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水湛蓝到永远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想发现大西洋的海水和太平洋的海水有什么不同?哪一边更蓝?更清?更深?
  结果是看的眼睛都花了,好像也没看出什么分别。内行告诉我说,海水的颜色是和天气、深度、所含矿物质的成分、海洋生物等诸多因素有关,和人为划定的某个界限,并无太多的关系。
  从原则上,我自然是承认这些话的无懈可击。凝望大海,从此并不是为了发现什么,只是成了习惯。一日不做,心中惴惴,好像辜负了什么,荒废了什么。
  海洋是所有生命的发祥地,虽然海洋是无知无觉的,但作为孳生于此的生灵,我们却不可能无动于衷。每当站在海中央的时候,就无法克制地升腾起敬畏和膜拜,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动如盐分般攫取身心。
  为什么呀?我有时很奇怪,心想好像并没有谁教导我们要这样顶礼膜拜,但不由自主地就匍匐了下去。
  于是想起在西藏雪山上的感受,类似的感受还有面对星空的时候。人对于广袤自然的伟力,是一定要恭敬的,是一定要有尊崇之心的,那是人最基本的定位之一。一个不知恭敬为何物,没有尊崇感的人,肯定是狂妄和没有根基的。可叹,现代人看到这几种景物的时间和空间,是越来越少了。在城市里,你看不到朗澈的星空,只有几颗最英勇的星,才能让它们的光芒在霓虹灯和汽车灯的绞杀下,依然顽强地散射着微光。住在海岸的别墅,坐在藤椅中喝着柠檬汁和浩渺无际的海洋中心颠簸流浪,所感受到的情愫,也有质的不同。前者很多时候彰显的是舒适懒散和超人一等的闲暇高贵,而真正的敬畏之心是和渺小感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的一种朴素本能。在今天,能看到雪山和旷野,那几乎是一种奢望。雪线不断地退缩,冰川融化,世界变暖变脏变得破碎和苍老……
  有人在海中看到了海龟,据说有一米大的龟背在海面上沉浮。这只龟大约很老了吧?它出生时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愿海水能保持这种湛蓝,直到永远。
其他文献
崭新的发现,成功的感觉,耀眼的明星,往往产生在陌途。  毛泽东17岁时,他的父亲要他留在家乡做生意,他志向高远,毅然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临走时在父亲的账簿里夹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之后,毛泽东去了长沙,走遍千万山水,直至走进中南海,成为开国领袖。作家沈从文秉承着“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理想,15岁就从湘西出走,一路漂泊,有
期刊
村道终于重修了,铺上了厚厚的水泥,路面比两边巷子的地面高出许多。因为这个坡度,从巷子里开着摩托车出来,到了巷口总要加速才能上得去。刚回老家时不知其中风险,开着摩托就往上冲,结果险些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卡车撞翻。惊魂未定,司机从窗口伸出头来,朝我大吼,意思是闲杂人别到路上来添乱。新路平坦,车来车往,我扶着摩托车在路边发了一会儿呆,心里老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似乎成了故乡路的陌路人。  公路属于司机,这个道理
期刊
漂泊在远方的路上,总会在风雨中愈发的思乡。这个南风吹拂,草长莺飞的季节,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白云蓝天,远山翠绿,只是水泥钢筋筑就的城市,让我更加想起了故乡黄昏中那升起的袅袅炊烟……心每在此刻就会莫名的惆怅,那袅袅的炊烟似在诉说季节的短暂,人事的仓促,又似在责问我这个漂在他乡的游子:何时归去?  不知不觉在异地漂泊已有二十余年。从县城到省城,从南方到北方,为了生活我如浮萍般的飘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
期刊
当今社会,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卖什么的都有。我今天刚一上街,就看见一个地方围着一大群人,不知又有什么新奇玩意儿了,我得去看看……  我仗着人小,从人群缝里钻了进去,一眼就看见了那竖立的牌子上,赫然写着“收购亲情”四个大字,我一下子乐了,嘿,亲情也可以卖钱,真有趣!干脆,我也去卖点,反正我 又没感受到什么亲情的温暖。打定主意后,我便在一旁看这“亲情买卖”如何做。  收购亲情的人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
期刊
大部分在外工作的游子,回老家大概只带上两三套衣服,而冬天更是带上两件外衣就好,这外衣要耐脏、方便,最好易干。我每次过年回家,会情不自禁带上去年那两件穿回家的。为啥?一是在老家待的时间不长,二是家乡的冬天比城市冷,那两件外衣是专为回家买的。  我自己还没觉出问题呢,家里的亲人、熟人觉出问题了。忘记是哪一年,表妹就说我:“怎么总穿这两件衣服回家?你就不买别的衣服?”  我是粗枝大叶的人,哪会将它放在心
期刊
引起收视热潮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家温州商人的故事。故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家住小山村的农民周万顺卖掉了房子,让13岁的女儿周阿雨随着表舅去意大利上学,而自己则和妻子、儿子在国内闯荡,寻找商机做起了生意。其中女主角周阿雨在欧洲的经历尤为跌宕。一个小女孩,无亲无故地在意大利的餐馆打工上学,长大后又先后在法国、意大利的餐馆、制衣厂打工,最终在备尝人间冷暖、经历商海沉浮之后开
期刊
第一部第十五章  批斗县委书记杨林的大会,因为参加人数太多,无地可容,时任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的肖上唇别出心裁地将会场安排在胶河北岸滞洪区内。正是隆冬季节,水面上结着厚冰,一眼望去,一片琉璃世界。我是村子里最早知道要在这里开大会的人。因为我经常逃学到这里来玩耍。那天,我正在滞洪闸桥洞里凿冰窟窿钓鱼,听到头上有人在大声说话。我听出说话者是肖上唇。这个人的嗓音,我从一万个人里也能一下听出来。我听到他说:
期刊
在车站,年轻人就盯上了那位中年男人,一开始是觉得有些似曾相识,但想了半天,确定是不认识的。然后,是中年男人那个鼓囊囊的包、一身挺不错的装束吸引了年轻人。特别是中年男人在车站旁的报刊亭买报纸时,从上衣内口袋掏出一个同样鼓囊囊的钱包,年轻人偷眼看到,厚厚的一沓火红的纸币。那抹红花了年轻人的眼。  公交车停下时,一群等候好久的乘客你推我挤争先恐后地上了车,中年男人也跟着上,年轻人跟在最后,他看中的是中年
期刊
一首时光的歌谣,从心头跃起,穿越时光的隧道,降临在村庄里。天际里大漠般色调正异样的渲染,孤单的身影后面,总是有很多的寂寥,杨柳望着远端的天际发呆,一直将心情送到夕阳里。  离开家已经16年了,该回去看看父亲了。提起父亲杨柳总是心酸不已,瞬间泪水涟涟。父亲是个瞎子,先天性的,8岁时跟人学艺,10年后才出师。父亲天资聪明,会即兴说唱,别人提题目他弹唱,现编现唱,所以挣的红包总比别人多。  父亲26岁时
期刊
前年中秋节晚上,我正在家中看中秋电视节目,突然手机声响,我一看是个外地陌生的号码。按下接听键,里面传来熟悉而亲切的江苏淮安口音:“请问,是王建成大叔吧?”“是啊,你是谁?”“哦,我是农夫的儿子,我叫……”  “农夫……”是我老家的二堂哥,1976年我在老家时见过面,以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哦,你爸好吗?你们家好,我二伯家的人都好吗?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我当时心里一阵激动,一连声地发出询问。  “
期刊