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疼痛教育对产妇分娩疼痛感受的影响。[方法]将180例产妇随机分成疼痛教育组(实验组)和常规产前教育组(对照组),每组各90例。实验组在产妇入院后作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实施疼痛教育;对照组作常规的产前健康教育。两组产妇在教育后填写分娩疼痛的预期调查表,产后填写对分娩疼痛实际感受调查表,比较两组产妇对分娩疼痛感受与产前预期一致性及对分娩疼痛实际感受的评价。[结果]接受疼痛教育的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感受与预期接近的明显增多;较预期轻或较预期重的明显减少(P<0.01)。接受疼痛教育的产妇感觉无痛或轻微疼痛的明显增多;感觉中等疼痛或剧烈疼痛的明显减少(P<0.05)。[结论]疼痛教育能显著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准确预期,增加分娩舒适度。
关键词:疼痛教育;分娩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3A-0574-02
分娩疼痛的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不同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感受并非相同。产妇往往不能准确地预计到分娩疼痛的程度,或有估计过重、或有估计偏轻,由此产生恐惧、焦虑、失望和不耐烦等负性情绪,恐惧、焦虑、失望和不耐烦可使痛阈降低;而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为减轻这种负性情绪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我院对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在常规产前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疼痛教育,使产妇对分娩疼痛有较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形成比较准确的期待,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认识水平,减轻由于心理因素带来的过度疼痛反应,增加分娩舒适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1日—2007年10月30日在我院产科住院有自然分娩意向的未临产的初产妇180例为观察对象。产妇孕37周—41周,20岁—34岁骨盆外测量及胎位检查正常,无明显高危妊娠病情及严重并发症、无剖宫产指证,均采用导乐陪伴分娩。
1.2 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产妇在入院后根据建卡号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90例。奇数组产妇接受常规的产前健康教育;偶数组产妇人院后作常规产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实施疼痛教育。两组产妇均在教育后填写对分娩疼痛的预期调查问卷,产后第2天填写对分娩疼痛实际感受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无痛、轻微疼痛、中等疼痛、剧烈疼痛。
1.3 疼痛教育内容
1.3.1 分娩疼痛的产生及性质 分娩是人一种本能的行为,是一个自然、生理及健康的过程。随着分娩的发生,子宫呈现节律性收缩,宫颈逐渐扩张,因牵拉到邻近组织器官会有疼痛及不适感。宫缩时肌肉紧张疼痛明显,宫缩间歇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分娩疼痛不是病理性的,而支配子宫的神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一般是不会产生剧烈疼痛的。产妇对疼痛的知觉取决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此分娩疼痛的程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因人而异。引导孕产妇对分娩疼痛有正确的认识,分娩是可以变得更加舒适的。
1.3.2 影响分娩疼痛的因素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产妇情绪镇定、精神放松,分娩无痛或疼痛轻微;产妇精神紧张、恐惧不安则分娩疼痛加重。在整个产程中,疼痛程度往往随心理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分娩疼痛的强弱很多是受到预期心理的影响。当孕产妇把分娩疼痛估计得过于严重或估计偏轻时,分娩来临时产生不良情绪,增加产妇疼痛感受。向产妇分析影响分娩疼痛的因素,让她们清晰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减轻分娩疼痛,引导产妇以愉快的心情、健康的姿态迎接分娩,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疼痛的坚定信念。
1.3.3 宣传导乐陪伴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中的作用 向孕产妇宣传导乐陪伴分娩,让她们认识到产时服务模式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医务人员在如何减轻分娩疼痛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让她们真心地感到医务人员对她们的关怀和照顾,放下心理包袱,形成对分娩疼痛的准确预期,消除由于即将面临疼痛来临的不知所措给她们带来的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从容面对分娩。
1.3.4 强调各种减轻分娩疼痛的方法的有效性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解各种减轻分娩疼痛的方法的有效性,如呼吸调节法、分散注意力法、变换体位法等,让她们不仅相信这些减痛措施在减轻分娩疼痛中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学习,主动参与性强,通过与医务人员进行互动练习,掌握减痛方法效果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有效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包,计数资料进行了x2检验。
2、结果
产前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各组发放问卷90份。因为剖宫产因素影响,产后实验组收回有效问卷72份,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68份,比较结果如下。
