。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时不时搞点新意思出来,老照葫芦画瓢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