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钛夹板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后3~6个月随访表明术后X线片检查图像清晰,曲断扫描检查极少见图像干扰。全部病例术后骨断端无移位和变形,无钛钉松动,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钛板均未取出。结论:微型钛板运用于下颌骨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愈合后期的骨重建及功能改善,可长期在体内存留,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微型钛板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2~2008年下颌骨骨折患者35例,男31例,女4例;年龄19~49岁,平均35.6岁;其中单发性骨折28例(正中部19例,下颌角部3例,髁状突6例),多发性骨折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工作事故7例,斗殴伤3例。手术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曲面断层片、下颌骨正侧位片及CT三维重建片),以了解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下颌骨正中及颏孔区骨折采用相应部位前庭沟切口掀起骨膜及软组织,暴露骨折线,注意勿伤及颏神经。下颌骨角部骨折采用颌下切口。暴露骨折后利用器械祛除骨断端的新生组织,移位的骨折断端按解剖关系复位,适当调整两侧骨断端的位置,使之复位更加准确。髁状突骨折对引起下颌升支显著缩短的低位骨折,向外或后外移位者,采用耳屏前切口,仔细分离面神经各分支暴露骨折断端后按解剖关系复位,选用合适的微型钛夹板,适当弯曲使之与骨面贴合,在生理盐水冷却下用微型电钻在下颌骨下缘钻孔,旋入钛钉。固定完成后,复查口内咬合关系无改变,冲洗创口,缝合关闭。单发性骨折移位明显及多发性骨折加颌间牵引,常规给予抗生素,口腔护理。
结 果
术后7天拆除缝线,14天后解除颌间弹力牵引。下颌骨骨折患者35例经手术治疗后3~6个月随访。表明术后X线片检查图像清晰,曲断扫描检查极少见图像干扰。全部病例术后骨断端无移位和变形,无钛钉松动,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钛板均未取出。
讨 论
髁状突骨折的治疗,充分恢复咬合关系,下颌运动对称,髁状突解剖位置的重建以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术后即刻或较早进行下颌运动对下颌生理功能的恢复和预防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有益[1]。对多发伤和不能行动的患者,手术治疗咬合关系恢复更好,营养支持和口腔卫生护理也更易进行[2]。手术治疗也有不足之处,由于颞颌关节位置特殊,结构和功能复杂,术后不易达到理想的解剖复位,而且可能损伤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颌内动脉和翼静脉丛,引起面瘫、局部麻木和大出血;再者手术损伤了关节结构,破坏髁突周围血供可能引起术后关节内紊乱病和关节强直等。目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尚不统一。1996年Widmark提出手术治疗的标准:①骨折断端纵轴方向移位超 过30°;②髁头向下移位>5 mm,患侧下颌升支比健侧缩短5 mm以上;③保守治疗不能恢复理想咬合关系。但有人认为手术复位仅适于低位髁突骨折和向外或后外方向移位的中位骨折,高位骨折及向内侧移位的中位骨折主张保守治疗。
近年来骨折治疗领域中取得的最显著进步之一是小型和微型钛夹板固定技术应用于颌骨骨折的治疗,使骨折的复位固定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从而有利于Ⅰ期愈合[3]。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克服了钢丝固定或闭合复位辅以颌间牵引固定骨折断端的不稳定性,骨折愈合时间长,限制张口及咀嚼,导致口腔卫生差等缺点,从而使患者能迅速恢复上下颌骨的咬合功能。钛金属与机体形成稳定的生物相容关系,钛强度适中、硬度较低,其弹性模量和人骨、牙的弹性模量接近,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愈合后期的骨重建及功能改建,可长期在体内存留,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邹兆菊,章魁华.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中华创伤杂志,1990,6(3):154-155.
2 李冬仙,张印斗,柳新华.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口腔医学纵横,2001,17(4):316.
3 张益,孙勇刚.颌骨坚固内固定.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85.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微型钛板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2~2008年下颌骨骨折患者35例,男31例,女4例;年龄19~49岁,平均35.6岁;其中单发性骨折28例(正中部19例,下颌角部3例,髁状突6例),多发性骨折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工作事故7例,斗殴伤3例。手术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曲面断层片、下颌骨正侧位片及CT三维重建片),以了解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下颌骨正中及颏孔区骨折采用相应部位前庭沟切口掀起骨膜及软组织,暴露骨折线,注意勿伤及颏神经。下颌骨角部骨折采用颌下切口。暴露骨折后利用器械祛除骨断端的新生组织,移位的骨折断端按解剖关系复位,适当调整两侧骨断端的位置,使之复位更加准确。髁状突骨折对引起下颌升支显著缩短的低位骨折,向外或后外移位者,采用耳屏前切口,仔细分离面神经各分支暴露骨折断端后按解剖关系复位,选用合适的微型钛夹板,适当弯曲使之与骨面贴合,在生理盐水冷却下用微型电钻在下颌骨下缘钻孔,旋入钛钉。固定完成后,复查口内咬合关系无改变,冲洗创口,缝合关闭。单发性骨折移位明显及多发性骨折加颌间牵引,常规给予抗生素,口腔护理。
结 果
术后7天拆除缝线,14天后解除颌间弹力牵引。下颌骨骨折患者35例经手术治疗后3~6个月随访。表明术后X线片检查图像清晰,曲断扫描检查极少见图像干扰。全部病例术后骨断端无移位和变形,无钛钉松动,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钛板均未取出。
讨 论
髁状突骨折的治疗,充分恢复咬合关系,下颌运动对称,髁状突解剖位置的重建以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术后即刻或较早进行下颌运动对下颌生理功能的恢复和预防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有益[1]。对多发伤和不能行动的患者,手术治疗咬合关系恢复更好,营养支持和口腔卫生护理也更易进行[2]。手术治疗也有不足之处,由于颞颌关节位置特殊,结构和功能复杂,术后不易达到理想的解剖复位,而且可能损伤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颌内动脉和翼静脉丛,引起面瘫、局部麻木和大出血;再者手术损伤了关节结构,破坏髁突周围血供可能引起术后关节内紊乱病和关节强直等。目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尚不统一。1996年Widmark提出手术治疗的标准:①骨折断端纵轴方向移位超 过30°;②髁头向下移位>5 mm,患侧下颌升支比健侧缩短5 mm以上;③保守治疗不能恢复理想咬合关系。但有人认为手术复位仅适于低位髁突骨折和向外或后外方向移位的中位骨折,高位骨折及向内侧移位的中位骨折主张保守治疗。
近年来骨折治疗领域中取得的最显著进步之一是小型和微型钛夹板固定技术应用于颌骨骨折的治疗,使骨折的复位固定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从而有利于Ⅰ期愈合[3]。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克服了钢丝固定或闭合复位辅以颌间牵引固定骨折断端的不稳定性,骨折愈合时间长,限制张口及咀嚼,导致口腔卫生差等缺点,从而使患者能迅速恢复上下颌骨的咬合功能。钛金属与机体形成稳定的生物相容关系,钛强度适中、硬度较低,其弹性模量和人骨、牙的弹性模量接近,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愈合后期的骨重建及功能改建,可长期在体内存留,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邹兆菊,章魁华.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中华创伤杂志,1990,6(3):154-155.
2 李冬仙,张印斗,柳新华.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口腔医学纵横,2001,17(4):316.
3 张益,孙勇刚.颌骨坚固内固定.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