2.1 两组产妇产后疼痛感受与产前预期一致性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3.1 开展分娩疼痛教育的必要性 分娩是人类繁衍过程中一个自然、生理及健康的过程。随着分娩的发生,会伴有一定的疼痛及不适感。分娩疼痛不是病理性的,且疼痛程度与产妇的心理状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医院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孕产妇对分娩疼痛的认识不足,不能对分娩疼痛形成较为准确的预期,缺乏挑战困难的信心,加重了思想负担,使疼痛敏感,有的甚至因此选择剖宫产来解决分娩问题,对生育期妇女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的口号。2007年10月15日—2007年10月21日,是我国第四个镇痛周,主题是“关注女性疼痛”。因此“减轻疼痛,促进舒适”成为产科医务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医务人员在分娩镇痛的实施过程中作了大量的尝试,我院在开展导乐陪伴分娩的基础上增加疼痛教育,旨在探寻减轻分娩疼痛,维护产妇生殖健康更有益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3.2 疼痛教育对产妇分娩疼痛感受的影响
3.2.1 疼痛教育能显著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准确预期 分娩疼痛是一种较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不同的人对分娩疼痛的体验不同,往往产妇不能准确地预期分娩疼痛的程度。Johnson提出“准确性期待理论”,即一个人在遇到紧张事件时产生的痛苦情绪是由当时的经历与此前的预期之间不一致造成的。当产妇将分娩疼痛预期过于严重时,造成产妇在产前产生“未来先恐,未生先病”的精神负担;反之当产妇将分娩疼痛预期偏轻时,在进入产程后,因超出自我预期调控范围,不能及时转换认识而出现惊慌失措、悲观无助的心理状态。这些负性情绪刺激大脑神经调节中枢,导致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紊乱,使血液激素酶分泌异常,同时内源性抑痛物质降低,而致痛物质及抗镇痛物质增加,因而使疼痛时间延长和程度加重。因此,产前对产妇实施疼痛教育,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认识水平,让产妇对分娩疼痛形成较为准确的期待,提高应对能力,增加信心,有利于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在疼痛控制上发挥自我效能,减轻由于心理因素带来的过度疼痛反应,降低疼痛感受中的“情感成分”,减轻了分娩疼痛。
3.2.2 疼痛教育提高产妇分娩舒适感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觉。从表2看出,通过疼痛教育产妇对疼痛感受减轻;在产前通过疼痛教育与待产妇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增进产妇的心理安全感,以亲切自然、热情开朗的态度满足产妇被尊重的需要,使其能以良好和稳定的情绪面临分娩,增强分娩的自信心,同时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主动参与减痛方法练习。疼痛教育从产妇生理、心理两方面满足其需要,增加产妇舒适感。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疼痛教育对减轻分娩疼痛,促进产妇舒适的影响是有限的。我院开展疼痛教育是在采取导乐陪伴分娩减痛措施的基础上完成的。导乐陪伴分娩由于无药物毒副反应及麻醉意外等不良影响,安全、易行,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因此,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护理待产妇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医务工作者的态度、与产妇有效沟通的程度等,均和减轻分娩疼痛的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练就娴熟的护理技能,在护理待产妇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分析待产妇的生理、心理动态,建立与产妇的有效沟通,力争在减轻分娩疼痛,促进产妇舒适方面作出更加显著的成绩。
本文编辑:郭海瑞
关键词:疼痛教育;分娩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3A-0574-02
分娩疼痛的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不同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感受并非相同。产妇往往不能准确地预计到分娩疼痛的程度,或有估计过重、或有估计偏轻,由此产生恐惧、焦虑、失望和不耐烦等负性情绪,恐惧、焦虑、失望和不耐烦可使痛阈降低;而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为减轻这种负性情绪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我院对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在常规产前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疼痛教育,使产妇对分娩疼痛有较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形成比较准确的期待,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认识水平,减轻由于心理因素带来的过度疼痛反应,增加分娩舒适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1日—2007年10月30日在我院产科住院有自然分娩意向的未临产的初产妇180例为观察对象。产妇孕37周—41周,20岁—34岁骨盆外测量及胎位检查正常,无明显高危妊娠病情及严重并发症、无剖宫产指证,均采用导乐陪伴分娩。
1.2 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产妇在入院后根据建卡号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90例。奇数组产妇接受常规的产前健康教育;偶数组产妇人院后作常规产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实施疼痛教育。两组产妇均在教育后填写对分娩疼痛的预期调查问卷,产后第2天填写对分娩疼痛实际感受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无痛、轻微疼痛、中等疼痛、剧烈疼痛。
1.3 疼痛教育内容
1.3.1 分娩疼痛的产生及性质 分娩是人一种本能的行为,是一个自然、生理及健康的过程。随着分娩的发生,子宫呈现节律性收缩,宫颈逐渐扩张,因牵拉到邻近组织器官会有疼痛及不适感。宫缩时肌肉紧张疼痛明显,宫缩间歇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分娩疼痛不是病理性的,而支配子宫的神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一般是不会产生剧烈疼痛的。产妇对疼痛的知觉取决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此分娩疼痛的程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因人而异。引导孕产妇对分娩疼痛有正确的认识,分娩是可以变得更加舒适的。
