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地人取道香港买东西,折射了怎样的生计尴尬?
先看距离我们最近的香港。还没到圣诞节,打折季也未开始,但近期赴港购物的深圳人却异常地多了起来。他们买回的不再是名牌奢侈品,而是白糖、酱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蔬菜水果和饮料。
到香港买生活用品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深圳市一位主妇小雯解释自己乘火车到香港“打酱油”的原因。
她算了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在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4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香港售价5.95元,而深圳超市价格是6.6元;其他比如卫生纸、洗发水等日用品,香港更是比大陆便宜很多……
随着深圳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戛然而止,悄然转为深圳人到香港买日用品。
深圳沙头角边检站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两周来,沙头角口岸非周末时间出境的深圳居民人数上涨了16.7%,周六日更是上涨近三成,其中不少是专程赴港采购食品和日用品的。
不仅仅是深圳,全国各地农副产品价格都在快速上涨,“涨时代”成了近期最热的词汇,上海媒体报道,当地生鲜食品价格全面超过香港;北京媒体关注了因菜价上涨而诞生的“菜奴”一族,“低价菜攻略”流行网络,其中“先看天气预报再买菜”成为了北京家庭主妇甚至都市白领的“购物圣经”……
小余刚刚结束交流学生生活,从港大返回北京。在她看来,54港币(约合45元人民币)足够她在港大食堂吃一日三餐,但在香港时她更喜欢到超市和市场买原材料之后做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这些钱用来购买肉,蔬菜和主食,吃一天也绰绰有余。
她觉得,香港的蔬菜和水果价格并不比北京便宜,但像糖、盐和酱油等副食品就要便宜很多了。
上海物价全面超香港
《东方早报》近日推出系列报道——物价大检查,通过对沪港商品价格的对比,探究蔬菜、水果、豆制品、食用油、棉花、糖六类商品涨价的源头,剖析目前涨价形成的链条,并进一步分析物价上涨背后的原因和趋势。
报道中提出,上海今年苹果价格涨了近三成,鸡蛋价格也一度冲到历史最高,而香港这一年农产品的物价波动却不大,目前,苹果、鸡蛋的价格上海均已高过香港。
不过,拿食用油来说,虽然个别品种上海高于香港,但在香港一家超市内,4升装狮球麦花生油正在促销,原价170.9港元打六折。现价125.9港元,相比内地大部分食用油5升装60元的价格还是要贵一倍左右。
上海的日用品价格高过以高消费著称的香港,生鲜等农产品价格也阶段性高过香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复旦大学经管学院的调查结论认为,大陆日用品、食品价格飞涨,而香港物价则因为其自由港的特殊属性而保持稳定。上海家乐福超市内,飘柔人参滋养洗发露1升装的售价为75元,香港百佳超市为59.9港元,折合51.4元人民币,仅此一项,上海就要贵出31.5%。
农产品方面,香港早在1946年就成立了蔬菜统营处,统一管理香港的蔬菜供应。特区政府也规定蔬菜统营处为非盈利单位,市场管理仅收取交易额10%的服务费,还要将其中3.5%反馈给市场,每年的余额为800万~1800万港币,这笔资金将回馈本地农业生产,以促进香港当地农业的发展。
同时,在特区政府法令政策的敦促之下,香港市场的蔬菜供应省掉了很多中间商环节,也使终端价格相对低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高帆分析认为,确实,上海生活用品高于香港,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现象。“我们不能以此说大陆或者上海、深圳的物价水平就要高于香港,但可以通过这一现象管中窥豹,看到通货膨胀的影子,这提示政府要更进一步控制好通胀预期。”
先看距离我们最近的香港。还没到圣诞节,打折季也未开始,但近期赴港购物的深圳人却异常地多了起来。他们买回的不再是名牌奢侈品,而是白糖、酱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蔬菜水果和饮料。
到香港买生活用品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深圳市一位主妇小雯解释自己乘火车到香港“打酱油”的原因。
她算了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在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4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香港售价5.95元,而深圳超市价格是6.6元;其他比如卫生纸、洗发水等日用品,香港更是比大陆便宜很多……
随着深圳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戛然而止,悄然转为深圳人到香港买日用品。
深圳沙头角边检站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两周来,沙头角口岸非周末时间出境的深圳居民人数上涨了16.7%,周六日更是上涨近三成,其中不少是专程赴港采购食品和日用品的。
不仅仅是深圳,全国各地农副产品价格都在快速上涨,“涨时代”成了近期最热的词汇,上海媒体报道,当地生鲜食品价格全面超过香港;北京媒体关注了因菜价上涨而诞生的“菜奴”一族,“低价菜攻略”流行网络,其中“先看天气预报再买菜”成为了北京家庭主妇甚至都市白领的“购物圣经”……
小余刚刚结束交流学生生活,从港大返回北京。在她看来,54港币(约合45元人民币)足够她在港大食堂吃一日三餐,但在香港时她更喜欢到超市和市场买原材料之后做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这些钱用来购买肉,蔬菜和主食,吃一天也绰绰有余。
她觉得,香港的蔬菜和水果价格并不比北京便宜,但像糖、盐和酱油等副食品就要便宜很多了。
上海物价全面超香港
《东方早报》近日推出系列报道——物价大检查,通过对沪港商品价格的对比,探究蔬菜、水果、豆制品、食用油、棉花、糖六类商品涨价的源头,剖析目前涨价形成的链条,并进一步分析物价上涨背后的原因和趋势。
报道中提出,上海今年苹果价格涨了近三成,鸡蛋价格也一度冲到历史最高,而香港这一年农产品的物价波动却不大,目前,苹果、鸡蛋的价格上海均已高过香港。
不过,拿食用油来说,虽然个别品种上海高于香港,但在香港一家超市内,4升装狮球麦花生油正在促销,原价170.9港元打六折。现价125.9港元,相比内地大部分食用油5升装60元的价格还是要贵一倍左右。
上海的日用品价格高过以高消费著称的香港,生鲜等农产品价格也阶段性高过香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复旦大学经管学院的调查结论认为,大陆日用品、食品价格飞涨,而香港物价则因为其自由港的特殊属性而保持稳定。上海家乐福超市内,飘柔人参滋养洗发露1升装的售价为75元,香港百佳超市为59.9港元,折合51.4元人民币,仅此一项,上海就要贵出31.5%。
农产品方面,香港早在1946年就成立了蔬菜统营处,统一管理香港的蔬菜供应。特区政府也规定蔬菜统营处为非盈利单位,市场管理仅收取交易额10%的服务费,还要将其中3.5%反馈给市场,每年的余额为800万~1800万港币,这笔资金将回馈本地农业生产,以促进香港当地农业的发展。
同时,在特区政府法令政策的敦促之下,香港市场的蔬菜供应省掉了很多中间商环节,也使终端价格相对低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高帆分析认为,确实,上海生活用品高于香港,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现象。“我们不能以此说大陆或者上海、深圳的物价水平就要高于香港,但可以通过这一现象管中窥豹,看到通货膨胀的影子,这提示政府要更进一步控制好通胀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