1.3.2 影响分娩疼痛的因素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产妇情绪镇定、精神放松,分娩无痛或疼痛轻微;产妇精神紧张、恐惧不安则分娩疼痛加重。在整个产程中,疼痛程度往往随心理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分娩疼痛的强弱很多是受到预期心理的影响。当孕产妇把分娩疼痛估计得过于严重或估计偏轻时,分娩来临时产生不良情绪,增加产妇疼痛感受。向产妇分析影响分娩疼痛的因素,让她们清晰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减轻分娩疼痛,引导产妇以愉快的心情、健康的姿态迎接分娩,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疼痛的坚定信念。
1.3.3 宣传导乐陪伴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中的作用 向孕产妇宣传导乐陪伴分娩,让她们认识到产时服务模式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医务人员在如何减轻分娩疼痛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让她们真心地感到医务人员对她们的关怀和照顾,放下心理包袱,形成对分娩疼痛的准确预期,消除由于即将面临疼痛来临的不知所措给她们带来的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从容面对分娩。
1.3.4 强调各种减轻分娩疼痛的方法的有效性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解各种减轻分娩疼痛的方法的有效性,如呼吸调节法、分散注意力法、变换体位法等,让她们不仅相信这些减痛措施在减轻分娩疼痛中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学习,主动参与性强,通过与医务人员进行互动练习,掌握减痛方法效果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有效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包,计数资料进行了x2检验。
2、结果
产前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各组发放问卷90份。因为剖宫产因素影响,产后实验组收回有效问卷72份,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68份,比较结果如下。
2.1 两组产妇产后疼痛感受与产前预期一致性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3.1 开展分娩疼痛教育的必要性 分娩是人类繁衍过程中一个自然、生理及健康的过程。随着分娩的发生,会伴有一定的疼痛及不适感。分娩疼痛不是病理性的,且疼痛程度与产妇的心理状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医院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孕产妇对分娩疼痛的认识不足,不能对分娩疼痛形成较为准确的预期,缺乏挑战困难的信心,加重了思想负担,使疼痛敏感,有的甚至因此选择剖宫产来解决分娩问题,对生育期妇女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的口号。2007年10月15日—2007年10月21日,是我国第四个镇痛周,主题是“关注女性疼痛”。因此“减轻疼痛,促进舒适”成为产科医务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医务人员在分娩镇痛的实施过程中作了大量的尝试,我院在开展导乐陪伴分娩的基础上增加疼痛教育,旨在探寻减轻分娩疼痛,维护产妇生殖健康更有益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3.2 疼痛教育对产妇分娩疼痛感受的影响
3.2.1 疼痛教育能显著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准确预期 分娩疼痛是一种较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不同的人对分娩疼痛的体验不同,往往产妇不能准确地预期分娩疼痛的程度。Johnson提出“准确性期待理论”,即一个人在遇到紧张事件时产生的痛苦情绪是由当时的经历与此前的预期之间不一致造成的。当产妇将分娩疼痛预期过于严重时,造成产妇在产前产生“未来先恐,未生先病”的精神负担;反之当产妇将分娩疼痛预期偏轻时,在进入产程后,因超出自我预期调控范围,不能及时转换认识而出现惊慌失措、悲观无助的心理状态。这些负性情绪刺激大脑神经调节中枢,导致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紊乱,使血液激素酶分泌异常,同时内源性抑痛物质降低,而致痛物质及抗镇痛物质增加,因而使疼痛时间延长和程度加重。因此,产前对产妇实施疼痛教育,提高产妇对分娩疼痛的认识水平,让产妇对分娩疼痛形成较为准确的期待,提高应对能力,增加信心,有利于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在疼痛控制上发挥自我效能,减轻由于心理因素带来的过度疼痛反应,降低疼痛感受中的“情感成分”,减轻了分娩疼痛。
3.2.2 疼痛教育提高产妇分娩舒适感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觉。从表2看出,通过疼痛教育产妇对疼痛感受减轻;在产前通过疼痛教育与待产妇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增进产妇的心理安全感,以亲切自然、热情开朗的态度满足产妇被尊重的需要,使其能以良好和稳定的情绪面临分娩,增强分娩的自信心,同时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主动参与减痛方法练习。疼痛教育从产妇生理、心理两方面满足其需要,增加产妇舒适感。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疼痛教育对减轻分娩疼痛,促进产妇舒适的影响是有限的。我院开展疼痛教育是在采取导乐陪伴分娩减痛措施的基础上完成的。导乐陪伴分娩由于无药物毒副反应及麻醉意外等不良影响,安全、易行,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因此,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护理待产妇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医务工作者的态度、与产妇有效沟通的程度等,均和减轻分娩疼痛的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练就娴熟的护理技能,在护理待产妇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分析待产妇的生理、心理动态,建立与产妇的有效沟通,力争在减轻分娩疼痛,促进产妇舒适方面作出更加显著的成绩。
本文编辑:郭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